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水忏法卷上

佛经大全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礼忏部-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清-西宗 > 慈悲水忏法卷上
  慈悲水忏法卷上
  此一部忏文。但略解义趣。若依古科判。文繁不尽。
  法见上义。卷者。对舒而言。盖西域法宝。非梵本。非方册。但以一轴而庄成。欲览则舒之。览毕则卷之。卷舒不定。故云卷。此经三卷。故云上○志心礼忏。须先识忏悔两字义。忏者。忏除已往。悔者。从今改悔。故惟能悔者。乃能为忏。曰慈悲者。慈能与乐。悲能拔苦。祖师立忏法。正起大慈悲心。所以救拔众生苦。而与众生之乐。故曰慈悲忏法也。水忏者。因三昧水以解怨。故取立名。详见前缘起中。
  一切诸佛愍念众生。为说水忏道场总法(发语之端)。良以众生垢重。何人无罪。何者无愆。凡夫愚行。无明暗覆。亲近恶友。烦恼乱心。立性无知。恣心自恃。
  因垢重。所以多诸罪愆。垢者。身心不净。三毒流秽。染污妙明。如尘坌污于宝镜。使之不明。故云垢也○无明暗覆。至恣心自恃。正言垢重处。无明者。不明也。执迷而不知自己之过非也。暗覆者。因无明。故迷暗而覆蔽其真性也○凡夫之人。彼此皆然。而言亲近等者有二义。一者互相竞造。故云亲近。二者宿无信种善根。不能亲近善友。反交恶人。总被贪嗔痴等昏迷。烦恼乱于真心。以至如此。文中自明○贪嗔痴慢疑邪见。六种根本。并二十种随烦恼等文○无知亦即无明也云云。
  不信十方诸佛。不信尊法圣僧。不孝父母六亲眷属。盛年放逸以自憍倨。於一切财宝。一切歌乐。一切女色。心生贪恋。意起烦恼。亲近非圣。媟狎恶友。不知悛革。或复杀害一切众生。或饮酒昏迷。无智慧心。恒与众生造逆破戒。过去诸罪。现在众恶。今日至诚。悉皆忏悔。未作之罪。不敢更作。
  不信诸佛。至饮酒昏迷。正言罪愆之多。所以要披诚忏悔。信三宝。是出世福田○十方者。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也。佛者。觉也。觉即对迷而言。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法者。正也。即三藏经律论是也。僧者。净也。即菩萨声闻缘觉。及西方东土历代祖师是也。盛年。壮盛之年。血气之勇故。一者普及为言。切者尽际为义。总该统摄。故云一切○贪财长其傲。贪乐助其淫。贪色乱其正○心等之言。据相宗说。集起名心。属赖耶。即第八识。筹量为意。即第七末那。了别为识。即前六等识。今云心生意起。大抵重在前六等识。动身发语。乃至起惑造业。皆由六识以为殊胜。故可知之矣。恋执着之义也○不正。邪狎之徒。故曰非圣。复乃至害人命等○智是当人性体。慧是当人照用。智慧。对识性而言。转识成智。则能断惑证真。因迷无智。故造如是等罪云云○悉皆忏悔。即是改往修来之意。所以向佛说。未作之罪。不敢更作。这才是真忏悔。三卷忏文。此二句为大旨。毕竟如此。真为改恶从善之人。真能消释往罪。真能一拜断除。不但地狱无分。抑且成佛何难。倘凡心私心。自恃有忏悔之法。便谓日日造罪。亦是无妨。则是忏法。反开罪于人而非度人矣。日日礼忏。日日造罪。以求灭罪生福。无有是处。譬如酒灌漏卮。终不能满故。
  是故今日至心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诸大菩萨。辟支罗汉。梵王。帝释。天龙八部。一切圣众。愿垂证鉴。
  十方。见前。尽虚空界者。无穷无尽也○上上品十善。清净。冤亲平等。乃至修四无量心者。即得成佛。无量法门。不出于十善。不可不知○华严云。上品十善。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大悲。广修六度。行愿广大。故成菩萨○辟支者。从上品十善清净。不从他教故。大悲方便不具。惟自觉悟。解了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罗汉。四果。从上品十善。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声闻。解了四谛法。故为声闻乘○达磨论云。向者趋向。果者证果。四果四向。有八补特伽罗。此云数趋。谓数数往来生死也。谓行四向。及住四果○梵王。即色界天主大梵天王是也。帝释。即欲界天主释提桓因是也。八部者。禅考云。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即天乐神也。五阿修罗。不饮酒。常与帝释斗。六迦楼罗。即金翅鸟神。七紧那罗。似人头有角。八摩睺罗伽。即大蟒神。人首蛇身腹行是也○舍利问经云。八部鬼神。以何因缘生于恶道。而常闻正法。佛言。以二种业。一以恶故。生于恶道。二以善故。受于快乐。又问善恶二异。可得闻耶。佛言。亦可得耳。一天神者。先以车辇舍宅饮食。供养三宝。父母贤圣之人。犹怀悭嫉故。二虚空龙神。修德行檀。不依正念。急性好嗔故。三夜叉神者。好大布施。或先损害。后加饶益。随功胜负。在天上空中地下。四乾闼婆者。好施有嗔。献伎乐故。五阿修罗神者。志强喜舍。不随善友。所作净福好逐幻伪。作诸邪福故。六迦楼罗神者。先修大舍。高心凌物故。七紧那罗神者。昔好劝人发菩提心。未正其志。逐诸邪行故。八摩睺罗迦神者。布施护法。性好嗔恚故。如是皆由依附邪师。以邪乱正。俱谓是道以自建立。有颂云。由作二因善不善。乃为八部人非人。
  南无毗卢遮那佛。
  毗卢佛。即清净法身是也。梵语毗卢遮那。此云徧一切处。谓毗卢性海。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徧一切处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释迦佛。为娑婆教主。三界大师。故曰本师。即千百亿化身。是也。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嘿。谓其德仁济群类。其道寂嘿无为。
  南无阿弥陀佛。
  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谓无量寿。无量光。一切无量故。为乐邦教主。今人求生净土。正生彼佛国土也。
  南无弥勒佛。
  弥勒下生时。万亿阎浮。皆以真金为地。地平如掌。秔稻自生。衣食自至。无量快乐。男女五百岁乃婚姻。贤愚经。佛云弥勒三会。度人无数。悉我遗法种福众生。然后乃化同缘之徒。
  南无龙种上尊王佛。
  龙种上尊王。梵语那伽。此云龙。勇健之谓也。种。是种族义。必是姓氏也。上尊者。言其乃是种族中之最上最尊。故以上尊而彰其圣号也。王者。自在之称。佛乃五住究尽。二死永亡。往来无碍。故云自在云云。
  南无龙自在王佛。
  龙自在王。王即自在义。同上解。随德彰名。大同小异云云。
  南无宝胜佛。
  宝胜者。譬如摩尼超胜。于众宝之上。如来至宝。超出乎众圣之宝。故云云。
  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
  觉华定。此必是定名。约理而言。觉是果觉。表本智。华即是因。表始智。始本不二。理智一如。不可思议。故云觉华定。彼常居此定故。以此为号也。自在王。亦同上解。
  南无迦裟幢佛。
  迦裟幢。大净法门经云。迦娑。晋名去秽。又大集经名离染。如云福田离尘莲华等言亦可。又教中有迦裟幢世界。或以世界而立名。未可知也。幢表其正。佛乃催邪显正。建大法幢等。又幢者喻法无上。故称迦裟幢也。
  南无师子吼佛。
  师子吼者。譬如师子出窟。百兽潜踪。佛师子出。群魔窜伏故。又云。大师子一吼。小师子勇健。佛师一吼。诸菩萨等。悉皆勇猛精进故云尔。然而十方诸佛。不过以德彰名。随义解释。别无奇巧。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师利。此云妙德。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为诸菩萨中上座。故首称文殊。又号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又号满殊尸利。此云妙首。
  南无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梵语邲输跋陀。或云三曼跋陀。此云普贤。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菩萨中行愿第一。故云普贤。又观经大论。并翻徧吉。余繁不引。
  南无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梵语摩诃那钵。此云大势至。思益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云大势至。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故云尔。
  南无地藏菩萨。
  地藏誓愿云。地狱不空。誓不作佛。为幽冥教主。地藏经云。若未来世。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画刻镂。塑漆形像。是人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
  南无大庄严菩萨。
  大庄严菩萨。此菩萨虽未确查其出载。必以六度万行。种种功德。庄严法身而立圣号。亦可知之矣。
  南无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者。心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便是观。皆空便是自在。至下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于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而得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安得不为观自在。又永嘉集云。无法可得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
  承上启下之辞。
  夫欲礼忏(亦发语之端)。必须先敬三宝。所以然者(征释上意)。三宝即是一切众生良友福田。若能归向者。则灭无量罪。长无量福。
  此明福田之征验也。
  能令行者离生死苦。得解脱乐。
  良友之验也○佛法僧是为三宝。三宝。能令人背尘合觉。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宁非良友○喻如世间良朋善友。令人入于善道故。非但此也。又能作众生之广大福田○福田者三。一既知三宝便能敬信。谓之敬田。二能报父母恩。谓之恩田。三能悲愍贫苦。谓之悲田。三宝中能种一切福。故总名之曰福田○若能以下。正显益处。文可见。
  是故。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礼忏行人。必以三归为入道之因。一归依佛。佛者觉也。即大觉也。尊也。归依佛。终不堕地狱○觉即对迷而言。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十方虚空一切见前。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二归依法。法者正也。即三藏经律论是也。归依法终不堕饿鬼○又法即上轨持之义。教中所诠。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等之法。依此修行。得成正觉。故云法也。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圣僧。
  三归依僧。僧者净也。即菩萨声闻缘觉及西方东土历代祖师是。归依僧。终不堕旁生○三宝有三。此是十方三宝。更有住持三宝。泥龛塑像。黄金雕彩等。是佛宝。黄卷赤轴。方册梵荚等。是法宝。圆顶方袍。戒律精严等。是僧宝。更有一体三宝。人人本具者是。自性常觉不昧等是佛宝。自性轨持不失等是法宝。自性清净和合等是僧宝。如上俱称宝者。独尊独贵。无比无俦。自非世间奇珍异物之所及。故称为宝○三宝每须顶礼一拜。今人好简。不礼非也。
  某甲等今日所以忏悔者。
  凡言某等。必当称自己名。下皆仿此。
  正为无始以来。在凡夫地。莫问贵贱。罪相无量。或因三业而生罪。或从六根而起过。或以内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起诸染着。如是乃至十恶增长八万四千诸尘劳门。
  无始已来过去生生世世。直从未有天地以前。无量劫来所起罪业。如下文所云此身俱是罪业根本○身口意为三业者。身有杀盗淫业。口有妄言绮语两舌恶骂业。意有贪嗔痴业。总言为三业。分之为十恶。不行十恶。即是十善。善业恶业由起。故名三业○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此六为妄缘之根○内心思惟。属意想所缘。外境染着。属感触而动○经云。以心生故种种法生。以法生故。种种心生。此即内邪外染等意也○八万四千尘劳。如华严所谓众生于色声香味触境。约五根对五尘。谓内烦恼五百。外烦恼五百。则有一千。此约见惑十使论。见惑十使。谓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也。复约身三口四七支各有一千。则成七千。更约三世。成二万一千。复约贪行多者二万一千。嗔行多者二万一千。痴行多者二万一千。等分行者二万一千。共成八万四千矣。以八万四千律仪对治之。则成八万四千法门也。
  然其罪相虽复无量。大而为语。不出有三。一者烦恼。二者是业。三者果报。此三种法能障圣道及以人天胜妙好事。是故经中目为三障。
  人身罪业。虽有千万。然三障所染。以为深重。故知身口意为罪障之根本。而三障者。直为尘劳之渠魁耳○障者碍也。蔽也。有此三种。便障碍掩蔽一切圣道及人天胜事。譬如今人平素极有善念。一遇感触。遂生烦恼。兴起恶业因缘。致使阻退许多善心。非障而何。况入三恶道报。又安知有圣道及人天胜事哉。要知有业必有障。人生俱必有业。故知忏悔○谛缘六度等为圣道。十善五戒等。是人天好事也。
  所以诸佛菩萨教作方便。忏悔除灭此三障者。则六根十恶乃至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皆悉清净。
  方者方法。便者取便。下云兴七种心。为忏悔而灭除罪障之方法便道者。即与此相应。一部水忏。前后止说三障。中间将贪嗔痴。配入烦恼障。将身三口四六根三宝间罪。配入业障。将地狱鬼畜人天余报。配入报障。演为三卷忏文。以世人俱受此三障重累。所以不能出离生死苦恼。故必忏悔。然忏必心忏。故当兴七种心以为忏悔。方可除灭也。
  是故众等。今日运此增上胜心忏悔三障。欲灭三障者。当用何等心。可令此障灭除(此正起。下出意)。先当兴七种心以为方便。然后此障乃可得灭。何等为七(下立名)。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
  阿毗达磨。原有七种忏法。所谓兴七种心以为方便本此。正与上诸佛菩萨。教作方便句相应○惭愧者。如相宗云。惭者。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自即自身。法谓教法。言我如是身解如是法。敢作诸恶也。愧者。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谓世人讥诃。名世间力。轻有恶者而不亲。拒恶法业而不作。故曰轻拒等。其余下文。忏中自明。
  第一惭愧者。自惟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而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尔所尘沙劫数。而我等相与耽染六尘。轮转生死。永无出期。此实天下可惭可愧。可羞可耻。
  一以不得作佛为耻。盖圣凡同体。不成圣道。终堕轮回。作是想可为愧死无地○自惟者。当自思惟。思惟过去久远劫前。世尊未得道时。亦是凡夫。但言世尊今生成佛已来。似乎未久。追论前因。即如逢事古释迦等七万五千佛。满第一阿僧祇劫。乃至逢事然灯如来七万七千佛。满第二阿僧祇劫。乃至逢事胜观如来。满第三阿僧祇劫。此后复经九十一劫。修妙相业。直至逢事迦叶波佛。方得圆满。其间上生为天帝。下生为转轮圣王。各三十六返。又或间为仙人。为比丘。为小王。为婆罗门。不可称数。度生无量。故曰成道以来。尘沙劫数○然而如是三祇等事。惟法华寿量品中。犹为方便。非真实也。其实世尊成佛已来。而更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尘沙劫数。故云尔也。如经所明。兹不繁解。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为六种坌污妙明为尘。如上八万尘劳等所明○如是惭愧思惟而已。必须竭诚忏悔。改往修来。勇猛精进。直得一生取办。速脱轮回。乃至得成无上菩提。与佛无异。方得满我忏悔之弘愿。始得除我愧耻之初心也。下文恐怖厌离发菩提心等六章。大意例推可知。
  第二恐怖者。既是凡夫身口意业。
  身三。口四。意三。恶业未能免故。
  常与罪相应。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应堕地狱畜生饿鬼。受无量苦。如此实为可惊可恐。可怖可惧。
  如是恐惧怖畏之处。毕竟不能免也○如是惊怖思惟而已。必须竭诚忏悔。同前云云○二恐入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是也。作是想者。可为凛凛○恐者恐惧。怖者怖畏。如是惊怖等者如上。
  第三厌离者。相与常观生死之中。惟有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虚假。如水上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生老病死八苦交煎。无时暂息。众等相与(共也)但观自身。从头至足。其中但有(此句是总)三十六物。发。毛。爪。齿。眵。泪。涕。唾。垢。汗。二便(大小行)。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脾。肾。心。肺。肝。胆。肠。胃。赤白痰癊。生熟二藏。如是九孔常流。是故经言。此身众苦所集(身即是积聚义。故云云)。一切皆是不净。何有智慧者。而当乐此身。生死既有如此种种恶法。甚可患厌。
  三当厌离。此身无常也。苦也。空也。无我也。不净虚假也。作是想者。直教骷髅堕地○此乃先自以观察智而照之。了知生死中事。如是虚幻而不实。下文令众亦尔。推广之义○相与者。亦是思惟自知之意也○如来一代时教。三藏十二部。并不出于无常苦空等句。因空故毕竟无我。亦无我所。下文自明○水泡起灭。流转车轮。正喻无常虚假。生老病死三句。正言苦空。八苦者。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冤憎会苦。五阴炽盛苦。如是八种皆言苦者。生如活剥牛皮。死如落汤螃蟹。老者眼暗耳聋。腰跎背曲。乃至疾患呻吟。无能疗治。如是等事。恒常逼迫煎熬。无暂停息。故云苦也○众等相与者。亦令一切行人思惟而共知此事。并观下文等意而修行之○三十六物。正言不净无我。修不净观者。当依此三十六等而行。不可免也○眼耳口鼻有七。水道谷道是二。故曰九孔。常流不净可知。余当例推○指经言。以证上文苦空无我不净虚假之意。所以当厌离。经指涅盘经○有智慧者。信心清净。了知此身四大合成。八苦所集。如斯秽恶不堪。总是生死根本。岂当好乐而贪着乎。如是厌患思惟而已。同上云云。
  第四发菩提心者。经言(指涅盘经)。当乐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六波罗蜜生。从慈悲喜舍生。从三十七助菩提法生。从如是等种种功德智慧生如来身。欲得此身者。当发菩提心。求一切种智。常乐我净萨婆若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於身命财。无所吝惜。
  因上惭愧恐怖厌离等。故发菩提心。当舍不净之幻身。乐求清净之法身也。所以谨取经中当乐一句。而为修行之本。乐即愿也。求也。欲求佛法等身。当发菩提心。及广大行愿。以无量智慧。修无量法门而始得生。下明菩提法身之生处。从无量等一句是总。从六波罗蜜等是别。六波罗等。即六度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为六波罗蜜。是梵语。此云彼岸到。即是到彼岸也。修此六度万行。去了贪嗔愚痴等惑。直至涅盘妙果。故云到彼岸。又云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三十七等。随机设化。方便法门。故云助○三十七助菩提法。即下文三十七品。谓四念处。即四念位也。四正勤。即暖位也。四如意足。即顶位也。五根。即忍位也。五力。即世第一位也。七觉支。系修道。八正道。系初果。共为三十七助道品也。四念处者。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也。四正勤者。谓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是也。四如意足者。得如意足。念如意足。进如意足。慧如意足是也。五根者。谓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也。五力者。谓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也。七觉支者。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也。八正道者。谓正见道。正语道。正思惟道。正业道。正命道。正精进道。正念道。正定道是也○从如是下。结上六度四等三七之文○意谓有如是功德妙行。始得生如来身。如来身。即上佛身法身。此身若非菩提智等。则不能生。故云当发菩提心等云云○求一切种智者。智有三种。内法内名。外法外名。能知能解者。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差别分别而无谬者。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能知一切道。知一切种。名一切种智。即佛果智也○常乐我净。涅盘四德也。常者。即真常之体也。不迁不变。万古恒如。故言常。非对断而言常也。乐者。安稳寂灭。离二生死。苦乐双融。故云乐。非对苦而言乐也。我者。有主宰义。具八自在。得大安乐。即我无我不二之真我。非凡夫外道邪妄等我而言我也。净者。三业清净。三惑永断。如大圆镜。了无纤翳。故云净。非对染而言净也○萨婆若。梵语萨婆若多。又云萨云若。秦言一切智相。因名般若。果名萨婆。大品云。此是声闻辟支佛智。非后二智。今据果字而言。亦应该后一切种智。其理不妨。详之可了○净佛等二句。初句上求佛果。心净即佛土净故也。二句下化众生。若得自利。则能利他故。如是上求下化。当於檀度为先。故云无吝於身命财也。此为修行悭吝者以为警。不可不知也。
  第五怨亲平等者。於一切众生。起慈悲心。无彼我相。(一有彼我。即不平等故)何以故尔(何以必须平等。下出不平之过)。若见怨异於亲即是分别(分别是亲非亲)。以分别故起诸想着(想着是彼是此)。想着因缘生诸烦恼(憎爱烦恼由是而生)。烦恼因缘造诸恶业(十恶五逆。因兹而作)。恶业因缘故得苦果(三涂苦报。即自当之)。
  五以不平等故。直至造诸恶业。而得苦果。所以必要平等。作如是想。自然四相俱空。怨者冤雠。亲者亲爱。怨亲一体。不起憎爱。是为平等。圆觉云。观冤家如己父母○既发菩提心。求无上道。必当冤亲平等。若不平等。道无由成。文中自明○欲求出世乐。因反招於苦果者。皆因一念憎爱之心。忘失菩提之正智。以至如此。所以云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此乃申明第四发菩提心。六度等文之余行也。果能如是思惟观察。始得一理而贯通焉。礼忏行人。宜当自揣云云。
  第六念报佛恩者。(下出念报之意)如来往昔无量劫中。舍头目髓脑。支节手足。国城妻子。象马七珍。为我等故修诸苦行。此恩此德实难酬报。(下引证)是故经言(法华)。若以顶戴两肩荷负。於恒沙劫亦不能报。(下明念报之法)我等欲报如来恩者。当於此世勇猛精进(离诸懈怠。不得避懒偷安)。捍劳忍苦。不惜身命。建立三宝。弘通大乘。广化众生。同入正觉(至此可报佛恩万分之一也)。
  六如来为度我等一切众生故。修诸苦行。此恩当报。作是想者。当为如来肩所荷负。作佛长子○此承上文如上惭恐厌离。发菩提心六度等法。皆出於佛教。我依佛教修行。庶使当来成佛。所以佛恩难报。当念报之○如来苦行。不为自求。但求一切众生同入正觉。俱出生死故。我等当体佛心。如佛所愿。酬佛所望。是名真报佛恩。是真一乘无上之道也。顶戴荷负於恒沙劫之久。亦不能报。极言佛恩深重。
  第七观罪性空者。罪无自性。(此下出无自性之所以)从因缘生颠倒而有(因缘和合。虚妄由生。生即无生)。既从因缘而生。亦从因缘而灭(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灭亦无灭。何自性之有哉)。从因缘而生者(此下重出生灭之相)。狎近恶友造作无端(无生而妄有其生也)。从因缘而灭者。即是今日洗心忏悔。(下引经。直显洗忏之要)是故经言。此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故知此罪从本是空(结上罪性本空。了无所得。如是用心。无罪不灭也。如下云云。向下结前生后)。
  七观罪性空。无有实相。作是想者。从来热水即寒水○法苑珠林云。观罪性空。罪从心生。心若可得。罪不可无。我心自空。空云何有。善心亦然。罪福无主。非内非外。亦无中间。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之为心。但有名字。名为罪福。名字即空。还原返本。毕竟清净。是为观罪性空○永嘉集。所谓了即业障本来空是也。然而了之一字。正好思量。若非斩钉截铁之根基。说时似悟。触境即迷。净名云。无造无作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忘。此句大半对虚构文言者说。慎之哉○宗镜云。洗心者。洗濯身心。清净无余。毫无邪念。乃为真忏悔。若能如此。罪性便空。若不洗心而求忏悔。祇为自欺。罪相宛然。安能除灭。洗之一字。深有意焉○不在内外中间。正谓从本是空。无有实相之意。非真有在有不在而分别之也○古云。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忘。罪忘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此非易事。宜当扞劳忍苦而行之可也。
  生如是等七种心已。缘想十方诸佛贤圣(起假想观。如亲睹圣容故云尔。合掌更加胡跪。即表恭敬之至也)。擎拳合掌。披陈致祷(尽情发露之谓也)。惭愧改革(革者革去。亦即改意)。舒沥心肝(舒沥。亦即洗涤之谓也)。洗荡肠胃。如此忏悔。何罪不灭。何福不生。若复不尔(下文反显不及之过)。悠悠(怠堕之貌)缓缓(放逸之貌)。情虑躁动(心神散乱)。徒自劳形。於事何益。
  修行人着眼看。此舒沥心肝。洗荡肠胃二句。分明要脱皮换骨。却将从前所为。尽情改换。从前知见。着实倾倒一番。此时汗泣交流。若将愧死无地。直见本来面目。决不复恶。此真心忏悔。佛必哀怜摄受。方有利益。心肝即意。肠胃指识情可也○凡人忏悔。倏俯倏仰。形则劳矣。若不悔过。无补於罪福。故曰於事何益。上文兴七种心。於此收缴。此下文儆人及蚤忏悔之意可知。
  且复人命无常。喻如转烛。一息不还。便同灰壤。三涂苦报。即身应受。不可以钱财宝货。嘱托求脱。杳杳冥冥。恩(惠顾之意)赦(放舍之意)无期。独婴(即受也)此苦。无代受者。莫言我今生中无有此罪。所以不能恳祷忏悔。经中谓言。凡夫之人。举足动步。无非是罪。又复过去生中。皆悉成就无量恶业。追逐行者。如影随形。
  如响应声○转烛之喻。如旋火轮。亦如倒烛。其火即灭。言速之甚也。故云一息等云云○三涂者。火涂血涂刀涂。即地狱饿鬼畜生也○阳网疎而易漏。阴网密而难逃。岂同人间贿嘱之所能为哉。所以三涂苦报云云。三涂远旷。受苦幽长。渺莫可穷。了无恩赦。故云杳杳云云○自作自受。影响相符。纵有父子至亲。岂能相代哉○莫言下。策发自恃之流。或自谓言我今无罪。何忏之有。故云莫言等而策之。所以引经。证其凡夫必不能无罪云云。非但今生之罪。过去之罪。犹多之甚矣。故曰又复过去云云。
  若不忏悔。罪恶日深。故知包藏瑕玼。佛不许可。说悔先罪。净名所尚。故使长沦苦海。实由隐覆。
  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历劫穷年。不能自免。惟有忏悔。乃可灭除。故云若不云云○如法华经云。护惜瑕玼。是名小智之类○一开忏时。便说众生垢重。何人无罪。故知有罪而不勤忏悔。固为不可。忏悔而不肯发露。犹然佛不许可○净名乃经名。即维摩经也。此经意义不着佛求。不着法求。惟在反观诸身而求。故曰说悔先罪。净名所尚○既曰忏悔而不肯发露。即此瞒昧一念。自欺犹甚。对佛尚且瞒昧。则我心已永无开晓之期。安得不长沦苦海。
  是故(某)等今日发露忏悔。不复覆藏。所言三障者。一曰烦恼。二名为业。三是果报。此三种法更相由藉。因烦恼故。所以起诸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是故(某)等今日至心忏悔。
  是故下。言已毕竟忏悔。不敢覆藏。结显上文惭愧洗心披陈发露。无罪不灭。无福不生之大意。而终其悔文也○人既自知必有罪。自知必有报。所以向佛礼忏。何不洗心刻责。将杀盗淫妄贪嗔痴等。一切尽扫。则永离苦海。竟超彼岸。故曰苦海茫茫。回头是岸。若止身忏而不勤心忏。罪业仍存。恶报不免○忏悔二字。原从心字立名。不发露。不洗心。亦不成忏悔故云耳○所言下。迭前三障之句。立名广释。资次而忏。一一申明。上文惭愧恐怖等七种。大意其义可见○三世迭迁。递互相资而起。故曰更相云云。所以资始为因。助因为缘。又云展转感果为因。互相由藉为缘。因亲缘疎。故作二释。因缘果报。流转无穷。故云三世迭迁云云○已上大槩。先叙人必有罪。总之不出三障。理所应忏。次言七种忏法。且宜及蚤发露忏悔之意。尚未行忏。已下方次第详言三障。由於三业。方是求哀忏悔○上总指三障。以明三世因果。下别举三障。以为忏悔之详。
  第一先应忏悔烦恼障(此烦恼障。从何而起)。而此烦恼皆从意起(烦恼现於身口。何从而起云云)。所以者何。意业起故。则身与口随之而动(离意不能动。故下别明意业。先举数立名)。意业有三。一者悭贪。二者嗔恚。三者痴暗。由痴暗故起诸邪见。造诸不善。
  第一先忏烦恼障。由於意业贪嗔痴故。身三口四。一切烦恼。随之而生○烦恼者。据相宗中。有贪嗔痴慢疑邪见。六种根本烦恼。更有二十种随烦恼。小随十。中随二。大随八。文繁不引。
  是故经(华严)言。贪瞋痴业能令众生堕於地狱。饿鬼畜生受苦。若生人中。得贫穷孤露。凶狠顽钝。愚迷无知。诸烦恼报。
  由贪嗔痴烦恼之苦因。受三涂之苦报。三涂报竟。纵得人身。穷露顽迷。此皆烦恼所感之报。故曰诸烦恼报。
  意业既有如此恶果。是故(某)等今日至心归命诸佛。求哀忏悔。
  上结忏。夫此下。出烦恼过患云云。
  夫此烦恼。诸佛菩萨入理圣人。种种诃责。亦名此烦恼以为怨家。何以故。能断众生慧命根故。
  圣者。正也。正智之人也。除佛菩萨外。诸祖师僧。凡有智者。悉皆诃其烦恼。如教中诃欲弃盖等事可知○诃责烦恼。为怨家。为贼。为瀑河。为羁锁。诃责不一。故曰种种诃责。总见烦恼为大过患。下出过患之名而广释之。
  亦名此烦恼以之为贼。能劫众生诸善法故。
  相宗中。善法十一。善为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六为贼媒。自劫家宝之谓。
  亦名此烦恼以为瀑河。能漂众生。入於生死大苦海故。亦名此烦恼以为羁锁。能系众生於生死狱。不能得出故。
  波涛冲逆为瀑河。轮转无穷。漂流无尽。受苦深远。了无边涯。故喻如大海。
  所以六道牵连。四生不绝。恶业无穷。苦果不息。当知皆是烦恼过患。
  六道者。净名云。一天道。有二十八天。二人道。五常五戒。三修罗道。鬼畜人天所摄。四地狱道。八寒八热等。五饿鬼道。九种十类。六畜生道。胎卵湿化是也。亦名六趣。四生者。胎卵湿化也。依壳而延曰卵生。含藏而出曰胎生。假润而兴曰湿生。无而忽有曰化生。六道牵连。四生不绝。所谓轮回无间也○即应上文诸烦恼报。上举烦恼过患已竟。下正求忏悔。后五节文亦尔。
  是故今日运此增上善心。求哀忏悔。
  以此烦恼过患。作忏悔之增上胜缘。故云增上善心云云○上引圣言。出其烦恼过患已竟。此下五章。广显烦恼罪业之名相。莫不皆从意业而生。
  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报。有此心识。常怀愚惑。繁满胸襟。
  有此心识。正根意业而来○无智不信。了无出世之心。故曰繁满等云云。
  或因三毒根造一切罪。或因三漏造一切罪。或因三苦造一切罪。或因三倒造一切罪。或贪三有造一切罪。如是等罪无量无边。[女*(巢-果+(离-蹂))]乱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贪能致老。瞋能致病。痴能致死。故云三毒根。又三为生死罪恶之根本。故曰根○阿毗达磨论云。三漏者。一欲漏。欲界。二有漏。上二界一切烦恼。除无明。三无明漏。三界无明。令心连注。流散不绝。故曰为漏。又流动其心。故名为漏○三苦者。一苦苦。三界已苦。欲界复苦。二坏苦。乐坏时苦。等於三涂。三行苦。即处中苦。通於无色○三倒者。心颠倒。想颠倒。见颠倒○三有者。即三界。谓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之因果不忘。有生有死。故名曰有○如是等罪。总顶上三毒。以至三有一切罪来。凡言如是等。俱仿此。
  又复(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因四住造一切罪。或因四流造一切罪。或因四取造一切罪。或因四执造一切罪。或因四缘造一切罪。或因四大造一切罪。或因四缚造一切罪。或因四贪造一切罪。或因四生造一切罪。如是等罪无量无边。[女*(巢-果+(离-蹂))]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四识住者。阿毗昙杂论云。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也○四流者。唯识论云。一欲流。欲界惑。二有流。上二界惑。除见痴。三见流。三界见。四无明流。三界痴。亦名四轭○四取者。唯识论。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能取自身相续不绝。故名为取○四执者。圆觉云。一生执不生。二不灭执灭。三断执不断。四不常执常○四缘者。圆觉云。一因缘。诸法和合。二次第缘。心心数法。三所缘缘。法无所依。四增上缘。法无所得○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谓四大假合而成身也○四缚者。唯识论云。贪缚。痴缚。戒取缚。见取缚。谓不出三界。不得解脱。故云缚○四贪者。情色食淫也○四生者。瑜伽论云。胎卵湿化也。
  又复(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因五住造一切罪。或因五盖造一切罪。或因五悭造一切罪。或因五见造一切罪。或因五心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女*(巢-果+(离-蹂))]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五住者。永嘉集云。见为一住名见一切住。又思惑分三住。一欲爱住。一色爱住。一无色爱住。又尘沙惑与无明惑。合为一住○五盖者。覆真实义为盖。永嘉云。色受想行识。亦名五阴。即覆盖之意。如日月本明。而云雾为之掩覆。则日月阴翳。为之盖蔽。自性真如本体。却被色受想行识。五者阴盖。便因迷造罪。又名五蕴。积聚之谓。又止观云。贪欲。瞋恚。愚痴。睡眠。掉举。为五盖○五悭者。成论住处悭。护他物悭。称赞悭。财悭。法悭○五见者。首楞严云。一萨迦耶见。即身见。执我我所。执身有我故。二边见。随身计断常。堕二边见故。三见取。执前诸见为胜为能。或执一切有漏等法。妄谓常乐我净。即是涅盘故。四戒取。非因计因。五邪见。拨无因果○五心者。赖耶云。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染净心。等流心也。
  又复(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因六根造一切罪。或因六识造一切罪。或因六想造一切罪。或因六受造一切罪。或因六行造一切罪。或因六爱造一切罪。或因六疑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女*(巢-果+(离-蹂))]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惭愧发露。皆悉忏悔。
  六根者。一眼根。谓喜怒视相。二耳根。谓听审相续。三鼻根。谓爱憎香臭。四舌根。谓尝味甘苦。五身根。谓贪嫌滑涩。六意根。谓审察思量。即眼耳鼻舌身意中六情。俱以识为之根也○六识者。净名云。眼识。玄黄不真。耳识。苦乐音异。鼻识。观气旋光。舌识。辩说邪正。身识。随机现仪。意识。缘虑循空○六想者。析玄云。眼耳鼻舌身意。其识各有相应想○六受者。空品云。眼受色。耳受声。鼻受香。舌受味。身受触。意受法。六根领受六境也○六行者。眼耳鼻舌身意。各有所司。则各有所行也○六爱者。毗昙云。眼耳鼻舌身意。各因所触而生爱○六疑者。净名云。贪瞋痴慢疑觉。六者。俱有疑。亦名俱生惑。
  又复(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因七漏造一切罪。或因七使造一切罪。
  七漏者。李论云。见漏。诸根漏。忘漏。恶漏。亲近漏。爱漏。念漏○七使者。首楞云。欲使。恚使。爱使。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
  或因八倒造一切罪。或因八垢造一切罪。或因八苦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女*(巢-果+(离-蹂))]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八倒者。涅盘云。无常计常。无乐计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此凡夫四倒也。常计无常。乐计无乐。我计无我。净计不净。此二乘四倒也○八垢者。涅盘云。念垢。不念垢。念不念垢。我垢。我所垢。自性垢。差别摄受垢也。即八妄想。自性污染。总名为垢○八苦者。维摩云。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也。
  又复(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於今日。或因九恼造一切罪。或因九结造一切罪。或因九缘造一切罪。
  九恼者。净名云。过去爱我怨家。过去憎我知识。过去恼我己身。现在爱我怨家。现在憎我知识。现在恼我己身。未来世亦然。一世有三。三世有九。故云九恼。即名九结。结者结集不散之意○九结者。爱结。恚结。慢结。无名结。见结。取结。疑结。嫉结。悭结也。当中此中。能和合苦。故名为结○九缘者。一眼识。缘明。缘空。缘根。缘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染净依。缘分别依。缘种子。二耳识。缘空。缘根。缘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染净依。缘分别依。缘种子。三鼻识。缘根。缘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染净依。缘分别依。缘种子。四舌识。缘根。缘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染净依。缘分别依。缘种子。五身识。缘根。缘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染净依。缘分别依。缘种子。六意识。缘作意。缘根本依。缘染净依。缘分别依。缘种子。七第七识。缘染净依。缘分别依。缘种子也。八第八识。缘根本依。缘染净依。缘分别依。缘种子也。总名曰九缘生识。
  或因十烦恼造一切罪。或因十缠造一切罪。
  十烦恼者。一忿。二恼。三恨。四覆。五谄。六诳。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缠者。一忿恚缠曰瞋。二隐覆自罪缠曰覆。三意识昏迷缠曰睡。四五情暗冥缠曰眠。五嬉游缠曰戏。六三业躁动缠曰掉。七屏处起罪不自羞缠曰无惭。八露处起罪不羞他缠曰无愧。九财法不能惠施缠曰悭。十他荣心生热恼缠曰嫉。谓之十缠也。
  或因十一徧使造一切罪。
  十一徧使者。谓不信。懈怠。不惭。不愧。多贪。多瞋。多痴。昏迷。放逸。悭吝。毒害。此十一徧使也。反此则为十一善。
  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
  十二入者。谓眼耳鼻舌身意。此内六根入。属能。能者。能见闻觉知也。色声香味触法。此外六尘入。属所。所者。着见闻觉知之所也。入以互相涉入为义。亦名十二处。
  或因十六知见造一切罪。
  十六知见者。智论云。一我者知见。起我我所。二生者知见。如父有子。三受者知见。命根成就。四命者知见。能举事故。五有情者知见。蕴和合生。六养育者知见。因缘故长。七众数者知见。诸法有数。八人者知见。妄计我是人。九作者知见。手足能所。十使作者知见。力能役他。十一起者知见。作后世业。十二使起者知见。亦令他作。十三受者知见。苦乐果现。十四使受者知见。厌于苦乐。十五知者知见。五识名知。十六见者知见。目观色像。
  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
  十八界者。即六根六尘六识。为十八界者。有分别辨析之义。又种族义。界畔义。
  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
  二十五我者。即二十五谛。依百论结颂曰。一堕冥初为世间本性。乃生觉。二从觉为中阴。即生我心。三从我心中。我慢便生五尘。已上成八。五尘生于五大。五大生十一根。通上总成二十四。又至神我主谛。共为二十五我也○色声香味触五为五尘。地水火风空为五大。又十一根者。眼耳鼻舌身为五知根。手足口。并大遗根小遗根。为五业根。又心平等。共十一根。大遗小遗。即大小便利也。
  或因六十二见造一切罪。
  六十二见者。即色受想行识五阴。于三世推之而成也。每一阴具四句。如云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我大色小。色在我中。离色是我。即色是我。余四例推可知。五阴共成二十。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配之。成六十。加根本断常二法。共成六十二也。
  或因见谛思惟九十八使。百八烦恼。昼夜炽然。开诸漏门。造一切罪。
  见谛思惟九十八使者。大藏一览云。见谛。摄欲界三十二使。色界二十八使。无色界二十八使。共八十八使。思惟。摄欲界四使。色界三使。无色界三使。共十使。合之成九十八也。见谛所摄。何谓欲界三十二使。苦谛下十使。集灭下各七使。除身边戒。道下八使。除身边二见。何谓色界二十八使。苦下九使。除瞋。集灭下各六使。除瞋身边戒。道下七使。除瞋身边。何谓无色界二十八使。苦下九使。除瞋。集灭下各六使。除瞋身边戒。道下七使。除瞋身边。思惟所摄。何谓欲界四使。一贪二瞋三痴四慢。此四使。从斯陀含向入修道断。至阿那含果九品方尽。何谓色界三使。一贪二痴三慢。并是阿罗汉向修道断。何谓无色界三使。一贪二痴三慢。此是罗汉向至果方尽○四谛者。苦集灭道也。苦谛下十使。谓身边戒见邪贪瞋痴慢疑也。集灭下各七使者。止有见邪痴疑贪瞋慢七。故云除身边戒也。道下八使者。止有邪痴疑戒见贪瞋慢八。故云除身边二见也。下各仿此。苦为有漏果。集为有漏因。灭为无漏果。道为无漏因○楞严注云。萨迦耶见者。此云身见。执身有我故。边见者。执我断常。堕二边见故。戒取见者。执持狗牛等戒。为生天因故。见取见者。执前诸见。为胜为能。或执一切有漏等法。妄为乐净。即是涅盘故。邪见者。拨无因果。断灭善种。名为邪见○百八烦恼者。即九十八使。更加十缠。成一百八也。又云即一百八见。
  [女*(巢-果+(离-蹂))]乱贤圣及以四生。徧满三界。弥互六道。无处可避。今日至祷。向十方佛尊法圣众。惭愧发露。皆悉忏悔。
  三界者。一欲界天。自他化已下。皆名欲界。希须乐欲。故名欲。二色界天。初禅至四禅。未出色笼。故名色。三无色界。四空天。只有四阴。无色蕴。故名无色○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旁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亦名六趣○十方者。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俱有佛剎国土故也。
  愿(某)等承是忏悔三毒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三慧明。三达朗。三苦灭。三愿满。
  愿某下。上文广举罪相。忏悔已竟。下文发愿。求其功德。何也。忏悔毕竟灭罪。灭罪毕竟福生。福生则智慧功德。自然成就也。所以次第发愿。求其功德。而显是忏悔力用之功能也○三慧者。闻思修也。闻而不听。无受润因。听而不思。无深旨趣。思而不修。终无证理。所以当明○三达之说。诸处未见所出。但梵网经上卷中。有法达义达辞达。更有教化达。未知可否。又达者明也。或天眼智。宿命智。漏尽智之三明。亦未可知也。俟再考○三苦者。苦苦。三界已苦。欲界复苦。坏苦。乐坏时苦。等于三涂。行苦。即处中苦。通于无色。此苦当灭○三愿者。一愿一切众生得证知法。二愿以无厌心为众生说法。三愿舍身命护持正法。此愿当满。
  愿承是忏悔四识等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广四等心。立四信业。灭四恶趣。得四无畏。
  四等心者。净名云。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行心是道场。能办事故。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此心当广○四信者。一信佛。乐常称赞佛。二信法。乐欲听法。三信僧。乐供养众。四信戒。乐离五欲。此信要立○四恶趣者。大论云。一地狱。八寒八热等。二旁生。水陆空行等。三饿鬼。三类九种等。四修罗。鬼畜人天所摄。此趣当灭○四无畏者。智论云。一得总持无畏。二得知根无畏。三得决疑无畏。四得答报无畏。又云一切智无畏。漏尽无畏。说障道无畏。说苦尽无畏也。
  愿承是忏悔五盖等诸烦恼。所生功德。度五道。竖五根。净五眼。成五分。
  又五盖如上文。即五蕴。一色蕴。谓积聚虚假。二受蕴。谓领纳资贪。三想蕴。谓取像奔驰。四行蕴。谓微细迁流。五识蕴。谓炽然了别○五道者。法华云。天道人道。二善道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也。皆当度之○五根者。赖耶云。一信根信谛。一切无漏根力禅定解脱三昧等法海。消除疑网。二念根。住持不忘。三进根。念兹在兹。四定根。湛寂虚通。修心不乱。五慧根。明辩实谛。以慧照了。愿当竖立○五眼者。涅盘颂曰。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惟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鉴容。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具足五眼。故愿净之○智度云。菩萨初发心时。以肉眼见苦众生。心生慈愍。学诸禅定。修得五通。以天眼徧见六道受种种身。益加哀怜。故求慧眼以救济之。得见众生心相种种不同。云何令彼得是实法。故求法眼引导令入法中。后求佛眼。得一切智。成就佛法○又金刚注。内外空寂名肉眼。见自真性。自在平等。名天眼。见自性般若之智。名慧眼。见一切法。无一切法。见一切相。空一切相。名法眼。见前无烦恼可断。中无自性可守。后无佛位可求。三际清净。名为佛眼○成五分者。璎珞经云。成五法香也。一成戒分香以摄身。二成定分香以摄意。三成慧分香以摄乱。四成解脱分香以摄倒见。五成知见分香以摄无明。一说成五分法。释签云。一分无作戒为戒身。二分无漏净禅为定身。三分无漏智慧为慧身。四分三种解脱为解脱身。五分无生为解脱知见身也。
  愿承是忏悔六受等诸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具足六神通。满足六度业。不为六尘惑。常行六妙行。
  六神通者。如意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是也。如意通三种。一者能到。身飞行如鸟无碍。移远令近。不往而到。此没彼出。一念能至。二者转变。能以大作小。小作大。一多等。三者圣如意。此如意通。惟佛有之。天眼通二种。一修得。一报得。天耳通一切声。他心通。知他人之喜瞋怖畏。宿命通。知过去世事。漏尽通四漏。故愿具足○六度业者。善戒云。一布施。治悭贪。得富报。二持戒。治破戒。得具足善道报。三忍辱。治瞋恚。得有相好报。四精进。治懈怠。得寿神通报。五禅定。治散乱。得安乐生天报。六智慧。治愚痴。得辩才破烦恼报。此六善业须满足○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谓之惑者。色如热金丸。执之则烧。声如涂毒鼓。闻之必死。香如敝龙气。嗅之则病。味如沸蜜汤。又如涂蜜刀。舐之则伤。触如卧师子。近之则啮。法如象纷纭。故皆不可为之惑也○六妙行者。色界初禅云。厌下之苦行粗行障行三。忻上之净行妙行乐行三也。
  又愿承是忏悔七漏八垢九结十缠等一切诸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坐七净华。
  七净华者。净名云。一戒净。身口意始终净也。二心净。三乘制烦恼断结漏尽也。三见净。见法真性。不起妄想也。四度疑。见染疑断也。五分别道。是道宜行。非道宜舍也。六行断。知见所行所断。通达分明也。七涅盘。得无生法忍也。
  洗八解水。
  八解者。一内有色观外色解脱为初禅。二内无色观外色解脱为二禅。三观净解脱具足住为三禅。四观空无边处解脱。五观识无边处解脱。俱为四禅。六观无所有处解脱。七观非非想处解脱。俱为四空。八观想受灭解脱。为过三界○上七净。以所修因言。故曰华曰坐。八解。以入法流言故曰水曰洗。
  具九断智。
  九断智者。一乾慧地。五停心。总别相念处。二性地。暖顶忍世第一。已上犹伏见思惑。三初果。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尽见真谛。四二果。断欲界九品思惑。五三果。断欲界残思尽。六四果。断三界见思尽。七支佛。断见思尽。更侵三习气。八菩萨。断三界正使尽。修六度行。九佛位。顿断三界见思残习。坐木菩提树下。生艹为坐成劣应身。能断此九者为具智。
  成十地行。
  成十地行者。华严云。登十地。断十障。证十真。初地断异生障。证徧行真如。二地断邪解障。证最胜真如。三地断暗钝障。证圣流真如。四地断细惑现行障。证无受真如。五地断下乘涅盘障。证无分别真如。六地断粗相现行障。证染净真如。七地断细相现行障。证智所依真如。八地断无相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九地断不欲相利他障。证所依真如。十地断法自在障。证法无分别真如。欢喜离垢。乃至法云为十地也。
  愿以忏悔十一徧使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诸烦恼。所生功德。愿十一空。能解常用。栖心自在。
  十一空者。涅盘经云。一内空。六根无体。二外空。六尘无相。三内外空。六识无有。四有为空。生灭相无。五无为空。无相亦无。六无始空。体本元虚。七性空。法本常无。八无所有空。俱无亦无。九第一义空。功用投现。十空空。病去药除。十一太空。小乘法无。此十一法空。必愿能解。常用心既解空。自得解脱三昧。故曰栖心自在。
  能转十二行法轮。
  十二行法轮者。法华法轮三转。一示转。二劝转。三证转也。每转有四。即苦集灭道也。三四成十二。第一示转云。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第二劝修转云。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第三作证转云。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复设修。以此苦集等四法。三唱令知。故云三转十二也。轮者。从喻而言。如世之车轮。有推碾义。运转义。以此四法。运入众生心中。摧灭烦恼而证涅盘。故云十二行法轮也。
  具足十八不共之法。无量功德。一切圆满。
  发愿已。归命礼诸佛。
  十八不共者。梵网经云。身口意三业无失。无不定心。无异想心。无不知舍心。志欲无减。忆念无减。精进无减。智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身业随智慧行。口业随智慧行。意业随智慧行。知过去无碍。知现在无碍。知未来无碍。是为十八之数。不共法者。此出世法。惟佛为独。不与二乘共故○十八等下。其余更有无量功德。莫能尽述者。愿求一切悉皆圆满成就。方始成我忏悔之大心也。欲求忏悔。必先礼佛。以为忏罪之本。故当发愿归命云云。
  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弥勒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宝胜佛。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
  地藏经云。又於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像法之中。有一婆罗门女。宿福深厚。诸天卫护。其母信邪。常轻三宝。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时女见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形像。瞻礼尊容。倍生敬仰。私自念言。佛名大觉。具一切智。我母死后。必知处所。忽闻空中声曰。我是汝所瞻礼者。见汝忆母。故来告示。汝但端坐。思惟我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时女寻礼佛足。思惟经一日一夜。忽见自身。到一海边。以念佛力故。自然无惧。有一鬼王名曰无毒。稽首来迎。白圣女曰。此是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造恶众生。七七之内。无人继嗣。为作功德。先渡此海。三海之内。是大地狱。愿圣女速返。悦帝利罪女生天以来。经今三日。云承孝顺之子。为母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非惟菩萨之母。得脱地狱。此日无间罪人。俱同生讫。婆罗门女。便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时鬼王无毒者。当今财首菩萨是。婆罗门女者。即地藏菩萨是。
  南无袈裟幢佛。南无师子吼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菩萨。
  地藏经云。文殊师利白佛言。惟愿世尊。广说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思议事。佛告文殊师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谓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已来。千倍多於是数。何况地藏菩萨。在声闻辟支佛地。
  南无大庄严菩萨。南无观自在菩萨。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承前启后)。
  夫论忏悔者。本是改往修来。灭恶兴善。人之居世。谁能无过。学人失念。尚起烦恼。罗汉结习。动身口业。岂况凡夫。而当无过。
  改往修来者。改往昔之过咎。修来世之福田。灭三毒六根等恶。兴六度万行等善○学人者。学之为言。效也。效古圣先贤精修道业。故谓之学。如云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如斯等辈。堪称学人。稍有些些怠惰。即为失念了也。古云。暂时不在。犹同死人。今言失念而起烦恼者。正此意也○楞严经云。非不回心。大阿罗汉。尚有尘沙微细惑。至如钝阿罗汉者。能免结习乎。结习者。谓从凡夫以来所结之习气。未能消融之尽也○岂况者。出缠尚尔。况在缠者乎。
  但智者先觉。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遂使滋蔓。所以长夜积习。晓悟无期。
  覆藏者。知有过隐而不发。其罪日增。如论语云。小人之过也必文。文饰之也。小人惮於改过。而不惮於自欺。故必文以重其过。此之谓也。所以必须发露。方为忏悔○智者悔罪。喻如斩艹必发其根。使后更不复生。故云改悔。愚者隐覆。而不发者。如艹埋根於深土之中。雨露滋成。即成蔓延。日滋日茂。罪业渐深。若不发露。如处於天暗之中。终成迷昧。了无所见。乃至堕於三涂苦恼之中。亦莫知其所以。故云晓悟无期也。
  若惭愧发露忏悔者。岂惟止是灭罪。亦复增长无量功德。竖立如来涅盘妙果。
  忏悔获益如此之妙。此下复明忏法之方。
  若欲行此法者。先当外肃形仪。瞻奉尊像。内起敬意。缘於想法。恳切至祷。
  外肃者。即齐庄恭谨之意也○华严行愿品。一者礼敬诸佛。今礼忏时而左顾右盻。窃为语笑者。岂直形仪不肃。即其内无敬意○维摩经云。瞻仰尊颜。目不暂舍。礼敬正宜目视而心想。若无敬意。瞻奉且虚。何况缘想。当知敬意正不在七种心之后。
  生二种心。何等为二。一者自念我此形命难可常保。一朝散坏。不知此身何时可复。若复不值诸佛贤圣。忽逢恶友。造众罪业。复应堕落深坑险趣。
  此身四大假合而成。四大分散。则此身坏矣。况石火电光。无常莫测。不蚤为预办。后悔无及。犹恐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故也○深坑险趣。即三涂八难以喻言之也。因难出故喻其深。受苦恼故喻其险。
  二者自念我此生中。虽得值遇如来正法。不为佛法。绍继圣种。净身口意。善法自居。
  不为佛法者。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又僧遇而又不能为○一念此身无常。死堕恶趣无有出期。二念此身罪恶。不能瞒昧诸佛神祇。毕竟到阎罗王所。受诸苦恼。有此二种心。自然惭愧恐怖。急求忏悔。不敢自欺○兴显佛法。使圣道昌隆而无断绝。谓之绍继圣种也。
  而今我等私自作恶。而复覆藏。言他不知。谓彼不见。隐慝在心。慠然无愧。此实天下愚惑之甚。
  非但不能绍继佛法。而反私自云云○此身私自作恶。只道佛不知不见。所以身口意业。倍为深重。一经发露。罪业冰消○忒。恶也。私谓佛菩萨不知不见。毕竟佛菩萨尽知尽见。如下文所云。故曰天下愚惑之甚。
  即今现有十方诸佛。诸大菩萨。诸天神仙。何曾不以清净天眼。见於我等所作罪恶。又复幽显灵祇注记罪福。纤毫无差。
  楞严经云。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般若经云。天眼能见十方沙界众生。成就身语意业恶行。诽毁贤圣邪见因缘。身坏命终。当堕恶趣○幽者鬼使。显者聪明正直之神也○因既无差。果终无谬。下正指果报无谬。
  夫论作罪之人。命终之后。牛头狱卒录其精神。在阎罗王所。辩核(考核)是非。当尔之时。一切怨对皆来证据。(执对之谓也)各言汝先屠戮我身。炮煮蒸炙(此指异类之对)。或先剥夺於我一切财宝。离我眷属(此指人类之对)。我於今日始得汝便。於时现前证据。何得敢讳(讳即隐瞒之谓也)。惟应甘心分受宿殃。
  录者。取而收之也○阎罗。梵语。正云阎摩罗。此云静息。又云夜磨罗。此云双世。鬼官总司也。阴界之名。苦乐并受。故云双世。古云。兄与妹而双王。苦与乐而同受。正此谓也○屠戮煮炙。言杀生食肉之业○剥夺离散。言偷盗势夺之业○汝先。或先。当知两先字。皆往昔过去之意。因剥夺故。或至父南子北。兄弟东西等。故曰离我眷属。今日始便者。自来业缘未熟。似乎未便。今既业报至时。诚难逃避。故得其便也○甘心分受者。谓罪报当如其罪业之分量。故受报者。一如其分而甘心受之也。正是随罪轻重。考而罚之者是也。
  如经所明。地狱之中。不枉治人(下出不枉之意)。若其平素所作众罪心自忘失者。临命终时。造恶之处一切诸相。皆现在前。各言汝昔在於我边作如是罪。今何得讳。
  楞严经云。三界惟心。万法惟识。随心所作。随心所现。无所讳也。又楞严云。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即此意也。各言我昔下。执对之辞也。
  是时作罪之人。无藏隐处。於是阎罗王。切齿诃责。将付地狱。历无量劫。求出莫由。此事不远。不关他人(此下令人追思己过而自首也)。正是我身自作自受。虽父子至亲。一旦对至。无代受者。我等相与得此人身。体无众疾。各自努力。与性命竞。大怖至时。悔无所及。
  凡人多谓恶业可隐。故不思忏悔。蚤知终无隐藏。何如先向佛前发露忏悔。冀得免耳。慎勿懈怠。然而忏后改过。必不更作。庶可得免。如或倚其忏悔。更造新殃。欲求免者。未之有也。思之慎之。当自勉之○诃责者。如云痴人狱种。汝在世时。不孝父母。邪慢无道。无有惭愧。汝今生处。名阿鼻地狱。受此苦恼。为乐不耶。此等苦切责之。只要他人改过自新故耳。又王见其人。忘失其罪而自不知。故诃责之也○将付者。将此罪人付之於无间地狱之中。故历劫无由求出也○众等相与下。忏主激励行人。知过速忏。无怠懈也○大怖至时。谓无常忽到。眼华落地。四大分张。前路茫茫。未知何往。抑且平素资粮无办。宁不大可畏怖者哉。莫待罪苦临头。那时措手不及。故当舍命忘身。力求忏悔始得。
  是故至心求哀忏悔。
  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於今日。积聚无明。障蔽心目。随烦恼性。造三世罪。
  谓之无始以来。则过去世数无算。而造罪亦无算。况今生又不觉悟。则现在无明烦恼。开八万四千尘劳门。造罪何可胜计。未来生死。无有穷期。四生六道。改形易相。可不惧哉。故曰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时度此身。当知勇猛精进。超出三界。正在今生。切勿放过○此下二章。复举无始无明。而忏三世之过恶也。法性本明。本来无有罪业。因无明烦恼之所昏蔽而不明。故云随烦云云。所以云自从无始迷心海。旷劫漂流生死波者。正此之谓也○又积聚无明者。即无智慧之明。不能了境惟心。而遮蔽心目。故随之而造诸恶业。故曰随烦恼性也。
  或耽染爱着起贪欲烦恼。或瞋恚忿怒怀害烦恼。或心愦惛懵不了烦恼。或我慢自高轻傲烦恼。疑惑正道犹豫烦恼。谤无因果邪见烦恼。不识缘假着我烦恼。迷於三世执断常烦恼。朋狎恶法起见取烦恼。僻禀邪师造戒取烦恼。乃至一切四执横计烦恼。今日至诚。悉皆忏悔。
  凡夫但以昏散二病。以为生死根本。愦即烦愦散乱之谓也○疑惑不信。犹豫不决。皆无明障蔽之过也。统前统后。无不皆尔。天堂是妄造。地狱无真说。是谤无等语也○不识因缘虚假。遂不知四大本空。因而执着我见而生烦恼也。断常二见。即有无二见。同志曰朋。附近曰狎。既曰恶法。必有其人而近之。故曰○见取者。谓执身见。边见。戒取见。自以为胜为能。或执一切有漏等法。妄为乐净。即是涅盘故○戒取者。非因计因。谓执持牛狗等戒。为生天因故○四执。即前一生执不生。二不灭执灭。三断执不断。四不常执常○已上忏十使。十使即十烦恼。
  又复无始以来。至於今日。守惜坚着起悭吝烦恼。不摄六情(六情者喜怒哀乐爱恶也)奢丑烦恼(奢侈夸诞)。心行毙恶(弊即粗犷刚暴之谓也)不忍烦恼。
  当知六度之中。忍为最急。忍该六度。古云一忍能令百祸消。讲说忍字极多。文繁不赘。
  怠堕缓纵(恣情放逸之谓也)不勤烦恼。疑虑躁动觉观烦恼。
  觉观。差别粗心相名觉。细心相名观。初缘心中发相名觉。后分别筹量好丑名观。又智度论。入初禅定。名有觉有观。初禅二禅中间。是名无觉有观。从二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定。是名无觉无观。
  触境迷惑无知解烦恼。
  说时似悟。对境即迷。未得谓得者。亦此意也。
  随世八风生彼我烦恼。
  随世八风者。谓随世之风之有八也。一利。谓得可意事。二衰。谓失可意事。三毁。谓不现前诽拨。四誉。谓不现前赞美。五称。现前赞美。六讥。现前诽拨。七苦。逼[女*(巢-果+(离-蹂))]身心。八乐。适悦身心。彼我之间。随此八者。而互生烦恼。
  谄曲面誉不直心烦恼。强犷难触不调和烦恼。
  犷者。暴戾之兽。不调和之人似之。难触者。刚强而不可近也。
  易忿难悦多含恨烦恼。嫉妒击刺狠戾烦恼(恨怒之意)。凶险暴害惨毒烦恼(毒之最极曰惨毒)。乖背圣谛执相烦恼。
  空假中三谛。亦可名圣谛。即下苦集等四。俱名圣谛。若言圣谛第一义。即中道可知也。言乖背者因顺於凡俗之流。故违於出世之圣谛。故云执相也○已上忏十三随。下忏三乘。
  於苦集灭道生颠倒烦恼。
  苦集灭道者。即四谛也。苦即上文生者。八苦者是集。即贪瞋痴等。烦恼者是灭。即寂灭二乘所证空理也。道即三十七品等法。此皆真实无谬。故云谛也。
  随从生死十二因缘轮转烦恼。
  十二因缘者。法华经云。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等也。然有二乘还灭等文。亦详法华经中。此但言生起。不言还灭。故不录。
  乃至无始无明住地恒沙烦恼。起四住地构於三界苦果烦恼。
  起者。此四皆因无明而起也。构。结构也。四住地者。摄论云。见一切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也。若兼上无明住地。即五住地也。
  无量无边[女*(巢-果+(离-蹂))]乱贤圣六道四生。今日发露。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烦恼无量。[女*(巢-果+(离-蹂))]乱无边。若圣若凡。无不恼故。若得忏尽无明。一切悉皆殄灭也。故当恭对十方三宝之前。竭诚礼拜。求哀忏悔也○如上广举三世罪业。忏悔已竟。下文次第发愿而求其功德同上云云。
  愿(某)等承是忏悔意业所起贪瞋痴等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折憍慢幢。竭爱欲水。灭瞋恚火。破愚痴暗。拔断疑根。裂诸见网。
  又上种种惑业。皆承忏悔之智力。折之竭之。乃至於拔之裂之。始得清净。故云愿某等承是云云○折憍慢幢等文。承上忏悔意业等句而来。我慢犹若高幢。忏悔智力。犹如利器。足以折之。爱欲如水。性空真火足以竭之。瞋恚如火。性水真空足以灭之。暗喻痴迷无知。而智灯足以破之。疑惑如树之根。亦以智手足以拔之。网喻见解执缚。慧剑足以裂之。
  深识三界。犹如牢狱。四大毒蛇。五阴怨贼。六入空聚。爱诈亲善。
  三界极尊。福尽还作牛领中虫。况复其余无福德者。故菩萨观三界犹如牢狱○深识二字。直贯下五句。当云深识三界如牢狱。深识此身为四大犹如毒蛇。深识色受想行识五阴如怨贼。深识眼耳鼻舌身意为六入犹如空聚。俱是盗贼藏匿其中。深识此等一切欲爱犹如怨家。诈为亲善。若实识知。无能为害也已。
  修八圣道。断无明源。正向涅盘不休不息。三十七品心心相续。十波罗蜜常得现前。
  一切皆以邪妄不正为无明之根源。故当修圣道而断之。八圣道。即八正道也。修道者。如畏毒蛇怨贼。涉路避之而去也○涅盘者。具云般利涅盘那。般利言普也。即究竟也。涅即出离。盘那即烦恼。合言普究竟出离烦恼。又云。涅而不生。盘而不灭。又梵语摩诃般涅盘那。此云大寂定。又云。大固牢固。具四德足证三身云云○不休不息者。无有疲厌意。心心相续。无有间断意。常得现前。纯熟优行意○三十七品。见前。三十七助菩提法中○十波罗蜜。梵语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黎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方便愿力智共为十。华云。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为六波罗蜜。又名六度。后四度愿与力。即禅定开出。方便与智。即般若开出○梵语波罗蜜。此云彼岸到。如涅盘经云。修戒定慧解脱知见六波罗蜜三十七品。以为船筏。依乘此筏。渡烦恼河。到於彼岸。常乐涅盘。正此意也○又此五句。亦同上意忏悔。而加修八正道。无烦恼而不除。无无明而不断。乃至直成无上菩提。莫不皆从忏悔修八正道之所得也。
  忏悔发愿已。至心信礼常住三宝。
  常住者。十方三宝。无去无来。不生不灭。本无定相。无住无不住。但有求皆应。无祷不从。常在世间救苦众生。令得解脱。故云常住。亦如释迦世尊。常在娑婆世界化度众生之意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水忏科注卷上 下一页 慈悲水忏法卷上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