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六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六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七(入第五十九经下半)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十有九门。明真实位中行。初观察智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智慧观察。
亦由不舍深大。故能观察。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善巧分别说一切法(至)无有障碍智慧观察。
前问但言观察者。说智慧言。十句准思。
△四结。
是为十。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慧观察。
△二说法智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说法。
由能内观。故能外说。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说一切法皆从缘起说一切法皆悉如幻。
上二说俗。下八说真。
说一切法无有乖诤。
无二可诤。
说一切法无有边际。
体德兼广。
说一切法无所依止。
相深远。
说一切法犹如金刚。
体坚利。
说一切法皆悉如如。
如如不动。
说一切法皆悉寂静。
体绝百非。
说一切法皆悉出离。
在缠不染。
说一切法皆住一义本性成就。
体相一味。
△四结。
是为十。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能善巧说一切法。
△三离障智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
此离障智。晋名无垢。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深心清净断疑清净(至)一切善根清净。
虽同清净。所净不同。十中与七净。有开合不同。在文易了。七净如五地初辨。
△四结。
是为十。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一切如来无上清净法。
△四审决智印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印。
以清净智。决定印可一切法故。故晋本中。名为智印。后所结益。亦是智印。亦犹三法印等。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初於安受苦境忍智不动。
所谓菩萨摩诃萨知苦苦坏苦行苦(至)是为第一印。
△二他不饶益忍行决定。
菩萨摩诃萨见有众生愚痴狂乱(至)是为第二印。
△三谛察法忍。
菩萨摩诃萨闻说与一切智相应(至)是为第三印。
於深佛法。信忍决定。
△四决定成佛。度脱众生。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我发深心(至)是为第四印。
△五决定知佛智无边。
菩萨摩诃萨知如来智无有边际(至)是为第五印。
△六决欲佛果不退。
菩萨摩诃萨於阿耨多罗(至)是为第六印。
△七决不顾身命。以亲人法。
菩萨摩诃萨行菩萨行不顾身命(至)是为第七印。
△八决度已入大乘法者。
菩萨摩诃萨若见善男子善女人(至)是为第八印。
△九决平等度。
菩萨摩诃萨令一切众生得平等心(至)是为第九印。
△十决同佛体因圆果满。
菩萨摩诃萨与三世诸佛同一善根(至)是为第十印。
△四结。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印。
△五劝。
菩萨以此速成阿耨(至)具足如来一切法无上智印。
△五照彻智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智光照。
由印定故。照彻无碍。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知定当成阿耨(至)满足一切诸波罗蜜智光照。
△四结。
是为十。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无上智光照。
△六无等智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至)声闻独觉悉无与等。
由前照彻故。不偏住着。双住事理。名无与等。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菩萨摩诃萨虽观实际(至)是为第十无等住。
皆权实双行。或即寂之用。即用之寂等。并显可知。
△四结。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无等住。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至)一切佛法无等住。
此下入第五十五经。
△七无劣智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发十种无下劣心。
上既望下无等。今亦望上无劣。於十胜事。皆决作故。名无下劣。所以晋经亦无怯弱。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十句五对。初降魔制外对。
佛子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至)是为第二无下劣心。
△二喜他自满对。
又作是念我当於一切众生(至)是为第四无下劣心。
△三积福成智对。
又作是念我当积集一切福(至)是为第六无下劣心。
△四下化上成对。
又作是念我当以无上教化(至)是为第八无下劣心。
上四单辨。
△五悲智究竟对。即是双行。初即智之悲。而悲智双行。
又作是念我修菩萨行时(至)是为第九无下劣心。
虽悲而不求果报。
△二即悲之智。而权实双行四。初列所知。
又作是念三世所有一切诸佛(至)一切寂灭涅盘界。
△二辨能知。
如是一切种种诸法(至)悉见悉证悉修悉断。
谓知苦觉忘。见理证灭。修道断集。
△三拂彼知相。
然於其中无分别离分别(至)无功德无境界。
能知无分别。故无功德。所知无种种。故无境界。
△四会归中道。广辨双行二。初总辨中道。
非有非无非一非二。
△二境智对明。
以不二智知一切二(至)以无尽智知一切尽。
皆以实智知权。显双行无碍。於中异约竖论。变异差别。约横辨不同。
△三即体起用。以辨双行。
以究竟法界智於一切世界(至)是为第十无下劣心。
△四结。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发十种无下劣心。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此心则得一切最上无下劣佛法。
△八高出智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於阿耨多罗(至)十种如山增上心。
由无下劣故。万行迥出。难仰其高。於胜决作故。直趣菩提。不可倾动。
△二征。
何等为十。
△二释十。初勤修能证智。
佛子菩萨摩诃萨常作意(至)是为第一如山增上心。
△二常观所证理。
恒观一切法本性空。无所得是为第二如山增上心。
△三内修无漏。
愿於无量劫行菩萨行(至)是为第三如山增上心。
△四外近善人。
为求一切佛法故等心敬奉诸善知识无异希求。
为名利。为异求。
无盗法心。
从他闻言已解。为盗法。观佛三昧经说。此人墯地狱如箭射。后学诫之。
唯生尊重未曾有意(至)是为第四如山增上心。
△五大忍度主。
若有众生骂辱毁谤(至)更令增长无有休息。
弘誓更增者。若薪炽於火。
何以故菩萨於一切法(至)是为第五如山增上心。
△六决超魔境。
菩萨摩诃萨成就增上大功德(至)住佛境故。
由成胜德而不着。唯法乐以自资。则魔境皆为佛境。
是为第六如山增上心。
△七勤勇修行。
菩萨摩诃萨为求阿耨多罗(至)行菩萨行无有休息。
摄论云。愚修虽少时。怠心疑已久。佛於无量劫。勤勇谓须臾。
是为第七如山增上心。
△八不舍恶人。
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众生(至)是为第八如山增上心。
△九孤标等佛。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至)是为第九如山增上心。
△十权实双行四。初正辨双行。
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观(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
△二征释二。初征。
何以故。
征意有二。一云。修须称理。理既无得。愿何不舍。既不舍愿。何用观无。进退有妨。
△二释。
菩萨求一切法皆无所得(至)三藐三菩提。
释亦二意。一云。若有所得。不得菩提。以无得故。出生菩提。虽不舍愿。须观无得。二云。无得之法。非在得外。要求一切法。方尽无得之源。故欲证无得。须不舍菩提之愿。
△三结成双行。
是故於法虽无所得(至)其心於此不惊不怖。
△四显其离过。
不作是念若一切法(至)求於无上菩提之道。
谓不怖空而不求故。
是为第十如山增上心。
△四结。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至)十种如山增上心。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至)无上大智山王增上心。
△九深广智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入(至)三藐三菩提如海智。
非但求升耸峻。抑亦智体包含。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二。初四即四无量界。
所谓入一切无量众生界(至)是为第四如海智。
△后六并佛界无量开出。初入三世佛善根。
菩萨摩诃萨於过去未来现在(至)是为第五如海智。
△二入过去佛界。
菩萨摩诃萨於念念中(至)是为第六如海智。
△三入未来佛界。
菩萨摩诃萨入未来世(至)是为第七如海智。
△四入现在佛界。
菩萨摩诃萨入现在世(至)是为第八如海智。
△五供多佛。
菩萨摩诃萨於不可说(至)是为第九如海智。
△六求多法。
菩萨摩诃萨於一切佛所(至)是为第十如海智。
△四结。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至)三菩提如海智。
由此因海得入果海。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无上大智慧海。
△大文第四。有二十九门。答二十九句回向位中行。若并无碍总句。有三十门。古德分三。初十一门。明回向位中行体坚固。次一十二门。明行用自在。后七门明行德圆备。今亦随次配十回向。於中初有四门。明初回向。二三回向各有二门。四五六七各唯一门。第八回向即十无碍。九有三门。十有四门。至文当知。今初四门。明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位中之行。即分为四。初明回向善根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於阿耨多罗(至)有十种如宝住。
所住善根可贵圆满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初供事多佛。
佛子菩萨摩诃萨悉能往诣(至)是为第一如宝住。
△二闻法受持。
於不思议诸如来所(至)是为第二如宝住。
△三自在受生。
於此剎殁余处现生(至)是为第三如宝住。
△四说本末法。
知从一法出一切法而能各各分别演说。
先从本起末。如无量义。从一法生。其一法者。所谓无相。
以一切法种种义究竟皆是一义故。
后摄末归本。释成上义。
是为第四如宝住。
△五知断自在。
知厌离烦恼知止息烦恼。
资粮道厌息。
知防护烦恼。
加行道防护。
知除断烦恼。
无间道断。除而不取。
修菩萨行不证实际究竟到於实际彼岸。
解脱道证入。为异二乘。留惑不断。方能究竟断证故。
方便善巧善学所学(至)皆得成满身不疲倦。
云何不证。方便巧学无边佛法。满昔弘愿故。如箭射空筈拄故。
是为第五如宝住。
△六悲智双行。
知一切众生心所分别(至)是为第六如宝住。
七知性相无碍。
知一切法皆同一性(至)是为第七如宝住。
△八无得之得。
菩萨摩诃萨求佛不可得(至)是为第八如宝住。
△九观空满愿。
菩萨摩诃萨知善巧说法(至)是为第九如宝住。
△十受行无厌。
菩萨摩诃萨於不思议(至)不惊不怖不迷不惑。
上正显。下释成。
知如来智不思议故(至)是为第十如宝住。
△四结劝。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至)则得诸佛无上大智慧宝。
△二大愿救护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发十种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虽回向皆愿。此在初故。谓於当作事及现作行。皆无齐限。要心坚固。穷其际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二释十。初法门无尽誓愿知。
佛子菩萨摩诃萨(至)是为第一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二众生无边誓愿度。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至)第二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三严剎。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至)第三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四回向。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至)第四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五供佛。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至)第五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上三愿成佛果。上五皆约当成。并横论无畔。次二约其现作。皆竖深无际。
△六见闻无着。
佛子菩萨摩诃萨(至)是为第六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七安忍不乱。
佛子菩萨摩诃萨或被众生(至)或挑其目或级其头。
斩首为级。
如是一切皆能忍受(至)第七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上二誓断烦恼。后三亦当成。
△八徧於时处。修行二利。
佛子菩萨摩诃萨(至)是为第八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九以心要成无际大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至)是为第九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十即寂起用三。初悟寂。
佛子菩萨摩诃萨知佛不可得(至)涅盘住实际住。
△二起用。
而亦不舍一切大愿(至)不舍庄严世界。
△三释成。於中文有三重征释。初一番。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至)於诸众生心不舍离。
意云。所以即寂而用者。由以本愿智不舍悲故。
△二次番。
何以故一切诸法皆无所有(至)於诸法性分明照了。
所以智不舍悲者。智亦为物故。
△三后番二。初征。
何以故。
征意云。何以要此双行。
△二释有二义。初诸佛皆尔。
一切诸佛安住寂灭(至)我今云何而舍大悲。
△二我先愿胜。
又我先发广大誓愿(至)第十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四结劝。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至)金刚性无上大神通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五
下一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七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