魍ā:笫雷费鲆欧纭N藜湟磺小P畔蛏跏ⅰJ来嫣尘I刂萑思嬉蛭省S行尬鞣健4朔ㄈ绾巍A娲鹨宰孕挠形鞣健<词钦嫖鞣健W杂形鞣叫摹:未γ傥鞣健6饺嗽熳镒饕怠G笊鞣健H粑鞣饺嗽熳镒饕怠G笊未Α5芪蛐浴:嗡豢伞`嫒绱吮少狄恍梢病G悦媸Α2豢尚杏谩;蛭健<仍莆蛐浴4艘嘤欣怼F淅砥小N薹庆 O啻呃龇倩俅耸椤A啥耸ΑI杂醒勰俊N翎悦鹘淘拗:纹涫а浴4死辖涓峁獭3铝罹傥餍凶础F缴妗F渖缁髑屙唷I砗蠡鹪×虏换场?晌缴Α:笫滥鸭啊2豢汕蟊浮R嗉艘印P胫鞣侥罘鹑痢I跻仔扌小V辉谌沼谩R恍牟宦摇O的畋朔稹1朔鹪噶ΑW阅罘鹆ΑH卧讼嘤ΑK溆腥∩帷S氩蝗∩崾馕抟煺蕖:我怨省D钅罾胂唷A瞬豢傻谩H缗套咧樽栽谖薨I硇那寰挥倘缌4镂ㄐ牧吮拘栽谖叶选Hゴ瞬辉丁?br />
净土略因
待制晁说之
临淄赵子和仁裕。移书洧上老法华曰。吾东州人。近因子之文。始知有西方净土可修。而自天台教以出也。子宜于此圆妙大教。专明兹真修一事。益以惠我无情有性者。仆谢之曰。具缚凡夫。与予同在三灾八难中。何敢任此。虽然病者未必不识药也。窃闻之。有生有死。而凡圣殊。有凡有圣。而身土异。有身则有土。有土则有身。孰秽孰净。可不辨之耶。我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悯此众生。乃同一愿力。于无量无边法门之外。建立此一法门。释迦宾之也。弥陀主之也。释迦生之也。弥陀家之也。释迦于病药之也。弥陀使之终身不病也。释迦之土。犹逆旅也。弥陀之土。犹乡闾也。自西竺以望安乐国。与吾震旦之望安乐国一也。是故文殊普贤弥勒龙树贤护无著天亲。皆愿往生。而观音势至在释迦所。亦在弥陀所。吾土始自慧远白莲社。与谢灵运刘遗民辈倡导之。后继有昙鸾道珍怀感怀玉道绰善导之愿行。尤著而可考。吾天台智者大师。承圣贤之后。振法华之音。其教始大备。而行之益远。法华之前有维摩经。首以净土起教。法华之后有起信论。终归证于净土。揆观其目。盖有十种佛土二十七品佛土。其合之为四土。则复自吾智者始。是四土之名。散在法华华严维摩仁王普贤行愿及大智度论。唯吾智者合而次第之。其在维摩之空室法华之空中宝塔。则常寂光土也。维摩之众生宝莲华法华之众。皆是菩萨。则实报庄严土也。维摩法华之声闻菩萨。共为僧等则方便有余土也。维摩之见妙喜国法华之三变大地。则同居净土也。维摩有香积菩萨。法华初放大光明。则同居秽土也。佛告宝积长者子言。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则同居土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则方便有余土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则实报庄严土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则常寂光土也。其文虽隐。而其义彰。其名虽散。而其理合。苟非吾智者出之。则如之何。嗟夫远公。于教典未备之时。根机未熟之际。率群贤而创导之。智者敛波澜而渊澄。开隐秘而震耀。终成此教以贻来者。顾岂不来自净土。而欲斯秽土净耶。然法华于药王品。示安乐世界生莲华中。其在普贤品。则示兜率天。生弥勒所。吾智者舍普贤之行。而专意药王之证。其后有慈恩法师。复舍乎药王。而专意普贤。则又深知四土之分别者也。唯知四土。则十有六观尽矣。三身三观四教万法。悉无遗矣。虽然有二患焉。一曰疑而不信。彼疑不自信。则我内信而何补。智者犹病诸。十疑论所以作也。唐永州巽上人。特书是论于龙兴寺壁。其所感深也。二曰信而狂且愚。不知悟心以入观明因以克果。但言我能心净。孰非净土。似能为维摩之言。而身实天魔之民也。岂不重可惜哉。其在今世洪此教也。盖有人焉。如慈云法师之教行。四明法师之观智。近者灵芝律师之辩论。何以尚之。洧上老法华。初从明智法师而生信。后颇从容于灵芝云(待制道号老法华。亦曰天台教。僧后见尽心于吾道矣)。
净土余说
草庵法师道因
经有云弥陀是法界身者。有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者。有丈六者。有八尺者。有城广十千由旬者。有浴池广八万四千里者。有疑城者。有边地者。有胎宫者。饭有食者。有华叶二百五十由旬者。有大如车轮者。有父母者。有魔王者。有不严土如释迦者。然诸经论。往往更有不同者。岂一时赴机之权耶。曰安可谓之权乎。且吾释迦王三千大千世界。则此一四天下果报。尚且有殊。岂诸国皆同乎。应身同居。其犹若是也。矧三身四土乎。况弥陀摄受十方念佛众生。高下浅深。抑亦不等。恐不啻大千界而已。岂止十千由旬之局哉。又况三身四土乎。由是而知。不同之说为若此也。然诸经论。不明言之者。既欲使行者专注一境。所以不必多及之也。矧如向所叙者。即多及之相乎。然此唯四明深达之。尝解五浊轻重同居净秽曰。此净甚通。须知别意。如四教初心及戒善者。皆能五浊轻薄。感同居净。今圆观轻浊。依正最净。比于余经修众善行。其相天殊。他闻此说。以谓四明是何义欤。夫金翅啖龙于九渊。贯于七金。栖息于铁围之上。井蛙信之乎。
净土自信录记
无功叟王阗
余观如来东流之教。若直指本心令人究理之说。有识者既已信之矣。而庸鄙之徒。亦无敢议者。及乎示净土论往生。则人莫不怀疑焉。且众生本心。具四净土。曰凡圣同居。曰方便有余。曰实报无障碍。曰常寂光。如凡圣同居者。在具缚凡夫。即可依之。其余三土。至断惑圣人。始获证入焉。往生一门有二净业。曰正观默照本心也。曰助行备修万行善也。正观与助行并进。则达四净土。止有愿等事善者。近生凡圣同居。而远作上三土之因也。以此论之。则净土者。正是究理菩萨所登境界。而兼容悠悠众生回向渐修耳。彼信如来直指本心令人究理之说。而疑其示净土论往生者何哉。大抵众生本心。体无一法有形。用无一相不备。彼不知之。谓直若太虚寥旷无复依正庄严。又助行以正观为主。正观以助行为辅。二者相待而立。似反而符。彼不知之。谓究理忘缘。则何须加愿。加愿往生则有妨究理。况复净土具有四品。其往生者。上至究理菩萨。下及渐修众生。则何类不收。何机不摄。彼不知之。闻圣师高僧往生。则自甘绝分。见妇人童子念佛。则耻从其事。噫如来之称赞净土也。其意若曰。净土自他凡圣因果。即众生之自心耳。往生净土易。自信自心难。当时十方诸佛。知其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由是舒舌劝信。既而如来又喻之。使信受焉。则大觉垂慈之旨。于斯可见。而众生终不信。是可叹也。一日客有访余以净土教者。尝随其所诘。而论说之矣。暇时编次成书。得十问答。名曰净土自信录。或见或闻。或依或违。不动娑婆。即归极乐。此余之志也。四明无功叟王阗记。
净业专杂二修
京师比丘善导
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号者有何意耶。答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飏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业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心不相续念报佛恩故。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比见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仰愿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已能今身愿生彼国者。行住坐卧。必须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终。后念即生。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不退生死。岂不快哉。
辨横竖二出
桐江法师择瑛
竖出者。声闻修四谛。缘觉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度万行。此涉地位。譬如及第。须自有才学。又如历任转宫。须有功效。横出者。念佛求生净土。譬如荫叙。功由祖父他力。不问学业有无。又如覃恩普转。功由国王。不论历任浅深。于横出中。有定散二善。故善导和尚立专杂二修。杂修者。谓散漫修诸善业。回向庄严也。专修者。身须专礼阿弥陀佛。不杂余礼。口须专称阿弥陀佛。不称余号。不诵余经咒。意须专想阿弥陀佛。不修余观。若专修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杂修者。百中或得一两人生。千中或得三五人生。今见世人。有一日礼阿弥陀佛三千拜者。日称阿弥陀佛十万声者。有昼夜习坐专想阿弥陀佛者。并有感应。斯可验也。
晨朝十念法
天竺忏主遵式
修净业者。须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惟长惟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属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此为十念者。显是藉气束心也。尽此一生。不得一日暂废。唯将不废。自要其心。必生彼国。作此念已。发愿回向云。
我弟子(某甲)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经十念顷。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今自忆此生已来。不造逆罪不谤大乘。愿此十念。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净因增长。若临欲命终。自知时至。身不病苦。心无贪恋。心不倒散。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持金台。来迎接我。如一念顷。生极乐国。华开见佛。即开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念佛方法
同前
夫大觉世尊。以四种法度诸众生。一者示现相好。令观察者发菩提心。二者示现说法。令得闻者开悟入道。三者示现化事。令见闻者获诸法利。四者名号流布十方。令其闻者执持系念罪灭。善生而得度脱。今言念佛者。或专缘三十二相。系心得定。开目闭目。常得见佛。或但称名号。执持不散。亦于现身。而得见佛。此间现见多。是称佛名号为上。如怀感法师。一向称阿弥陀佛名号。而得三昧。现前见佛。故今普示称佛之法。必须制心不令散乱。念念相续。系缘名号。口中声声。唤阿弥陀佛。以心缘历。字字分明。使心口相系。若百声若千声若万声。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等。但是称佛名时。无管多少。并须一心一意心口相续。如此方得一念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若不然者。灭罪良难。若恐心散。须高声疾唤。心则易定。三昧易成。故感法师决疑论中。引大集日藏经云。小念见小佛。大念见大佛。论释曰。大念者。大声称佛也。小念者。小声称佛也。斯则圣教。有何惑哉。奉劝今诸学人。唯须厉声念佛。三昧易成。小声称佛。遂多驰散。此乃学者方知。非外人能晓也。此又与天台智者大师。释观经中罪人。临终十念称佛。灭地狱火得生净土。其意宛同。如云是心虽少时。而力猛利谛心决断。胜百年愿力。是心名为大心。不惜身命。名为健人也。彼云大念。此云大心。彼云厉声。此云猛利不惜身命。彼云小声多散。此云胜百年愿力。岂非皆令猛利。大声称佛。虽少而功多。若小声称佛虽多而功少。故云十念能胜百年。今时多见世人。称佛都不精专。散心缓声。遂致现世成功者少。临终感应事稀。故今特示此法切劝。凡念佛时。一心不乱。高声唱佛。声声相续。不久成功也。
挍量念佛功德
同前
大般涅槃经云。假使一月。常以衣食。供养一切众生。不如有人一念念佛所得功德十六分之一。假使锻金为人。车马运载。乃至众宝各满百数。以用布施。不如发心向佛举足一步。假使有人。以大象车。尽载大秦国中种种珍宝及以璎珞。数各满百。以用布施。犹亦不如发心向佛举足一步。若以四事。供养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犹亦不如发心向佛举足一步所得功德无量无边(已上经文)普劝在家信心士女。每日晨朝。著衣净心。瞻礼佛像。如见真佛无异。莫令一日空过。设使公私忙急。亦须标心。略入佛堂。烧香顶载。所贵举一步向佛。若有闲暇。朝暮莫舍。不拘早晚。请观一念念佛。及举足向佛一步功德。如此殊胜。何况步步念念。旋绕念佛。所灭罪障。所得功德。不可思议。
往生坐禅观法
同前
欲修往生观者。当于一处绳床西向。易观想故。表正向故。加趺端坐。项脊相对。不昂不伛。调和气息。定住其心。然所修观门。经论甚多。初心凡夫。那曾遍习。今从要易想。略示二种。于二种中。仍逐所宜。未必并用。其有于余观想熟者任便。但得不离净土法门。皆应修习。所言二种。一者扶普观意坐已自想。即时所修计功。合生极乐世界。当便起心。生于彼想。于莲华中。结加趺坐。作莲华合想。作华开想。当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作眼目开想。见佛菩萨及国土想。即于佛前坐听妙法。及闻一切音声。皆说所乐闻法。所闻要与十二部经合。作此想时。大须坚固。令心不散。心想明了。如眼所见。经久乃起。二者直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躯。坐于华上。专系眉间白毫一相。其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有八楞。其毫中空。右旋宛转。在眉中间。莹净明彻。不可具说。显映金颜。分齐分明。作此想时。停心注想。坚固勿移。然复应观想念所见。若成未成。皆想念因缘。无实性相。所有皆空一如镜中面像。如水现月影。如梦如幻。虽空而亦可见(二)皆心性所现。所有者即是自心。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即痴。无想即泥洹。心有心无。皆名有想。尽名为痴不见法性(三)因缘生法即空假中。不一不异。非纵非横。不可思议。心想寂静。则能成就念佛三昧。久而乃起。
念佛修心术
山堂法师彦伦
诸大乘经劝生净土。因通二种。一定二散。定谓即心观佛。想彼西方依正主伴。唯心本具。我心空故。如来本空。我心假故。如来宛尔。我心中故。如来绝待。或想莲华开合我居其中。合表即空。开表即假。四微体同。即表中道。故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我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乃如来亲示唯心三昧。圆常观体。了彼净土生佛依正色心。悉我自心性具功德。即境为观。心外无佛性外无土。观之不已。证无生忍。二者散善。用纯实心。信有西方。一心不乱。系念弥陀。一日七日。声声不绝。念念无间。经云。执持名号。一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命终。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然事想彼国。但无三观名散善耳。故三种净业回向愿生。咸登极乐。吾祖智者云。根有利钝。行有定散。观佛三昧名定。修余善业说以为散。散善力微。不能灭除五逆。此经明观故得往生。是知。若定若散。或钝或利。皆净土因。咸趣无生。永无退转矣。
宝王论拣示往生义
草堂禅师飞锡
问学佛道者。心散难检。今欲一以贯之。专西方念一佛。践不退地。袪有漏心。乘扁舟于黄金之池。礼弥陀于白玉之殿。以通三世。希沾九品。不亦可乎。对曰。龙树十住婆沙论云。菩萨道有难行行。如陆地乘舟也。有易行行。如水路乘舟也。阿弥陀佛本愿之力。若人闻名。称念自归彼国。如舟得水。又遇便风。一举千里。不亦易哉。则释迦如来父王眷属六万释种。皆生极乐土。盖佛与此界众生缘深。故专注一境不亦良哉。
问世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槵为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一息不还属后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已三昧成焉。面睹玉毫亲蒙授记。则万无一失也。
问一念十念往生净土。何者为正。对曰。但一念往生。住不退地。此为正也。如佛所说。谤佛毁经。打僧骂尊。五逆四重。皆一念恶业成。堕无间狱。犹如箭射。今之念佛。生于净土。亦一念善业成。即登极乐。犹如屈臂。前一念五阴灭后一念五阴生。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尚不须两念。岂要至十念哉。又一念者如经云。爱酪沙弥生一念爱心。后生酪中作虫。斯皆一念非十念也。又大无量寿经。明一念念佛皆得往生。观经十念。良有以也。盖为遘疾尪羸。力微心劣故。须十称弥陀。以助其念。若心盛不昧。一念生焉。亦犹栽植丝发其茂百围也。问方等经中修无上深妙禅定。令继想白毫兼称佛号以祈胜定。既契之后。心佛两忘。信有之矣。但默念泉澄。即三昧自至。亦何必声喧里巷。响震山林。然后为道哉。对曰。诚如所问。声亦无爽。试为明之。何者夫辟散之要。要存于声。声之不厉心窃。窃然飘飘然。无定。声之厉也。拔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对。长谢百忧。其义一也。近而取之。声光所及。万祸冰消。功德丛林千山松茂。其义二也。远而说之。金容荧煌以散彩。宝华淅沥而雨空。若指诸掌。皆声致焉。其义三也。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其义四也。与魔军相战。旗鼓相望。用声律于戎轩。以定破于强敌。其义五也。具斯众义。复何厌哉。未若喧静两全止观双运。叶夫佛意不亦可乎。定慧若均。则兼忘心佛。诚如所问矣。故庐山远公念佛三昧序云。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察夫玄音之扣。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其孰能与于此欤。言明证者。未若华严经偈。云宁受无量苦得闻佛音声。不受一切乐而不闻佛名。然则佛声远震。开善萌芽。犹春雷之动百草安。得轻诬哉。
念佛方便文
司谏江公望
公严州人。智识高明。少年登第。崇宁初直言极谏。名著当时。酷好宗门。参善知识。蔬食葛衣。砥节砺行。晚年专修净业。悟入念佛三昧。有念佛方便文。刻石流布。指导群生。宣和末知广济军。一日不疾。跏趺而化。知其为净土之归矣。其文曰。
出出世间之法。欲得成办省力。莫若系心一缘。秖如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念若出声。不唯曰久。耗乏脏气。齿舌击磕。心念随动。耳根承揽。分别识生。闻性内摇。随出不反。是三成劳。积久或怠。若秖心念不作音声。心机潜伏。未得慧照。安事反闻。外机不抽。内对不出。沉浊昏住。易成废忘。有巧方便。无用动口。不出音声。微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随应。随心应量。循业发现。舌意根下。念念之中。便有阿弥陀佛四字。音声历历可陈。声不越窍。闻性内融。心应舌机。机抽念根。心窍在舌。击击窍闻。机机念复。寄窍在耳。从闻入流。闻皮精元。寂闻闻性。是三融会。念念圆通。肉团心现本性弥陀。五浊身游唯心净刹。久久遂成唯心识观。若是利根之人。念念不生。心心无所。六根杳寂。诸识消落。法法全真。门门绝待。瞥尔遂成真如实观。初机后学。唯除宾客寒温时。大小便利时。可暂停念。如或未免荤茹睡卧。未至昏瞑。乃至营辨家事。种种作务。自不用舍。亦自不相妨碍。心口念念声声。称诵胜号。更有甚邪思恶虑。敢萌于心。自然纯一无杂。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过旬月。便成三昧。所谓是心作佛。是心见佛。是心是佛。上根大器。一念直超。平展之流。善观方便。钓台江公望述。
念佛方法。当如慈云忏主及宝王论所示。江公著迷。亦可别收一机。盖悉檀遍被。无不可者。
无常院安弥陀佛像
出无尽灯
华严贤首品曰。又放光明名见佛。此光觉悟将殁者。令随忆念见如来。命终得生其净国。见有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于佛所深归仰。是故得成此光明。令见佛者一舍命不恐。二恶道不畏。又要临终劝者。智论二十八云。临终少时。能胜终身修行之力。以猛利故。如火如毒。依西域法。祇园西北角。日光没处。为无常院。若有病者。安置在中。以凡生贪染。见本房内衣钵众具。多生恋著。无心厌背。故制令至别处。堂号无常。去者极多。还反一二。即事而求。专心念法。其堂置一立像。金箔涂之。面向西方。其像右手举。左手中系一五彩幡。脚垂曳地。当安病者。在像之后。左手执幡脚。作从佛往生之意。瞻病者烧香散华。鸣磬助称佛名。庄严病者。乃至若有屎尿吐唾。随有除之。亦无有罪。况佛无爱憎。但有归投者。无不拔济。更为病者。随机说法。命终恒在佛所。不得移之。若神游大方。去留无碍者。置之言外。不尔勉旃斯行。
临终正念诀
京师比丘善导
知归子致问于净业和尚曰。世之大者。莫越生死。一息不来。乃属后世。一念若错。便堕轮回。小子累蒙开诲。念佛往生之法。其理虽明。又恐病来死至之时。心识散乱。仍虑家人惑动正念。忘失净因。伏望。重示归迳之方。俾脱沈轮之苦。师曰。奇哉斯问之要也。凡人临命终时。欲得往生净土者。须先准备。不得怕死贪生。常自思念。我现在之身多有众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即得往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见佛闻法。离苦解脱。乃是称意之事。如脱臭弊之衣。得著珍御之服。放下身心。莫生贪著。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念待死。须嘱家人看病人。往来揖问人。凡来我前。但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杂闲之事。家缘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咒愿安乐之词。此皆是虚华不实殃及之语。及至病重。命将不可之时。家人亲属。不得来前垂泪哭泣。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教记取阿弥陀佛。一时高声。为我念佛。守令气绝。待气尽了。方可哀哭。更或有明解净土之人。频来策励。其理最佳。若如此者。千万往生。必无疑虑也。此是端的要急之旨。当信而行。问求医服药应不用耶。答此但论用心矣。其药医疗不妨自求然药只能医病。岂能医命耶。命若尽药岂奈何。问神祇祸福求祷如何。答人命长短生下已定。何假鬼神延之耶。世人迷惑。反更求邪。杀害众生。祭祀神鬼。但增罪业。倍结冤仇。反损寿矣。大命若尽。小鬼奈何。空自慞惶。必无所济。切宜谨之。当以此文帖。安堂前吃食之处。及来往要路之间。令时时见之常记于心。免见临危忘失。问平生不曾念佛者。还用得否。答此法僧人俗人不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决无疑矣。余多见世人。于平常时念佛礼拜。发愿往生。及到病患临终。但只怕死。都不见言此事。直待形消气绝识投冥界。方始十念。譬如贼去关门。济何事耶。而况死门事大。须自著便宜。一念蹉跎。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
命终请僧念佛感应 出宝珠集(集传姑苏法云讲主息阴集)
近时姑苏长老悟公。退居阳山。并绝世缘。日常念佛。嘉其专志。借问何缘致此笃信。悟忻然云。顷寓万寿。遇集维那厥疾不瘳。余资二次请众念佛。命终后居众寮中。讥其傲慢。入堂将卧。闻梁上云。集生净土。惊骇伫思。疑无净业。奚得往生。斯须复云。临终两次众念佛故。嗟叹良久。自此投诚。余闻悟说已因思。道氤法师对唐明皇云。佛力法力。三贤十圣。亦不能测。则知尘世人。难以识情图度。但当仰信而行。斯可矣。
还丹一粒。点铁成金。真理一言。革凡成圣。弥陀教观。真点铁成金之妙药也。彼佛自尘点劫来修行。成身成国。发四十八愿。终能克果。威德光明不可思议。观经一闻佛名号。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至于五逆十恶者。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十念。即得往生。是知。请众念佛。宜有此显应。奈何世人。不知念佛是点铁成金之药而求往生。虽知者亦不能起大深信。因循怠忽。甘心五浊。流转生死。枉受诸苦。实可怜悯。人之安健之时。能请众念佛。忏罪解冤。为往生决定之法。况当疾革之际。恐怖生死之时。而能勇猛发心。请久修净业人。大作佛事。以助西往。实为要门。观集维那临终念佛事。诚为世人之龟鉴云尔。
入观睡时发愿见佛(出大藏集诸经礼忏仪)
修净业者。凡入观与睡时。应先起立合掌。一心向西。十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竟。次对佛发愿曰。弟子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善知识。得闻弥陀本愿名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哀悯。垂手接引。弟子不识弥陀世尊身相光明。愿佛菩萨。示现身相及彼世界庄严等事。说此语已。一心正念。即便入观及睡。或有于正发愿时见诸瑞相。或于观中得见。或于睡梦得见。此愿比来大有现验。不能具述。惟励意行之者。方信不虚。
庆忏礼佛会疏
草庵法师道因
右伏以。弥陀依众生心而发现。众生依弥陀智愿而出缠。应外无机。即众生心中之诸佛。机外无应。乃诸佛心中之众生。生佛一如。感应同致。百非皆遣。四运俱推。如是则念念不生疑。声声皆解脱。欣逢妙事。愿结胜因。裒聚资粮广邀缁素。大众之道心俱发。十年之胜集偶圆。内外欣欢。恭伸庆忏。伏惟弥陀慈父释迦导师。一折一摄。而共熟机缘。无党无偏。而同成胜业。所冀远近情尽。净秽见忘。不待弥勒之下生。速证寂光之上品。铁钩钩象。尽陪莲社之游。蜡印印泥。即预华池之上。投身殒命。刻骨铭肌。上扣洪慈。仰惟昭鉴谨疏。
乐邦文类卷第四
乐邦文类卷第五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次
赋铭(各一家)
神栖安养赋 智觉禅师 延寿
进安养赋奉制文 吴越钱王 俶
日观铭 慈云忏主 遵式
偈(六家)
画阿弥陀佛像偈 东坡居士苏 轼
释华严贤首赞佛偈 慈云忏主 遵式
依修多罗立往生偈 同前
写弥陀经施发愿偈 同前
姚行婆日轮见佛偈 妙行法师 法怡
赞喻弥陀偈 朝议大夫丁 性
颂(二十家)
十六观颂(二十三首) 慈云忏主 遵式
十六观颂(一十六首) 樝庵法师 有严
十六观颂(二十四首) 大智律师 元照
劝化径路修行颂 京师比丘 善导
劝念佛颂(四首) 慈觉禅师 宗赜
西方净土颂(十三首) 同前
观佛三昧颂 樝庵法师 有严
劝念佛颂(五首) 慈受禅师 怀深
示陈行婆颂(二首) 慈辩法师 从谏
劝修净业颂(二首) 大智律师 元照
化导念佛颂(三首) 清照律师 慧亨
念佛心要颂 草庵法师 道因
雕弥陀香像颂 解空法师 可观
颂净土并辞世 法镜法师 若愚
称赞西方颂 幻住居士任 彪
劝修净土颂 桐江法师 择瑛
白莲净社颂 右街鉴义 从正
净业佛魔颂 寿安法师 良弼
劝修净业颂 昌国宰王 存之
劝世念佛颂 失作人名
诗(二十二家)
净土咏 晋康乐谢 灵运
念佛三昧诗(四首) 晋琅玡王 乔之
念佛三昧诗(四首) 慈云忏主 遵式
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 草堂先生杜 子美
东林寺临水坐 香山居士白 居易
吊天竺宝月大师 东坡居士苏 轼
除夜(并三四句) 后山居士陈 无已
钱唐胜事寄马侍郎 慈云忏主 遵式
瑞竹悟老种莲 次公杨 杰
庐山白莲社 御溪释 怀悟
赠弥陀道者 直阁黄 诰
十六观近体诗(十六首) 沙门 冲默
庐山莲社(二首) 监簿喻 良能
次韵莲社 释褐 淳叟
庐山十八贤 东溪释 祖可
怀安养故乡诗(四首) 樝庵法师 有严
怀西方诗(并五言二首) 北山讲僧 可旻
湖州觉海弥陀阁 祠部张 景修
西归轩诗 萝月禅师 昙莹
忆佛轩诗(十首) 雪溪首座 希颜
读往生传有感 云庵法师 了洪
净土咏史(叙佛化缘并制作意共二十五首) 西湖居士李 济
词(七家)
和渊明归去来兮 给事凭 楫
拟渊明归去来兮 幻住任 彪
追和渊明归去来 拙庵律师 戒度
赞净土渔家傲(并诗各二十首) 北山讲僧 可旻
赞西方渔家傲 西余禅师 法端
娑婆苦望江南(六首) 白云法师 净圆
西方好望江南(六首) 同前
神栖安养赋
智觉禅师延寿
弥陀宝刹安养嘉名。处报土而极乐。于十方而最清。二八观门。修定意而冥往。四十大愿。运散心而化生。尔乃毕世受持。一生归命。仙人乘云而听法。空界作呗而赞咏。紫金台上身登。而本愿非虚。白玉毫中神化而一心自庆。详夫广长舌赞。十刹同宣。但标心而尽契。非率意而虚传。地轴回转。天华散前。一念华开。见佛而皆登妙果。千重光照。证法而尽厕先贤。考古推今。往生非一。运来而天乐盈空。时至而异香满室。一真境内现相。而虽仗佛威。七宝池中。睹境而皆从心出。故知。圣旨难量感应犹长。变凡成圣。而顷刻即迷为悟。而昭彰探出仙书。真是长生之术。指归净刹。永居不死之乡。更有出世高人处尘大士。焚身臂以发行。挂胃捧心而立轨。仙乐来迎而弗从。天童请命而不喜。或火烈山项。光明境裹。绝闻恶趣之名。永抛胎狱之鄙。眼开舌固而立验。牛触鸡鹐而忽止。处铁城而拒王敕。须徇丹心。坐莲台而赖佛恩。难抛至理。其或诽谤三宝。破坏律仪。逼风刀解体之际。当业镜照形之时。遇知识现不思议。剑林变七重之行树。火车化八德之莲池。地狱消沉。湛尔而怖心全息。天华飞引。俄然而化佛迎之。慧眼明心。香炉堕手。应谶而莲华不萎。得记而宝林非久。奇哉。佛力难思古今未有。
禅师一志西方。极言洪赞也如此。至于万善同归。亦力劝修治。乃知。通人无吝。惠利多方。校之滞寂沈空者远矣。是赋师自有注本。事广文长。此不暇录。眇观所属。皆经文妙语。及往生传中灵迹。惟博古尚道者。睹兹纲要。自悉纲目矣。
进安养赋奉制文
吴越国王钱俶
进呈奉制具悉。尝闻。安养国中弥陀净土。万化将息。一念不迷。托彼圣胎。易于返掌。信及非及。俱是真如。予践康庄。坦然明白。师提携四众。纲纪一乘。劝我以白月之因。助我以青莲之果。人天善友。非师而谁。愧认之怀。早暮斯在。故兹奖谕。想宜知悉。遣书指不多及。
日观铭(并序)
慈云忏主遵式
天禧四年。太岁庚申。春二月癸未朔。十有三日乙未。耆阇飞来峰之南。古天竺寺宋沙门(遵式)于寺东岭香林洞侧。造日观庵成。乃题石作日观铭(出十六观经)。
杳彼曜灵 心乎葵倾 蒙氾余丈
六龙辍行 如鼓在悬 如壁之英
敛目作对 累念主成 赫赫圆象
惚恍中生 履霜坚至 存乎著明
导想向方 戒神遐征 室其在斯
故面长庚
画阿弥陀佛像偈(并序)
东坡居士轼
钱塘元照律师。普劝道俗。归诚西方极乐世界。眉山苏轼。敬舍亡母蜀郡太君程氏簪珥遗物。命匠胡锡。画阿弥陀佛像。追荐冥福。以偈颂曰。
佛以大圆觉 充满十方界
我以颠倒想 出没生死中
云何以一念 得往生净土
我造无始业 一念便有余
既从一念生 还从一念灭
生灭灭尽处 则我与佛同
如投水海中 如风中鼓橐
虽有大圣智 亦不能分别
愿我先父母 及一切众生
在处为西方 所遇皆极乐
人人无量寿 无去亦无来
释华严贤首赞佛偈
慈云忏主遵式
又放光明名见佛 此光觉悟将终者
令随悟念见如来 命终得生其净土
见有临终劝念佛 及示尊像令瞻敬
俾于佛所深归仰 是故得成此光明
此二偈者。前四句赞佛放光。其光名为见佛。能令临终者见佛往生。后四句赞佛修此光明之因。其因者只是劝临终人念佛。并示其佛像故。成佛时得此光明。今广施此偈者。盖劝深信者。凡遇眷属及一切人临命终时。先于床前安置佛像。令彼眼见。及劝令念佛。若痛苦所逼。或先无信心不肯念佛者。亦须种种方便劝令称佛。下至十念。得灭重罪。生佛净土。此一利益不可思议。若劝得一人生净土。纵自不修行。亦合得生佛国。况当来成佛。能放光明。照一切众生。临终见佛也。多见世人。为恩爱故。聚头哭泣。不思救度。苦哉苦哉。名为恶知识也。恩爱所牵。堕落恶道。无解脱期。世间有五种人。不肯念佛。一者先无信心。二者恋著财宝。三者不舍妻子。四者自惜身命。五者罪业所障。死堕地狱。愿早觉悟。
依修多罗立往生正信偈
同前
(若人能诵持此偈。得三种利益。一得常持诸大乘经首题名字。二得增长净土信心。三令闻者深信净土。若遇临终者高声诵一返二返。然后劝令念佛)。
稽首西方安乐刹 弥陀世主大慈尊
我依种种修多罗 成就往生决定信
住大乘者清净心 十念念彼无量寿
临终梦佛定往生 大宝积经如是说
五逆地狱众火现 值善知识发猛心
十念称佛即往生 十六观经如是说
若有欢喜信乐心 下至十念即往生
若不尔者不成佛 四十八愿如是说
诸有闻名生至心 一念回向即往生
唯除五逆谤正法 无量寿经如是说
临终不能观及念 但作生意知有佛
此人气绝即往生 大法鼓经如是说
一日一夜悬缯盖 专念往生心不断
卧中梦佛即往生 无量寿经如是说
昼夜一日称佛名 殷勤精进不断绝
展转相劝同往生 大悲经中如是说
一日二日若七日 执持名号心不乱
佛现其前即往生 阿弥陀经如是说
若人闻彼阿弥陀 一日二日若过等
系念现前即往生 般舟经中如是说
十日十夜六时中 五体礼佛念不断
现见彼佛即往生 鼓音王经如是说
十日十夜持斋戒 悬缯幡盖然香灯
系念不断得往生 无量寿经如是说
若人专念一方佛 或行或坐七七日
现身见佛即往生 大集经中如是说
若人自誓常经行 九十日中不坐卧
三昧中见阿弥陀 佛立经中如是说
若人端坐正西向 九十日中常念佛
能成三昧生佛前 文殊般若如是说
我于众经颂少分 如是说者无穷尽
愿同闻者生正信 佛语真实无欺诳
疑者曰。观此偈。有十念下至一念生信乐者。乃至但作生意知有佛。亦生彼国。又有七七日至九十日。念佛方乃得生。岂非净土是一。何故修因顿异。释曰。净土虽一。生者自殊。无量寿经总分三辈。十六观经开作九品。若更细分。亦应无量。又疑曰。下品等辈修因既浅。应有退堕。释曰不然。但九品华开有迟速。去佛有远近。得道有利钝。而生彼者。例皆不退。经云。其有生者。悉住正定之聚。又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此言不退。十疑论中。有五种因缘故不退。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故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进不退。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无恶缘境。外无鬼神邪魔。内无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不退。五者生彼国。即寿命永劫。共菩萨佛齐等故不退。况此恶世。非但阙此五缘。抑乃恶友知识。声色醉乱。魔鬼滥真。寿命短促。五种皆恶。妨恼修道。浩劫空过。愿熟思之。愿熟思之。或曰。一切法本无生无灭。平等空寂。何用强劝舍此求彼。释曰。若云求生西方以为取舍乖平等理者。汝还非彼执此。岂不乖理耶。若转计云我亦不求生于彼。亦不求生于此者。则是生断灭见。金刚般若经。岂不谈空。佛诫须菩提云。汝莫作是念。发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真解空者。即于因缘法中。了生无生性灭无灭性。非谓断无为不生灭也。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不云灭无后空也。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或曰。净土在心。何须外觅。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岂用迢然求生他方净土耶。释曰。子又不善心土之义也。将谓我心局在方寸。便见西方夐在域外。苟如此者。又云何说心净则佛土净耶。华严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佛法既遍。心法亦遍。若各有方面。何谓无差。又云。游心法界如虚空。虚空岂有分隔。若了一念心遍。一尘亦遍。十万亿刹咫步之间。岂在心外。世人若谈空理。便拨略因果。若谈自心。便不信有外诸法。岂唯谤法。亦谤自心殃坠万劫。良可痛哉。妄造是非。障他净土。真恶知识也。无量寿经云。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及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宜各勒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恶趣自然闭。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无违逆。自然之所牵。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穷极。
写弥陀经正信发愿偈
同前
稽首十方佛 弥陀圣中尊
方等修多罗 一切法宝藏
观音及势至 大地菩萨僧
我以诚信心 刻板并印造
阿弥陀经卷 及以正信偈
旋造各一万 施四众受持
偈以发信心 经以资读诵
若有每日中 至少诵三卷
年诵千八十 十年万八百
况复多诵者 及历多年数
如是积功德 自然生佛前
我此万卷经 随所流布处
极少得一人 诵持生净土
我愿承此力 决定生彼国
况复于多人 人亡经复在
展转相传授 是名无尽灯
灯灯相照耀 破生死长夜
显出佛菩提 究竟悉同生
常寂光净土 持此清净福
回向奉君亲 我国圣帝王
及圣后圣位 仁寿各万年
覆育群氓类 我父母眷属
怨亲非怨亲 咸承胜善根
同生安养国
姚行婆日轮见佛偈(并序)
妙行法师法怡
西方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其一云。我若作佛时。十方众生。欲生我国。十声念我名号。而不生者。誓不作佛。若人每日早晨合掌面西。称念佛号十声。现世消灾延寿。将来决定往生。睹钱塘喻弥陀。画姚行婆所见日轮中弥陀佛像。人能用心之专。则感应亦如是。妙行比丘法怡。以偈赞曰。
极乐世界有方所 秖在寻常日没处
所以佛教韦提希 谛观落日如悬鼓
善哉姚氏一老妪 能以是心求净土
暮观朝想无岁年 行持坐念忘寒暑
弥陀忽从心想生 恍惚之间明又睹
是时虚空绝纤云 桑榆尚驻羲和御
佛日晃耀夺阳辉 绀目玉毫妙相具
目骇心惊喜且悲 走告导师弥陀喻
具陈所见悉希有 愿写金容托毫素
我闻胜事叹希有 为说偈言开未悟
当知去佛甚不远 阐提那得称其故
虽过刹土十万亿 一念超越如跬步
若有迷人问路头 向道恁么蓦直去
赞喻弥陀偈(并序)
左朝议大夫丁注
净师舍妻奴。为如来徒。募万人结净土会。乡人(丁注)以偈赞之。
心净佛土净 法王非妄言
拔身出尘垢 已见火中莲
一念不起灭 极乐即现前
大千同此境 岂止万人缘
十六观经颂
慈云忏主遵式
序分
韦提重礼请能仁 愿说西方净报因
十六观兼三净业 修之即得往生身
日观
正坐面西想日轮 见日欲没如悬鼓
见已闭目开目间 皆令明了心坚住
水观
次作水想见西方 一切皆为净土水
既见水已想成冰 皎然映彻琉璃地
地观
琉璃宝地正观时 谛了分明极乐国
八种清风鼓乐音 苦空无我无常曲
树观
四观宝树七重行 宝华华敷妙宫殿
宝幢幡盖影重重 十方佛国于中现
池观
五想净土七宝池 池中水有八功德
宣流念佛法僧名 妙宝莲华千万亿
总观
众宝国土宝楼阁 宝树更兼池间错
此个总观若成时 名为粗见彼极乐
华座
七想莲华妙台座 广大弥陀愿力成
作此想时心不乱 定想极乐国中生
像观
诸佛如来法界身 遍入众生一切想
智者当观此想心 是心即佛菩萨像
无量寿观
无量寿佛金色身 光明普照群生类
勤修智者系心观 诸佛现前同授记
观世音观
观音菩萨紫金身 眉间毫相七宝色
流出光明满十方 光中化佛无数亿
大势至观
次观势至菩萨身 量等观音无有异
但于肉髻宝瓶中 盛众光明现佛事
普往生观
端想身生极乐界 莲华合闭身居内
华开见佛满虚空 水鸟树林宣法偈
杂往生观
重想弥陀二菩萨 神通变现事如前
杂沓观成无量福 定生安养奉金仙
上品上生
慈心不杀持众戒 读诵大乘方等经
修行六念回向愿 临终化佛悉来迎
上品中生
不必受持方等经 解第一义明因果
紫金台现命终时 自见身于台上坐
上品下生
深信因果奉大乘 但发无上菩提意
以此功德回愿生 生已当住欢喜地
中品上生
受持五戒八戒斋 修行诸戒回向愿
命终生彼闻法音 应时即得阿罗汉
中品中生
若人至心一日夜 持戒持斋无破缺
以此功德回愿生 七日华敷成记莂
中品下生
孝养父母行仁义 临终复遇善知识
广说弥陀大愿因 屈伸臂顷生彼国
下品上生
若人虽不谤尊经 造众恶业无惭愧
临终遇劝念弥陀 生彼十劫得初地
下品中生
若有众生犯众戒 盗取僧祇三宝物
临终遇劝念弥陀 一念顷间生彼国
下品下生
有作五逆十恶业 应堕地狱受诸苦
临终遇劝念弥陀 决定超生于彼土
十六观颂
樝庵法师有严
日观
落日之形似鼓悬 加趺端坐面西边
身虽未到华池上 先送心归极乐天
水观
想水为冰彻底清 表琉璃地宝幢擎
光明照曜如千日 此号禅心水观成
地观
宝地庄严华雨时 幢幡楼阁好思惟
地平况是心千法 托境明心不可移
树观
宝树重重相倚高 庄严珠网几层霄
若能了得唯心境 虽在西方路不遥
池观
八德澄渟号德池 金沙为底曜光辉
水流又说无生偈 闻是观心敛念时
总观
宝严国土七珍成 楼阁之中天乐鸣
玉树华池名总观 观明灭罪事非轻
华座观
莲华八万四千叶 众妙庄严无数光
以此莲华为宝座 开敷待坐法中王
佛菩萨观
观佛真身慧未开 先令想像坐华台
佛菩萨身满彼国 须了像从何处来
无量寿观
彼佛巍巍尊胜身 光明遍照数如尘
众生蒙照心归佛 便是西方净土人
观世音观
菩萨名为观世音 十方普覆大悲心
紫金光聚威神力 接引众生誓海深
大势至观
无上力名大势至 净妙明号无边光
若人观念此菩萨 不处胞胎臭秽囊
普往生观
普观成时便有功 想身西入妙华丛
莲华开合分明见 菩萨如来满碧空
杂想观
佛现威光大小身 观音势至以为邻
若令杂观今成就 此又名为清净因
上辈三观
上辈分三品以深 命终诸佛赐光临
华台迎接生安养 知是圆宗十信心
中辈三观
中辈生为五品人 外修戒检内修真
命终五道横超出 便作西方无漏身
下辈三观
凡夫虽造业多端 落日池边曾想观
名字即人生净土 当知非易亦非难
十六观颂
大智律师元照
灵山众会
耆阇山没。 王宫中出。 事毕还归。 阿难重述。
韦提请法
禁闭深宫。 发起大事。 浊恶众生。 于今受赐。
第一日观
落日悬鼓。 出生死路。 十二时中。 系念一处。
第二水观
大水澄清。 凝然水结。 表琉璃地。 内外映彻。
第三地观
琉璃地上。 庄严众相。 了见分别。 除疑破障。
第四树观
行树七重。 珠网华宫。 清阴垂布。 妙好无穷。
第五池观
八池德水。 七宝妙色。 莲开鸟鸣。 洗除烦惑。
第六总观
楼中天乐。 赞佛法僧。 宝树地池。 一念圆成。
第七座观
大莲华座。 百宝严饰。 微妙难思。 法藏愿力。
第八像观
托像凝真。 见真忘像。 三圣炳然。 尚名粗想。
第九佛观
观佛相好。 一经宗要。 三昧现前。 始知深妙。
十观音观
光临五道。 佛立顶冠。 闻名获福。 何况谛观。
十一势至观
光通诸佛。 力救群苦。 顶瓶盛光。 普现佛土。
十二普观
趺坐莲中。 莲华开合。 依正庄严。 一切俱摄。
十三杂观
卓乎池上。 一丈六像。 变现大小。 了无定相。
十四
上品上生
三心圆发。 谛理深明。 金台随往。 即证无生。
上品中生
达诸法空。 了无惊动。 有愿即生。 不必读诵。
上品下生
但发道心。 未穷妙理。 到彼开明。 获菩提记。
十五
中品上生
诸戒久持。 往生如愿。 闻说苦空。 得阿罗汉。
中品中生
一日一夜。 奉戒愿求。 莲开见佛。 即预圣流。
中品下生
孝友仁慈。 知识开悟。 遇二菩萨。 闻法得度。
十六
下品上生
生平积恶。 死遇良师。 一称佛号。 生莲华池。
下品中生
毁戒业深。 狱火俱至。 闻法回心。 众圣迎去。
下品下生
十恶五逆。 临终苦逼。 教称十念。 华开金色。
劝化径路修行颂
京师比丘善导
渐渐鸡皮鹤发 看看行步躘蹱
假饶金玉满堂 谁免衰残老病
任汝千般快乐 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 但念阿弥陀佛
劝念佛颂
慈觉禅师宗赜
三界炎炎如火聚 道人未是安身处
莲华胜友待多时 收拾身心好归去
目想心存望圣仪 直须念念勿生疑
他年净土华门处 记取娑婆念佛时
极乐不离真法界 弥陀即是自心王
眉间毫相无方所 露柱灯笼亦放光
恳修斋戒莫因循 千圣同开念佛门
一旦功成归净土 白毫光裹奉慈尊
西方净土颂
同前
西方多乐事 浩劫杳难宣
寿量曾无尽 光明岂有边
道风吹绿蕙 定水发红莲
海会朝宗处 天华落座前
海众咸清净 菩提道易成
心心皆正念 物物契真乘
性地琉璃莹 圆音众鸟鸣
会须登觉岸 莫遣随疑城
足蹈无忧地 身居不老乡
六时朝圣主 清旦诣他方
宝殿随身去 天华遍刹香
归来还本住 禅悦味何长
莫谓西方远 西方在目前
虽然过十万 曾不离三千
念佛才开口 华池已种莲
信心如不退 决定礼金仙
池凝功德水 风动管弦音
罗网幔空界 楼台映宝林
六根常合道 万境了唯心
不是人难到 都缘信未深
行业分三辈 莲华共一池
既然登极乐 决定获阿难
障尽舒光日 心开见佛时
个中无限乐 同道者方知
极乐真如理 弥陀智慧光
迷时沈此土 悟即往西方
浩浩轮回息 迢迢寿命长
信根才一念 心地已清凉
信重终须往 疑多未可知
净心凭一念 功行越僧祇
便列阿惟位 还将补处齐
进修宜勇猛 不必待多时
人问禅家者 宗门万事忘
既能超极乐 何必往西方
却听禅家语 西方是本乡
马鸣亲训诲 龙树亦称扬
莫话娑婆苦 娑婆苦杀人
贪嗔痴乱意 皮肉血为身
罗刹怨憎窟 无明阴入村
会须登极乐 归路莫因循
莫话娑婆苦 娑婆苦最深
邪魔常作伴 疾病每相侵
声色妖淫地 禅那淡泊心
会须登极乐 归路莫沉吟
莫话娑婆苦 令人涕泪交
三灾轮内转 五痛火中烧
鹤树光长掩 龙华会正遥
会须登极乐 归路莫辞劳
莫话娑婆苦 韦提白世尊
劫逢烦恼浊 儿号未生冤
调达心何逆 瓶沙恨莫论
会须登极乐 此恶未尝闻
观佛三昧颂
樝庵法师有严
若人愿得生安养 智者令人修观想
弥陀真身难以观 初心且观雕画像
想成相起心眼开 黄金色身如指掌
一念横截五恶道 谁谓无人令易往
劝念佛颂
慈受禅师怀深
万人同志念弥陀 众力相成愿力多
一朵莲开亲见佛 方知净土胜娑婆
树林水鸟各宣扬 宝网金台尽道场
会得钟鸣并鼓响 弥陀触处放毫光
鬓发看看染雪霜 心猿意马尚颠狂
一朝掩目空归去 始信泥犁岁月长
业报差殊事不同 劳生无地出樊笼
欲知自性弥陀佛 在汝朝昏一念中
众生苦海业坑深 不信因缘久溺沈
闻得又声方念佛 始知妻子老婆心
不是山僧说是非 修行魔事要君知
直须急峭草鞋底 透过娑婆五欲池
示陈行婆颂(并序)
慈辩法从师谏
行婆见师。师问修行许久。婆称修行多年。师问曾见阿难。婆称多见善知识。师问如何指示。答曰。直截根源。也不看经。也不念佛。师云。错了也因为说法。婆既信服。遂示以二颂。
直截根源不用修 算来此语少来由
会须把本逃生死 念念弥陀勿外求
念佛看经是本程 须信从来水是冰
但向根源深体究 声声提起甚分明
劝修净业颂
大智律师元照
闻说西方最易求 万缘从此一时休
轮珠叠足圆蒲上 秖与弥陀作底头
听教参禅逐外寻 未尝回首一沉吟
眼光将落前程暗 始信平生错用心
化导念佛颂
清照律师慧亨
释迦如实赞西方 依正超伦意已彰
信愿持名无别想 声声心住白毫光
尘劫熏成功德身 无边光寿立嘉名
由兹佛佛皆称赞 我等如何不举声
四字鸿名金口宣 功成唯在我心坚
神方简易真希有 一捝忻然处宝莲
念佛心要颂(并序)
草庵法师道因
释迦如来说。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天台智者又言。实相为体。凭兹二说。以为心要。则十万亿刹。若临明镜矣。聊成拙颂。自印其心。或有知音能随喜否。
无边刹海海涵空 海空全是莲华宫
莲宫周遍遍空海 空海独露弥陀容
阿弥陀佛不生灭 难觅难拈水中月
绝非离句如是身 如是感通如是说
我与弥陀本不二 妄觉潜生忽成异
从今扫尽空有尘 父子天然两相值
誓修三福勤六念 身口意业无瑕玷
我今以此念弥陀 不见弥陀终不厌
雕弥陀香像颂(并序)
解空法师可观
四明湖西。有崇教受业梵勤行人。夙愿力故。来入延庆观堂。行普贤忏。诵法华经。暗中摩顶自不知觉。以此回向西方。增长念佛三昧。雕紫檀香阿弥陀佛。如水中月了不可得。求老竹庵。为作证明。别无拈出。只这个是。
白玉明毫唯我心 紫金光相即我性
光相一时不可得 直下无非妙胜定
颂净土次颂辞世
法镜讲主若愚
空裹千华罗网 梦中七宝华池
踏得西归地稳 更无一点狐疑
本是无家何处归 云边一路正谁知
溪光摇落西山月 正是仙潭梦断时
称赞西方
幻住居士任彪
七宝池塘功德水 六时禽鸟法音声
慈光交络无魔恼 自在飞行不死生
楼阁庄严金界道 莲华香洁宝光明
华鬘璎珞相逢者 尽说皆因念佛生
劝修净土
桐江法师择映
苦哉苦哉实苦哉 底事竛竮不肯回
慈父悲思玉堂上 欲传家业待君来
白莲净社
右街鉴义从正
归去来兮归去来 西方净土白莲开
阵阵香风吹不散 逍遥快乐紫金台
净业佛魔
寿安法师良弼
弥陀礼弥陀 步步绝娑婆
佛尚不得佛 魔从何处魔
劝修净业
昌国宰王存之
世事等一梦 人生谁百年
念念弥陀佛 池中结宝莲
劝世念佛颂
失作者名
浮世生身事若何 犹如春燕累巢窠
波波役役营家计 不如随分念弥陀
文章俊辩应高科 朱紫荣身意气多
官高谁免无常至 不如方便念弥陀
飞枪走射势难过 骏马骑来疾似梭
力敌万夫输老病 不如习善念弥陀
富贵资财不厌多 朝昏计算恐差讹
忧烦不觉头如雪 不如知足念弥陀
音声清响善讴歌 一曲新词格调和
直饶唱得行云坠 不如净口念弥陀
柳眉星眼赛姮娥 玉体时新著绮罗
华容只可长年少 不如及早念弥陀
棋夸敌国智谋多 打劫争先在切瑳
光阴一半因兹废 不如端坐念弥陀
商人经纪最奔波 远地他方到处过
江湖风浪危中险 不如归去念弥陀
惯会公方损陷他 巧装词讼逞喽啰
家财渐破招人怨 不如省事念弥陀
杀业冤家渐债多 将何词理见阎罗
教君一路超生法 不如知悔念弥陀
净土咏(出宝王论)
晋康乐谢灵运
法藏长王宫 怀道出国城
愿言四十八 弘誓拯群生
净土一何妙 来者皆菁英
颓言安可寄 乘化必晨征
念佛三昧诗
晋琅玡王乔之
妙用在兹 涉有览无 神由昧彻
识以照粗 积微自引 因功本虚
泯彼三观 忘此豪余 寂寞何始
履玄通微 融然忘适 乃廓灵晖
心游缅域 得不践机 用之以冲
会之以希 神姿天凝 圆映朝云
与化而咸 与物斯群 应不以方
受者自分 瞬尔渊镜 金水尘纷
慨自一生 夙之慧识 托崇渊人
庶藉冥力 思转豪功 在深不测
至起之念 注心西极(出庐山集)
念佛三昧诗(并序)
慈云忏主遵式
叙曰。念佛三昧践圣之妙道。凡揭厉于法流者。何莫由斯矣。晋慧远师。化浔阳集贤辈。乘之为际极之轨。琅玡王乔之洎群贤。皆为念佛三昧诗。远为序。皇宋丙申沙门(遵式)会四明高尚之宾百余人。春冬二仲一日一夜。萃宝云讲堂想无量觉。行汉魏经。壬寅既废。适台之东山。忽思俄成故事。惜无述焉。乃拟晋贤作诗。寄题于石。垂于后世也(诗四章八句)。
万感外形骸 俨然虚堂寂
明毫冠群彩 幽神资始续
妙象非夙预 俗览岂良觌
析之会入微 清玩心无怿
金肌昧真见 八音愚正闻
玄空了无托 至涉宁有勋
森罗会都寂 长空销积氛
良哉此达观 局士安与云
融怉回曲照 熙如鉴中象
谛览无遗心 虚求非滞想
追梦忘始终 通幽宛如往
藉此会神姿 逍遥期西赏
鉴极玄想孤 动静如为区
大象讵形仪 大方谁廉隅
正赏不隐括 妙践无回迂
心澄遍知海 粲粲黄金躯
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
草堂先生杜子美
不见秘书心若失 及见秘书失心疾
安为动主理信然 我独觉子神充实
重闻西方之观经 老身古寺风泠泠
妻儿待米且归去 他日杖藜来细听
东林寺临水坐
香山居士白居易
昔为东掖垣中客 今作西方社里人
手把杨枝临水坐 闲思往事似前身
吊天竺宝月大师
东坡居士苏轼
生死犹如臂屈伸 情钟我辈一酸辛
乐天不是蓬莱客 凭仗西方作主人
除夜
后山居士陈无已
七十已强半 所余能几何
悬知暮景促 更觉后生多
遁世多为累 留年睡作魔
西归端著便 老子不娑婆
后山又有三诗。亦志在西方。今撮其要句附于此。寄参寥诗曰。平生西方愿。摆落区中缘。唯于世外人。相从可忘年。寄李学士诗曰。稍寻东刹论兹事。赖有西方托后车。别圆澄禅师诗曰。平生准拟西行计。老著人间此何意。他年佛会见头陀。知是当年老居士。后山居士。真近代诗人冠冕。其拳拳乐邦乃如此。则凡风骚之士。岂可唯以呤安一个字。捻尽数茎髭为务耶。
钱唐胜事寄江宁府主马侍郎
(天竺)忏主遵式
往岁钱唐胜事并 就中安养最存诚
心池菡萏如长在 须作西方佛上卿
(侍郎往岁酷于西方净土。尝印造弥陀法门一千卷。分施道俗。因是生于西方)。
瑞竹悟老种莲
无为子杨杰
东林闻说好林泉 社会荒凉几百年
灵物孰如崔氏竹 方池新种远公莲
华严顿净三千界 庐阜重招十八贤
应笑陶潜又归去 白云幽鸟伴归田
庐山白莲社
御溪沙门怀悟
晋室陵迟帝纪侵 群英晦迹匡山阴
楼烦大士麾尘尾 十七高贤争扣几
才高孰谓文中龙 返使伊人思谢公
烟飞露滴玉池空 雪莲蘸影摇秋风
赠弥陀道者(即喻弥陀)
直秘阁黄诰
净公他日号良医 一悟真空便决疑
孝行未应忘父母 信心无复念妻儿
鹿门羞比庞居士 莲社欣逢远法师
更作西方清净观 白毫常现五须弥
十六观近体诗
沙门冲默
日观
年来香火寸心明 拟跨迢迢十万程
每向日轮垂没处 静凝心观便功成
灵丹岂独瘳诸苦 幻骨须期会五清
满目山川非故国 终归安养是神京
水观
大水凝水没海涯 光明昭彻遍河沙
空中不觉乾坤大 心外元无雾霭遮
自恨此生投境晚 因嗟群妄落空邪
林间不废芭蕉观 只待莲舟促到家
地观
融心绝处匪邦基 小道那知有大逵
天乐满空鸣梵呗 金幢擎地映琉璃
略无惉懘神根爽 不怕闲浮急景移
试问海山长不死 何如弹指在瑶墀
树观
莫把名言向外寻 觉天境界最高深
重重宝珠非他物 一一珠光出自心
超往未成由缺诵 积功终不厌穿针
无生社友应招手 许我同参悟一音
池观
水流八德凝神冷 莲放诸珍眩眼奇
波镜华间传绝唱 禽翻宝岸影相随
几年浪迹忘归计 此日追怀定集池
小憩胡床形梦想 觉来心地独熙怡
总观
欲天富乐在层霄 比校恒沙不易饶
畟塞诸仙戏楼阁 宣扬三宝吹笙箫
无何境里非凡想 解脱光中未觉嚣
总观殷勤师子吼 野干惊慑破邪妖
华座
遍知夙愿丘山重 陆地生莲合自然
宝座巍峨难比喻 珍幢高出中方圆
想成法法元无迹 目击尘尘本太玄
切忌丝头落魔网 直须消殒此生前
像观
真境太高凡目眩 先施像观示常容
要知相好从何起 直指心源有路冲
金相炳明如杲日 毫光柔软似轻茸
会须生佛融方寸 豁破尘昏万万重
真身
八万尊崇全体现 光明常鉴刹尘傍
生死浩劫难遭遇 寤寐存诚未始忘
铭愿凿山营胜业 刻莲成漏伺朝阳
风流莲社今千载 犹有嘉声著处香
观音
三十六重圆感应 网罗群品出飘沈
天冠化佛标垂迹 沙界随机演妙音
璎珞满身笼皓月 杨枝在手露真金
我生多病常归仰 鼠饮不知江海深
势至
冠插金瓶华百亿 摩尼异宝映砗磲
光含刹土严身相 风动琳琅响佩裾
念佛圆通功夙著 摄生方便业先祛
真慈浩漾无涯涘 终日神光蔽草庐
普观
圣观才融惑妄轻 凝眸顷刻到华汀
九莲台稳超凡世 百宝光寒照幻形
鸟语琼林混天乐 波摇金沼契圆经
不知几劫竛竮苦 洗耳今朝试一听
杂观
六十万亿巍巍量 悠悠凡浅未应窥
宝池常想融粗相 尘刹垂形适异宜
圣语昭彰无可议 佛身胜劣合先知
裹粮日日欲西迈 谨勿将心起大疑
上三品
脱得棘林登上品 芬陀华在火中开
禅可久寂已无浪 心镜元明不受埃
此去便成无上忍 新游争仰出群才
填空烈圣浑垂手 特与金刚胜妙台
中三品
小教岂能营净业 回心入大始应知
因崇诸戒无玼玷 果证三明绝妄痴
耳听出家离苦法 心持无我是真基
屈伸臂顷出三界 一朵莲房出宝池
下三品
愚流习恶久成风 平昔那知黑白踪
直待垂终诸业现 方惊已困四蛇攻
自非宿善熏闻力 安得称名勇猛功
陡觉凉风吹业火 玉毫光里面金容
庐山莲社
监簿喻良能
远公结社事清修 永睿宗雷并俊游
千古空余旧名字 白莲零落不胜秋
前生我是比丘身 处处云山有宿因
何日尘缘都净尽 重为香火社中人
次韵莲社
释褐刘淳叟
买酒却邀陶令入 闭门不放谢公游
风流千古无人会 闲却芙蕖几度秋
庐山十八贤
东溪释祖可
不能晋室扶倾覆 尽作西方社里人
岂意一时希有事 翻令元亮两眉颦
怀安养故乡诗(并序)
樝庵法师有严
余以安养为故乡。乃即心净土。虽久思归。且步覆未至。可不哀哉。因作是诗焉。读者幸无以取舍为诮。
达士身心非迩遐 虽云四海尽为家
争如故国游琼树 况得通衢御宝车
屈指多年不归去 论情凡事杳无涯
空烦父母倚门望 待孕池莲九品华
几年衣袂惹京尘 志气陵云莫自伸
南雁数声乡梦断 秋风终夕泪痕频
此回若不怀归计 向后从谁结善邻
请看路傍埋朽骨 其中多是未归人
西方真净本吾家 今忆归程十万赊
客路竛竮都已困 风尘孤苦最堪嗟
七重树耸千般乐 八德池深四样华
莫怪近来乡梦切 柰何荣辱事无涯
昔年容易别琼楼 本也无心作远游
岂意而今发垂雪 片怀长挂月西钩
枕中忍思飞归鸟 槛外频惊落叶秋
一炷檀烟一声磬 等闲遥望泪横流
樝庵法师。专修净业景暮之切。见之于诗。岂意。而今发垂雪。片怀长挂月西钩。佳句也。非识妙者。莫能窥。然此诗赓者甚众。不能备录。独保福询师。有短景只嗟鱼少水。长途仍恐象无钩之句。颇脍炙人口。草庵录所载误矣。
怀西方诗
北山法师可旻
家在天涯落日边 望中行树隔云烟
一弹指顷虽能到 三历僧祇或不前
珠网七重光匼匝 莲华四种色新鲜
归时善友相迎迓 应问抛离几许年
但能忻厌作行持 本性唯心岂不知
三界飘蓬情染惹 四生流浪力羸疲
弯弯玉兔初生处 烁烁金乌欲坠时
黄面老亲频倚望 急须脂辖促归期
已知今是昔何非 深掩柴门到落晖
竹尾轻摇新月上 帘腰半卷宿云归
山林气味盈怀抱 松柏香烟满布衣
片石蒲团长燕坐 寸心西趁落霞飞
西指西瞿更向西 向西西去有招提
华开菡萏光无夜 地布琉璃莹绝泥
风动法音强八咏 池流德水胜双溪
临终但得超生去 九品从教低处低
又五言二首
娑婆堪忍界 稚小著嬉游
送想凭红日 伤心已白头
袅袅莲千朵 弯弯月一钩
未知何日往 弹指到琼楼
一等根茎别 千华永莫齐
开敷承佛足 奇妙入经题
叶嫩金浮水 根灵玉在泥
誓期缘谢日 步步踏归西
湖州觉海弥陀阁
祠部张景修
仙潭觉海唐兴善 像设瑰琦古至今
殿柱倒书雷部火 市桥横渡木观音
窗前竹影摇金翠 风外莲香散水沈
况有弥陀新建阁 动人无限往生心
西归轩
萝月禅师昙莹
君言乐国是吾家 自笑飘零客路赊
一点归心悬落日 百年幻事寄?/div>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乐邦文类-宋-宗晓
下一页 乐邦文类-宋-宗晓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