中国撰述史传部居士善女传-居士传-清-彭际清

佛经大全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史传部居士善女传-居士传-清-彭际清 > 中国撰述史传部居士善女传-居士传-清-彭际清
续藏经 居士传
 清 彭际清述
居士传序
  知归子现居士身说法。着居士传。属予为之序。序曰。知归子学佛。归心净土。发决定往生之愿者也。究论往生之因。因於一念之净。一念之净即成往生之因。况念念相继有不决定往生得觐弥陀者乎。知归子修净土念念相继。其学佛也可谓密矣。仰前修之匪远。表万法之同归。自度度人度人自度。着书之心可谓切矣。若知归子可以现居士身而说法矣。予故欢喜序之。以告世之读居士传者。同学汪缙撰。
  居士传发凡
  佛门人文记载其专系宰官白衣者。故有佑法师宏明集。宣律师广宏明集。心泰佛法金汤。姚孟长金汤征文录。夏树芳法喜志。其以沙门为主兼收外护者。则有志盘佛祖统记。念常佛祖通载。以及传灯录.续传灯录.五灯会元.东林传.往生传。诸书所录事言。互有详略。或失之冗。或失之踈。至朱时恩居士分灯录。郭凝之先觉宗乘。李士材居士禅灯录。并本五灯。止扬宗乘。於诸三昧法门有所未备。今节取诸书者十之五。别征史传。诸家文集。诸经序录。百家杂说。视诸书倍之。裁别缀属成列传五十余篇。详其入道因缘。成道功候。俾有志者各随根性。或宗或教或净土。观感愿乐。具足师资。但自唐以前。简册无多。披览易遍。自宋以后。文字浩瀚。耳目闻见搜讨难周。更望博雅君子惠以珍藏。佐其不逮。
  护法之文。须从般若光明海中自在流出。乃为可贵。是书所载。非其真实有关慧命者。概弗列焉。如王简栖头陀寺碑。王子安释迦成道记。诚为典赡。然文过其质。於道何有。柳子厚制诸沙言碑铭。为苏子瞻所推服。然如曹溪一碑和会儒释。与六祖坛经之旨全无交涉。况摩诘梦得之文。抑又逊之。元明士大夫文字。类多出入儒佛。亦必其行解相应始堪采择。否则祇成戏论。何足数也。
  宗门冒滥者多。如夏竦.吕惠卿.章惇之徒。既不足道。即白苏二公其在佛门亦别有长处。与宗门无与。诸书所载机缘。无可取者。他如韩退之.李习之.周茂叔.欧阳永叔诸先生。平生愿力全在护儒。一机一境偶然随喜。不足增重佛门。岂宜附会牵合庄点门庭。反成谬妄。此於教理违背非小。故予是书持择之间颇存微指。不敢将就影响。以诬古人。以诬自心。以诬教理。
  庞居士之於宗。李长者之於教。刘遗民之於净土。百世之师矣。三公者各专传。尊师也。其他立专传者。大都轶迈等伦。难为匹俪。虽不尽以三公为绳。亦庶几近之者也。
  登地证果根基五戒。而五戒者全体五常。不践五常何有五戒。南北朝诸臣罔明忠孝之义。妄谈般若。裨贩如来。至如魏收.蔚宗浪附通人。沈约.江总滥尘戒品。以身谤法。视崔浩.傅奕罪有甚焉。清净海中不受死尸。削而投之岂为刻核。若王摩诘.柳子厚.郭功甫.张天觉之徒。先迷后复。情罪可原。善善从长。亦庶几春秋之指与。
  自昔言三教者。其莫善於大珠乎。或问三教异同。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总从一性起用。机见差别成三。迷悟在人不在教之同异也。达此义者。其宋之李伯纪.明之赵大洲乎。南北之朝。释道相争。唐宋之时。儒佛相角。总由不知性真常中本无同异。寻枝摘叶安有了期。至如周彦伦.明休烈.张天觉.李纯甫数子之论。解纷挫锐不谓无功。究其实际亦多离合。狮子咬人韩卢逐块。智者睹指知归。昧者双迷指月。世又安得尽大珠与之畅谈三教哉。
  列传中有不得详其事迹者。文富诸公是也。非系於佛法。弗录其事迹。自载正史举而着之。非此书体也。有不容略其事迹者。如宗汝霖.赵大洲.周景文.熊鱼山诸公是也。其应於世者。其学佛之精神也。一切治生谐偶。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是书始事於庚寅之夏。削稿於乙未之秋。中间辨味淄渑。商量去取。则吴县汪子大绅之助为多。瑞金罗子台山往来。过苏每相切磋。订其离合。最后书成。婺源王子顾庭讽诵一周。赞叹欢喜。捐金付刻。普愿见闻随喜。发菩提心。证圆满果。是则区区七年纂述功不虚施。青莲华海香光无垠。一念归诚同登彼岸。不亦乐乎。
  题居士传偈
    菩萨戒弟子 彭际清 述
  我闻观世音  应身三十二  华严善知识  亦有五十三  比邱居士身  种种天人趣  譬如空中云  随风无定形  又如海上波  从日现五色  众生眼所见  分别每炽然  岂知妙明心  非一云何二  忆我无始来  一念不自觉  生死六道中  念念入轮回  贪染习已深  真色成晦昧  无明力所牵  颠倒恶叉聚  因缘值此生  得闻无上法  深心发悲泪  长跪向佛前  誓尽此报身  永息轮回苦  一念阿弥陀  究竟成佛道  虔恭秉净戒  忏悔从前非  谛观法界身  如幻不思议  况逢此震旦  大乘所出处  火中生莲华  时时现希有  良哉东林贤  善权开方便  亦有庞与李  宗教扶双轮  传灯代有人  如虚空无尽  今虽末法中  典刑幸未沫  网罗旧文字  放此不夜光  如日月众星  昭回四天下  一多互相摄  毕入菩提场  愿以此功德  回施诸有情  现在及当来  有缘同聚会  读我所着书  各发无上心  南无佛陀耶  同生极乐国
  居士传目录
传一
  牟融  安元  支恭明(支谶 支亮)  竺叔兰  竺长舒  阙公则  孙兴公  谢庆绪(戴逵)
传二
  刘遗民
传三
  张莱民  张秀实  王乔之  宗少文  周道祖  雷仲伦
传四
  安阳沮渠侯  董吉  何昙远  魏世子  陈参军  刘谦之  严恭(荀生)
传五
  何彦德(求点 胤)  周彦伦  到茂灌  裴几原(刘士深 任孝恭)  刘彦和  傅宜事
传六
  竟陵文宣王
传七
  傅大士
传八
  荆山居士
传九
  昭明太子
传十
  刘灵预  明休烈(仲璋 山宾)  刘士光(彦度)  庾彦宝  刘宣文(张文逸 阮士宗)  向居士  冯衮  李子约
传十一
  张洪赈  张廷珪(李峤)  辛替否
传十二
  江含洁  刘士烜  张孝始  司马乔卿  李观  元紫芝  万敬儒  朱康叔  吴璋  吴君平  彭信宇  高汇旃
传十三
  李师政  梁敬之(李华)  裴公美
传十四
  李山龙(史阿誓 薛严)  樊元智  牛思远  于昶  商居士  郑牧卿  马子云  陆康成  李知遥
传十五
  李长者
传十六
  颜清臣  韦城武
传十七
  庞居士
传十八
  王敬初  陈操  甘行者  张秀才
传十九
  王摩诘  柳子厚  白乐天
传二十
  杨大年  李公武(端愿)
传二十一
  晁明远  王子正  文宽夫  富彦国  张安道  赵阅道
传二十二
  杨次公(王仲回)  王敏中(葛繁)
传二十三
  张平叔(王邦叔)
传二十四
  锺离瑾(景融松)  孙良  陆浚  张迪  孙十二郎  马仲玉(永逸)  左伸  范俨  胡达夫  孙忭  朱进士  王无功  王衷  吴信叟  张抡  李秉  陆子元  阎邦荣  钱同伯  [外/曰]省斋(计公)  吴复之  陈君璋
传二十五
  刘兴臣  潘延之  许叔矜  郭功父  陈体常  吴德夫(王韶)
传二十六
  苏子瞻(子由)  黄鲁直  晁无咎(以道)
传二十七
  郑介夫  邹志完  江民表  陈莹中
传二十八
  张天觉
传二十九
  李伯纪
传三十
  宗汝霖(陈允昌)  张德远
传三十一
  李似之(赵表之)  李德远(严康朝)  李汉老  冯济川  蔡子应(刘彦修)  吴元昭  吴十三  颜丙  吕铁船  葛谦问  余放牛  张功甫
传三十二
  张子韶
传三十三
  王虚中(张安国 李彦弼)
传三十四
  真希元(陈贵谦)  吴毅夫
传三十五
  李纯甫(刘谥 沈士荣)  王子彧  董国华  郑所南  胡汲仲(冯子振)
传三十六
  耶律晋卿  国宝
传三十七
  宋景濂
传三十八
  刘祖庭  万民望  李文进  王道安  薛元初
传三十九
  赵大州(小洲)
传四十
  严敏卿(澄朴泽 拭济)  陆与绳(冯开之 陆伯贞)
传四十一
  杨邦华  唐体如  戈以安  孙叔子  朱纲  郭大林  刘通志  郝熙载  杜居士  吴大恩  吴用卿  张爱
传四十二
  殷时训  陈廷裸  顾清甫  朱元正  周楚峰  蔡槐庭  虞长孺(僧儒)  黄平倩  庄复真  鲍性泉
传四十三
  李卓吾
传四十四
  管登之  杨贞复  陶周望(奭龄)  焦弱侯  唐宜之  瞿元立(朱兆隆 锺伯敬 玉弱生 平仲 与游 王宇泰 吴体中 应宾 董元宰)
传四十五
  袁了凡
传四十六
  袁伯修(中郎登)  (小修)
传四十七
  曾端甫  赵凡夫  刘玉受(杨子澄 维斗 公干 李子木 徐九一 刘公旦 姚文初)
传四十八
  王孟夙  丁剑虹  朱白民(娄子柔)  庄平叔  黄元孚  闻子与  黄子羽  钱伯韫  吴瞻楼  王先民  陈用拙  骆见於  程季清
传四十九
  周景文  姚孟长
传五十
  马邦良  徐成民
传五十一
  蔡维立  刘长倩  黄元公  黄介子  黄蕴生(唐昌全 黄渊耀 陈俶 侯元演 元洁 夏云蛟)
传五十二
  金正希  熊鱼山(姜如农 张大圆)
传五十三
  温月峰  崔应魁  蒋虎臣  李生(洞庭生)
传五十四
  严仲悫(周知微)  宋文森  毕紫岚
传五十五
  周安士
传五十六
  知归子
  大清乾隆四十年吴县龚履云录於齐门蒋民馆舍
  
  居士传一
  牟安支二竺阙孙谢传
  佛法之东。自汉明帝始。永平三年。帝梦见神人。身长丈六。尺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明日博问群臣。何神人也。傅毅进曰。臣按周书异记云。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平旦时。大风起宫殿。民居震动。其夜有五色光。气贯太微。徧於四方。作青赤色。王问太史苏由曰。是何祥也。对曰。西方有大圣人降生。后一千年声教被此土。王使镌石记之。瘗於南郊天祠前。以年计之。今一千一十年矣。陛下所梦将是乎。帝以为然。遣郎中蔡愔.博士蔡景王遵等十有八人。西访其道。至大月氏国。遇迦叶摩腾.竺法兰。持优填王所造[迭*毛]像并四十二章经而东。遂与偕至洛阳。帝为立寺雍门外。由是象教兴焉。其后王公贵人祷祀祈福者众。实罕明其道。学士大夫格以五经之文。斥为异术。有苍梧牟融者。作理惑论以解之。问曰。何以正言佛。佛何谓也。牟子曰。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能圆能方。或小或巨。或隐或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问曰。何以谓之道。道何类也。牟子曰。道之言导也。导人致於无为。牵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抑之无下。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四表为大宛延其外。毫厘为细间关其内。故谓之道。问曰。孝经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曾子临殁启予手足。今沙门剃头。何其违圣人之语。不合孝子之道也。牟子曰。昔齐人乘船渡江。其父堕水。其子攘臂捽头颠倒。水从口出。父命得苏。夫捽头颠倒不孝莫大。然以全父之身。若拱手修孝子之常。父命绝水矣。孔子曰。可与适道。未可与权。所谓时宜施者也。且泰伯断发文身。自从吴越之俗。违於身体发肤之义。然孔子称之其可谓至德矣。由是而观。苟有大德不拘於小。沙门捐家财弃妻子。不听音不视色。让之至也。何违圣语。不合孝乎。问曰。佛言人死当复更生。仆不信此言也。牟子曰。身譬五谷之根叶。魂神五谷之种实。根叶生必当死。种实岂有终亡。问曰。佛道崇无为。乐施与。持戒兢兢。今沙门耽好酒浆。或畜妻子。取贱卖贵。专行诈绐。此得谓之无为耶。牟子曰。工轮能与人斧斤绳墨。而不能使人巧。圣人能授人道。不能使人履而行之。皋陶能罪盗人。不能使贪夫为夷齐。五刑能诛无状。不能使恶人为曾闵。尧不能化丹朱。周公不能训管蔡。岂唐教之不着。周道之不备哉。然无如恶人何也。问曰。吾子之说。其辞富。其文炽。是子之辨也。牟子曰。非辨也。见博故不惑耳。问曰。见博亦有术乎。牟子曰。由佛经也。吾未解佛经之时。惑甚於子。虽诵五经。适以为华。未成实矣。吾既睹佛经之说。览老子之要。守恬淡之性。观无为之行。还视世事。犹临天井而窥溪谷。登嵩岱而见邱垤矣。问曰。吾昔在京师入东观游太学。视俊士之所规。听儒林之所论。未闻修佛道以为贵。自损容以为上也。吾子曷为耽之哉。牟子曰。老子曰。名者身之害。利者行之秽。赴趣闲隙务合当世。此下士之所行。中士之所废也。况至道之荡荡。上圣之所行乎。杳兮如天。渊兮如海。不合窥墙之士数忉之夫。固其宜也。彼见其门。我睹其室。彼采其华。我取其实。彼求其备。我守其一。子速改路。吾请履之。论凡三十七条。其大指如此。融才甚高。通百家之说。见汉末天下扰乱。屡被州辟不起。太守复委以使命。以母丧不果行。既而叹曰。老子绝圣弃智修身保真。万物不干其志。天下不易其乐。故可贵也。於是锐志佛法。兼研老子五千言。肆志相羊终身不仕(佛祖通载.宏明集)。
  安元
  安息国人也。志性贞白。为优婆塞。严秉法戒。博通群经。汉灵帝末游宦洛阳。官骑都尉。常与沙门讲论道义。时僧佛调方译法镜经。元口译梵文。佛调笔受。词旨两得。见述后代(出三藏记集)。
  支恭明
  名谦。一名越。大月支人也。大父法度以汉灵帝世率国人数百归化。拜率善中郎将。恭明年七岁骑竹马戏於邻家。为狗所啮伤胫。邻人欲杀狗取肝傅疮。恭明曰。天生此狗。为人守吠。我若不来。终不见啮。失在於我。非关於狗。杀之得差尚不可为。况无益而招大罪。由是乡人数十家感其言。悉不复杀生。十岁学书。十三岁学梵书。通六国语。博览经籍。兼综艺术。尝受业於支亮。亮又受业於支谶。当桓灵世。新出佛经多谶所译。当世称之曰。天下博知。无出三支。献帝末遭寇乱。恭明与乡人数十避地归吴。初发日惟有一被。有客随之大寒无被。恭明呼与共卧。夜将半客夺被而去。明旦同侣问被所在。语以故。咸曰何不相告。答曰。我若相告。卿等必以劫罪罪之。岂宜以一被而杀一人乎。闻者叹服。既至吴。吴主孙权闻其博学有才。即召见之。问经中深隐之义。恭明应机释难无疑不析。权甚悦。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尝译摩诘.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等二十七经。辞旨文雅盛传於世。其后太子即位。遂隐於穹窿山。不交世务。从道人竺法兰更炼五戒。凡所游从皆沙门而已。年六十卒於山中(出三藏记集)。
  竺叔兰
  本天竺人也。其大父娄陀。好学有节操。时国王无道。有为将者得罪惧诛。欲要娄陀共反。娄陀拒之。遂杀娄陀以作乱。娄陀子达摩尸罗。先在他国。闻乱即与其妇兄二人之为沙门者犇晋。居於河南。生叔兰。叔兰幼从二舅受经法。一闻辄悟。通华梵语及书。然性轻躁。好游猎。尝遇虎堕马。折其右臂。母数呵禁。终不改。已而为之蔬食乃止。顷之暴亡。三日而苏。自言入一朱门。金银为堂。见一人自云是其大父。谓叔兰曰。吾修善累年。今得此报。汝罪人。何得来耶。守门者以杖驱之入竹林中。见其猎伴为鹰犬所啄啮。流血号叫。叔兰走避数十步。值牛头人欲叉之。叔兰曰。吾累世佛弟子。常供二沙门。何罪见治。牛头曰。此虽有福。不救猎罪。俄而见其两舅来语牛头曰。我等二人恒受其供。恶少善多可得相免。二舅遂导之还家。俄而苏。於是改节修慈。专志经法。以晋元康元年译出放光经及异维摩诘经十余万言。旋遭母丧。葬毕遇石勒之乱。避之荆州。后无疾忽告知识曰。吾将死矣。数日便卒(出三藏记集)。
  竺长舒
  亦天竺人也。晋初内徙居於吴。奉法精至。尤虔诵观世音经。比邻失火。长舒家在下风。勅家人不得动。唯一心念观世音。顷之火忽自熄。有诸少年心怪之。后一夕密束炬掷其屋。四掷皆灭。乃大惊以为神。各走还家。明晨相率诣长舒稽颡谢。自说昨事。长舒曰。我无神力。止念观世音力耳。诸君但当洗心信向。毋自恐也。於是乡里间咸知奉法(辨正论)。
  阙公则者
  赵人也。晋武帝时居於洛阳。萧然恬放。日常诵正法华经。既卒。其友为设会於白马寺。至夕转经。忽闻空中有声。仰视一人形色光丽曰。我阙公则也。生西方安乐世界。与诸上人来此听经。堂中人共见之。有汲郡卫士度者。受业於公则。其母常饭僧。是日将中。忽空中下钵正落母前。谛视之乃公则常所用钵也。有饭满中。其香充堂。食者七日不饥。支道林为之赞曰。大哉阙公。歆虚纳灵。神化西域。迹应东京。徘徊霄墟。流响耀形。岂钦一赞。示以匪冥(大唐内典录.念佛宝王三昧论○按他书撰引。公则为东林社中人。今据二书正之)。
  孙兴公
  名绰。太原中都人。迁会稽。早慕渊泊之行。与名僧支遁游。放旷山水。撰喻道论。其略曰。或有疑至道者。喻之曰。夫六合遐邈。庶类殷充。千变万化。浑然无端。是以有方之类各岐所见。鳞介之物不达皋壤之事。毛羽之族不识流浪之势。自得於窞井者则怪游溟之量。翻翥於数仞者则疑冲天之力焉。复观夫方外之妙趣。寰中之元照乎。夫佛也者。体道者也。道也者。导物者也。应感顺通。无为而无不为者也。无为故虚寂自然。无不为故神化万物。万物之情高卑不同。故训教之术或精或粗。悟上识则举其宗本。遇中材则示以祸福。历观古今祸福之证。皆有由缘。岂可掩哉。何者。阴谋之门子孙不昌。三世之将道家明忌。斯非兵凶战危积杀之所致耶。夫魏颗从治而致结艹之报。子都守信而受骢骥之赐。齐襄委罪故有坠车之祸。晋惠弃礼故有毙韩之困。斯皆死者报生之验也。立德暗昧之中。庆彰万物之上。阴行阳耀。自然之利至也。或难曰。报应之事诚皆有征。则周孔之教何不去杀。答曰。客可谓达教声而不体教情者也。谓圣人有杀心乎。曰无也。答曰。诚知其无心於杀。杀固百姓之心耳。夫时移世易滋有薄淳。结绳之前陶然太和。暨於唐虞礼法始兴。爰逮三代刑网虎章。刀斧虽严而犹不惩。至於君臣相灭父子相害。吞噬之甚过於豺虎。圣人知人情之固於杀不可一朝而息。故渐抑以求厥中。犹蝮蛇螫足斩之以全身。痈疽附体决之以救命。亡一以存十亦轻重之所权。举兹以求。足以悟其归矣。或难曰。周孔适时而教。佛欲顿去之。将何以惩暴止奸统理群生哉。答曰。周孔即佛。佛即周孔。佛者觉也。觉之为义悟物之谓。应世轨物盖亦随时。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共为首尾其致不殊。即如尧舜世夷二后高让。汤武时难两君挥戈。渊默之与赫斯。其迹则胡越。然其所以迹者。何尝有际哉。故逆寻者每见其二。顺通者无往不一。或难曰。周孔之教以孝为首。三千之责莫大无后。而沙门之道委离所生。生废色养终绝血食。背理伤情莫此之甚。而云宏道敦仁广济群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答曰。父子一体惟命同之。父隆则子贵。子贵则父尊。故孝之为贵。贵能立身行道永光厥亲。若匍匐怀袖日御三牲。而不能令万物尊已举世我赖。以之养亲其荣近矣。昔佛为太子。弃国学道。垂条为宇结草为茵。端坐六年道成号佛。於是游步三界之表。恣化无穷之境。大范群邪迁之正路。众魔小道靡不遵服。於斯时也。天清地润品物咸亨。蠢蠕之生浸毓灵液。枯槁之类化瘁为荣。还照本国广敷法音。父王感悟亦升道场。以此荣亲何孝如之。而俗人不详其源流。未涉其场肆。瞽言妄说輙生攻难。以萤烛之见疑三光之盛。芒隙之滴怪渊海之量。可谓狎大人而侮天命者也。既袭父爵为长乐侯。哀帝朝官散骑常侍领着作郎。桓温将迁都洛阳。人情疑惧。兴公上疏力争。温大愠。然卒莫能难也。寻转廷尉。卒年五十八(晋书宏明集)。
  谢庆绪
  名敷。会稽山阴人。性澄静寡欲。隐於太平山十余年。笃信大法。长斋奉佛。招引同事化纳不倦。自注安般守意经。为之叙曰。夫意也者。众苦之萌基。背正之元本。荒迷放荡浪逸无涯。弹指之间九百六十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想念。一身所种滋蔓弥劫。凡在三界倒见之徒。弱丧渊流莫能自反。正觉慈愍开正慧路。渐塞忿欲之微兆。为启安般之要径。泯生灭以冥寂。伸道品以养恬。建十慧以入微。絷九神之逸足。防七识之洪流。故曰守意也。若乃制伏粗垢拂刬漏结。闭色声於视听。遏尘想以禅寂。乘静泊之祯祥。纳色天之嘉祚。然正志荒於华乐。昔习没於交逸。福田矜执而日零。毒根迭兴而罪袭。是以轮回五趣亿劫难拔。婴罹欲网有剧深牢。由於无慧乐定。不惟道门使其然也。至於乘慧入禅亦有三辈。或畏苦灭色乐宿泥洹。志存自济不务兼利者为无着乘。或仰希妙相仍有遣无。不建大悲练尽缘缚者则号缘觉。菩萨者深达本有畅因缘无。达本者有有自空。畅无者因缘常寂。自空故不出有以入无。常寂故不尽缘以归空。苟厝心领要触有悟理者。则不假外以静内。不因禅而成慧。故曰阿惟越致。不随四禅也。若欲尘翳心慧不常立者。乃假以安般息其驰想。犹农夫之净地明镜之莹刬。然则耘耨不以为地。地净而种滋。莹刬非以为镜。镜净而照明矣。又尝手写首楞严经置都下白马寺。寺为邻火所延。其什物及他经并烬。而此经文字独完。惟毁纸边而已。寻以母老还南山若耶中。内史郗愔表荐之。征博士不起。会月犯少微。占者以隐士当之。人言当应在戴逵。俄而庆绪卒。逵字安道。谯郡人。亦有高行。孝武时累征不就。善属文。兼工艺事。欲造无量寿佛。积思三年雕刻方就。迎置山阴灵宝寺。郗超见而作礼。撮香在手。勃然烟上极目云表。众皆叹其神异。子颙。能世其业(出三藏记集.晋书.冥祥记.法苑珠林)。
  知归子曰。当牟子之世。佛法未盛行。而牟子笃信其道。岂非独往之士哉。安支竺阙之徒。宏法扶戒导信化疑。亦甚为希有者矣。东晋之初风教渐广。王导.庾亮.周顗.谢鲲.桓[(雪-雨)/粉/大]之属。皆尝与梵僧尸利密多罗游。谢安居东山。降心支遁。遁奉诏入禁中讲经。会宗遗文。守文者陋之。安闻而叹曰。此九方歅之相马。略元黄取神骏者也。至如王羲之.坦之.珣珉.许询.习凿齿。各与缁流津接。大率名言相永自标远致而已。咸康中庾氷辅政。奏沙门应尽礼王者。下礼官议。何充等以为不宜坏其本法。执奏至三。氷议遂寝。充笃信佛法。饭僧造寺所费不訾。阮裕尝谓之曰。卿志大宇宙勇迈终古。充问其故。裕曰。我图数千户郡未得。卿图作佛不亦大乎。盖嘲之也。充弟准。高尚寡欲。散带衡门。日诵佛经。其他士大夫信向虽众。修行轨则罕有闻焉。不得而着也。迨至晋宋之交。始有东林之盛。应化神灵继此腾集矣。予录牟子以下诸贤行业及其论议。虽未诣渊微而其意已远。岷江之流始於滥觞。又可少乎哉。
  汪大绅云。为传中不可少之文。所记事言虽浅。然亦近实。千经万典流传。有外於四十二章之旨乎。千圣万贤出没。有外於导人以无为之化乎。佛者觉也。尽之矣。
  居士传二
  刘遗民传
  刘遗民者。名程之。字仲思。彭城人。汉楚元王之后也。少孤。事母孝。善老庄言。不委蛇於时俗。初为府参军。晋司徒王谧.丞相桓元.侍中谢琨.太尉刘裕先后引荐。皆力辞。时慧远法师止於庐山东林寺。修念佛三昧。遗民往依之。远师曰。官禄巍巍云何不为。遗民曰。晋室无盘石之固。物情有垒卵之危。吾何为哉。刘裕以其不屈。乃以遗民之号旌焉。同时宗少文.周道祖.雷仲伦.张莱民.张秀实.毕士颖咸来庐山。远师曰。诸君之来。能无意於净土乎。乃造西方三圣像。建斋立社。众至百二十有三人。遗民镵石为誓。其辞曰。夫缘化之理既明。则去来之兆显矣。迁感之数既符。则善恶之报必矣。推交臂之潜沦。悟无常之期切。审三报之相催。知险趣之难拔。此其同志诸贤所以夕惕朝勤仰思攸济者也。盖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迹求。必感之有物则幽路咫尺。苟求之无主则渺茫何津。今幸以不谋而感佥心西境。叩篇开信亮情天发。乃机象通於寝梦。欣欢百於子来。於是云图表晖影侔神造。功由理谐事非人运。兹实天启其诚。冥运来萃者矣。然其景绩参差功德不一。虽晨祈云同夕归攸隔。即我师友之眷。良可悲矣。是以慨焉胥命。整襟法堂等施一心。亭怀幽极。誓兹同人俱游绝域。其惊出绝伦首登神界。则无独善於云峤。忘兼全於幽谷。然后妙觐天仪启心贞照。识以悟心形由化革。藉芙蓉於中流。荫琼柯以咏言。飘云衣於八极。泛香风以穷年。临三涂而缅谢。傲天宫而长辞。绍众灵以继轨。指大觉以为期。究兹道也岂不弘哉。遗民度西林涧北别立禅坊。精研元理兼持禁戒。尝贻书关中。与什公.肇公扬榷经义。着念佛三昧诗。居半载。即於定中见佛光照地皆作金色。更十五年於正念佛时。见阿弥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遗民曰。安得如来为我摩顶。覆我以衣。俄而佛为摩顶。引袈裟以被之。他日又梦入七宝池。见莲华青白色。其水湛湛。有人顶有圆光胸出卍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遗民饮水甘美。及寤异香发於毛孔。乃语人曰。吾净土之缘至矣。请僧转妙法莲华经近数百周。遗民对像焚香再拜而祝曰。我以释迦遗教。知有阿弥陀佛。此香当先供养释迦如来。次供养阿弥陀佛。复次供养妙法莲华经。所以得生净土。由此经功德。愿与一切有情俱生净土。即与众别。卧床上面西合掌泊然化去。预勅子雍即土为坟。勿用棺椁。时义熙六年。年五十九。后六年远师宴坐龛中。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观音势至左右侍。遗民及社中僧先化者皆在侧前揖远师曰。师早发心。何来之晚。乃展期七日而逝(东林传.出三藏记集)。
  知归子曰。佛法入兹土。始昌於晋。而士大夫之息心净土者罕闻焉。至遗民一唱。远近倾动。虽远师实成之。亦由遗民精诚内激。冥孚众志。初遗民与周道祖.陶渊明称浔阳三隐。道祖既入社。远师以书招渊明。渊明曰。许我饮酒则诺。许之遂造焉。无何攒眉而去。志尚虽高。於道阔矣。惜哉。
  汪大绅云。此真冷淡生活。淡得尽时方好。知归子已入此保社矣。大佳大佳。
  居士传三
  二张王宗周雷传
  张莱民
  名野。寻阳人也。性孝友。田宅悉推与弟。甘苦与九族共之。州郡屡辟不应。朝命拜散骑常侍亦不就。入庐山白莲社。称远公门人。义熙十四年与家人别入室端坐而逝。年六十九(东林传)。
  张秀实
  名诠。野之族子也。尚情高逸。好古乐道。荷鉏力田。带经不释。以散骑常侍征不起。庾悦怜其贫。荐为寻阳令。亦不应。已而入庐山依远公。研穷佛经深有悟入。宋景平元年西向念佛无疾而卒。年六十五(东林传)。
  王乔之
  琅邪人。官临贺大守。已而入白莲社事远公。与刘遗民诸贤作念佛三昧诗。而乔之诗独传於世。诗曰。妙用在兹。涉有览无。神由昧彻。识以照粗。积微自引。因功本虚。泯彼三观。忘此毫余。其二曰。寂寞何始。履元通微。融然忘适。乃廓灵晖。心游缅域。得不践机。用之以冲。会之以希。其三曰。神姿天凝。圆映朝云。与化而咸。与佛斯群。应不以方。受者自分。寂尔渊镜。谢彼尘纷。其四曰。慨自一生。夙乏慧识。托崇渊人。庶藉冥力。思转毫功。在深不测。至哉之念。注心西极。远公为作序云。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是二者自然之元符。会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元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於是灵相湛一清明自然。元音叩心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於此哉。所以奉法诸贤。咸思一揆之契。感寸阴之将颓。惧来储之未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兴唯勤。庶夫贞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仰援超步拔茅之兴。俯引弱进垂策其后。以此览众萹之挥翰。岂徒文咏而已哉(宏明集.卢山集○乔之一作齐之。或其字也)。
  宗少文
  名炳。南阳人。妙善琴书。精於理论。殷仲堪.桓元.刘裕并以主簿辟不就。乃入庐山事远师。筑室依白莲社居之。既而兄臧为南平守。偪与俱还江陵。闲居绝俗。颇营稼穑以给其家。衡阳王义季亲访之。少文角巾布衣引见不拜。王曰处先生以重禄可乎。对曰。禄如秋草。时过即腐。宋受禅。三征不应。雅好山水。西陟荆巫。南登冲岳。以疾还江陵。叹曰。老病俱至。名山不可再登。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悉图之於壁。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尝着神不灭论。其略云。群生之神。其极虽齐。而随缘迁流。成粗妙之识。夫舜生於瞽。舜之神也必非瞽之所生。则商均之神又非舜之所育。生育之前素有粗妙矣。既本立於未生之先。则知不灭於既死之后矣。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矣。若资形以造。随形以灭。则以形为本。何妙以言乎。诚能澄不灭之本。禀日损之学。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则无当於生矣。无生则无身。无身而有神。法身之谓也。今黄帝.虞舜.姬公.孔父世之所仰而信者也。观其纵辔升天。龙潜凤扬。反风起禾。绝粒弦歌。亦皆由穷神为体。故神功所应倜傥无方也。夫洪范庶征休咎之应。皆由心来。逮白虹贯日。太白入昴。寒谷生黍崩城陨霜之类。皆发自人情而远形天事。固相为形影矣。夫形无无影。声无无响。亦情无无报矣。岂直贯日陨霜之类哉。莫不随情曲应。物无遁形。但或结於身。或播於事。交赊纷纶。显昧渺漫。孰睹其际哉。众变盈世。群象满目。皆万世以来精感之所集矣。故佛经云。一切诸法从意生形。又云。心为法本。心作天堂。心作地狱。义由此也。是以清心洁情必妙生於英丽之境。浊情滓行必永滞於三涂之域。夫神圣圆照而无思营之识者。由心与物绝。唯神而已。故虚明之本终始长住。不可凋矣。今以悟空息心。心用止而情识歇。则神明全矣。颜子知其如此。故处有若无。抚实若虚。不见有犯而不校也。今观颜子之屡空。则知其有之实无矣。且舟壑潜谢。变速奔电。将来未至。过去已灭。现在不住。瞬息之顷无一毫可据。将欲何守而以为有乎。甚矣伪有之蔽神也。今有明镜於斯。纷秽集之。微则其照蔼然。积则其照朏然。弥厚则照而昧矣。人之神理有类於此。伪有累神。成精粗之识。识附於神。故虽死不灭。渐之以空。必将习渐至尽而穷本神矣。泥洹之谓也。夫自古所以不显至道者。将存其生也。而苦由生来。昧者不知矣。且时则无止。运则无穷。既往积劫无数无边。皆一瞬所阅以及今耳。今积瞬以至百年。曾几何时而又鲜克半焉。夫物之媚於朝露之身者。类无清遐之实矣。何为甘臭腐於漏刻。以枉长存之神。而不自踈於遐远之风哉。元嘉二十年卒。年六十九(宋书.东林传.宏明集)。
  周道祖
  名续之。雁门人。父殁。过江居豫章。年十二诣范宁受业。通五经五纬。养志穷居。精研老易。既而入庐山白莲社。以为身不可遗。余累宜绝。遂终身不娶妻。布衣蔬食。朝命征太学博士。不就。刘裕北伐。世子守彭城。迎之馆於安东寺。延入讲礼。月余还山。裕还镇。复遣使迎之。宋受禅。为开馆东郭外。招集生徒以礼经教授。或问。身为处士。时践王庭。何也。答曰。心驰魏阙者。以江湖为桎梏。情致两忘者。市朝亦岩穴耳。时号通隐先生。未几移疾锺山。景平元年卒。年六十七(宋书)。
  雷仲伦
  名次宗。南昌人。少入庐山事远师。笃志好学不交世务。精於毛诗.三礼之学。本州辟从事。朝以员外散骑侍郎征。并不就。年五十余。与子侄书。以言所守曰。夫生之修短咸有定分。定分之外不可以智力求。但当於所禀之中顺而勿害耳。吾少婴羸患。为性好闲。故在童稚之年已怀远迹之意。暨於弱冠。遂托业庐山。逮事释和尚。於时师友渊源务训弘道。外慕等夷内怀悱发。於是洗气神明玩心坟典。勉志勤躬夜以继日。爰有山水之好。晤言之叹。实足以通理辅性。成夫亹亹之业。乐以忘忧。不知朝日之晏矣。自游道[(歹*又)/食]风二十余载。渊匠既倾。良朋凋索。续以衅逆违天。备尝荼蓼。畴昔诚愿顿尽一朝。心虑荒散情意衰损。故遂与汝曹归耕垄畔山居谷饮。人理久绝日月不处。忽复十年。崦嵫将迫前涂几何。及今耄未至昏衰不及顿。尚可厉志於所期。纵心於所托。栖诚来生之津梁。专气暮年之摄养。在心所期尽於此矣。自今以往。家事大小一勿见关。宋元嘉十五年征至京师开馆鸡笼山。聚徒教授。除给事中。不就。顷之还庐山。二十五年又征诣京师为筑室锺山西岩下。谓之招隐馆。使为皇太子诸王讲丧服经。是岁卒。年六十三(宋书)。
  知归子曰。白莲社一百二十三人。居士之可得纪者七人焉。才敏如康乐。欲求入社。远公拒之。诚慎所与哉。而七人之外。流风遗书不可得而见矣。予亦不得而称之也。
  居士传四
  安阳董何魏陈刘传
  安阳沮渠侯
  京声者。天水临城县人。河西王蒙逊之从弟也。为人疎通强识。幼禀五戒锐意内典。少时尝到于阗国。经衢摩帝太寺。遇天竺法师佛陀斯陀。咨问道义从受禅要秘密治病经。既而东归高昌。求得观世音.弥勒二观经各一卷。及还河西。即译出禅要。居数年。魏主焘破河西。安阳奔宋。晦志卑身不交世务。常游止塔寺。初出观世音弥勒二观经。丹阳尹孟顗见而善之。请与相见。厚设供养。至孝建二年。比丘尼慧浚闻其讽禅经。请得传写。遂出为五卷。其年於锺山定林寺续出佛母泥洹经一卷。安阳居绝妻拏。不乐荣利。从容法侣宣通经典。是以缁白交敬礼焉。大明末遘疾而卒(出三藏记集)。
  董吉
  於潜人也。奉法三世。至吉尤精进。恒斋戒诵首楞严经。所居村人有疾病。请吉诵经輙愈。同县何晃亦奉法。卒中毒。请吉往会。溪水暴涨不得度。吉默祷於大士。裸而戴囊经以度。及岸忽囊经为水漂没。甚悲恨。至晃家忏悔自责。俛仰之间乃见经囊在高座上。启视之。未尝沾湿。於是县人一时皆奉法。吉家西北有山高险。中多妖魅犯害居民。吉欲降之。乃辟山地四五亩。构造小屋。设高座。转首楞严经百余日。民害遂止。后有数人来谒曰。闻君德行清肃。故来相观。并请一事。想当见听。吾世有此山。今君来止。虑相犯冒。当更作界分。以杀树为断。吉知是山鬼。乃曰。仆贪此寂静。读诵经典。不干君等。愿见佑助。鬼许诺而去。越一宿。自吉所辟地四际之外。树皆枯死如焚焉(冥祥记)。
  何昙远
  庐江人。宋御史中丞万寿之子也。少奉法持菩萨戒。年十八居父丧。哀毁成疾。遂归心净土。请僧数人於家忏悔宿业。久而益虔。一夕转经竟。众僧已眠。昙远忽自歌诵。僧异而问之。曰。见佛身黄金色。光丈余。自西而至。幡花翼从。充满虚空。佛熙怡微笑诏昙远速去。昙远素羸弱。至是神色壮厉。便取香花散之空中。至五更忽然而终。宅中芬香数日乃歇(冥祥记)。
  魏世子
  梁郡人。生当宋世。奉佛精进。率诸子女修西方净业。唯妇独不信。其女病死七日复苏。即升高座诵无量寿经。下启父言。儿去便往无量寿国。儿及父兄池中各有大莲华。当生其内。唯母独无。不胜此悲。故归启报。语竟而瞑。母自是亦奉法焉(冥祥记)。
  陈参军
  名针。荆州华容人。天台智者禅师之兄也。仕梁为普安王中兵参军。年四十遇仙人张果谓之曰。吾观汝相。阳算已尽。死在期月。参军惧以白智者。智者授以童蒙止观。教行方等忏法。先具十法。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三者深起惭愧。四者求灭罪方法。所谓大乘经中明诸行法。应当如法修行。五者发露先罪。六者断相续心。七者起护法心。八者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九者常念十方诸佛。十者观罪性无生。具此十法庄严道场。着洁净衣烧香散华。於三宝前如法修行。一七三七一月三月。乃至经年专心忏悔。即得重罪消灭禅定现前。参军奉教修习夙夜不怠。未及一载复见果。果大惊异曰服何药而致此。曰但修忏法未尝服食。果以手加额曰。奇哉道力。越死超生。后参军於禅定中升天宫见金殿。榜曰陈针之室。后十五年当生於此。及期。徧谒亲知言别。端坐而逝(佛祖统记.小止观)。
  刘谦之
  魏孝文帝时中官也。太和中自伤刑余。奏乞入山修道。赍华严经一部。昼夜礼诵。绝粒饮水。经三七日忽髯髭尽生。复丈夫相。神思通悟洞晓幽旨。遂殚精造华严经论共六百卷。奏闻孝文。倍加敬信。华严一教遂盛於时(大唐内典录.华严经疏钞○疏钞以谦之为北齐人。又言感第三王子焚身供养文殊事。因而发心。按北齐无太和年号。且魏齐诸王子尽列於史。并无焚身事。今据内典录削之)。
  严恭
  泉州人也。隋开皇中客於扬州。造精舍。写法华经。道俗崇敬常送钱供给。后有人从贷经钱一万。恭不获已与之。贷者载至中路。船覆失钱。是日恭入库。见一万钱如新出水。怪之。已而其人以船覆告。乃知库中钱即其所贷也。一商人至衖亭湖祭神。夜梦神云。诸君以所赠物与严法华为书经用也。其他感应甚众。恭遂以书经终。大业末。子孙犹传其业。群盗相约不入其里。里人赖之。同时益州新繁有荀生者。居县西三十里许曰王李村。工书。然自重不肯为人书。人虽辱殴之。不顾也。一日把笔走前村。向空中四面书般若经。数日而毕曰。好令诸天读之。人初不觉其异。其后大雷雨。牧牛小儿住其地中可丈许。雨不能湿。自后遇雨牧儿輙避雨其处。武德中有异僧语村人曰。此地空中有般若经。诸天於上设盖覆之。不可轻践。村人遂以阑楯周之。斋日设供。每闻天乐声(冥报记.三宝感通记)。
  知归子曰。数君之奉法。可谓专且勤矣。其能格天人而度生死也。宜哉。夫阳气奋而萌芽作。秋风至而木叶零。至诚而不动者。不亦鲜乎。
  居士传五
  何周到裴刘傅传
  何彦德
  名尚之。庐江灊人也。少颇不驯。长而折节蹈道。起家临津令。累迁左卫将军。宋元嘉十二年。京尹萧谟之请制建寺铸像。文帝以问彦德及吏部羊元保曰。朕少读经。不多因果之事。昧然未究。所以不敢立异者。以卿辈时秀率皆信敬耳。比见颜延之折达性论。宗炳难白黑论。其说汪洋。大明至理。若使率土之民皆敦此化。则朕坐致太平矣。夫复何事。昨萧谟之请制。即以相示委卿增损。必有以戒遏浮淫无伤宏奖者。乃当着令耳。尚之对曰。横目之俗多不信法。以臣庸蔽更荷褒拂。非所敢当。然前代群英王导.周顗.庾亮.王蒙.谢安.郗超.王坦之.王恭.王谧.郭文举.谢敷.戴逵.许询及亡高祖兄弟.王元琳昆季.范汪.孙绰.张元.殷觊。或宰辅冠冕。或人伦羽仪。或致情天人之际。或抗迹云霞之表。靡不倾心归依至教。慧远法师云。释迦之化。无所不可。适道固是教源。济浴亦为要务。窃味此言有契至理。何则。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以周寰区。编户亿千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一恶既去则息一刑。一刑息於家。万刑息於国。此明诏所谓坐致太平者是也。故图澄适赵三石减暴。灵塔放光符健损虐。神道助化昭然可观。谟之请制。不谓全非。但伤蠹道俗。本在无行僧尼。而情伪难分去取未易。至土木之工虽若靡费。且植福报恩不可顿绝。羊元保进曰。此谈盖天人之学。非臣愚所宜顶闻。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孙吴画吞并之计。无取於此。彦德曰。夫礼隐逸则战士息。责仁德则兵气消倘。以孙吴为志。动期吞并。则将无取於尧舜之道。岂特释教而已哉。帝悦。谓彦德曰。佛门之有卿。犹孔氏之有季路也。自是帝留神释典益重元化二十三年为尚书左仆射。文帝有所兴造。彦德輙苦言谏止。律身简约。妻亡不再娶。旁无姬侍。大明中以左光禄开府仪同三司领中书令。卒於官。赠司空。谥曰简穆。孙求。字子有清退寡嗜欲。居吴隐波若寺。人莫见其面。除永嘉太守。一夕乘小船逃去。隐虎邱山。齐永明四年拜太中大夫。不就卒。求弟点。字子皙。父铄。素有疯疾。无故害其妻。坐法死。点年十一。居忧。几至灭性。长伤家祸。遂绝意仕宦。兄求卒。点菜食。不饮酒讫於三年。历宋.齐.梁并征不出。雅好佛道。从弟遁。以东篱门园居之。招名德沙门与诸胜侣清言竟日。尝於吴中石佛寺讲经。昼梦一道人授药一丸。服之夙患渴利自此而差。天监二年卒。点弟胤。字子季。尝入锺山定林寺听习释典。通义学。仕齐历官至中书令。拜表解职。隐若耶山云门寺。梁武帝即位。诏为特进光禄大夫。遣使者以手敕喻意。胤辞曰。吾年已五十七。月食四斗米不尽。何容复有宦情。使者还奏。敕给白衣尚书禄。固辞。又敕山阴月给库钱五万。亦不受。乃敕何子期.孔寿等六人於东山受学。已而至吴居虎邱西寺讲释典。注百法论.十二门论各一卷。晚而断肉。有虞人逐鹿。鹿径趋胤伏不动。又有异鸟如鹤而赤毛。集讲堂驯狎不去。中大通三年卒(宏明集.南史)。
  周彦伦
  名颙。汝南安城人也。初为宋益州刺史。萧惠开府主簿。随惠开还都。明帝颇好名理。以彦伦晓佛经。引入殿内宿。直帝所为惨毒事。彦伦不敢显谏。輙诵经中罪福因缘。帝心动。为之小止。尝着三宗论。阐空假不空假义。时长史张融作门论。谓道之与佛致本则同。达迹成异。彦伦难之曰。言道家者。以二篇为主。言佛教者。以般若为宗。二篇所贵。义极虚无。般若所观。照穷法性。夫有之为有。物知其有。无之为无。人识其无。老氏之言有无。无出斯域。是吾三宗鄙论所谓取舍驱驰也。佛教之所以义夺情灵。言诡声律者。盖谓即色非有。故擅绝於群家耳。此涂未明。纷纷横沸。皆由着有。既患由有滞。而有性未明。矫有之家。因崇无术。尽有尽无。非极莫备。非有非无。三宗所蕴。惟足下其眄之。历官至中书郎。於锺山西立隐舍。休沐则归之。清贫寡欲。断肉食。虽有妻子。常乐独处。将军王俭谓彦伦曰。卿山中何所食。答曰赤米白盐绿葵紫蓼。文惠太子问曰。菜食何味最胜。答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时何子季亦好佛法。然未能断肉。太子问彦伦精进何如胤。答曰各有其累。太子曰何累。答曰周妻何肉。初彦伦尝贻子季书。令断肉。其略曰。变之大者莫过死生。生之所重无逾性命。性命之於彼极切。滋味之於我何赊。而终身资之以永岁月。彼就怨酷莫能自伸。我业长久吁哉可畏。且区区微卵脆薄易矜。歂彼弱麑顾步宜愍。观其饮啄飞沈使人怜悼。况其甘心扑搋加复恣意吞嚼。至乃野牧成群闲豢重圈。量肉揣毛以俟支剥。如土委地。佥谓常理可为怆息。一往一来生死常事。伤心之惨行亦自及。丈人於血气之类虽弗身践。至於升凫沉鲤不能不取备。屠门财贝一经盗手。犹为廉士所弃。生性之一启鸾刀。宁复慈心所忍。驺虞虽饥。非自死之草不食。闻其风者岂不使人多媿。子季得书感动。末年亦断肉焉(宏明集.南史)。
  到茂灌
  名溉。彭城武原人也。仕梁。历官至吏部尚书。以清白自修。不好声色。虚室单床旁无姬侍。冠履十年一易。传呼清路。示有朝章而已。后因疾失明。诏以散骑常侍。就第养疾。生平敬信佛法。初与弟洽共居一斋。洽卒。便舍为寺。蒋山有延贤寺。茂灌先世所立也。每得禄俸。皆充二寺。已而断腥膻。别营小室。朝夕从僧礼诵。武帝为月致三净馔。太清二年卒。临终属其友张绾.刘之遴。敕子孙薄葬曰。气绝便殓。殓以法服。殓竟便葬。不须择日。屏家人。请僧读经赞呗。及卒。颜色不变。手屈二指(南史)。
  裴几原
  名子野。河东闻喜人。少好学工文。有至性。居父丧尽礼。每之墓所。哭泣处草为之枯。有白兔驯扰其侧。梁天监中为着作郎。掌国史及起居注。大通初累迁鸿胪卿。寻领步兵校尉。在禁省十余年。静默自守未尝有所请谒。所得俸悉以分戚党之贫者。借官地二亩起屋数间。妻子恒苦饥寒。晚年深信佛法。持其教戒。饭麦食蔬终其身。大通二年卒。先是预克死日。及期自省移病诣同亩刘之亨曰。吾其逝矣。遗命丧葬务从节制。谥曰贞子。同时刘士深。名杳。平原人。亦好学强记。天监初官太学博士。后代几原为着作郎。累迁尚书左丞。大同二年卒。士深自读佛经。常行慈忍。中年丧母便长断腥血。治身清俭无他嗜好。性不自伐。不论人长短。临终遗命以法服殓。载以露车还葬旧墓。勿设灵筵勿致祭醊。其子遵行之。又有任孝恭者。临淮人。亦善属文。武帝时官司文侍郎。初从萧寺云法师读经论本佛理。已而蔬食持戒。太清二年侯景陷台城。为所杀(梁书)。
  刘彦和
  名勰。东莞莒人。少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娶。依沙门佑法师居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分部类录而序之。定林寺经藏其所定也。天监初。除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时七庙飨荐已用蔬果。而二郊农社犹有牺牲。彦和表言。二郊农社宜与七庙同改。诏付尚书议。如所请。寻迁步兵校尉。其为文长於佛理。时有道士造三破论。排抑佛道。彦和作灭惑论以斥之。其略曰。至道宗极。理归乎一。妙法真境。本固无二。佛之为道。空元无形而万象并应。寂灭无心而元智弥照。幽数潜会莫见其极。冥功自用靡识其然。显迹则金容以表圣。应俗则王宫以现生。拔愚以四禅为始。进慧以十地为阶。总龙鬼而均诱。涵蠢动而普慈。权教无方不以道俗乖应。妙化无外岂以华戎阻情。是以一音演法。殊译共解。一乘敷教。异经同归。经异由权。故孔释教殊而道契。解同由妙。故梵汉语隔而化通。但感有精粗故教分道俗。亦地有东西故国限内外。其弥纶神化陶铸群生无异也。然至道虽一。岐路生迷。九十六种俱号为道。听名则邪正莫辨。验法则真伪自分。若以粗笑精。以伪谤真。是瞽对离朱而曰我明也。寻有敕与沙门慧震於定林寺证经。功毕启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遂於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梁书)。
  傅宜事
  名縡。北地灵州人。好学能属文。居母丧。哀毁骨立。士友称之。陈文帝闻其名。召为撰史学士。除司空府记室。宜事笃信佛法。从兴皇寺惠朗法师受三论。尽通其学。时有太心嵩法师着无诤论以诋惠朗。宜事着明道论以释其难。其略云。无诤论言。比有宏三论者。历毁诸师。非斥众学。论中道而执偏心。语忘怀而竞独胜。方学数论更为雠敌。雠歒既构诤斗大生。以此之心而成罪业。罪业不止岂不重增生死苦聚。答曰。三论之兴为日久矣。龙树创其源。除内学之偏见。提婆扬其旨。荡外道之邪执。欲使大化流而不拥。元风阐而无坠。其言旷。其意远。其道博。其流深。斯固龙象之腾骧。鲲鹏之搏运。[塞-土+巳]乘决羽。岂能望其间哉。顷代浇薄。时无旷士。苟习小学以化蒙心。渐染成俗遂迷正路。唯竞穿凿各肆营造。枝叶徒繁本源日翳。一师解说复异一师。更改旧宗各立新意。同学之中取寤复别。如是辗转添糅倍多。总而用之心无的准。择而行之何者为正。岂不浑沌伤窍嘉树弊芽。虽复人说非马家握灵蛇。以无当之卮同画地之饼矣。摄山之学则不如是。守一尊本无改作之愚。约文申意杜臆断之情。言无预设。理非宿构。睹缘尔乃应。见敌然后动。或弥纶而不穷。或消散而无所。凡相酬对随理详核。有何嫉诈干犯诸师。且诸师所说为是可毁。为不可毁。若可毁者。毁故宜然。若不可毁。毁自不及。法师何独蔽护不听毁乎。且教有大小。备在圣诰。大乘之文则指斥小道。今宏大法。宁得不言大乘之意耶。无诤论言。无诤之道。通於内外。子所须诤者。此用末而救本。失本而营末者也。何则。若依外典。寻书契之前。至淳之世。质朴其心。行不言之教。当於此时。复有何诤。固知本来不诤。是物之真矣。答曰。诤与无诤不可偏执。本之与末又安可知。由来不诤宁知非末。於今而诤何验非本。夫居后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后则为后。而前后之事犹如彼此。彼呼此为彼。此呼彼为彼。彼此之名的居谁处。以此言之。万事可知矣。本末前后。是非善恶。可恒守耶。何得自信聪明废他耳目。夫水泡生灭。火轮旋转。入牢阱受羁绁。生忧畏起烦恼。其失何哉。不与道相应而起诸见故也。相应者则不然。无为也无不为也。善恶不能偕。而未曾离善恶。生死不能至亦终然在生死。故得永离而任放焉。明月在天。众水咸见。清风在林。群籁毕响。吾岂逆物哉。不入鲍鱼不甘腐鼠。吾岂同物哉。谁能知我。共行斯路。浩浩堂堂。岂复见有诤为非。无诤为是。必欲考真伪。观得失。无过依贤圣之言。检行藏之理。始终研究。表里综核。使浮辞无所用。诈道自然消。请待后筵以观其妙矣。历散骑侍郎太子庶子仆。后主即位。迁秘书监右卫将军兼中书通事舍人。掌制诰宜事。虽以文章为后主所重。然性刚直。与朝士不相中。会施文庆.沈客卿以便佞干政。而宜事益疎。乃共[赞-贝+日]宜事受高丽使金。遂下之狱。宜事狱中上书极论后主过失。后主大怒。顷之遣使谓曰。我欲赦卿。卿能改过不。对曰。臣心如面。面可改则臣心可改。后主益怒。遂赐死狱中。年五十五。其后三年而隋灭陈(陈书)。
  知归子曰。彦德宏法以佐治。彦伦护生以全仁。三何肥遁於邱园。茂灌陆沉於朝市。至如裴刘诸子文称其质。行浮於名。彬彬乎有君子之风矣。梁陈之际。士大夫名学佛者甚众。然往往持禄保位。视鼎社之迁如去涕唾焉。呜呼。此岂佛教使然与。吾所以不忘夫傅子也。
  汪大绅云。竟体旃檀香。无复有乱之者矣。赞极雅正。转觉妙远不测。
  居士传六
  竟陵文宣王传
  竟陵文宣王萧子良者。字云英。齐武帝第二子也。宋顺帝升明三年为会稽太守。督五郡。封闻喜公。自孝武时征求急速。以郡县迟缓。始遣台使。自此公役劳扰。齐既受禅。文宣尽陈其弊。请罢之。建元二年。以母忧去官。仍为丹阳尹。开私仓赈属县贫人。请修复古塘。并垦荒田数千顷。高帝纳之。会迁官事寝。武帝即位。封竟陵郡王。永明二年为护军将军兼司徒。四年进号车骑将军。时水旱不时。请原除逋租。又请宽刑息役轻赋省徭及罢征交州兵。五年正位司徒。移居鸡笼山西邸。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造经呗新声。武帝初好射雉。文宣谏止之。及永明末。将复射雉。文宣复上书曰。忽闻外议。当更射雉。臣下情震越。心怀忧悚。夫卫生保命人兽不殊。重躯爱体彼我无异。故礼云闻其声不食其肉。见其生不忍其死。岂可以万乘之尊降同匹夫之乐。天杀无辜伤仁害福。菩萨不杀寿命得长。施物安乐自无恐怖。不恼众生身无患苦。臣见此果报。所以日夜劬勤厉身奉法。陛下常日舍财修福。臣私心颙颙尚恨其少。岂可今日复见此事。一损福业追悔便难。愿陛下照臣此诚。曲加三思。帝虽不尽纳而深见宠嘉。居常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文宣敬信尤笃。数於邸园营斋戒。大集朝臣僧众赋食行水。或躬亲其事。一夕梦东方普光世界天王如来说净住净行法门。因着净住子。净住者。梵语布萨。谓净身口意如戒而住也。书凡三十一篇。其归信门云。如来愍念众生。爱同一子。所以垂形丈六。表现灵仪。显发众生欣乐瞻睹。闻声者证道。见形者解脱。今者虽禀精灵。昏惑障重。进不睹相好庄严。退不闻八音辨说。将由罪业深重。烦恼牢固。深忧恶道无由可绝。岂容顺默使流晏安。自不坚强其志忘身舍命捍劳忍苦衔悲恻怆者。将恐烦恼炽火无由而灭。无明重暗开了未期。譬如牢狱重囚具婴众苦。抱长枷梏大械。带金钳负铁锁。脓疮秽烂臭恶缠匝。而欲以此床求见国主贵臣。虽复一心无怠。何由而果。何以故。以其具诸罪恶不离苦具。故若去枷脱锁。洗垢严服。王不我碍自然而现。今欲归信亦复如斯。将见如来相好光明者。先当净身口意。洗除心垢。六尘爱染永灭不起。十恶重障净尽无余。业累既除表里俱净。方可运明想於迦维。标清心於宝剎。去诸尘劳入归信门。必然仰睹法身无础。敬礼诸佛求哀忏悔。既悔已后。常行柔软调和心。堪受心。不放逸心。寂灭心。真正心。不杂心。无贪吝心。胜心。大心。慈悲安乐心。善欢喜心。度一切心。守护众生心。无我所心。如来心。发如是等广胜妙心。专求多闻。修离欲定。奉戒清净念报恩德。常怀悦豫不舍众生。其克责身心门云。身为苦本。自所造集。於生死中。复增恶业。是故特须深自克责。经云。见人之过。口不得言。己身有恶。则应发露。书云。君子扬人之美。不伐其善。内外之教。其本均同。所以称内外者。本非形分。但由心异。若出家之人观空无常。厌离生死。行出世法。是则为内。乖此为外。在家之人归崇三宝。持戒修善奉行礼义。是则为内。乖此为外。若欲修行。先自克责。当知求进是假名。退检是实法。愚暗灭则慧光发。四相迁则戒德显。故知廉退者进之兆也。贪进者退之萌也。夫求而获者虚。情有所着则取。倾危失坠之苦。此外道之法也。退而获者实。意无所恋故得。常安涅盘之乐。斯佛道之法也。当知克责心口是八正之路。捡察身行是解脱之踪。其惭愧门云。经云。惭愧得具足。能灭暗障故。又云。惭愧如铁钩。能制人非法。若无惭愧。与诸禽兽无相异也。惭愧之义以不及为本。今既理妙难精。触向乖背一念之间。造过无量。过无量故。惭愧亦应无量。其中枝派不可缕述。姑举一端。养生之急在於衣食。由此衣食劳乱极深。所须缯纩皮革。无不损生残命。着他皮肉还养皮肉。乃至食啖一粒之食。非用功夫无由入口。推度前功商量我腹。上入下出常流不止。而於其中选择精肥。进纳软滑贪嗜美味。无羞无耻。须臾栾改。臭不可近。何有智者於食生贪。若生贪者。大须惭愧。与彼畜兽复何助别。其大忍恶对门云。夫道从苦生。不由乐果。德凭功建。非情所集。故经云。忍辱第一道。於诸众生心无碍故。以其在苦。则多碍多恼起不善业。今所以得无碍者。良以在碍而修无碍。故碍而不为碍。既於碍而无所碍。岂非忍力之所致乎。经云。娑婆世界五浊之剎。五痛五烧具诸恶报。是故发大乘者多来此土。以救苦为资粮。以拔恼为要行。此土一日修善。胜於他方净国百千万劫。夫欲发广大心行菩萨行。自必履危涉险备受艰难。蹈炽火历氷霜。撄苦切。甘楚毒。於万苦中能忍受者。则道场可践。若无此恼。忍何从生。籍此烦恼起我诸善。所谓尘劳之俦为如来种。当知忍者有力。大人功德之本。所谓忍痛痒。忍思想。忍疾病。忍饥苦。忍疲劳。忍寒暑。忍忧悲。忍热恼。忍恶骂无耻辱。忍挝打无恚碍。忍贪欲无爱着。忍憍慢无背道。忍所难忍。忍所难行。忍所难作。忍所难办。能行此者。真可谓大忍辱矣。其劝请增进门云。劝请者殷勤之至意也。由发殷勤之意。则愿善之情深矣。劝请有二。劝请众生修行戒善。具诸德本。劝请诸佛救护众生。说法久住。十方四恶趣。我今悉劝请。修持诸戒行。获得於人身。十方一切人。我今悉劝请。令修十善业。得生於天上。十方诸天人。我今悉劝请。立登正定聚。得离於恶道。十方诸学人。我今悉劝请。觉察诸烦恼。速登无学地。十方阿罗汉。我今悉劝请。知非究竟位。唯有一佛乘。十方辟支佛。我今悉劝请。成就大悲智。教化诸众生。人天二乘众。我今悉劝请。体觉如来藏。修习菩萨行。一切诸菩萨。我今悉劝请。修行十度行。速登於十地。兜率天菩萨。我今悉劝请。常转不退轮。速下度群生。菩萨智未明。我今悉劝请。金刚灭尘累。显发真实相。十方一切佛。初成正觉者。我请转法轮。安乐诸众生。十方一切佛。若欲舍寿命。我今归命请。愿久住於世。如是佛菩萨。我今皆劝请。发此殷勤心。是故稽首礼。其随喜万善门云。众生以愚惑故。多怀嫉妬增上之心。是以见人行善则生恶想。摧毁破坏不令成就。然彼前人未必损行。而嫉妬者妄增恼热。增长惑业生死不绝。是以圣人调心制意。行此随喜。亦复劝请众生如说奉行。十方一切众。所有微细善。仁义及礼智。孝养谦恭等。慈和及爱敬。廉贞清洁行。若有如是善。我今悉随喜。离欲在家人。奉修如来戒。三归五八戒。十善菩萨戒。清净诸律仪。离恶名闻者。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饭僧施法衣。浴除烦恼垢。救摄诸贫穷。饥寒露窘者。疾病艰危苦。施药悲怜业。如是等功德。我今悉随喜。旷路作好井。桥船度人物。园林池花果。施佛并供僧。渴乏除热恼。其福实无量。如是等功德。我今悉随喜。造经流法教。然灯发慧明。习诵及转读。决了诸义趣。若复为人说。倍增欢喜心。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建立诸塔庙。堂殿及宝剎。彩画及木像。金银铜石等。传写诸相好。显示於法身。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若有造僧房。床帐及卧具。令彼息心者。安意於禅林。出入苦空门。次第寂灭观。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如来大慈悲。善说诸法门。发生随喜行。令我等修学。随喜诸声闻。忍苦度生死。随喜诸菩萨。不舍恶道受。随喜十方佛。无畏天人尊。能於三界狱。引出诸众生。愿令众生类。悉得於佛道。是故我随喜。稽首礼诸佛。其回向佛道门云。回向者以不着为义。原一切众生备修万行。舍身命财。所以不得解脱生死者。皆缘耽着果报不能舍离。若能不执其心。修行摄度。随有微福回施群生向於佛道者。则於果报不复生着。便於生死萧然解脱。故经云。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是以一切所作善业。皆应回向。兼劝众生不着果报。十方诸众生。所行微善业。仁孝及谦敬。慈爱柔和等。忠正修礼智。矜逮赈孤穷。如是世俗善。悉回向佛道。一切诸外道。种种勤苦行。五热炙其身。投岩赴水火。反缚涂炭等。无量诸邪见。今皆为回向。同归正觉道。一切清信士。归戒行十善。乃至诸女人。亦能修福德。又能善说法。开化众妙福。回向施群生。共成无上道。一切弟子众。闻声即解悟。善来成比丘。乃至四道果。方便及初观。空苦非常想。亦回施群生。共向无上道。十方诸辟支。自然成缘觉。深悟在别世。晓了因缘法。隐显化众生。独处乐善寂。如是兼一切。尽回向佛道。十方诸菩萨。请诵於经法。入禅出禅者。劝总行众善。如是等三善。一切众德本。亦回施众生。归向无上道。一切诸善等。乃至贤圣果。解空未能穷。有无不双尽。悉令与一切。同入真妙境。着回有相心。皆向解脱道。如是诸菩萨。我今劝回向。发此无着心。是故稽首礼。其他文多不具载。书成。开筵广第。集士庶为设讲。往复恳到。皆洒然动容。叹未曾有。九年都下大水。吴兴偏剧。文宣开仓赈救贫病。於第北立廨收养。给衣及药。十年领尚书令扬州刺史。本官如故。寻复尚书令加中书监。武帝不豫。诏使文宣辅政。文宣素不乐世务。乃推西昌候鸾。诏以鸾佐之。隆昌元年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遣人视之。见淮中鱼无算浮水上向城门。寻薨。年三十五(齐书.广宏明集)。
  知归子曰。余尝考田猎。不见於古帝王之世。虞书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商书曰。暨鸟兽鱼鳖。咸若其。及物之仁如此。驱而杀之岂其心乎。余观齐梁间君臣论议。往往能慈心爱物矣。充是心也。胜残去杀之风不难觏也。文宣所着净住子。行愿深净悲智两足。其游於佛海久如。不可以世智详矣。於是采着其言尤切要者。而以谏猎一书首之。
  汪大绅曰。叙论具大悲心眼。齐梁间学佛人如萧子良者诚为希有。其克责身心一门尤为法要也。○允初近与吾书。自述往日超佛越祖大愿力。原来只是放失其心而不知求。近来始信得千圣万贤总法门。出不得求放心一语。此是众生往来三界疲极自息证验也。然吾不敢輙为之助喜。以允初有求心甚深甚重。以有求心求放心。将心觅心。求而又求。又要弄出无数伎俩。捏出无数鬼怪。放心不益甚乎。来书儒佛双关。一念舍不得佛。一念又舍不得儒。儒佛交争。朱子尝判为隐微深痼之疾。此放心之病之大者。允初其能觉之乎。允初性燥。每喜捻着一面令牌。道急急如律令者。安知不奉孟子为太上老君。硬捉一物把持定了为护身符乎。此瞒心之大者。非但放先其心而已。如上种种诸病。吾皆为允初打算过耒。吾安敢为之助喜。吾於是如法思惟。不轻不重。为允初打算出一退字来。又恐允初承虚接响。过了适检子良传说。那段因缘极是法要。直判出外道佛道。界限极是分明。吾遂决意将那退字助喜。留此一段因缘在传后发挥去者。第一要讲明求放心法要入手处。朱子道得好。不是将心觅心。只是一念悚然。心便在这里了。彻始彻终处。程子道得好。圣贤千言万语。只是要人将已放之心收入腔子里。自能寻向上去。此两则公案若能透得。以上所说病痛顿尔消杀去矣。允初允初。你说那求放心一句子。为学佛关键也。说得有来历。你看释迦老子至达摩以下诸位先生。与诸魔及一切外道做尽冤家对头。你道是甚意思。只为诸魔外道放失其心。流转三界轮回六道。万劫长夜。所以诸位先生苦苦哀哀劝他学问。佛说恒河沙数。祖说一字不立。只是要觉他本心而已。诸魔外道本心顿觉。便是佛。便是祖。本是一家眷属。你何苦放他去做出事来。为魔为外道。自取长夜之不妙乎。允初所说岂不有来历。然必如子良判出佛道外道。界限方得分明。魔道外道俱是绝顶聪明人。聪明反被聪明误。贪进不已放失其心。咄。魔了也。咄。外道了也。释迦老子也曾放失其心。贪进不已。直走到非非想天。咄外道了。也一念悚然。忽然退位本心。方得发现。所以子良说那求进是假名。退捡是实法。真是法要也。你看释迦老子不独与诸魔外道做尽冤家对头。且向一身中与五蕴.六根.六尘及一切山河大地做尽冤家对头。是甚意思。只为五蕴是放心的大浪子。走了走了。走向六根去也。走了走了。走向六尘去也。走了走了。走向一切山河大地去也。走了走了走向轮回三界流转六道去也。吾佛悲之。所以苦苦哀哀劝他学问。唤转他耳。多嘴老汉说到此。允初旧病复发。肚里打葬道。原来释迦老子与一切人天作眼目。果然大慈父。大恩师。大绅佛学果然透彻。吾今要奉劝大绅与渠。破除世觉专心尊奉释迦求佛觉去也。咄。允初又放失其心矣。不见惠能道得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咄。
  居士传七
  傅大士传
  傅大士者。名翕。号善慧。义乌人也。齐建武四年生於双林乡傅宣慈家。十六纳刘氏女曰妙光。生二子曰普建.普成。会有天竺嵩头陀访之曰。吾与汝毗婆尸佛所发誓。今兜率宫衣钵见在。何日当还。因命临水观影。见圆光宝盖。大士笑曰。炉韛之所多钝铁。良医之门足病人。度生为急。何思彼乐乎。嵩指松山顶曰。此可栖也。大士躬耕而居之。有人盗菽麦瓜果。大士即与篮笼盛去。日常营作。夜归行道。见释迦.金粟.定光三如来放光袭其体。自谓得首楞严定。苦行七年欲导群品。梁武帝时遣弟子奉书诣阙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条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略以虚怀为本。不着为宗。无相为因。涅盘为果。其中善略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天上人间果报安乐。其下善略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普令百姓皆禀六斋。今闻皇帝崇法欲申论义。未遂襟怀。故遣弟子傅暀告白。太乐令何昌以书进。诏遣迎至。武帝问从来师事何人。答曰。从无所从。来无所来。师事亦尔。异日武帝请讲金刚经。大士才升座。以尺挥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大士曰。陛下会不。曰不会。大士曰。大士讲经竟。一日讲经次。帝至。众皆起。大士端坐不动。众报曰。圣驾临此。何不起。大士曰。法地若动。一切不安。寻还双林着心王铭云。观心空王。元妙难测。无形无相。有大神力。能灭千灾。成就万德。体性虽空。能施法则。观之无形。呼之有声。为大法将。心戒传经。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自在无碍。所作皆成。了本识心。识心见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心性虽空。贪嗔体实。入此法门。端坐成佛。到彼岸已。得波罗蜜。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识佛。晓了识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非佛莫测。无所堪任。执空滞寂。於此漂沉。诸佛菩萨。非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元音。身心性妙。用无更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莫言心王。空无体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无。隐显不定。心性离空。能凡能圣。是故相劝。好自防慎。剎那造作。还复漂沈。清净心智。如世黄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无为法宝。非浅非深。诸佛菩萨。了此本心。有缘遇者。非去来今。又有偈曰。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嘿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祇这语声是。又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又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太建元年嵩头陀先於柯山灵岩寺入灭。大士曰。嵩公兜率待我。不可留也。四月二十四日示众曰。此身众苦所集。甚可厌恶。须慎三业。精修六度。若坠地狱。卒难得出。弟子曰。师之发迹可得闻乎。曰。我从第四天来。为度汝等。次补释迦。大品云。有?/div>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撰述史传部居士善女传-居士传-清-彭际清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