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邦文类-宋-宗晓
偕酥镣蛏;卦竿鞣骄煌痢8饔谌障隆R允旨侵D罘鹬薄R恍淖ㄗⅰ2坏靡煸怠3D铈镀胖诳唷N遄羌灏尽?龊跻皇松怼:问笨筛础P抑畹烙选V帐季凇1α小>龆稹?br />
念佛回向发愿文
同前
愿弟子(某甲)普及四恩三有法界众生。从今已去。安住第一义谛。修行净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念佛法僧。解第一义。以至诚心。称佛名号。观佛依正十六妙境。念佛本起四十八愿。筹量三辈。深入五门。随顺三种菩提门。信受十方诸佛教。或以散心定心。而修散善定善。依经起行。毕命为期。惟愿阿弥陀佛法力冥加。神通显益。令我等凝神觉路。暗蹈大方。进止威仪不离见佛。如执明镜自见面像。及于梦中。得见彼国众妙乐事。慰悦我心。令生增进。承佛威神。远离魔事。所有无量劫来业惑尘劳。皆为梵行。善根功德。同入性海。积集诸缘。并用回向。临命终时。无诸障难。七日已前预知时至。身无痛苦。心不颠倒。身心安乐。如入禅定。遇善知识教称十念。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放大光明。授手迎接。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住正定聚。永不退还。究竟至于一生补处。化身自在。周遍十方。无量国中。成等正觉。极重苦处。游戏设化。念念之中。令不可说不可说众生发菩提心。念念之中。令不可说不可说众生住普贤行。福慧资粮悉得圆满。同成无上正等菩提。各各庄严净土。各各摄化众生。如我世尊。等无有异。所有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常无尽。
念佛忏悔发愿文
慈云忏主遵式
我今称念阿弥陀 真实功德佛名号
惟愿慈悲垂摄受 证知忏悔及所愿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口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彼佛众会咸清净 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见如来无量光 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 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界
(从我昔所造下。并华严行愿品经文)。
结莲社普劝文
总管张抡
如是我闻。西方有佛名阿弥陀。一名无量光。一名无量寿。又有观音势至二菩萨。助佛扬化。皆以大愿力。济度诸众生。其国以七宝庄严。清净自然。无诸杂秽故名净土。其人皆莲华化生。寿命无量。衣食受用。随念而至。更无诸苦。亦无轮转故。又名极乐世界。以此返观我等见今所受之身所处之世。较彼国土。净秽寿量苦乐生死。岂止天地之相远耶。而昧者不知。或知而不信。自作障碍。颠倒执迷。不思解脱。舍此生彼。岂不哀哉。故我今者劝诸有缘。结此莲社。假使难知难辨。犹当勉力精勤。况佛号甚易持。净土甚易往。八万四千法门。无如是之捷径。但能辍清晨俯仰之暇。遂可为永劫不坏之资。是则用力甚微。而收功乃无有尽。众生亦何苦自弃而不为乎。噫梦幻非真。寿夭难保。呼吸之顷。即是来生。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此时不悟。佛如众生何。愿深念于无常。勿徒贻于后悔。净乐居士(张抡)劝缘。
西资社同誓文
证通法师师友
维隆兴元年岁次癸未四月八日。释(师友)洎阖会大众。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菩萨海众。愿运洪慈。俯察微志(某)等惟念。宿福深厚。生处中华。恭睹大藏七经纯谈净土依正庄严功德胜妙。返观此处三恶八难。多不善聚。生老病死寿命短促。自力修行难进易退。先圣悯我等故。立此念佛法门。易修易往。激劝求生。古今圣贤。弘此道者。其书山积。湖海无不崇此社者。代不乏人。十方众生。往彼国者多如驶雨。我于是以亮情天发。不约而同。秉志有归。佥心西境。既念念不忘。终期此报。决取往生。我等尚虑性习不同。世务萦绊。口谈极乐。意恋娑婆。理事不明。行愿有阙。晨祈云同。夕归攸隔。于是谨涓吉日。聚会投诚。稽首梵容。立兹弘誓。仰愿慈尊舒紫金手。抚摩我顶。启红莲舌。密授我记。庶我此生已去。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不值邪师。不失正念。命终之日。无病无苦。身心悦乐。随从如来。同归安养。莲华早开。悟无生忍。游历十方界。奉事诸佛身。济拔苦众生。同成无上道。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若见若闻。俱沾利乐(湖州沈大卿洎诸寄居士夫。一百余人建此法会。抵今庆元庚申岁。三十余年不废)。
往生净土十愿文
桐江法师择瑛
愿我永离三恶道 愿我速断贪嗔痴
愿我常闻佛法僧 愿我勤修戒定慧
愿我恒随诸佛学 愿我不退菩提心
愿我速见阿弥陀 愿我决定生安养
愿我分身遍尘刹 愿我广度诸众生
金银泥画净土变相赞
翰林李白
我闻。金方之西。日没之所。去中华十万亿刹。有极乐世界焉。彼国之佛身长六十万亿恒沙由旬。眉间白毫。向右宛转。如五须弥山。目光青白。若四大海水。端坐说法。湛然常存。沼明金沙。岸列珍树。栏楯弥覆。罗网周张。砗磲琉璃。为楼殿之饰。玻璃码瑙。耀阶砌之荣。皆诸佛所证。无虚言者。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盖凭翊郡秦夫人。奉为亡夫湖州刺史韦公之所建也。夫人蕴冰玉之清。敷圣善之训。以伉俪义大。希拯拔于幽途。父子恩深。明重修于景福。誓舍珍物。精求名工。图金创端。绘银设像。八法功德波动青莲之池。七宝香华光映黄金之地。清风所拂。如生五音。百千妙乐。咸疑动作。若已发愿未及发愿。若已当生未及当生。精念七日。必生其国。功德罔极。酌而难名。赞曰。
向西日没处 遥瞻大悲颜
目净碧海水 身光紫金山
勤念必往生 是故称极乐
珠网珍宝树 天华散香合
图画了在眼 愿托彼道场
以此功德海 冥祐为舟梁
八十亿劫罪 如风扫轻霜
庶观无量寿 长放玉毫光
绣西方净土[巾*(穴/登)]赞
侍郎白居易
西方阿弥陀佛。与阎浮提有愿。此土众生。与彼佛有缘。故受一切苦者。先念我名。祈一切福者。多图我像。至于应诚来感。随愿往生神速变通。与三世十方诸佛不侔。噫佛无若干。而愿与缘有若干也。有女弟子弘农郡君。姓杨氏号莲华性。发弘愿舍净财。绣西方阿弥陀佛像。及本国土眷属一部。奉为故李氏长姊杨夫人灭宿殃追冥祐也。夫范金设绘。不若刺绣纹之精勤也。想形念号。不若睹相好之亲近也。即造之者。诚不得不著。感不得不通。受之者罪不得不灭。福不得不集。尔时莲华性焚香合掌。跪唱赞云。
金方刹 金色身 资圣力 福幽魂
造者谁 弘农君 受者谁 杨夫人
绣阿弥陀佛赞
同前
绣西方阿弥陀佛一躯。女弟子京兆杜氏。奉为妣范阳县太君卢夫人。八月十一日忌辰所造也。五彩庄严。一心恭敬。愿追冥福。誓报慈恩。赞曰。
善念一念 千念相属 绣始一缕
万缕相续 功绩成就 相好具足
金身螺髻 玉毫绀目 报罔极恩
荐无量福
西方净土赞
孤山法师智圆
曰天理湛寂。讵可以净乎秽乎。延乎促乎。彼乎此乎。而思量拟议者哉。然而悟之。则为圣为真。为修德为合觉。为还源为涅槃。迷之则为凡为妄。为性德为合尘。为随流为生死。大矣哉。圣人之先觉也。悯其未觉焉。于是乎土现清净。寿延无量。端拱东向。而慈眼无偏视。俾我群迷厌秽而忻净。恶此娑婆而取彼安养矣。既而升宝刹觐法王。目神变耳妙训。则湛寂之性。不远复矣。达十方太虚。悉我心现。矧依空之土。复何有哉。噫如是证悟者。孰不由其厌秽忻净。恶促好延。舍此取彼之心而致乎。而况达忻厌而无忻厌。了好恶而无好恶。知取舍而无取舍者耶。是故释迦现秽土而俾厌。弥陀现净土而俾忻。其有旨哉。吾慈母马氏。生厌秽境。死忻净刹。寿七十有一而终。寝疾之际。以所造净土无量寿像。嘱吾以供养承事焉。十载于兹矣。呜呼母人之德。其在免子于溺坠水火而已。而吾母也。始能舍吾为佛徒。次能资吾以学法。末又约吾以往生。是能诲我于道也。蓼莪之叹。风树之悲。岁月其迈。而吾心不衰。遂斋庄馨炉。染毫作净土赞。庶祐我母陟乎圣阶 觉海澄圆广大无边无促无延(其一)群蒙失道自劫家宝生死浩浩(其二)大觉轸慈净国爰居俾我来思(其三)金台既升睹佛仪形悟我妙明(其四)像以相睹赞以道取福我慈母(其五)。
无量寿佛赞
大智律师元照
八万四千之妙相。得非本性之弥陀。十万亿刹之遐方。的是唯心之净土。净秽虽隔。岂越自心。生佛乃殊。宁乖己性。心体虚旷。不碍往来。性本包容。何妨取舍。是以举念。即登于宝界。还归地产之家乡。弹指仰对于慈容。实会天真之父子。机生负德。枉受沉沦。今日投诚。必蒙拯济。三心圆发。一志西驰。尽来际以依承。历尘刹而称赞。
画阿弥陀像赞
文忠公苏轼
苏轼之妻王氏。名润之字季章。年四十六。元祐八年八月一日。卒于京师。临终之夕。遗言舍所受用。使其子迈迨过为画阿弥陀像。绍圣元年六月九日像成。奉安于金陵清凉寺。赞曰。
佛子在时百忧绕 临行一念何由了
口诵南无阿弥陀 如日出地万国晓
何况自舍所受用 画此圆满天日表
见闻随喜悉成佛 不择人天与虫鸟
但当常作平等观 本无忧乐与寿夭
丈六全身不为大 方寸千佛夫岂小
此心平处是西方 闭眼便到无魔娆
李伯时画弥陀赞
寂音禅师惠洪
政和八年五月十五日。宜春黄先之。携李伯时所画阿弥陀像。来东山为示(余)观伯时画多矣。大率顾陆之意。画意不画态故。不施五色。而伯时知之耳。问其所得曰。李仲元仲元中为袁法官。以遗所厚善者。先之苦求得之(余)谛视其笔迹。非今辈所能为。其伯时之笔审矣。稽首为之赞曰。
以慈为室 以忍为衣 法空为座
示同体悲 四十八愿 为世所归
如日没时 乌接翅飞 大哉甘露
妙法总持 令我观门 洞开坦夷
谛观自心 妙绝知思 是归依处
真不思议 律我意马 使不妄驰
光明现前 见白莲池 不假中阴
屈伸顷时 忻然化生 如八岁儿
何以至此 请审思之 皆我精进
相力所持 稽首妙湛 不动巍巍
令一切众 绝痴暗疑 有同愿者
但瞻导师 脱然蝉蜕 出五浊泥
安乐国赞三十章章四句
提刑杨杰
净土周沙界 如何独指西
但能从一入 处处是菩提
有念同无念 无生即是生
不劳移一步 透彻觉王城
厌烦求净土 不是不慈悲
欲得医他病 先须自疗治
弥陀愿力重 光明照尘沙
一念若相应 即生如来家
天宫多五欲 乐国绝三涂
生者不退转 如来语岂诬
劣夫从圣王 一日四世界
圣力不思议 譬喻当得解
莫疑宿业重 十念功德轻
万年有闇室 日照当时明
虽知诸佛国 及与众生空
化人修净土 摩诘有遗风
爱恋当猛断 日炽冰自泮
未证三昧者 应作如是观
五浊污泥水 不染白莲华
如何游荡子 年老未还家
阿弥陀教观 浊世有深缘
末法销除尽 重留一百年
勿谓十万亿 路远自厌倦
譬如千里境 顷刻梦中遍
勿谓历劫罪 一念不可消
譬如积年木 一豆火能烧
弱羽不离枝 婴儿不离母
念念阿弥陀 决定生净土
十方诸如来 一音广长舌
发愿即得生 称赞诚实说
水鸟及风声 法音无间断
菩萨皆伴侣 决定不退转
黑业必殒坠 如石投诸水
愿力犹巨舟 乘之得安济
有念非无漏 无心未是精
虚空造宫室 何日是功成
安养受诸乐 娑婆备众苦
当发无上心 愿得生净土
栏楯及罗网 宝木皆七重
庄严无与等 天乐散香风
池水八功德 池底纯金沙
上有宝楼阁 车轮四色华
天雨曼陀罗 盛以宝衣裓
供养十方佛 食时还本国
心净即土净 大士语岂遥
刹刹见如来 那伽常在定
已证无生忍 重乘般若船
游戏生死海 援溺济无边
生理不可得 即是真无生
自他凡与圣 一一是强名
即此娑婆界 混然凡圣居
尘尘全体现 妄动即差殊
佛言弥陀国 去此实不远
普告修行人 切勿生异见
佛为法藏时 四十八誓愿
愿愿度众生 摄受无限量
若有诸众生 一称我名号
若不生净方 我不成佛道
父常念其子 子常念其父
念念若相应 还家依位住
善导和尚弥陀道场赞
同前
东峰坛级石嵯峨 十佛随声信不讹
后善导依先善导 今弥陀是古弥陀
一心正受超三界 孤月澄辉照万波
乘般若舟游净域 度生还亦到娑婆
(道场在严州乌龙山。后善导即少康法师也)。
白莲咸教主真赞
同前
台州东掖山白莲道场传天台教咸法师。元祐七年七月十一日。召大众出衣盂所有。以散之云。吾二十三日。当还净土。至日于方丈门外。坐禅圆寂。前六日以遗书。遣净人严妙观。赍来京师。与予为别。乃述真赞。以寄山中诸徒。
三观通明念念圆 祖师炉拂秖心传
遗书封了加趺坐 不住白莲生白莲
效禅月作远公咏(并序)
太史黄庭坚
远法师居庐山下。持律精苦。过中不受蜜汤。而作诗换酒。饮陶彭泽。送客无贵贱。不过虎溪。而与陆道士行。过虎溪百步。大笑而别。故禅月作诗云。爱陶长官醉兀兀。送陆道士行迟迟。买酒过溪皆破戒。斯何人斯师如斯。故效之。
邀陶渊明把酒碗 送陆修静过虎溪
胸次九流清似镜 人间万事醉如泥
远法师赞
给事程俱
法师弘道 实相是谈 像浮江浒
神运伽蓝 戒珠义海 耸世观瞻
肇开净业 莲杜兴贤
刘遗民赞
仲思综博 二林领袖 大化现前
不忘正受
陶靖节赞
渊明高蹈 性与道俱 世出世士
莫得亲疏
谢康乐赞
康乐遒上 豪气不除 慧业则有
非寂灭徒
陆道士赞
陆公玄虚 寄傲简寂 江湖相忘
一笑莫逆
临行自饯
樝庵法师有严
吾闻。西方有无上正遍知。寿命无量阿僧祇。光明遍照沙界兮无边际。慈悲普覆群生兮无尽期。闻名称念者。皆不退转。归命发愿者。众苦皆脱离。黄金为地。或琉璃。昼夜六时天华飞楼阁幢幡。千万兮遍空界。宝林珠网。音乐兮微风吹。庄严美妙不思议。土无日月常光辉。是故系念者。神魂西驰。父母之邦兮。常思归性无苦域兮。今顺性而舍其。性有乐邦兮。今顺性而取之。去去过十万亿佛土。不是远路跂。内凭愿力。外仗佛威。一刹那间。便到七宝莲华池。
樝庵老生平学佛守戒律。一节如冰霜。事文翰高谈如圭璧。讲练有余力。而系念无暇时。其净业既成。一夕见在金池上。执乐者数人。似欲举音以迓其来。不数日而终。先乃成自饯一篇。是知决定为西方游矣。闻者莫不叹慕其不可及也。呜呼唯心本性人人皆具焉。何羡鱼多而不结网而有获耶。子云所谓蜾蠃之祝曰。类我类我。久则肖之矣。安有不修而能证者哉。此自饯之意。固足以为来者劝也。门人元祐。持其文示予。因跋其尾云。隐庵(左知微)谨题。
乐邦文类卷第二
乐邦文类卷第三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次
记碑(一十九首)
龙兴寺修净土院记 礼部柳 子厚
岳州无姓和尚碑 同前
画西方净土[巾*(穴/登)]记 翰林白 居易
钱唐白莲社主碑 孤山法师 智圆
净慈七宝弥陀像记 提刑杨 杰
建弥陀宝阁记 同前
延庆寺净土院记 待制陈 瓘
延庆重修净土院记 朴庵首座 清哲
开元寺三圣立像记 大智律师 元照
无量院造弥陀像记 同前
灵山安养庵记 给事程 俱
高宗皇帝御书莲社记 总管张 棆
南岳山弥陀塔记 牧庵禅师 法忠
澄江净土道场记 法真禅师 守一
宝积院莲社画壁记 司封钟离 松
荆王越国夫人往生记 真阁黄 策
马侍郎往生记 同前
广平夫人往生记 待制王 以宁
河东鹦鹉舍利塔记 成都尹韦 皋
传(一十四传)
天竺五通菩萨请佛传
东晋莲社始祖远法师传
历代莲社继祖五法师传
梁京师法悦僧主传
后魏壁谷神鸾法师传
梁庐山道珍禅师传
隋天台法智法师传
大宋永明智觉禅师传
梁贞节处士庾诜传
大宋无为子杨提刑传
大宋光州王司士传
大宋钱唐胡宣义传
大宋龙舒居士王虚中传
大宋明州朱氏如一传
龙兴寺修净土院记
礼部柳子厚
中州之西数万里。有国曰身毒。释迦牟尼如来示现之地。彼佛言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曰极乐。佛号无量寿如来。其国无有三毒八难。众宝以为饰。其人无有十缠九恼。群圣以为友。有能诚心大愿。归心是土者。苟念力具足。则往生彼国。然后出三界之外。其于佛道无退转者。其言无所欺也。晋时庐山远法师。作念佛三昧咏。大劝于时。其后天台顗大师。著释净土十疑论。宏宣其教。周密微妙。迷者咸赖焉。盖其留异迹。而去者甚众。永州龙兴寺前刺史李承晊。及僧法林。置净土堂于寺之东偏。常奉斯事。逮今余二十年。廉隅毁顿。图像崩坠。会巽上人。居其宇下。始复理焉。上人者修最上乘。解第一义。无体空析色之迹。而造乎真源。通假有借无之名。而入于实相。境与智合。事与理并。故虽往生之因。亦相用不舍。誓葺兹宇。以开后学。有信士图为佛像。法相甚具焉。今刺史凭公。作大门以表其位(余)遂周延四阿。环以廓庑。缋二大士之像。缯盖幢幡。以成就之。呜呼有能求无生之生者。知舟筏之存乎是。遂以天台十疑论。书于墙宇。使观者起信焉。
岳州无姓和尚碑
同前
维某年月日。岳州大和尚。终于圣安寺。凡为僧若干年。年若干有名无姓。世莫知其闾里宗族所设施者。有问焉而以告曰。性吾姓也。其原无初。其胄无终。承于释师。以系道本。吾无姓耶。法剑云者我名也。实且不有名。恶乎存吾有名耶。性海吾乡也。法界吾宇也。戒为之墉。慧为之户。以守则固以居则安。吾闾里不具乎。度门道品。其数无极。菩萨大士。其众无涯。吾与之戚。而不吾异也。吾宗族不大乎。其道可闻者如此。而止读法华经金刚般若经。数逾千万。或讥以有为曰。吾未尝作。呜呼佛道逾远。异端竞起。唯天台大师为得其说。和尚绍承本统。以顺中道。凡受教者。不失其宗。生物流动趣向混乱。惟极乐正路为得其归。和尚勤求端悫以成至愿。凡听信者不惑其道。或讥以有迹。曰吾未尝行。始居房州龙兴寺。中徙于是州。作道场。于楞伽北峰。不越阃者五十祀。和尚所严事皆世高德。始出家事。而依者曰卓然师。居南阳立山葬岳州。就受戒者曰道颖师。居荆州。弟子之首曰怀远师。居长沙安国寺。为南岳戒法。岁来侍师会其终。遂以某日。葬于卓然师塔东若干步。其铭曰。
道本于一 离为异门 以性为姓
乃归其根 无名而名 师教是尊
假以示物 非吾所存 大乡不居
大族不亲 渊意内朗 冲虚外仁
圣有遗言 是究是勤 惟勤惟默
逝如浮云 教久益微 世罕究陈
爰有大智 出其真门 近以显示
俾民惟新 情动生变 物由湮沦
爰授乐国 参乎化源 师以诱导
俾民不昏 道用不作 神行无迹
晦明俱如 生死偕寂 法付后学
施之无斁 葬从我师 无忘真宅
写是昭铭 刻兹玄石
画西方净土[巾*(穴/登)]记
翰林白居易
我本师释迦如来说言。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号极乐。以无八苦四恶道故也。其国号净土。以无三毒五浊业故也。其佛号阿弥陀。以寿无量愿无量功德相好光明无量故也。谛观此娑婆世界微尘众生。无贤愚无贵贱无幼艾。有起心归佛者。举手合掌。必先向西方。有怖厄苦恼者。开口发声。必先念阿弥陀佛。又范金合土刻石织纹。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戏者。莫不率以阿弥陀佛为上首。不知其然而然。由是而观。是彼如来。有大誓愿于此众生。此众生有大因缘于彼国土明矣。不然者东南北方过去现在未来佛多矣。何独如是哉。何独如是哉。唐中大夫太子少傅上柱国凭翊县开国侯赐紫金鱼袋(白居易)。当衰莫之岁。中风痹之疾。乃舍俸钱三万。命工人杜宗敬。按阿弥陀无量寿二经。画西方世界一部。高九尺广丈有三尺。弥陀尊佛坐中央。观音势至二大士侍左右。人天瞻仰。眷属围绕。楼台妓乐。水树华鸟。七宝严饰。五彩张施。烂烂煌煌。功德成就。弟子(居易)焚香稽首跪于佛前。起慈悲心。发弘誓愿。愿此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愿皆离苦得乐。断恶修善。不越南赡部。便睹西方白毫大光。应念来感。青莲上品随愿往生。从现在身尽未来际。常得亲近而供养也。欲重宣此愿。而偈赞曰。
极乐世界清净土 无诸恶道及众苦
愿如老身病苦者 同生无量寿佛所
钱唐白莲社主碑
孤山法师智圆
圣宋天禧四年春正月十二日。白莲社主圆净大师常公。归寂于钱唐西湖昭庆本寺之上方草堂。寿六十二。腊四十四。越二月三日。弟子辈号咽奉全身。瘗于灵隐山鸟窠禅师坟反右。建塔以识之礼也。其年冬门人之上首曰虚白者。克荷师道。自状其事。再款吾庐。请吾之辞。传师之美。以勒丰碑。且言。先人之遗旨也。吾辞不得命。乃文而序之。粤西圣之为教也。清静而无为。仁慈而不杀。抗辞幽说闳意眇指。大备诸夏。禀化之徒。得其小者近者。则迁善而远恶。得其大者远者。则归元而复性。噫庐山远公。其得乎大者远者。与考槃居贞。修辞立诚。识足以表微。行足以作程。是故时贤仰其高企其明。自是有结社之事焉。人到于今称之。而莫能嗣之。惟公理行谨严。修心贞素。闻庐山之风而悦之。且曰。睎骥之马。亦骥之乘。吾虽无似。敢忘思齐之诫耶。于是乎乃饰其躬。乃刳其心。乃矢结社之谋云。夫率其道必依乎地。尊其神必假乎像。行其化必凭乎言。以为西湖者天下之胜游。乃乐幽闲而示嘉遁焉。无量寿佛者群生之仰止。乃刻栴檀而为之形容焉。华严净行品者。成圣之机要。乃刺身血而书其章句焉。其地既得。其像既成。其言既行。朝贤高其谊。海内藉其名。繇是宰衡名卿邦伯牧长。又闻公之风而悦之。或寻幽而问道。或睹相而知真。或考经而得意。三十余年。为莫逆之交。预白莲之侣者。凡一百二十三人。其化成也如是。有以见西湖之社嗣于庐山者。无惭德矣。尝试论之。远也上地之圣也。公也初心之贤也。实阶位不同。名声异号。然而远出衰晋。公生圣朝。彼招者悉隐沦之贤。此来者皆显达之士。绝长益短。古今相埒。不曰盛与美与。公每顾门人曰。国初以来。荐绅先生宗古为文。大率效退之之为人。以挤排释氏为意。故我假远公之迹。[言*求]以结社事。往往从我化。而丛碑委颂。称道佛法。以为归向之盟辞。适足以枳棘异涂墙堑吾教矣。世不我知。或以我为设奇沽誉者。吾非斯人之徒也。君子曰。昔药山惟俨。能回李翱之心。俾知佛。而僧传善之。今兹众贤。庶几实相。钦崇大觉。朝宗于性海。共极于义天。非公之力。而谁与其护法之功。代为不侔矣。公讳省常字造微姓颜氏。世为钱唐人。七岁厌俗。十七具戒。若乃托胎之祥瑞。受业之师保传讲习禅之美。砥名砺节之事。则有社客群贤碑序。及门人所录行状在焉。此不复云。直书其结社之道已。其文曰。
西圣之大。维远得之庐山之高。维公悦之西湖之社。群贤慕之。有始有卒。不磷不缁。我缘既终。我灭于兹。神游无何。名扬圣时。欲知我道兮。视此丰碑。
净慈七宝弥陀像记
提刑杨杰
杭州南山净慈道场比丘法真大师守一。结同志洎檀越。用金银真珠珊瑚琥珀砗磲码瑙。造弥陀佛像。圣相殊妙。感应非一。无为子瞻仰赞叹。碎七宝以为微尘。聚宝尘以为佛身。见宝尘即见佛。佛无不是宝。见佛身即见宝。宝无不是佛。七宝世间宝也。众生贪取无有厌足。不得即嗔痴不能悟。此恶道之因也。七宝既已为尊像矣。则非世间所用。乃出世之宝也。遇宝像者。应生恭敬。严奉禁戒。纯固定力。了达智慧。此净土之因也。佛身等于大虚故。不设五藏。以众生心为心。故会中之人。各书弥陀一愿。每四十八人而弥陀之愿周矣。悉以藏于身中。示愿愿不忘众生也。髻螺千有二百。一一实以舍利。坚固愿力也。像成之日。以八种香汤。灌沐如来。表八功德水也。人随意以饮之。均甘露味也。一身清净。则一切身清净。一念清净。则一切念清净。然则不离娑婆。顿超极乐。一见宝像。成就大缘。岂思议之可及哉乃作偈云。
和聚七宝 成如来身 宝即是佛
佛外无宝 佛即是宝 宝外无佛
于不二境 现诸净土 赞欢巡绕
念念弥陀 当与有情 同超极乐
建弥陀宝阁记
同前
不愿生净土则已。愿生净土则无不得生。不生则已。一生则永不退转。世尊所谓阿鞞跋致阿惟越致者欤。夫具缚有漏凡夫。初凭信念得生彼土。而三毒邪见未能顿忘。何以知其不退转耶。盖以弥陀愿力常所摄持。大光常照。上善常聚。寿命永劫。水鸟树林。风声乐响。演畅妙乘。闻其声者。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未尝闻断故也。众生病之。佛为医王。法为良药。僧为视病人。三者现前。病不得而萌矣。以是而言。则一生净土。何从而有退转哉。钱唐僧监法宝大师从雅。平生修举弥陀教观。参究宗风。乐为偈颂。颇得其趣。又精于医术。多施药以济人。人或以货资酬之。则曰非我能也三宝之功。必转施三宝。乃造宝阁。立弥陀大像。环以九品菩萨。海藏经典在其后。清净莲池在其前。定观奥室分列左右。誓延行人。资给长忏。以结净土之缘。岂独以比丘身。慕佛大医。用法良药而已者哉。实能运慈施疗。利与众同也。其于念三宝之心。可谓不敢间断矣。入是道场者。观一切相为非相。则能见弥陀之全体。观一切法如幻法。则能入净土之真境。观我身之无我。则能具比丘之正见。故从一如来而见无量如来。入一净土而周无量净土。悟一法身而融无量法身矣。无念而念。无证而证。无修而修。净土果海。岂易量哉。法宝僧监。建立宝阁净土道场。诱集净业之侣。以期安养。则报缘之至。必果遂其所愿也。元祐元年上元日。左朝散郎尚书主客员外郎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无为杨杰述。
延庆寺净土院记
待制陈瓘
明州延庆寺住持比丘世有讲席。以天台观行为宗。自法智大师知礼。行学俱高。听徒心向。继其后者。又皆得人。今百有余年矣。间有苦行精修之士。来依道场。元丰中比丘介然。修西方净土之法。坐而不卧。以三年为期。期满谓其同行比丘惠观仲章宗悦曰。我等各据一室成此胜缘。后之来者。加众而室不增多。今延庆西隅尚有隙地。若得钱二千余万。构屋六十余间中建宝阁。立丈六弥陀之身。夹以观音势至。环为十有六室。室各两间。外列三圣之像。内为禅观之所。殿临池水。水生莲华。不离尘染之中。豁开世外之境。念处俱寂。了无异缘。以坚决定之心。以显安乐之土。所以顺佛慈而报国恩者。岂独我四人而已哉。所欲如是。其可成乎。惠观等答曰。以无作任运之心。作有为利益之事。四明多檀信。何患乎不成。自是日营月积。更七寒暑。凡介然之所欲为。无一不如其志者。初介然然手二指。誓必成此。元符二年三月落成之日。设千佛之供。复然三指以增净誓。既成所难成。又舍所难舍。而原其用心无私己之意。于是见者闻者。莫不随喜。净习之士踊跃欣庆。而十有六室。常无虚位。期满者去。发心者来。依胜境而获善利者。不知其几何人也。夫净土之教古佛所说。诚心之士谛受不疑。如来之叙九品。以至诚为上上。智者之造十论。破疑心之具缚。缚解情忘识散智现。则弥陀净境。何假他求。若临明镜自见面像。得者不由于识受。昧者安可以情晓。超识习而不惑。度情尘而独造者。其唯诚乎。故曰诚者成也。成自成他。唯此而已。譬犹清净满月普现诸水。影像非一。月体无二。摄流散而等所归。会十方而总于一。亦如十镜环绕中然一灯。光体交参。东西莫辨。然而方有定位。非无西镜。名随相立。西不自西。智与理融。境将谁执。安可以在缠执方之见。而测度如来无碍之境乎。慈恩有言。曰凡夫业重。处处生贪。若不定指一方。何以系心专注。此善智识随方扶教。专护相宗。然论安养知足之胜劣。则以偏劝往生为最胜。乃知通人无吝。吝则多私。境强习重。盖由观浅心浮。易往无人。良以疑深障重。若欲尽除障垢。当以决定为心。湿薪如山。豆火能爇。千年闇室。日照顿明。释迦文方便至深。无量寿说法无间。观世音如母念子。大势至如子忆母。古圣样辙安可不遵。幻境虚无有何可舍。解脱长者不往安乐土。普贤大士亲睹无量光。亲睹者初无动移。不往者如是而往。普融无碍。然后空假俱中分别未忘。宁免权实互诤。若此则心安无日得忍何期。乃知念念现前。然后决不退转。故曰。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者。我誓不取菩提。于菩提心有退转者。我誓不取正觉。此乃法藏比丘之本愿。而诸上善人之所随学也。发如是心。行如是行。起如是愿。趣如是果。而不违法藏之大誓。则寓迹于兹刹。栖心于此室者。皆阿鞞跋致之士也。其为胜利。岂有穷哉。比丘介然唱一善念。四明信士应答如响。而所以利益一方者。其广若是。可以不记其事乎。今住持延庆明智大师(中立)法智之曾孙也。行业完实。人所信服。能以诚心。修净土观。于介然之事有助为多。故并书之。大观元年八月初一日。延平陈瓘记。
草庵录曰。陈莹中作净土院记。深赜佛祖之壶奥者。今言净土。或得于佛。则失于祖。或得于理。则失于事。得于此必失于彼。而了翁不数百字。笼罩说说。得净土之全。岂非天资高者也。然此记高。固已脍炙人口。至于晁公(说之)作明智法师碑磅礴。台宗文章遒劲。世盛推美。诚与了翁之记并驾矣。其记有曰。师每以净土法门诱其学者。欲使人人知释迦有净土弥陀来秽土。他时所志于心者。一日必瞩于目。乃依十六观经。而出视之。为弥陀大像。以临池。周之以十六观寮。莲池凫雏。天凤[羊*(自/(犀-尸-牛)/十)]翔。观士槁坐。人音断绝。一涉其境者。道心百陪。宁论信与不信。故自疑其身之非圣非凡。其费具万万。而施者却之愈来。工度累岁年。而落成不周岁。任其役者。僧曰介然。不劳不矜。若未尝有所事。盖是境也。古未之有。今不知何为而有。既二淅之所无。则天下之所无。唐支硎山遵公所建法华道场。其能胜此者。
延庆重修净土院记
朴庵首座清哲
真常寂光本来明妙。忽然念起受此飘零。大觉圣人。欲令返其妄而复乎本。设权巧而渐诱。是故释迦现秽土俾其厌。弥陀现净土俾其忻。或忻乐而修净行。必生彼国。彼则境界胜妙。而皆助发真常。所以听风柯而正念成。升宝楼而三昧显。不假方便。自然得道。是故净土法门。亦还源之径策也。然广净土之道者。唯庐山远公同奇节逸群之贤。结莲社于炉峰之下。修念佛三昧。期生净刹。由是后世皆宗尚之。至乎南岳禅师始居大苏山。传龙树一性之宗。别置禅室。示人修证。故天台智者。初到此山。授与普贤道场。修法华三昧。因而发大总持。入佛境界。自后四方咸取则焉。有以见古人垂范虽异归元一也。圣宋元符间。比丘介然。续古规模。立佛化事。于延庆西隅空闲寂寞之滨。建大宝阁。环为十有六室。依经以十六观名之。朱栏屈曲碧沼澄明。状乐邦清净之境也。像刻栴檀。池栽菡萏。继庐山莲社之风也。忏室精严禅堂深寂。遵大苏道场之制也。唯守志奉道者居焉。晨香夕灯。无生佛事。澄神内照。豁然明悟于自心寂光之境者多矣。此为四明胜绝之地。但岁月浸远。栋宇堕损。修三昧者。无以自安。绍兴丁丑有比丘(清润)嗟胜境之将颓。念欲发硎斯事。自视力弱。难以动人。遂以此事。白住持觉云法师。师曰。事贵在诚。傥真诚一发。尚能关感诸佛。何檀信而不能动耶。况汝已能创建妙触宣明之室。使人咸悟水因成佛子住。此得非诚之所致乎(清润)一闻斯语。拳拳服膺。遂出于檀信。翕然从之。或舍楩楠之材会稽之箭。使梁栋有欹斜者正之。椽箯有蠹朽者新之。翻碧瓦整建瓴。无致乎上漏下湿而四围周之。以句栏遮旸。户牖窗几。甃砌阶除。丹青宝阁。边河之岸。峻筑高墙。俾静室观理之人。而不知有市廛之喧红尘之涴。则一新轮奂。宛同大厦初成之日。足可以进帘月焚柏香。居者妙行不休。施者植福无尽。庶几东林之风。南岳之道。不远而复者。功由此也。经营四载而能事毕矣。用钱三千贯。刊衔二千名。使此方人不跬步。而目击十万亿刹之外。风吟宝叶。波动金渠。湛然如玉井磨秋。便觉已到故国。顿忘客尘。爰翅逃虚空者。遽闻足音。岂不快哉。令一切人因此发轸即观安养依正。皆由此境之所引发而跃如也。较其增修之功。而莫大焉。时乾道五年南至日比丘(清哲)书。
开元寺三圣立像记
大智律师元照
三圣立像。见于观无量寿佛经。释迦世尊无缘大慈。深悲堪忍未得度者。大启净土法门。曲示念佛三昧。将使神栖净域。故令系想圣缘。十六妙观。于是乎设也。是以落日悬鼓。指其向方。大水凝冰状其宝地。林泉楼观。以次而观焉。莫不皆以百宝庄严。世无与比。光色炳焕。不可具名。已而方欲广宣观彼佛身光明相好众会阶差。俄于太虚中。现出三圣。令韦提希见。以为发请之端。经曰。佛告韦提希。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侍立左右。韦提白佛。我今因佛力故。得见彼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而得见耶。佛令先观华台。次观形像。后观佛身左右侍者九品徒众。念佛三昧于兹备矣。自庐山远师已来。天下僧坊。结系念净社。立弥陀三圣。盖出于此经。的见于斯文耳。四明慈溪灵龟山福源兰若释子戒深。自入道禀具。常持是经。而笃志净业有年数矣。以谓修一已不若诱诸人。行一时不若存诸久。于是纠募众信。躬往钱唐。命工雕造三圣立像。江山千里往返经营。历涉数岁。始获圆就。所费几千缗。立于城南开元寺经藏院之忏堂。四众具瞻。叹未曾有。一日拿舟度江。抵于芝园兰若。解囊结夏。捻香稽首。请为文记。予忝属意此道故。乐为书之。或曰。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今刻木为像。世物所成。用此为佛。不知其可乎。对曰。佛身无相亦不离相。以其无相故。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而是佛者。虽八万四千三十二相。亦即非相。况他物乎。故曰。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以其不离相故。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而非佛者。况相好乎。故曰。当知一切诸法即是佛法。如能达此相即非相非相即相。则山河国土草木微尘四生六道。翾飞蠕动。莫非诸佛法身之体。而况范金合土。刻木绘塑。庄严相好。而独非佛乎。诸有智者。当观此像。材木灰布胶漆金彩。假彼众缘和合而成。求于众缘。皆世间之物。各有名体。孰为佛乎。然缘无定相。物无定名。既号为佛。一切众缘。莫非佛体。岂可舍此别求佛乎。故华严云。色相不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若此观之。不住于相。亦不离相。理事一如。真俗不二。虽复对像。是真见佛。经云。若佛灭后造立形像。持用供养。是人来世。必得念佛清净三昧。是知末法住持像设为胜。上中下根莫不沾益。是以紫檀琢削。优阗创启于西干。白[疊*毛]丹青。迦竺始流于东夏传模既广。瑞应尤多。生灵睹相以知归。佛化承风而久住。其有诚心达本。直造上乘。至于举手低头。终成缘种。克论搏济。讵可胜言。凡到道场。宜加兢谨。
无量院造弥陀像记
同前
弥陀教观。载于大藏。不为不多。然佛化东流数百年间。世人殆无知者。晋慧远法师。居庐山之东林。神机独拔。为天下倡。凿池栽莲。建堂立誓专崇净业。号为白莲社。当时名僧巨儒。不期而自至。慧持道生释门之后彦。刘遗民雷次宗文士之豪杰。皆伏膺请教。而预其社焉。是故后世言净社者。必以东林为始。厥后善导怀感。大阐于长安。智觉慈云盛振于淅右。末流狂妄。正道梗塞。或束缚于名相。或沉冥于豁达故。有贬念佛为粗行。忽净业为小道。执隅自蔽。盲无所闻。虽闻而不信。虽信而不修。虽修而不勤。于是净土教门。或几乎息矣。呜呼明教观。孰如智者乎。临终举观经。赞净土而长逝矣。达法界孰如杜顺乎。劝四众念佛陀。感胜相而西迈矣。参禅见性。孰如高玉智觉乎。皆结社念佛。而俱登上品矣。业儒有才。孰如刘雷柳子厚白乐天乎。然皆秉笔书诚。而愿生彼土矣。以是观之。自非负刚明卓拔之识。达生死变化之数者。其孰能信于此哉。近世宗师。公心无党者。率用此法。诲诱其徒。由是在处立殿造像。结社建会。无豪财无少长。莫不归诚净土。若观想若持名。若礼诵若斋戒。至有见光华睹相好。生身流于舍利。垂终感于善相者。不可胜数。净业之盛。往古无以加焉。生当此时。得不知幸乎。临安县实杭之巨邑。九仙山乃邑之佳境。无量院又境之精舍。先是道者。于院之东南隅建观音堂。复于堂后建弥陀殿。其徒(用渊)乃募士女一千人。率财计三百缗。雕造八尺弥陀像。元祐八年上元日。集众瞻礼。渊乃述诚说偈。发大弘誓。置像腹中。是日供五百罗汉。设会饭僧以落之。越明年四月八日。庄严圆备。仪相妙好。辉彩焕发。由是一方之人得以归向。百世之下得以流通。其有礼足瞻颜称名送想。莫不拔业根于苦海投莲种于宝池。若夫画地聚沙。皆成佛道。低头举手。同归一乘。而况竭力经营。存诚系念。克论其利。尚可量耶(渊)闻予属意此道。果以记文为请。遂援毫直书。以塞其命。
灵山安养庵记
给事程俱
河沙刹中有一世界。号安养国。有无量寿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境界。皆以七宝。装饰成就广博严事。其国众生。皆是宿具福智。化生莲中。住不退地。其国寿命。无有边量。一日一夜。此土一劫。其国六时。皆有天乐微妙音声。及雨宝华。而共娱乐。其国华木。皆是莲华。如车轮大。及宝行树交映。周彻其国。鸣禽皆是如来变化所作。于一切时。演无量义。以是种种希有之事故名安养。从是安养国东方。过十万亿国有世界。号曰娑婆。诸国土中。无数伽蓝。有一伽蓝。曰灵山聚。复有精舍。号安养庵。是中有人。衣坏色衣。净除须发处乞士众。名曰修意。是庵无有化生。莲中但有胎卵湿化诸有情类。为其众生。是庵无有无边。寿命但有五十七十至百岁。为其寿限。是庵六时无有雨华及诸天乐。但于昼夜。餐饭食粥。撞钟击鼓。是庵周匝。无有宝树及大莲华。但见山中草木华茂。是庵无有变化众鸟演无量义。但闻虫鸟自鸣自已。以是现前种种之事。亦名安养。是乞士者。游诸国土。亲事知识。得法藏已。受用自在。还归此山。结庵安居。时北山中有一居士。适游伽篮。至安养庵。谓大众言。现前种种。如上所说。与安养世界。在一切处。非安养国。若作断见。彼释迦文。宁为虚语。若取法相。汝则孤负无量寿尊。咄诸男子各依位住。坐大道场。如不信承。请诣毗耶离城。当俟螺髻梵王为汝解说。崇宁五年八月甲子。北山程俱谨记。
维摩经曰。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舍利弗作念言。我世尊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时螺髻梵王言。我见释迦佛土。清净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秽恶充满。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不净。佛即以足指案地。时大千界珍宝严饰。佛言。我土常净若此。为度下劣故示众恶。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庄严。天台维摩疏释曰。梵王所见。以自在天为类者。欲界天也。类同居净土庄严殊妙。西方净土亦同居净。彼经亦举第六天为类。梵王所睹秽国即净。身子于生死涅槃。垢净有隔。不依佛慧故但见垢。宝器譬寂光。饭异譬三土。依于寂光所见不同也。
高宗皇帝御书莲社记
总管张[揙-戶+(今-一)]
(臣)尝读天竺书。知出世间有所谓极乐国者。国有佛号阿弥陀。梵语也。此翻为无量。以其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故。又曰无量寿。又曰无量光始亨国履位。捐去弗居。超然独觉。悟心证圣。以大愿力。普度一切。其国悉以上妙众宝庄严。曲尽华好。地皆黄金。无山川丘谷之险气序常春。无阴阳寒暑之变。无饥寒老病生死之苦。无五趣杂居之浊。用是种种神通方便。现希有事。善导众生忻乐起信。于日用中。能发一念念彼佛号。即此一念。清净纯熟。圆满具足。融会真如。同一法性。幻身尽时。此性不灭。一刹那顷。佛土现前。如持左契以取寓物(臣)敬闻其说。刻励精进。无有间断。惟佛惟念。亦既有年。阖门长少靡不从化。乃辟弊庐庐。东偏凿池。种莲仿慧远结社之遗意。日率妻子课佛万过。而又岁以春秋之季月涓良日。即乌戍普静之精舍。与信道者共之。于是见闻随喜。云集川至。倡佛之声。如潮汐之腾江也。夫慧远创为兹社。距今阅数百祀。其间缁素。景慕余风。祖述其高致者。代不乏人。率湮没无闻。卒与草木同腐(臣)独何幸。今乃蒙。
太上光尧寿圣皇帝。亲洒宸毫。书莲社二大字为赐。云章奎画。自天而下。光气昭倬。焜耀万目。欢喜踊跃。得未曾有(臣)既拜手登受。窃惟陛下临御三纪。兼爱南北。仁及草木。德及昆虫。则似佛之普度一切。昭昭大明。如日之中无所不照。则似佛之光明无量。功成定治。付托。
圣子。夷睹大宝。褰裳去之。则又似佛之超然独觉悟心证圣也。至若春台寿域。亘八纮而无垠。鼓舞之神民由之而不知。盖与极乐国土曾无间然。以是管窥圣心佛心。惟一非二。岂阿弥陀佛他心道眼洞观无碍。知炎祚之中否。悯群生之失宁。故现帝王身。以应运济世乎。不然何与佛合契乃如此也。是则佛寿无量。圣寿亦无有量。居然可知(臣)曩侍宠锡。又出非常。不独传示云林以侈千一之遇。使天下后世凡获瞻仰。普得念佛三昧。究竟成就无上菩提。其为饶益讵可量。已谨刊诸金石。周对扬丕显之休命。乾道二年月日。均州防御使充两淅西路副都总管秀州驻札(臣)张[揙-戶+(今-一)]谨记。
南岳山弥陀塔记
牧庵禅师法忠(师即忠道者也)
於戏生灵之苦。莫苦于杀戮也。爰自数年以来。寇盗四起。兵火交作。其遭非理殒亡。横尸堕首。填于沟壑者。盖不可胜数也。加复疫气流作。民亦苦之。有信士郑子隆者。夙怀善种。悲念特发。观斯罹乱之苦。知怨业之有对也。以怨报怨。安能已矣哉。断惟佛力可以拯济也。乃运精诚结同志者。万人共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尊号。八万四千藏。愿既圆满。复化檀越。同出净财。僦工砻石。建窣睹波一所凡七级。高三丈有二。立于南岳罗汉洞妙高台之右。藏念佛人名于其中。萃兹胜利。愿国泰民安。品物咸亨。凡阵亡疫死者。并脱幽沦之苦。趣生净方。伟哉皇觉之道。有折摄二门。调机济物。故释迦现秽土。以折之令起厌苦之念。弥陀现净土。以摄之俾发忻乐之志。秽土者。丘陵坑坎之高低。刀兵饥疫之苦恼。净土者。宝池金地之庄严。法喜禅悦之安乐。故天台云。乐邦之与苦域。金宝之与泥沙。胎狱之望华池。棘林之比琼树。诚由心分垢净。见两土之升沈。行开善恶。睹二方之粗妙。因斯以论。则知净秽在此而不在彼也。体正观之者。达彼刀兵等苦。是亦逆化之一端也。然履兹痛恶。而凡情迷梦。犹尚以苦为乐。倒置之甚。亦可悲夫。或曰忻净厌秽。取舍未忘。岂圣人以二见之道而化人耶。曰经不云乎。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众生。盖炽然忻厌。不见有忻厌之想。斯为得矣。窣睹告成于绍兴癸丑岁仲夏日。牧庵苾刍(法忠)为纪其事。遂稽首赞曰。
劫石可消 惟是窣睹 不倾不摇
同兹寿岳 天长地久 不磨不朽
遭兵疫者 既脱幽苦 高蹈净土
惟斯社人 旁及群灵 与其汇征
善哉佛子 兴此胜事 赞何能已
澄江净土道场记
法真禅师守一
天台凤师学智者教。传于澄江。人既顺化矣。乃念兹世。于诸度门。孰为善巧最径要者。唯净土法门。为得其归。于是资彼乐施。敬严像设。建立道场。教人修行念佛三昧。与众祈向。仍属予以记之。予谓净土之说经论尚矣。诸师训辨亦已详矣。报验间发不吾欺也。世犹有疑焉者。盖以无明自障理事不融。故按法华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况复一心不乱。于此求生。何独不然哉。且见善不明用心不一。则彼虽世间万法。何往而不疑。何修而可至。独吾佛之说也哉。要之唯当信受而已。不应疑其有无也。然则净土果有耶。曰不也。果无也。曰不也。亦有亦无耶。曰不也。非有非无耶。曰不也。是则净土果。乌乎在。离此诸见即名净土。即见如来。若闻是说。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决定得生。而无所生。以非庄严而庄严也。信心清净。一念华开。全体现前。众相具足。是心即佛。补处何疑。已度生灭。得无量寿。其或于此未能信解。余方便中九品具在。称力取修亦不唐捐耳。
宝积莲社画壁记
司封钟离松
宣和初慈受禅师住慧林。每苦口语人曰。修行捷径莫越净土。时魏居士展转化导。亡虑万人。江民表左司公望。作念佛三昧咏。大劝于世。予未弱冠。隶业上庠蚤预斯社。又因僧兄木讷首座。谆谆警策。知有自性弥陀唯心安养。迨今年殊七十。虽兵火飘零。晨昏不懈。其得力处盖不少。矧予曾高异验。宝珠备载。若王敏仲尚书(古)葛仲忱大夫(繁)马仲玉提刑(玗)皆先世懿亲。事迹炯炯在人耳。则予家有此净缘尚矣。乾道庚寅夏。予蒙恩奉祠。侨寓苏寿解后宝积实讲师。遐想莲社清风。拟追东林高躅。会东平李侯洎诸名德。俱刻意熏修。多历年所。遂莫逆于心。相与为社。同声称佛。协诚笃愿。率载阅月一集。咸知此生不负禀质之灵。报尽决有归真之所。岂不休哉。一日社友吴君。喟然叹曰。发菩提心。必具悲智二行。审欲求生圣域。正须启迪群迷。安得写十界九品。俾万目瞻敬知所省觉。为广大无穷之利耶。言未既诸君翕然称善。于是同社捐金以成之。闻者随喜以助之。选工施彩。幻出二图于门庑。复捃摭教藏。发明旨趣。一以示万法唯心。一以指西方径路。较余功德。真所谓百千万亿分。不及一者欤。噫光阴电掣因果影随。勿倚壮而废日。勿肆情而造愆。瞻兹简易法门。能即回光返照。则不离当处。超脱苦轮。诸佛境界。悉现前矣。吴君名克已字复之。东阳佳士也。少年颖悟。穷经博古。尤邃于易。内典渊奥。靡不究通。尝论瞿昙出世一大事因缘。发吾覆多矣。绘事告成。往来改观。可不记诸檀侣以垂不朽。予因序其梗概云。越四载癸巳九月朔。左朝请大夫前主管台州崇道观钟离(松书)。
先君司封顷时奉祠吴门。念莲社可以归心。乃纠率复为之。会者几百人。绰有庐阜之风。绘二图于壁。并书其事。立石宝积精舍。越十一载。而先君无疾而化。享寿八十有六。距今又十五载矣。四明晓师。会稡乐邦文类。造门求之。予嘉其志。且欲斯文不朽。遂出以授之。庆元己未十月旦。男迪功郎监行。在草料场。钟离(喜)谨志。
荆王越国夫人往生记
直阁黄策
我观众生颠倒妄想。耽著五欲。不求出离。未有能发决定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者。至于冤憎会遇。恩爱别离。老病死相危险逼迫。颠沉痛毒。不可堪忍。然后悲涕号呼。归依佛宝。以冀脱死。故凡心念口言。归命慈尊愿赐接引往生净国者。唯越国夫人王氏。则不然。夫人荆王之妻。宜其耽著五欲不求出离。而独倾心约己。归依无量寿佛。愿生西方。与夫众苦见前不可堪忍。始求出离者。岂可同日而语哉。世谓夫人宿植德本。受佛记莂。却来人间。代佛设教。为唱导师。躬率内外富贵等人。同修净观。悉归佛土。理或然乎。夫人事西方精恪端洁。不舍昼夜。给侍奔走之人。无有异念。惟一庶[勝-力+ㄆ]。懈慢不勤。夫人训告之曰。我尽室皆勤。唯尔怠堕不从人告。幻惑在会。恐失道心。不可在吾左右也。其妾悚悟悲悔。精进思惟。净念相继。久之谓同事曰。吾其行矣。一夕异香遍室。无疾而终。明日同事之妾。告夫人言。昨夜梦化去之妾。托致起居。夫人训责我勤修西方。今获往生感德无量。夫人曰。使我亦梦乃可信尔。是夜夫人梦遇亡妾。叙谢如前。夫人曰。西方可至乎。妾曰第从(某)行。夫人随之见二池塘。白莲华小大间错。或荣或悴。种种不同。夫人问曰。何以如此。妾曰。此皆世间发念。修西方境人也。才发一念善根。已萌遂成一华。唯其勤堕不同。是以荣悴各异。盖精进者鲜荣。间断者枯悴。若悠久不息。念定观成。形消命尽化生其中矣。中有一莲华。华叶忽落。复有人朝服而坐。其衣飘扬。随风散灭。宝冠璎珞。庄严其身。夫人问曰。何人也。妾曰杨杰也。又一华开。衣朝服而坐者。然其华悴而叶存。夫人复问之。妾曰马玗也。夫人曰。我当生何许。妾导夫人前迈。约数里许。妾请夫人延望。唯见一坛。金碧照辉。光明交彻。妾曰夫人化生之地。乃金坛上品上生也。既觉悲喜兼集。徐访杨杰马(玗)所在。则杰已死而(玗)无恙。夫人始生之日。秉炉爇香。望观音阁而立。顷时子孙左右。趣夫人受献寿之仪。则已立化矣。呜呼异哉。富乐之人。常于佛事不暇而有暇者。失于不信。能信之者。又患于不能断疑。至于困苦发心者。多失于迟暮。固知闻正信发正念修善缘。岂易事哉。杨杰次公。洞明宗说。而人不知其密修净观。临终乃有将错就错之偈(余)闻夫人轶事。乃铨次之。以助发信受往生者。而未信之士。必将感发于斯文。而归向于净观佛国也。宣和五年季冬。随缘居士黄(策)子虚记(荆王即哲宗皇帝叔)。
马侍郎往生记
同前
宣和五年冬。予得越国夫人往生净土事。乃为之记。六年吴思道访马(玗)于淮之南。加考实焉。益知前记。盖马氏自少师忠肃公。守杭州日。慈云式忏主。以安养佛事授之。自是举族遵奉。相继不违。大夫公讳(玗)字东玉者。乃其孙也。公自幼笃志佛教。元丰中有僧广初者。以天台智者十疑论授之。公大喜曰。吾得所依矣。复得慈云十念回向法。行之二十五年不少懈。尚书公王(古)示以莲社图决疑集往生传。于是诵佛益精进。尤以放生为佛事。劝导信入者。不可胜计。倅当涂守淄川新定。民皆化之。平日未尝以私怒笞责一人。钱唐照律师。勉以系念法。其在官。阅教藏诵经咒。皆有常规。崇宁元年。感疾经夏。盥栉念佛易衣帻。端坐而终。有气如青盖。出户腾空而上。家人长幼贵贱。梦公往生上品者。后以十数日。皆如合契。时现光相于几筵。八月中有婢卧疾。亦念佛而逝。教授公讳(永逸)字强叟者。公之子也。行天竺十念。习十六观。三十余年矣。诵观音尝睹其相。今年四月感疾。即命治后事。见弥陀观音势至俱来接引。结印示灭。顶热有异香。舍利如珠玑。其弟梦乃祖曰。某已生净土。十日华开矣。柩上有五色金光。华者以数四。自后瑞应。种种非一。夫人姓王氏。亦行十念法。及诵破地狱偈弥陀佛号。尝梦地狱主者。谢为地狱众持偈之赐。其后寝疾修持不息。念佛而绝。亲戚侍妾。亦梦王氏生极乐国。夫人与娣姒方氏有报应往生传(余)因越国夫人之事。知马公之生净土。由马公而知其子妇亦登乐国。故复叙其略。以示信士。亦结未来之因乎。随缘居士(黄策子虚)记。
广平夫人往生记
待制王以宁
余尝闻道于正觉禅师。觉请(余)读起信论。时方多事。奔走戎马间未遑省察。及谪官天台。始得起信论于邻僧。翻阅再三。窃有疑焉。是书为大乘人。作破有荡空。一法不留之书也。而末章以系念弥陀求生净土为言。其旨何也。晚过雪峰问清了禅师。了曰。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子欲坏世间相弃有著空。然后证菩提耶(余)曰。宁有是。了曰。如是则净土之修。于道何损(余)始豁然有慰于其心。比经行福清。听远近知识。谈冯夫人事。益契了老之说。可信不诬。夫人名法信。政和门司赠少师讳珣之女。生十六年。嫁为镇洮军承宣使。今妙明居士陈(思恭)之妻。夫人少多病体力尪孱。若不胜衣。及归陈氏病日以剧。数呼医谋药。殆无生意。医辞曰。夫人病非吾药能力。于时慈受深禅师。为王城法施主。夫人径造其室。求己疾之方。慈受怜之。教以持斋诵佛。默求初心。夫人耳其语。谛信不疑。斋居未逾月。忽语所亲曰。晨素善矣。杂以晚荤。徒乱人意。盍尽彻之。自此屏荤血。却铅华膏沐之奉。依扫塔服。专以西方净观为佛事。行亦西方也。坐亦西方也。起居食息亦西方也。语默动静亦西方也。酌水献华亦西方也。翻经行道亦西方也。刹那之念秋毫之善。一以为西方之津梁。自壬寅迄壬子十年之间。亡堕容亡矜色。心安体胖。神气昌王人皆尊高之。一日忽提笔。书数语异甚。若厌世仙去者。随缘认业许多年。枉作老牛为耕田。打叠身心早脱去。免将鼻孔被人牵。族党怪之。夫人曰。清净界中。失念至此。支那缘尽行即西归。适我愿兮。何怪之有。壬子九月。示疾久之。气息才属。十二月壬寅夕。矍然而寤。语侍旁者曰。吾已神游净土。面礼慈尊。观音左顾势至右盻。百千万亿清净佛子。稽首庆我来生其国。若夫宫殿林沼光明神丽。与华严佛化。及十六观经中所说。无二无别。唯证方知。非所以语汝曹也。侍疾者。亟呼妙明语其故。乃相与合掌策励。俾系念勿忘。又明日甲辰。安卧右胁。吉祥而逝。三日而后敛。家人辈往往闻妙香芬馥。不类人间。及茶毗举尸如生。凝然不坏。夫人享年三十六。以妙明显仕。恩封广平郡夫人。妙明为(余)言(思恭)初未知道。夫人实劝发之。又懒不怡生。夫人实经纪其有亡。平居接内外亲姻。及拊驯其子侄僮媵。一一有恩意。死之日哭者失声。至于炼顶灼臂。以荐冥福。非有以得其心。能若是乎。以(思恭)贫甚。又尝笋舆独走二千里。乞籴于其兄昭宣君德裕。时闽偷纵横。使令者能道其往来应变方略。如世健男子。盖夫人志力刚果。不可摇夺。故其办道勇决所成就亦如是。是可嘉也已。以宁老且病。于无量寿国。方且问途。闻夫人事。乐为之记。非徒信觉了二禅师之语。亦以为将来熏修者不劝云。绍兴三年二月二十一日。阿弥陀佛弟子正信庵王(以宁)待制记。
河东鹦鹉舍利塔记
成都尹韦皋
元精以五气授万类。虽鳞介毛羽。必有感清英纯粹者矣。或炳耀离火。或禀奇苍精。皆应乎人文。以奉若时政。则有革彼禽类习乎能言。了空相于一念。留真骨于己毙。殆非元圣示现。感于人心。同夫异缘。用一真化。前岁有献鹦鹉鸟者曰。此鸟声容可观。音中华夏。有河东裴氏者。志乐金仙之道。闻西方有珍禽。群嬉和鸣。演畅法音。以此鸟名载梵经。智殊常类。意佛身所化。常狎而敬之。始告以六斋之禁。比及午后。非时之食。终夕不视。固可以矫激流俗端严梵伦。或教以持佛名号者曰。当由有念以至无念。则仰首奋翼若承善听。其后或俾之念佛。则默然而不答。或谓之不念。即鸣言阿弥陀。历试如一。曾无爽异(余)谓。以其有念为缘生。以无念为真际。缘生不答以为缘起也。真际虽言言本空也。每虚室戒曙。发和雅音。穆如笙竿。静鼓天风。下上其音。念念相续。闻之者莫不洗然而嘉善矣。於戏生有辰乎。缘其尽乎。以今年七月。悴尔不怿。已日其驯养者知将尽。乃鸣磬告曰。将西归乎。为尔击磬。尔其存念。每一击磬。一称弥陀佛。洎十击磬而十念成。敛翼委足。不震不仆。掩然而绝。按释典十念成往生西方。又云。得佛慧者殁有舍利。知其说者。固不隔殊类哉。遂命火以阇维之法焚之。余烬之末。果有舍利十余粒。炯尔耀目。莹然在掌。识者惊视闻者骇听。咸曰。苟可以诱迷利世。安往而非菩萨之化欤。时有高僧(慧观)尝诣五台山巡礼圣迹。闻说此鸟。涕泪悲泣。请以舍利。于灵山用陶甓。建塔旌异也(余)谓。此禽存而由道。殁而有征。古之所以通圣贤阶至化者。女娲蛇躯以嗣帝。中衍鸟身而建侯纪乎册书。其谁曰语怪。而况此鸟有弘于道流。圣证昭昭。胡可默已。是用不愧。直书于辞。贞元十九年八月十四日记。
右记见唐文粹。余翻阅诸书。又见于异类中。进修西方。获感验者凡三事。龙舒文曰。潭州有人。养一鸜鹆。俗号八八儿。偶见僧念弥陀佛。即随称不绝。因舍与僧。后亡乃棺以葬之。俄口生莲华一枝。有颂曰。有一非禽。八八儿解。随僧口念阿弥。死埋平地莲华发。我辈为人岂不知。戒杀类曰。当涂渔人刘成李晖天宝春。载鱼往丹扬。泊舟浦中。李沿干刘独在。遽见船中大鱼振鬣摇首。称阿弥陀佛刘惊奔于岸。俄闻万余鱼俱跳跃念佛声动天地。刘大恐尽投鱼于江。李至不信。刘即用己财酬之。明日忽于荻中。得钱万五千。题云还汝鱼直。自信录曰。黄岩正等寺观师。尝畜一鸜鹆。能言语。才闻念佛则随之。其后唯呼阿弥陀佛。一日立死。穴土葬之。未几于舌端生一紫莲华。灵芝师尝赞之。有立亡笼闲浑闲事。化紫莲华也。大奇之句大哉。物之奇异若此(余)闻。大弥陀经曰。阿弥陀佛现在十方世界。教化无央数天人。下至蜎飞蠕动。莫不过度之。是知。佛之为化。不以品类为间。凡有善心者。悉济度之。惟夫人为万物之灵。柰何闻见。而不能景慕者。盖亦多矣。今观鳞羽之梭化。岂人伦之不若乎。
记类终
净土往生事迹。先贤作传凡数家。所载者亡虑半千人。往往古今。若出家若在家。下至小夫婢类。能知我佛摄生本愿。潜修密向。命终感召者。不可以数量计。又安能尽入吾门迁董之笔耶。今姑择其已载者及未载者一十余传。盖欲将来知源流识模范。非止为发起信心而已矣。
天竺五通菩萨请佛传
唐南山律师历代三宝感通录云。昔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往安乐世界。请阿弥陀佛云。娑婆众生。愿生净土。无佛形像。请垂降许。佛言。汝且前去。寻当现彼。及菩萨还。圣仪已至。一佛五十菩萨。各坐莲华。在树叶下。五通菩萨。取叶所在。图写流布。洎汉明感梦使往祈法。便获迦叶摩腾等至雒阳。后腾姊子作沙门。持此瑞像。又达此国。所在流布。未几赍像西还。而此土画像。不甚遍传南北多故。经像湮没。此之瑞迹殆将不见。隋文开教。有沙门明宪。从高齐道长法师得本。说其因依与上符合。是以复传于世。时遇北齐画工曹仲达者。善于丹青。妙画梵迹。传模兹像。京邑所推故。今寺壁正阳。皆其遗笔也。法苑珠林所载亦同。又唐续高僧传云。江都安乐寺有僧慧海。唯专净业。俄感齐州僧道铨赍无量寿像遗之。是亦天竺五通菩萨。乘空往请尊容。既冥会素怀。殷勤礼忏。是像忽焕发神光。于是恳苦愿生。没齿为念。一夜忽起。面西作礼。加趺而逝。即隋大业五年也。近乾道间西湖居士李子济。求僧志叶。复图兹像于贝多叶。行于吴地。宗晓因缘得之。瞻想圣仪。如佛真在。聊书始末。永发信心云尔。
莲社始祖庐山远法师传
时教虽本佛说。然而洪时教者。必以天台为始祖。律藏虽本佛制。然而张律藏者。必以南山为始祖。禅宗虽本佛心。然而传佛心者。必以达磨为始祖。劝生净土。固出大觉慈尊。然而使此方之人知有念佛三昧者。应以远公法师为始祖焉。法师讳慧远俗贾氏。雁门人。少游学通经史庄老。年二十余。问道道安法师。因听讲般若经。豁然开悟。乃曰。九流异议。皆糠秕耳。因削染事之。至二十四。大晓经论。凡诸疑难。莫不条析。伪秦建元中襄阳寇乱。因届寻阳。见庐峰清峻。意颇乐之。刺史桓伊。即创东林以居焉。自是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送客以虎溪为界。桓玄震主之威。相见不觉致敬。晋安帝自江陵还都。或劝师候觐。师称疾不前。帝复遣使问劳。时有刘遗民雷次宗宗昺洎诸高僧一十八人。并弃世遗荣。依远游止。远拉一百二十三人为莲社。令遗民著誓辞。于弥陀像前。建诚立誓。期生安养。谢灵运负才傲物。一与远接。肃然心服。为凿二池。引水栽白莲求入社。师以心杂止之。陶渊明范宁。累招入社。终不能致。故齐已诗云。元亮醉多难入社。谢公心乱入何妨。远于净土克勤于念。初十一年。澄心系想。三睹圣相。而远沉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日。于般若台。方从定起。见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佛陀耶舍慧持昙顺。在佛之侧。前揖远曰。师志在吾先。何来之迟。既而乃与其徒曰。吾始居此。幸于净土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往生决矣。次日即寝疾。期七日而后行。汝徒当自勉。无以情虑拘也。至期果令终。寿八十三。即义熙十二年丙辰八月六日也。遗嘱露尸林下。弟子奉葬西岭。谢灵运作铭张野为序。唐大中二年。谥号辨觉大师。升元三年。改谥正觉。大宋兴国三年。追谥圆悟大师。坟为凝寂之塔。师有杂文二十卷。号庐山集。灵芝元照律师作序。板刊绍兴府库。识者敬焉。
莲社继祖五大法师传
莲社之立。既以远公为始祖。自师归寂。抵今大宋庆元五年己未。凡八百九年矣。中间继此道者乃有五师。一曰善导师。二曰法照师。三曰少康师。四曰省常师。五曰宗赜师。是五师者。莫不仰体佛慈大启度门异世同辙。皆众良导。传记所载。诚不可掩。以故录之。为继祖焉。
一善导师者。不知何许人。唐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九品道场讲诵观经。导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速超生死。于是笃勤精苦。若救头然。续至京师。击发四部。每入佛室。胡跪念佛。非力竭不休。虽寒冰亦须流汗。出即为人说净土法。三十余年。不暂睡眠。般舟行道礼佛方等。诸有嚫施。用写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京华道俗。受化者不计其数。或问导曰。念佛生净土耶。答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于是导乃自念如是。一声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十至千百。光亦如之。后谓人曰。此身可厌。诸苦变易。乃登柳树。向西愿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不失正念。不生退堕。言已投身自绝。高宗知其口出光明精至如此。赐寺额为光明焉。天竺往生略传曰。阿弥陀佛化身。自至长安。闻浐水声。和尚乃曰。可教念佛。遂广行劝化。三年后满长安城。皆悉念佛。后有法照大师。即善导后身也。
二法照师者。唐代宗大历四年。于衡州湖东寺。启五会念佛道场。感五色祥云覆其寺。云中有楼阁。睹阿弥陀佛及二菩萨。其身高大。满虚空中。复于道场之外。遇一老人。指见文殊。因往五台。大圣现竹林寺。照入寺之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为众说法。照遂作礼问曰。末代凡夫智识浅劣。佛性心地无由显现。未审修何法门。最为其要。文殊曰。汝所请问。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于过去。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照又问曰。当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愿力难思。汝当系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说已为照摩顶而退。师续于并州行五会教。化人念佛。德宗于长安宫中。常闻东北方有念佛之声。遣使寻觅。至于太康。果见照师劝化之盛。遂敕迎入内。教宫人念佛亦及五会。按柳文南岳弥陀和尚碑曰。在代宗时。有僧法照为国师。初居庐山。由正定以趣安乐国。见蒙恶衣持佛者。佛告曰。此衡山承远也。出而求之肖焉。乃从而学。传教天下。准此法照师于远公也。
三少康师。缙云仙都人。贞元初至洛下白马寺。见殿内文字累放光明探取之。乃善导西方化导文。康曰。若于净土有缘。当使此文再发光明。言未已光乃闪烁。康曰。劫石可磨。我愿无易矣。遂至长安善导影堂。大陈荐献。倏见善导遗像。升于空中谓曰。汝依吾事利乐有情。则汝之功同生安养。又路逢一僧。曰汝欲化人。当往新定。言讫而隐。新定今严州也。师至彼人无识者。康乃乞钱。诱小儿曰。阿弥陀佛是汝本师。能念一声与汝一钱。群儿务钱。随亦念之。后经月余俟钱者多。康曰。可念十声与一钱。如是一年。无少长贵贱。念佛之人。盈于道路。续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集众午夜行道。康高声唱阿弥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乐邦文类-宋-宗晓
下一页 乐邦文类-宋-宗晓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