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如来成道记注卷之下

佛经大全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史传部释迦传-释迦如来成道记注-唐-道诚 > 释迦如来成道记注卷之下
  释迦如来成道记注卷之下
  唐 太原 王勃 撰
    钱唐月轮山居慧悟大师赐紫道诚 注
  本事本生之别讽颂重颂之殊。
  此十二分教之四名。类扬论云。本事者。谓如来说圣弟子前世等事。本生者。谓如来说菩萨本所修行相应等事。梵云伽佗。此云讽诵。谓以朦妙之言缉为赞咏等。梵云祇夜。此云应颂。如经云。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是也。
  象马兔之三兽渡河。
  次第喻菩萨.缘觉.声闻人也。河喻十二因缘也。三人同悟而深浅不同矣。婆沙论云。三兽渡河。兔浮水上。马及一半。象穷水底。
  羊鹿牛之三车出宅。
  法华经三车喻也。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三乘俱以运载为义。前二乘是方便施设。惟大白牛车是实。引重致远。运载万有。不遗一物者也。宅者。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又三界之身为邪见之宅也。
  或谓之有空守中也。
  此叙如来化仪说教不同也。初说有教。次说空教。皆为不了义。守在中道。不务速说。俟其时也。
  或谓之无转照持也。
  空教但破有病缘。未显真灵之性。只以一切差别之相为法。法是俗谛。照此诸法。无为无相。无生无灭。无增无减等义。是真谛。此之无字。非断灭无。盖是遮诠。意显真空妙有真灵之性。令展转推照任持修证也。
  或谓之顿也渐也。
  且众生之根有利有钝。故佛说教有顿有渐。今就教有化仪顿渐。应机顿渐。就人有教授方便顿渐。根性悟入顿渐。发意修证顿渐。
  或谓之半也满也。
  涅盘经云。半字者是烦恼言说之本。满字者是一切善法言说之本。但半字是不了义。满字是了义。
  或无说而常说。
  般若经云。汝勿谓如来有所说法。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有颂云。始於鹿野苑。终至跋提河。中间五十年。未曾说一字。此约如来离法界外。及三世诸佛同。故云无说。若约俗谛。则何尝不说。
  或不闻而恒闻。
  净名经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此皆约第一义谛也。
  或保任而可凭。
  法华经云。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此约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也。
  或加被而不忘。
  阿难。佛成道后二十年方为侍者。佛前后所说法或不闻。或粗闻。乃至过去佛所说。尽能忆念。以佛加被力故。宝积经云。如来以佛神力加诸有情。令念宿住。而告之曰。汝今应念於过去世。已种如是诸善法根。彼诸有情以如来力。随念皆知。
  无小而不大。
  此融会教体也。小谓小乘。大谓大乘。以如来逗根不同而法无大小之别也。文殊问经云。佛言未来世二十部小乘。譬如海水无有异味。皆从般若波罗蜜多出故。
  无边而不中。
  有无二见。良由惑见殊致。及乎会归中道。则泯然一味矣。
  三乘同入一佛乘。
  涅盘经云。一乘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一切众生皆有一乘也。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三性同归一法性。
  法性者佛性也。涅盘经云。声闻性。缘觉性。菩萨性。无有差别。同一法性也。
  真可谓父母孩孺导师险夷。
  涅盘经云。佛念一切众生。犹如赤子。故佛为众生慈父母也。法华经云。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险难长远。言险者即三界生死恶趣也。夷者即一乘妙道也。华严经云。佛於一切众生如慈父。广大利益故。如慈母。出生佛种故。为导。令究竟至安稳处故。为师。令入真实法中故。
  悬日月於幽宵。
  金光明经云。无上佛日大光普照。又云。安住三界如日照昼。华严经云。月有四奇特。一映蔽一切星宿光明。二随时示现盈亏。三於世间澄清水中影无不现。四一切见者皆对目前。如来出世亦复如是。一映蔽一切二乘外道。二随其所宜示现寿命长短。三一切世界清深心众生菩提器中影无不现。四一切众生有瞻对者。皆谓如来惟现我前。随其心乐而为说法。又大婆娑论云。月丽高天有二种利益。一照於幽暗。二滋长草木。佛出世间亦有二利益。一照破无明痴暗。二滋长人天善根。言幽宵者谓生死界也。惟识论云。未登真觉。常处梦乡。故我说为。生死长夜。
  布舟航於幻海。
  如来大智大慈。具运载众生度生死岸与乐之用。故喻舟航也。一切有为法虚妄造作转变不实。喻如幻术也。烦恼奔流汩没。有情难渡彼岸。喻如海也。
  为云为雨使枯槁以还滋。
  法华经云。如来出世如大云起雨。於一切卉木药草随分受润。一切众生为烦恼烧煮。法水未洽。谓之枯槁。如来出世。大慈大悲随根说法。众生本有善根因之增长。故云还滋。
  为救为归指穷途於寿域。
  救护也。归趣也。梁僧亮法师云。主救於国。亲护於家。佛则不尔。一切皆救护也。生死旷远无际。乏於法财资用。谓之穷途。涅盘常住。不随世法迁变。谓之寿域。
  暨乎所作已办功成不居将返本以还源类薪尽而火灭。
  此第八双林般涅盘相也。如来度生缘毕。谓之所作已办。将息大用。示归真寂。谓之功成不居。本之与源皆一真法界也。法华经云。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华严经云。如来为示一切有为行法非安隐故。为诸人天乐着色身示无常力不可转故。十方诸佛不入涅盘际。为调伏众生示现灭度。息用名灭。非断灭也。
  繇是指力地诸金河。
  拘尸罗城多产有力之士。诸国无敌。故号力士生地。梵云[口*尸]离剌拏伐底。或讹略云跋提。华言有金河。是产阎浮檀金处。水之净莫过此河。梁僧宗法师云。佛来此河边入灭有意。且河流奔注。喻生死遄速。金沙不动。喻佛性常住。如来因地修行时在此处六舍转轮圣王身命。今来此入灭。为报地恩故。
  光流面门相惊尘剎山摇地动俱兴苦痛之声。
  面门者口也。放光表最极之相也。佛光佛声山摇地震。皆相也。尘剎者无数佛国也。涅盘后分经云。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出大音声。唱言苦哉痛哉。如何一旦世间孤露。慧日灭没。丧真慈父。一切大海混浊涌沸。苦痛之声遍满世界。梁僧瑶法师云。无情尚尔。况有心者哉。
  异类变容同现奢华之血。
  涅盘经云。一切天龙八部人民悲恼痛切。身皮血见。如波罗奢华。梁僧亮法师释云。天竺有此华。其叶白。其脉赤也。
  受纯陀之后供。
  梵云纯陀。此云解妙义。是拘尸城工巧之子。来白佛言。为令世间得善果报。受我最后之供。佛许之。或问曰。经云。人天四众国王豪族皆来献供。如来皆不受。何故受此工巧子微供耶。答曰。亮法师释云。佛意不欲弃少从多。遗卑就胜。而纯陀生地虽贱。而志德甚大。苟有其道。不在贵贱。使厕下之徒皆不自轻也。言志德大者。盖悟常住法。又有言曰。为令世间得善果报。天王人王并诸豪族虽竞献珍妙。谅阙此心。亦如左传云。黍稷非馨。明德斯馨矣。问。经云。如来之身如全剂金刚无所熟二藏。在世洎灭。何故受食耶。答。此非实事。涅盘经云。如来之身已於无量阿僧祗劫不受饮食。为诸声闻说。先受二牧女乳糜。为诸众生。复受纯陀后供。又菩萨处胎经云。至九地菩萨方见如来食。时言捷疾。天人接佛所食。将往十方世界施作佛事。若维摩化人取香积佛饭也。
  纳毗夜之密言。
  毗字合作卑字。梵云波卑夜。译云恶。是魔王波旬名也。涅盘经云。魔王持宝献供上佛。并说咒护法。佛言。我受汝咒。为护将来众生及四部弟子故。
  唱四德以显三伊。
  四德者。常乐我净。此四是涅盘果也。三伊者。谓般若.解脱.法身。此三是涅盘体也。梵书伊字只三点。一点在上表法身。两点在下。左点表般若。右点表解脱。此约能依所依论也。涅盘经云。如来唱言。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般涅盘。
  指万有而归一性。
  万有者。有情大数也。一性者。佛性也。如来至涅盘会上。方直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训多罗迦叶四十二请问已周。
  涅盘会上有多罗聚落迦叶氏菩萨。申三十四问。首言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云何於此经究竟到彼岸等。按梁武帝为高僧宝亮法师制涅盘经义疏序。略云。发迦叶之愤悱。吐真实之诚言。三十四问参差异辨。方便劝诱。各随言答。今言四十二。是泽州远法师疏分开也。
  度须跋陀罗八十一化缘将毕。
  梵云须跋陀罗。华言善贤。是外道之师。闻佛说涅盘甚深之义。智超惑亡。投佛出家。佛命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挂身。即席证阿罗汉果。年已八十一。佛记言。此我最后得度弟子也。
  破十仙之横计使获朝闻。
  十仙者。涅盘经云。一阐提首那。二婆私咤。三先尼。四迦叶氏。五富那。六净梵志。七犊子。八纳衣梵志。九弘广婆罗门。十须跋陀罗。此十仙皆是外道上首。有大名称。国王师重。其徒实繁。於涅盘会上各肆本宗所见。竞纵伪辨。问难如来。如来一一破其宗计。由是词穷理尽。亡羊多岐。同归一路。即席皆证道果。朝闻者道也。论语云。朝闻道夕死可矣。
  建四塔之崇规遐滋末叶。
  此谓人闻四塔也。一如来生处塔。二如来成道处塔。三如来转法轮处塔。四如来般涅盘处塔。
  将欲明有为之有灭表无相以无生。
  有为者世谛法也。一百法中。九十四法皆生灭法。般若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无相者真谛也。无为法性。众伪已尽。非一切相。故非生灭也。
  上升金刚身往复虚空界。
  涅盘经云。如来以黄金色身示诸大众言。我於累劫修难行苦行。得此金刚不坏之身。我今化缘已毕。将入涅盘。汝等细观。今日则有。明日即无。乃从宝床上升空中。高七多罗树。如是七反。复归宝床。
  日月其犹坠落萤光如何久留。
  日月天寿五百岁。即人间一千八百万岁。以人寿百年比之。若萤火也。教示胜光王经云。日月有神用势力。放大光明。遍照世间。终归隐没。无常经云。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
  诫有常身使无放逸。
  四大.五蕴.三十六物。是无常身。而凡夫外道计之为常。涅盘经云。佛言。我於往昔。为汝等故。无量劫舍身命财。求无上菩提。是故汝等於我灭后。应广修行。速出三有。勿复懈怠。散心放逸。此如来最后垂诫。
  於是还登玉座首卧鹤林。
  还登者。如来自空下也。玉座者。即所卧宝床也。首卧者。谓北首卧也。天竺以北为上故。又表佛涅盘后。遗法久炽北天故。佛涅盘处有树。梵云娑罗。华言坚固。四方各二。合则成八。高五丈。上合下离。其树佛灭时枯悴变色如白鹤。故云鹤林。
  遍游三昧之门将复一真之性。
  三昧者正定也。一切圣人所由。故曰门也。一真性者法界也。涅盘经云。大涅盘者是诸佛如来法界。
  逆入顺入全超半超。
  此叙遍游三昧门也。涅盘经云。如来临般涅盘时。入初禅。初禅出入二禅。如是乃至四空处天。入灭尽定。此名顺入。若出灭定入非非想天定。乃至出初禅。此名逆入。若初禅入三禅出。三禅入空处出。乃至非非想处出。此名半超。若初禅入乃至非非想天定出。此名全超。如是超禅。经七反复。乃告大众。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般涅盘。
  依四禅之等持湛三点之圆寂。
  涅盘经云。世尊於娑罗林下寝宝床上。於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便般涅盘。等持者。梵云三摩地。谓平等任持一聚心心所法。令不散乱。深取所缘。名等持。即七定之一也。今言依四禅。合是根本定。梵云驮那演那。此云静虑。婆沙论云。此定定慧平等。余定阙少。不名静虑。此通有漏无漏有心。不通无心。湛者寂然也。三点者。见上伊字注。圆寂者。涅盘也。梵云波利眤缚南。此云圆寂。圆谓德无不备。寂谓障无不尽。故今称涅盘亦梵语之略。具足应云般利涅盘那。华言普究竟。谓一切烦恼结习普究竟故。
  是时也人天叫躄鸟兽哀唬飘风骤云山吼波逆。
  此略叙佛涅盘时变异之相。文可解也。按古今论衡云。佛涅盘时。当此土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之岁二月十五日也。是日暴风急起。发损人舍。摧折林木。山川大地宫殿震动。穆王问群臣。太史扈多奏。西方圣人入灭。哀相现尔。涅盘经。师子吼菩萨问曰。如来何故二月十五而般涅盘。佛言。春阳之月。华木荣茂。鸟兽孚乳。众生多起常想。如来为破如是想故。若以世寿算。佛止此年七十九岁矣。金光明经。信相菩萨作是思惟。释迦如来寿命短促。方八十年。于时所居忽然广博严净。有四如来现在其前而告之曰。一切诸水可知几滴。诸须弥山可知斤两。一切大地可知尘数。虚空分界可知边际。无有能算释尊寿命。不应生疑。
  案轮王之古式方俟葬仪。
  涅盘经云。阿难问佛葬法如何。佛言。当依转轮圣王仪式。
  命力士以捧持竟无能动。
  拘尸城力士。诸国无疋。共举金棺。竟不能动。此时摩耶夫人自忉利天下至涅盘处。执佛衣钵钖杖唬动闷绝。尔时如来金棺自开。起身合掌问讯慈母。远屈下来。诸行法尔。愿勿啼泣。阿难白佛。后人设问如何应答。佛言。但云佛涅盘后。摩耶夫人下来。佛为将来不孝众生从金棺起。合掌问讯。应如是答。
  繇是金棺自举绕拘尸之大城。
  涅盘经云。如来欲令一切众生得平等福。金棺自举升虚空中。徐徐而行。天人龙神香华音乐随绕供养。自拘尸城西门入东门出。南门入北门出。如是出入。经于七反。人民瞻礼讫。然后自至茶毗香台之上。
  宝炬不然驻阇维之盛礼。
  梵云阇维。此云焚烧。经云。一切人天皆执宝炬。欲然香薪。火到皆灭。阿难告众曰。如来待大迦叶。故未然也。
  莫不未生怨在於王舍创结梦於十号慈尊。
  未生怨。即王舍城主阿阇世王小名也。佛涅盘时。王卧疾。得五恶梦。及窹方知佛已入灭。十号谓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也。慈者大慈四等心之一也。
  大迦叶远下鸡峰获瞻礼於千辐轮足。
  鸡峰者山有三峰。如仰布鸡足。名鸡足山。摩诃迦叶在彼住止。去拘尸城远。闻佛入灭。不运神足。将五百众奔至双林。七日方到。佛出双足於棺外示之。迦叶瞻礼悲泣。见足底千辐轮相金色炳耀。说偈赞讫。於是如来出大音声。我以正法眼付汝。当作依止。然后佛足还入棺中如故。
  毕以兜罗致[迭*毛]圣火自焚。
  兜罗者天竺绵也。致[迭*毛]者天竺贵布也。依转轮王葬式缠裹全身。火既不然。迦叶语曰。如来金刚之身非世间火而能烧之。於是如来以大悲力从心卍字中涌火而自然之。故云圣火。
  爇王众栴檀之薪注帝释金瓶之水。
  荼毗香薪。皆天王人王所奉。故曰王众栴檀也。帝释先告佛乞半身舍利归天供养。佛唯许右颊上腭一牙。洎火已焚。七日而烈焰未灭。龙王作念扑灭是火。先取舍利。皆尽力不能沃灭。及天帝释躬持金瓶注水。火乃息矣。见裹佛身千[迭*毛]唯着身。并最上二[迭*毛]宛在中间。诸[迭*毛]皆为灰烬。其顶骨乃四牙灿然不动。帝释禀教。惟取所许一牙。迎归天宫建塔安置供养。此天上第四塔也。
  彼愿力犹在悲心尚熏碎金刚之胜身为舍利之遗骨。
  一切佛始发心皆有四愿。一云未度令度。而众生界未尽。我愿亦未尽。故於真如界中大悲心内现起化身。广度众生。虽示灭度而留舍利流布世间。令瞻奉供养发心生善。故云愿力犹在。悲心尚熏也。涅盘经云。以胜金刚定。自碎金刚身。不舍於大悲。舍利犹分布。
  於是八国严卫四兵肃容各自捧於金坛竞归兴於宝塔。
  八国者。天竺强国也。四兵者。象马车步也。坛者瓶属。以金为之。梵云苏鍮婆。此云宝塔。凡土木砖石成者。但有佛舍利。皆名宝塔。菩萨处胎经云。佛灭度后有舍利八斛四斗。八国王各严四兵来争。乃至天龙八部皆兴夺心。时有智臣告曰。诸王若争。须有胜负。如来舍利不成利益。我当分为三分。一分奉诸天。一分与龙神。一分分八国。由是众心悦随。各将金坛盛贮。迎归本国建塔供养。
  於是若牙若发迦叶波礼於忉利天宫。
  忉利天帝释建塔有四。一如来发塔。即悉达太子入雪山时自截下发掷於空中者。二箭云。憍梵波提头面礼众中清净大德僧。象王既去象子随。太师既灭我亦灭。於是化火自焚。
  一灯灭而一灯续。
  灯者。如来正法眼喻如灯也。有照暗除昏之用。故净名有无尽灯义在此也。如来般涅盘时。付嘱大迦叶。迦叶灭度付阿难。阿难灭度付商那和修。自下二十七祖但一人传一人。故圭峰云。先祖草昧防失。故一人传一人。世代已有所。凭任千灯千照。
  莫不大迦叶云迎千众。
  佛既涅盘。诸外道喜曰。瞿昙在日。教法犹火。今既灭度。不久扑灭。时梵王帝释与诸天王皆来请迦叶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嘱尊者。宜早结集。於是迦叶遣使往弥卢山顶。击铜揵椎。声中有言。遍召圣弟子无学千人至摩竭提国上茆城毕钵罗窟。请阿阇世王为檀越外护。结集遗教。
  阿难陀雷吼三轮。
  梵云阿难陀。华言庆喜。是佛堂弟。出家之后。二十年为佛侍者。多闻第一。初结集场中唯取无学圣人。时阿难尚居学地。被迦叶揖出众。阿难愤闷。乃於林中习上地定。断尽烦恼残结。即证阿罗汉果。即来门外白众求入。迦叶语曰。若已得无学。当从门隙中入。阿难应声乃入。礼拜大众。迦叶请优波离集律藏。阿难集经藏。阿难升座。众有三疑。一疑佛再出。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洎阿难唱如是我闻。群疑皆释。言雷吼者。法句经云。比丘摩诃卢达嚫。声如雷吼。或以阿难比之。三轮者谓声舌语也。然声有五德。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闻。三听者无厌。四入心爱乐。五谛了易解。阿难具此。故云雷吼三轮。
  商那表定於未来。
  如来在日游摩突罗国。指一青林谓阿难曰。此名优娄茶山。吾涅盘后有比丘名商那和修。於此起伽蓝。说法教化多所利益。至佛灭度后。阿难弟子名商那和修。阿难欲灭。付法与之。大行教化。果如佛言。商那度优波鞠多长者为弟子。一日至彼所坐床上。鞠多诸弟子皆不识。多起慢心。商那乃举手空中。甘露雨下。现五百法门。鞠多不识。商那曰。佛入此定。目连不达。目连入诸。比丘不达。我入。汝不识。我得七万七千本生经。八万毗尼。八万毗昙。汝皆不达。我若去。诸法门随去也。
  鞠多化筹而盈室。
  优婆鞠多。商那和修付法弟子也。佛在日有外道尼犍子。名萨遮。聪明辨利。博达众论。诸王皆拜为师。然知佛法正妙。欲求出家。来白佛言。若我出家得如佛否。佛言不得。又问如舍利弗.目乾连乃至问如已下五百比丘否。佛皆云不得。若我灭后无诸大人然后如也。佛语众曰。我灭近百年。此外道生摩突罗国。名优波鞠多。华言近护。出家证果。化人无数。至期皆如佛记。於中印土说法教化。凡受化俗人夫妇偕得道者。即掷一筹置於石室中。室高二丈。纵横三丈。其筹遂满。至鞠多灭度。弟子名通真量。只用此筹阇维之。
  始自坏梁之感。
  大迦叶将涅盘。付法与阿难已。捧佛所付衣入鸡足山入定。待弥勒下生。先阿阇世王有约。尊者入灭必来告我。乃往辞。王睡不见。王於睡梦屋之大梁折乃寤。方知迦叶入灭不俟。驾奔至山前。其山已合。先是迦叶入山时有要期云。若阿阇世王来。及弥勒下生。此山方开。洎王来山为之开。见迦叶捧衣端坐其中。王瞻礼悲泣。赞颂讫。山乃复合。
  终乎流乳之征。
  西天传法第二十四祖师子尊者。在罽宾国。然知有难不可苟免。乃付一衣一偈与弟子婆斯多尊者语曰。吾此有难。汝当往他国行化。其后外道昌炽。谮於弥罗掘王。王失正信。乃毁法坏寺。执剑斩师子首及。白乳涌高数尺。於是彼国传法终在此人。
  缾器异而水必同。
  阿含经云。阿难传持佛法。犹缾水注置余器。缾器虽殊而水无别。
  灯点殊而光终一。
  灯点喻传法。人光喻如来。法虽一灯分千。而光明无二。
  是以大乘之真空妙有文殊弥勒异其宗。
  真空妙有。大乘之至理也。然佛法虽惟一味。而投机随根不无其别。且文殊菩萨弘一性宗。此克实约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也。弥勒菩萨弘五性宗。谓一声闻性。二缘觉性。三大乘性。四不定性。此不定性谓第八识中具有三乘种子。遇缘即修。故云不定。五无种子性。此谓第八识中无闻熏种子。非如瓦石之无也。如善戒经云。无种性人。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
  小乘而分[迭*毛]析金上座大众元其部。
  小乘教者。佛为钝根方便施设。元无别本。至佛灭后。师资相授互相予盾。派流遂别。出三藏记云。佛在日。有长者梦一贵[迭*毛]。忽自分为五段。怖以问佛。佛言。此表我灭后律藏分为五部。又有因缘经说。频婆娑罗王梦一枝金杖斩为一十八段。以白佛。佛言。表我灭后小乘教分为十八部。言上座.大众者。二根本部也。
  或十支宏阐。
  此序圣弟子造论破邪立正也。言十支者。一略陈名数支。即百法论。二粗释体义支。即五蕴论。皆天亲菩萨造。三总色众义支。即显扬论。四总摄大义支。即摄大乘论。皆无着菩萨造。五分别名数支。即杂集论。无着.师子觉.贤慧等三菩萨造。六离僻处中支。即辨中边论。无着菩萨造。七摧破邪山支。即二十唯识论。八高建法幢支。即三十唯识论。皆天亲造。九庄严体义支。即大庄严论。十摄散归观支。即瑜伽论。皆慈氏菩萨造。
  或千部郁兴。
  天亲菩萨是无着菩萨俗中亲弟。法中小师。始宗有部。造五百论。明小斥大。天竺无敢敌者。无着是初地菩萨。观其弟大乘根缘将熟。乃假疾召归。甫近一驿。遣一弟子往接。至夜同馆宿。其弟子夜诵大乘一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天亲闻之。豁然悟解大乘正理。且悔昔诽斥深咎何补。元其罪本但是舌根。乃起手执利刀欲截其舌。无着遥知。伸臂捉住。谕之曰。汝悟大乘。盖其时矣。昔以舌毁。宜以舌赞。可补其过。苟断舌不言。其利安在。天亲受教乃止。戴星而行。洎觐本师。谛听慈旨。便造大乘论。累五百部。故天竺呼为千部论师焉。
  马鸣龙树继其芳。
  此二菩萨。始事外宗。皆回心正法。出家宣扬大乘。俱为论师。
  无着天亲播其美。
  此乃贤师哲资。俱大论师。已见前注。
  或提婆凿眸而作器。
  提婆菩萨是龙树弟子。才敏辨义。擅名五印。住南天竺。初得法已。人未归信。其国有大自在天庙。铸金为像。高二丈。以颇黎宝为眼。用机能动。凡人不敢正视。提婆入庙验之。从观者众。时天像动眼向提婆。提婆语曰。神则神矣。何斯小哉。当以精灵感人。智德伏物。而假黄金自多。颇黎荧惑。非所望也。乃登梯凿出其眼。神遂无灵。由是提婆声化大振。今详器合是气字。缘本传无作器事。盖提婆欲扬正法。乡人未信。故作气验神。
  陈那吼石以飞声。
  陈那菩萨。大论师也。初劫有外道伽毗罗。修世定。得五神通。造论名僧佉萨怛罗。此云数论。恐后人破我此义。乃往大自在天求长生术。天曰。我化汝为一物。最极长寿。无越石也。乃遍告门徒。我将化石。若有人难我论。令书於石上。我自通答。洎陈那造因明论。将破邪解。知此石是彼外道。乃书比量於上难之。斯须答文隐出。陈那再立量答文。经宿方出。至第四量难之。石不能答。忽大吼一声。震烈迸碎。故天竺云陈那有吼石之能。
  或百偈齐祛於外宗。
  论师名比罗。是马鸣菩萨弟子。造无我论百偈。到处执我外道无不摧伏。
  或十而翊赞於遗颂。
  天亲造三十唯识颂。后有护法菩萨十大论师共造释文赞成之。今唯识论是。
  或闻经而夜升兜率。
  无着菩萨入法光定。夜升兜率天。请问慈氏金刚经义。慈氏说八十颂申明大义。无着约十八住处造论二卷。天亲约断二十七疑造论三卷。
  或待佛而窟寄修罗。
  明辨论师欲求长生。待慈氏下生。乃往南印度修罗窟前诵金刚咒咒白芥子。击其石门。石门遂开。明辩摄衣奋入。相随入者六人。石门乃阖矣。梵云阿修罗。华言无端正。神也。
  或剑誓首以要期。
  提婆菩萨受出家法已。於天竺国四衢道中敷高座。作三论云。一切圣中佛为第一。一切法中佛法第一。一切救世僧为第一。八方论士有能破此义者。我当斩首谢屈。既鸣鼓已。八方论士皆集场中。亦各立要。若我不能破此义者。亦斩首为谢。如是宾主敌论涉于三日。八方论士辞义皆堕。各请斩首。提婆告曰。我所宗法仁治万物。不斩汝首。但斩汝发。与死无别。於是八方论士皆剃发出家。
  戒象驮金而请释。
  天亲菩萨为众讲婆沙论。以一日所讲之义乃造一颂摄之。用赤铜叶刻字置象头上。出金五十片置象尾上。自坐中间。击鼓唱言。有能破此义。当奉此金。诸国无人能破。乃将颂并金寄与罽宾国。诸婆沙师亦不能尽解。彼诸师却加金五十片回饷天亲。请作释文。天亲由是自造长行释颂。即今俱舍论是。
  或赏能而食邑。
  论师摩陀那。才辩纵横。因论义得胜。频婆娑罗王割一邑以赏之。
  或得胜而建幢。
  付法藏传云。马鸣菩萨於富那夜奢处得胜法已。乃建大法幢。
  或论般若之理也名灯。
  南天竺国论师名迦毗。造论名般若灯。谓根本无分别智有寂照之功。故以灯为喻。
  或究俱舍之非也名雹。
  昔迦湿弥罗国有论师名众贤。见天亲俱舍论乃造五千颂斥其非义。名俱舍雹论。以世间雹能坏稼穑华果。故以喻为名。乃将徒持论寻访天亲欲定是非。天亲为诸国无正人为量果。遂避而未就。甫近一驿。众贤忽觉气衰不能前进。乃修书遣弟子送论与天亲。其书略云。不自量力。作为此论。智小谋大。死期至矣。菩萨抑扬至理。若得存遗文则死而无恨也。天亲读其论。见文多顺己义。又重其知过。乃为更名顺正理论焉。
  莫不殊涂异辙终会一源自有及空咸归万德。
  殊涂异辙。谓外道小乘也。自有及空者。皆边见也。一源万德者。谓大乘真谛实性也。
  自商周见虹贯。
  周书异记云。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二月十五日。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贯连。王问。太史扈多奏。西方圣人入灭衰相耳。
  炎汉梦金人。
  后汉第二主孝明帝。永平二年夜梦金人丈六飞至殿庭。光明炳耀。且问群臣。通人傅毅奏曰。西方圣人号佛。陛下所梦必是彼也。博士王遵奏。臣按周书异记云。大史苏由奏昭王曰。西方有圣人出。一千年后声教来此。陛下所梦即其事也。
  教及神州声流华夏。
  声亦教也。此方教曲以佛无漏声为体。故云声教。又唯识论用声名句文四法为教体矣。时明帝纳王遵奏。乃遣中郎将蔡歆.泰景博士王遵一十八人同往西域迎佛法。至月支国遇迦叶摩腾.竺法兰二梵僧。并白[迭*毛]画释迦像.四十二章经。白马驮至洛下。即后汉永平十年丁卯。为此土有三宝之始也。明帝勑图释迦像於西阳城门上及显节陵上供养。即此土画像之始也。有唐高僧大律师道宣居终南山。以戒德律行至高。北天毗沙门王常遣二天人冥佑之。宣尝经行失脚将堕阶下。时天人承足方现其身。因问。其称是天人。宣问曰。如周之苏由.扈多。汉之傅毅.王遵。吴之阚泽。皆素未识佛法而能知圣人生灭声教将来。辩佛法为上。彼何人耶。天人黄琼答曰。彼皆天人也。为佛法流行此土。天遣降神佐国。宣明佛法故也。
  勃叨生季世获奉真谭虽录续而以叙金言在飘零而不逢玉相。
  释迦如来灭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唐三世在像法之末。故云季世也。三藏至真之教。谓之真谭也。如来金口所宣。谓之金言。佛眉间白毫相光。谓之玉相也。
  见闻尽尔宗致昭然盖委遗文不复备而言也乃为铭曰。
  化起从本源
  化起谓三类佛身。本源谓一真法界。
  功成应贤劫
  如来经三无数时修六度万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无有如针锋许非是如来舍命处。此谓功也。然灯佛授记於此贤劫成佛。梵云跋陀劫簸。此云贤时。犹纪年之类也。
  万行显真宗
  天真佛不从外来。一切众生各各具有。但由虚妄流转。二障覆蔽。不能了知。故菩萨修六度万行。功德庄严既满。用根本无分别智照真如理。於金刚道中断尽烦恼.所知二障种子。集气於解脱道中显出法身。若用药磨镜也。
  三祇积鸿业
  梵云阿僧祇。华言无数时也。今略云三祗。菩萨经此修六度万行谓之鸿业。
  为法出於世  降灵示分胁
  无常经云。若世间无老病死三法者。如来则不出现及说调伏等事。
  眉横天帝弓
  华严经云。眉细曲如帝释弓。经音云。虹名天弓。
  目带青莲叶
  肇法师云。天竺有青莲华。其叶修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将为喻。
  仙师相垂泪  天神争捧接  灌顶当在宫  飞轮化弥帖
  帖静也。灌顶者。转轮圣王子。将绍王位。父王取四大海水灌其顶上。乃冠其首。尔时七宝自空而来。其金轮宝飞往四天下。一切国土悉自归化。
  宗承天日贵  象贯师子颊
  天日者佛祖姓也。师子颊圣王即日种之后。是佛祖也。
  善教谁与传
  本行经云。太子自七岁入学。王请婆罗门毗奢蜜多罗教文。羼提提婆教武。頞谁那教算。虽立三师。而太子文武算法通达。三师皆神伏。所谓无师智.自然智生而知之也。或问此无师智自.然智莫与外道自然同否。答曰。非也。斯是常住之义。虽不约缘生。要假缘显。故法华经云。佛种从缘起也。
  抨弹独豪侠
  经云。太子年十五。与众斗射。嫌诸弓软弱。令取祖庙转轮圣王弓来。众人皆不能施张。唯太子安坐微挽而满。弹其弦声。远迩震响。由是皆伏其力。
  游观惊老死  逾城弃臣妾  落发亲宝刀  [卯/贝]衣遇群猎  寄迹狎麋鹿  苦身示羸怯  食糜人尽知  坐草魔方慑  洁若莲出水  明逾镜开箧  山海类高深  云雷等辞捷
  大婆娑论云。如来升有余涅盘空界。兴大悲云。发胜慧电。震空无我雷音词。谓四辩中无碍辩也。捷谓七辩中捷辩也。如来具此诸辩。故知一切法名相句义。乐说纵横而无遗失怖畏。分别了了故。
  三时教弥阐
  佛所说教有三时别。第一时说有教。第二时说空教。破前有病。第三时说中道教。双治二病。故或问如来出现本为大事。如何先说有教化人耶。答。此时执常外道多。若说大乘常住之法。小根之人有谤法之罪故。
  万类根自惬
  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所谓密口一音。殊类异解。
  四问聊欲酬
  智度论云。佛涅盘时。阿难申四问。一问佛灭度后诸比丘以何为师。佛言以戒为师。二问依何而住。佛言依四念处住。三问恶性比丘如何调伏。佛言梵坛治之。四问一切经首当置何言。佛言当云如是我闻。
  十仙度相蹑(见上注)  补处记慈氏
  凡一化佛灭度。必授一菩萨当来何劫於此处成佛。说何法。度几众生等。名为补处菩萨。今释迦佛授慈氏菩萨补处之记。
  遗文嘱迦叶
  涅盘经云。佛言。我所有无上正法。悉付嘱摩诃迦叶为作依止。
  卧树徒载春
  卧树。谓娑罗树也。
  香薪已焚[迭*毛]  悲心及绵远  舍利光炜烨
  梵云设利罗。今讹略云舍利。华言骨身。所以不译者。恐滥凡夫骨身故。又云驮都。此曰不坏。义有二种。一全身。二碎身。碎身有三种。一骨舍利。白色。二肉舍利。红色。三发舍利。黑色。唯佛舍利有五色。神通变化。不为一切物所坏。经无量劫常在。具足驮多之义。
  独我生后时  余波幸沾涉
  独我者。王氏自叹之辞。生当像法之后。故谓后时。佛遗教谓之余波幸。小雅曰。非分遇福也。宝雨经云。如来於一切诸法会中。以法雨水灌人天顶。故云沾。沾者濡也渍也。毛诗注云。水行为涉。斯谓沐法雨入法流也。音义指归云。注犹源也。俾寻波讨源。文义无失。此记文皆内曲事迹。不可易知。今引诸经论以为注。非出之胸臆也。其有事实与世相违。乃假问端。亦引经为答。所贵照我佛之化迹。以释人之疑情。博达君子不以枝诃为诮焉。
  夹注成道记卷之下(终)
返回目录 上一页下一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