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摩诃衍论-姚秦-筏提摩多

佛经大全 > 大藏经 > 论藏 > 论集部 > 释摩诃衍论-姚秦-筏提摩多 > 释摩诃衍论-姚秦-筏提摩多
饺酪磺兄罘鸨ㄎ廾鞫鳌>∥蠢醇饰抻星罹 K哉吆巍R磺芯跽咭晕廾髯魑尬颉>咦阕戏ㄉ砉省1纠辞寰黄蹙凶魅缡撬怠N氖馐虬追鹧浴J雷鹞蘖拷僦胁幌砻6弦磺卸裥抟磺猩啤T猜幸蜃闲院!O怖肿栽诘掠梦薨:我蛟倒首魅缡茄浴N矣卸喽骶∥蠢醇什荒芫”ā7鹧晕矣晌廾鳌R灾食烧醯馈J枪饰宜涤屑囟鳌S诔窘僦斜ǘ鞑痪 R源艘骞省N廾髯〉匾嗝ǘ魑蘧∽〉毓省N奘加兄兆〉卣摺W忠宀畋鹌湎嘣坪巍K淘弧?br />   却过去无际  进未来有尽
  以此因缘故  名无始有终
  论曰。根本无明若却过去无其本际。名为无始。若进未来必有间断。名为有终。般若波罗蜜中作如是说。始觉净智有始无终。无明住地无始有终。故无等等生住地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过恒上烦恼  无前后一时
  具足出生故  名无等等生
  论曰。根本无明有胜力故。过于恒沙诸上烦恼。无有前后一时俱生。是故名为无等等生。自体契经中作如是说。譬如天魔波旬于大自在天。色力寿命眷属众具自在殊胜。无等等出生大力住地。亦复如是。粗细前后无有前后。一时生长故。生得住地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生谓三种生  得谓立成就
  无明彼成立  故名为生得
  论曰。所言生者。所谓即是三种生相。所言得者。即有二义。云何为二。一者建立义。二者成就义。根本无明能善成立彼三种相。是故名为生得住地。十种妄想契经中作如是说。据子子转生得住地。非据自体名为生得故。观满住地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根本无明体  金刚还不尽
  当待果满位  故名为观满
  论曰。根本无明金刚心还犹存不尽。当待满位永断无余。是故名为观满住地。无上菩提契经中作如是说。根本无明待究竟道。名为观满。诸戏论识随位渐除。名为观分故。智碍住地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碍一切种智  逆世间通达
  相违过极重  故名为智碍
  论曰。根本无明漠冥极暗。一切种智显了极明。如是明暗相违过失。极重深故。是故名为智碍住地。甚深因缘契经中作如是说。染烦恼碍与正体智。相违过极建立为障。般若慧碍与后得智。相违过重建立为障。乃至广说故。不觉住地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从无始已来  备三身菩提
  圆四德涅盘  不能觉不觉
  论曰。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具足三身圆满四德。自性清净远离系缚。而由无明不知不觉。是故名为不觉住地。大本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般若无知。诸戏论识即是知无。根本无明即是不觉。所以者何不觉觉故。乃至广说故。觉了住地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十地非境界  凡小亦非境
  唯大觉者了  故名为觉了
  论曰。根本无明十地菩萨未能尽知。何况凡小能善知之。唯大觉者穷了无余。是故名为觉了住地。宝积契经中作如是说。唯佛境界非余能知。觉了无明故。子藏住地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无明藏大海  摄持上烦恼
  譬如种持子  故名为子藏
  论曰。无始无明摄持烦恼令得住止。譬如诸种持隐显子。是故名为子藏住地。本业契经中作如是说。子子种藏譬如天网故。何因缘故皆名住地。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无明力大故  住持诸染法
  如地持四担  故名为住地
  论曰。根本无明其力最大。能善住持一切染法。譬如大地有胜力故持四重担。故名为住地。云何为四。一者大海。二者诸山。三者草木。四者众生。是名为四。胜鬘契经中作如是说。世尊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无明住地其力最大。乃至广说故。
  已说异说相应契当门。次说随次别释散说门。所言不觉义者者。总标本末一切不觉。自此已下作释略示。于是初释根本不觉。次释分离眷属不觉。本广末略。应审观察。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者。即是显示根本不觉之起因缘。根本不觉何因缘故得起而有。因不如故得起而有。何等法中而不如耶。谓三法中而不如故。言不如者。当有何义。谓违逆义故。云何三法。一者实知一法。二者真如一法。三者一心一法。是名为三。实知一法者。谓一切觉即能达智。真如一法者。谓平等理即所达境。一心一法者。谓一法界即所依体。于此三法皆违逆故无明得起。是故说言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彼三种法皆守一中终不舍离。故通名为一。自此已下眷属略示。而有其念者。即是显示分离无明。谓本已立一切眷属皆得有故。自此已下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归德成幻力无力门。二者攀妄显真力无力门。归德成幻门者。一切无明。若克其本无自体相。依止本觉而得成立。譬如迷道路人依道路故迷。若离道路无迷乱事故。如本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即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即无不觉故。攀妄显真门者。法身般若不能自显。当待不觉然后方乃赞扬名义具足现前。譬如勇猛丈夫伏诸军众。然后方乃得高胜位故。如本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故。
  已说根本无明住地门。次说眷属无明住地门。此决择中自有二重。云何为二。一者显示微细眷属门。二者显示粗重眷属门。初门云何。
  本曰。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论曰。就此文中即有二重。云何为二。一者总标略示门。二者标释俱成门。第一门言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者。即是显示末相承赖本体之气力故而得成立。复彼本体为受末相之枝养故而得止住。譬如父子互相为因得成立故。是故说言相应不离。若如是说。八地已上诸菩萨等。应断无明同妙觉耶。是事不尔。虽断粗相。微细三相犹未断故。自此已下释第二门。此三相中第一业相。能见所见无有差别。心王念法不可分析。唯由精动隐流之义故名为业。如是动流只由不觉。若觉不动动即有苦。所以者何。业相之初果不离无明之初因故。如本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故。第二转相。以业相念为所依故。转作能缘流成了相。若无业相动念之分位。当无了别转相之见分。依此动作彼转名为转相。如本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即无见故。第三现相以了别转为所依故。戏论境界具足现前。所缘相分圆满安布。若离了别见识之分位。即无所缘境界之尘相。依此见分现彼相分。譬如依明镜故现诸色像名为现相。如本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故。如是三相虽名字别是示本识。前决择中已广说故。此中三相初能及所同体无别。中唯能见则无所见。后能与所具足圆满。根本无明复有何别。此何所疑。无明自体不明了故。所谓若言心体无动。就此时故名无明者。此事即不然。所以者何。三者分言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故。若言动是业识分位非无明者。此事亦不尔。所以者何。校量分言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故。动起二文皆就业识作如是说。非彼无明。所以者何。能动能起根本无明。随动随起即是业识。以此义故无相违过。若尔根本无明自体。如何能动心体能起诸念。此处难了。十地非境三贤不量。唯佛穷了不可妄说。然依经说假言强称但曰不觉。得有因缘次决择中自当显说。业相细念能所未分。相及境界不可分别。何因缘故立动名字释业相耶此事亦复不可妄说。唯依经说作如是言。业相本识。无能了作无所了作。不可分析不可隔别。唯由精动隐流义故。名为键摩而已。若有众生须种种辞绮语此处。咄哉终日不堪了说。
  已说显示微细眷属门。次说显示粗重眷属门。
  本曰。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
  论曰。如是六相皆意识地非余识法。所以者何。大本经中如是说故。此决择分当释何经。谓楞伽经。彼契经中当何说耶。谓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溟壑  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
  青赤种种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众华果  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  海水起波浪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变  种种波浪转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谓彼藏识处  种种诸识转
  谓以彼意识  思惟诸相义
  不坏相有八  无相亦无相
  依此经文作解释故。起六相文。今此经文为明何义。谓欲显示现识之海性自常住。为彼六尘境界之风所飘动故。七种转识现识之体以为内因。六尘境界以为外缘。兴盛六种粗重相故。如经。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溟壑  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
  云何名为境界之风。其风形状当如何耶。谓青黄等种种显色。能起眼识。宝珂等珠出现种种胜妙音声。能起耳识。檀乳等香熏布种种芬芬香气。能起鼻识。木罗石蜜等诸安触著和合种种诸善美乐具。能起身识。甘淡等味。随其所应出种种味。能起舌识。现在之华未来之果种种法尘。随为彼识所缘境界。能起意识。今此文中举尘取识。应审观察。彼末那识。即是意识微细分位无别体耳。如是六尘能动心体令使散乱。譬如猛风故名为风。如经。
  青赤种种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众华果
  如是七识及与藏识。同耶异耶。非同非异。离二边故。譬如日与光明水与波浪非同非异。七识藏识非同非异义亦如是。如经。
  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
  海水起波浪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如是七识从何处所来入藏识作七种数。流转起动无断绝时。如是七转识。不从内来不从外来不从中来。唯藏识体变作七识。譬如海水变作波浪。如经。
  譬如海水变  种种波浪转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谓彼藏识处  种种诸识转
  谓以彼意识  思惟诸相义
  如是现识及七转识八种心识。唯有生灭无常相耶。亦有实相常住相耶。如是八识从无始来。三际不动四相不迁。真实常住自性清净不坏之相。具足圆满无所阙失。而如是等一切功德。同法界故无有二相。无二相故唯是一相。唯一相故亦是无相。皆以无相故无相亦无相。如经。
  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
  此楞伽经凡明几识。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略说门。二者广说门。如是二门中三本各异说。云何异说。谓一本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种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又一本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慧广说有八种识。略说有二种识。何等为二。一者了别识。二者分别事识。又一本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慧略说有四种识。广说有七种识。云何为四。谓业识转识现识分别事识。如是三经直是真说。当应归依。何等楞伽。因缘楞伽沙罗楞伽。盘尸多楞伽等此四种经。即是伪假说故不可归依。今当依彼十万六千嗢拖南颂大本楞伽。三经异相安立会释。如其次第应审观察。初契经中第一真识。直是根本无明所熏本觉真心。第二现识。直是现相阿梨耶识。第三分别事识。直是意识。粗分意识。细分即末那故。何故此经意识细分末那陀识。三细之中业识转识。且略不示。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举两显三备数门。二者率上达下备数门。初门云何。谓举粗强显细劣故。此义云何。于三细中粗是现识。于七识中强是意识。举粗现识显细业转。唯言现识。举强意识示劣末那。唯言意识。是故言略而义圆耳。是名举两显三备数门。后门云何。谓浑前后满名字故。此义云何。经上文言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第一转相。即是三细所摄转识。第二业相。即是三细所摄业识。第三真相。即是意识细分所摄之末那识。率此经文及于下文。圆满名字义理具足。是名率上达下备数门。此契经中八种识者。阿梨耶末那意识及五识身。是名为八。何故成八。一意识中分七种故。中契经中第一了别识。直是现相阿梨耶识。第二分别事识。直是意识。义如前说。同说末那。彼初经中名言真相。此中经中智相识者。异名同义。末那位中始有慧数。分别于尘名智相识。如是智识所缘境中。作真实之相解。而转故名真相。此中八识比前可知。后契经中四种识法。文相明故且略不说。言七识者。末那意识总为一故。粗细虽别唯一识故。法界法轮契经中作如是说。第六意识分别六尘境界时中。必依末那为所依根方得生起。是故意识当是能依。彼末那识当是所依。能依所依。不能一种。何故今说一体无别。经意别故无相违过。谓彼经中立别种故。今此经中立同种故。以何文故。分明现知分别事识。不依末那而得生起。楞伽经中明了说故。彼契经中云何说耶。谓分流楞伽中作如是说。大慧了别事识分别事识。彼二种识无有差别迭共为因。又一本分流楞伽中作如是说。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为因。由此文故明知意识。唯以现相阿梨耶识为内所依。生起动转不依末那。复次大本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妙严菩萨则白佛言。粗相意识细相意识。以何为因以何为缘。相续而转。佛言如是粗细意识。以现镜识而为其因。以六尘境而为其缘。相续而转故。以此义故。第七末那缘六尘境。为所缘转义已成立。何以故。经伽他中作如是说。境界风所动七识波浪转故。复次若有众生。经现识者即是末那。是故意识以之为因。咄哉此言不可指南。
  已说经本。次释论文。即此文中自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总标略示门。二者标释俱成门。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者。即是初门。此文为明何义。谓为显示彼一意识六种粗相。现镜识中六尘境界以为起缘。现镜识体以为依因。得长相续具足转故。若尔何故。唯言以境界为缘。不说以彼本识为因。义相显故且略而已。其理非无。若尔现识即应末那。为彼意识亲所依故。犹如意根。解释此义即有二意。云何为二。一者遮意。二者许意。遮者遮别种故。许者许阿梨耶末那故。如是疑难至大末那决择分中其理自显。自此已下释第二门。此六相中。第一二相即是法执。第二二相即是人执。第三二相即是业因果报别相。复次初二地上所断。中二三贤所断。后二十信所离。复次初二则是细相。后有四相则是粗相。复次初一则是细相。后有五种即是粗相。复次初五则是细相。后一粗相。复次六相皆是粗相。复次六相皆无细相亦无粗相。如其次第应审思惟。
  已说显示粗重眷属门。次说显示无明有决疑门。
  本曰。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论曰。即此文中自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直示得有门。二者释相决疑门。初门云何。颂曰。
  譬如见树木  当知有种子
  见诸上烦恼  知无明亦尔
  论曰。譬如有人见林树等决定当知有其种子。见诸烦恼知无明有义亦如是。如本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故。后门云何。谓有众生作如是疑。无明唯一染法无量。岂一无明生诸烦恼。起不信心。若决彼疑应作是言。譬如种子唯一出生无量无边华果枝叶等一切类。根本无明亦复如是。唯一无明能生一切无量无边烦恼染法。以何得知一切烦恼皆无明生者。由彼诸染法皆不觉相故。若须是言彼疑便决。如本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从上已来本上无明略释已焉。自此已下总蕴一切染净诸法。更作同异之二种门。表示造论真实本意。其相云何。
  本曰。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言同相者。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义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盘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言异相者。譬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
  论曰。即此文中故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同相门。二者异相门。为明何义故建立同相门。为欲显示一切诸法。唯一真如无余法故。当真如门。为明何义故。建立异相门。为欲显示唯一真如作一切法。名相各别。义用不同故。当生灭门。如是二门依何契经所建立耶。谓文殊师利答第一经。彼契经中当何说耶。谓彼契经中作如是说。佛问文殊。汝久远来恒无休息。普遍游行十方刹中见何殊事。文殊答曰。我久远来不见余事。唯见微尘。又佛问言。汝百年中居于轮家。不见种种瓦器相耶。文殊对曰。我唯见尘不见瓦器。又佛问言。汝实不见地水火风山川林树等种种相耶。文殊对曰。我实不见如是等相。唯见微尘。如是如是世尊问诘文殊答曰。至一百数佛问文殊见微尘耶。文殊对曰。我久远来不见微尘。尔时世尊告文殊言。善哉善哉汝是大士。能觉一相。能觉一相即无相法。文殊师利。汝一仁者非如是觉。依一相门。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盘菩提之法。乃至以智相无可见故。马鸣菩萨依彼经文立同相门。文相明故不须重释。异相门者。彼契经中作如是说。佛告身子。汝见此土作何心见。身子答曰。我见此土。山川林树沙砾土石日月宫殿舍宅等种种相各各形相名字差别不同。佛言汝智慧力下劣狭少。心有高下见如是异。唯汝一人非如是见。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乃至诸法亦复如是。真妄互熏染净相待。功德过患形相名字各各差别。随凡夫心所立名相。有而不实皆幻化法。乃至广说。依此文故。寻义之述立异相门。文相明故不须重释。此二门中所存初门。应审思惟。从上已来释本分中是心生灭字句已焉。自此已下直释因缘。
  本曰。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此义云何。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二者名为转识。谓依于动心能见相故。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
  论曰。即此文中自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摄义显宗生解门。二者随文散说决疑门。初门云何。此中因缘有其二重。云何为二。一者不相应生灭因缘。二者相应生灭因缘。初重因缘其相云何。颂曰。
  彼根本无明  是随缘本觉
  各因缘具足  为三不相应
  正作因缘故  细生灭因缘
  更作意观察  应审其义理
  论曰。根本无明随缘本觉。各各因缘二义具足。能为三种不相应染。正作因缘。是故说言微细生灭之因缘门。具足形相散说门中其理自明。次重因缘其相云何。颂曰。
  现镜识自体  六尘境界相
  为三种相应  能作因缘故
  论曰。现镜识体六尘境界。如其次第。为彼三种相应染法能作因缘。是故说言粗重生灭之因缘门。现识体中又有缘义。应审思惟。复次更有二重因缘。云何为二。一者本遍因缘。二者末遍因缘。言本遍者。举根本无明及本觉心。望于六粗相。有因缘义故。言末遍者举业转相望于三相应。有因缘义故。复次更有二重因缘。云何为二。一者上下因缘。二者下上因缘。言上下者。无明为始果报为终。下下与力不越其数。作因缘故。言下上者。果报为始无明为终。上上与力不越其数。作因缘故。复次一切有为生灭之法刹那不住。无因无缘故。复次因缘之法空而无主。其实自性不可得故。复次不可得法。不可得亦不可得故。如其次第应审思择。
  已说摄义显宗生解门。次说随文散说决疑门。此中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总标门。二者广释门。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者。即是初门。此文为明何义。谓欲显示所依能依之差别故。云何所依。谓本觉心。云何能依。谓即众生。言众生者。当何法耶。谓意意识。何故意及意识名为众生。意及意识一切众染合集而生。故名众生。而无别自体。唯依心为体。是故说言依心而转。
  已说总标门。次说广释门。此中二品。先说末那转。后说意识转。文相可见。此义云何者。总问二转。自此已下作释散说。此意转门依何契经所建立耶。谓显了经。彼契经中当何说耶。谓显了契经中作如是说种种心识虽有无量。唯末那转无有余法。所以者何。是末那识具足十一义无所不作故。彼契经中十一义名略不别说。是故论者。具举十一种之别名分明显示。云何名为十一种名。一者根本无明。二者业相。三者转相。四者现相。五者智相。六者相续相。七者业识。八者转识。九者现识。十者智识。十一者相续识。是名十一。如本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此意复有五种名广说乃至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故。本地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末那识具十二转者。所依本觉以为一故。相识两字何差别故。更加其数别建立耶。甚大别故。云何差别。谓一切诸眷属染法。皆悉各各有二义故。云何为二。一者神解义。二者暗钝义。神解义者。据从本觉流转边故。暗钝义者。据从无明流转边故。依初门故建立识名。依后门故建立相名。二门差别应如是知。何故如是。所言识者。解了义故顺于本觉。所言相者。背本义故顺于无明。是故常住佛性契经中作如是说。以何得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答曰一切众生皆有心识故。当知有佛性。何以故。佛名觉者。能善照达一切法故。众生身中有此觉者故。是故一切众生。得有了别识耳故。以何义故名为意耶。谓有二义故。云何为二。一者根义。二者身义。言根义者。能生义故。言身义者。依止义故。以何义故。根本无明随染本觉各具因缘。互相望故。此义云何。谓举本觉及与无明望于三识。本觉为因无明为缘。同举彼二望于三相。无明为因本觉为缘。所以者何。以由亲为因由疏为缘故。何故上言分别智相及相续相意识细分。今此文中末那识摄。为欲成立末那意识。唯是一体无二别故。若尔何故略去粗分不以为意。约实皆意。而理尽故且略而已。是故经言无所不作。然别建立意识转者。为欲建立能依所依之法门故。举此决择三相末那应广通达。复次为欲显示阿梨耶识非定阿梨耶。末那非定末那。意识非定意识。以无定故。藏识末那。末那藏识。意识藏识。藏识意识。亦皆藏识。皆是末那。皆是意识。亦复皆非。如是无定故。皆是无常。无常故非真实。非真实故皆是幻化。以幻化故自性空无。自性空故决定寂灭。寂灭故寂灭亦寂灭故。金刚三昧契经中作如是说。地藏菩萨言。不可思议不思议聚七五不生。八六寂灭。九相空无。有空无有。无空无有。乃至上文言。佛言见则为妄。何以故。一切万有无生无相。本不自名悉皆空寂。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身亦复如是。身尚不有云何有见故。
  已说随文散说决疑门。次说相续业用差别门。
  本曰。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就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
  论曰。此相续识即有三义。云何为三。一者摄前不失义。二者感果成就义。三者妄虑遍缘义。初义云何。此相续识而能发起润业烦恼。住持过去无明所起。一切种种善不善业。而能令作成果力用故。如本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中义云何。此相续识又能发起润生烦恼。而能令使已成辨业。决定果报安立属当故。如本复能成就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后义云何。此相续识攀缘转广分别更强。缘已知境发乐不乐之心。对现前境增爱不爱之心。缘未知境不了妄计故。如本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故。如是此识连续生死令不断绝。是故名为相续识焉。
  已说相续业用差别门。次说唯心回转诸法门。
  本曰。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论曰。此文为明何义。为欲显示一切诸法唯心回转无余法故。所以者何。随心有无诸差别法有无有故。诸法唯心此心有耶。如是心法亦不可得故。若尔唯是心义。云何成立。此亦心故。以何现知。经文明故。云何说耶。谓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故。复次由心不可得之句故。成立大空之义。由无心之心量句故。成立幻差别之义。复次由大空之义故。诸法得成。由幻差别之义故。空理得显。复次由相观故无定二事。无二事故不成一事。无一事故不成亦不成。如其次第应审观察。
  已说广大末那转相门。次说分别事识转相门。
  本曰。复次言意识者。即是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
  论曰。即此文中自有四门。云何为四。一者拣择假者同分门。二者生起粗重转相门。三者建立名字差别门。四者显示安立所依门。拣择假者门者。举三种凡夫拣地上圣故。云何三凡。一者无根盲聋凡夫。二者毛头难角凡夫。三者金刚不变凡夫。是名为三。如本依诸凡夫故。生起粗重门者。若据邪定聚诸众生。常兴戏论分别之识。取著一切种种境界。转转深厚无有边际。无有始终。常恒增长无断绝故。如本取著转深故。若据不定聚诸众生。虽觉灭相定是不善起不作意。而人空智未现前故。缘诸境界及身分等。计我我所坚执不舍故。如本计我我所故。若据三贤位诸众生。虽已成就人空般若觉异相梦。而真法空智犹未现前故。起种种著坚执法实。随事思虑不能通达平等正理故。如本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故。建立名字门者。即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所依微细名字。二者所依粗现名字。三者随顺境界名字。是名为三。初名云何。此识依彼微细末那。以为止根而得安立故名意识。如本名为意识故。中名云何。此识依彼眼等五根。以为止根分别五尘。是故亦名为分离识。如本亦名分离识故。后名云何。此识今缘事之境界。而转分别未以如理为自境界。是故名为分别事识。如本又复说名分别事识故。显示所依门者。见修二惑熏于本识。由此熏力粗分意识建立。增长相续恒转得住持故。如本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故。
  从上已来生灭因缘决择已焉。自此已下显示因缘殊胜不可思议之相。
  本曰。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知尽。唯佛穷了。何以故。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染心者有六种。云何为六。一者执相应染。依二乘解脱及信相应地远离故。二者不断相应染。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三者分别智相应染。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四者现色不相应染。依色自在地能离故。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依心自在地能离故。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依菩萨地尽得入如来地能离故。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不同知相缘相故。又染心义者。名为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此义云何。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界一切境界种种知故。
  论曰。即此文中故有五门。云何为五。一者举人显示殊胜门。二者显示染缘决疑门。三者举障示治配当门。四者显应不应差别门。五者立二碍别障用门。是名为五。第一门中即有三人。云何为三。一者分满俱绝人。邪定凡夫一切二乘。愚痴深故。智慧劣故。如本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故。二者有分无满人。五十位人始觉般若未圆满故。如本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知尽故。三者有满无分人。佛果位中大圆镜智遍现前故。如本唯佛穷了故。是名为三。
  已说举人显示殊胜门。次说显示染缘决疑门。此中有二意。云何为二。一者常无常门。二者无常常门。言常无常门者。自相本觉之心从无始来。决定常住体性不变。无非无常时。无非变化处故。如本何以故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故。言无常常门者。此本觉心从无始来。常恒无常常恒变异。无非常住时。无非不变处故。如本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故。是故此义唯佛能知者。总结殊胜。自此已下更以二句释上二句。文相可见。
  已说显示染缘决疑门。次说举障示治配当门。即此门中自有二意。云何为二。一者随转对治分位门。二者根本对治分位门。随转对治门者。六种随相如其次第。发心为初妙觉为后。随应离故。如本染心者有六种。云何为六。一者执相应染依二乘解脱及信相应地远离故。广说乃至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依菩萨地尽得入如来地能离故故。根本对治门者。大力无明极喜为初妙觉为后。随应离故。如本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极喜地中根本随相对治形相当如何别。谓后得智之所断者名为无明。及正体智之所断者名为随相。应如是知。如说极喜上一切地亦复如是。
  已说举障示治配当门。次说显应不应差别门。云何名为相应义耶。言相应义者。所谓心品及念法异。云何心品。所谓本觉随染之心。云何念法。所谓直依无明生长妄法。以何义故名为相应。谓相与力故。如是二法何故名异。本各别故。如本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异故。念法之依染。心品之依净。如是二法各各差别。犹如水火而何故言成相应义。知相缘相合契同故。云何名为知相契同。心品念法不相舍离。和会转故。云何名为缘相契同。如是二品所缘同故。如本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故。大本金刚三昧契经中作如是说。三种相同。异故成同。若同不同故。若尔何故部宗契经中作如是说。三种粗染二义故转。云何二转。一者相违转。二者随顺转。乃至广说。逆上顺下作如是说。无别意趣。不相应义相应相违。应审观察。
  已说显应不应差别门。次说立二碍别障用门。彼烦恼碍多散动性。是真如智直寂静性。如是相违故立为障。如本又染心义者名为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彼智慧碍漠溟之性。是作业智聪明之性。如是相违故立为障。如本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此义云何下显示其因缘。应审思择。二障二碍复有何别。立二障门据一向断。立二碍门据断不断。应如是知。应如是观。从上已来因缘殊胜决择分已焉。
  释摩诃衍论卷第四
  释摩诃衍论卷第五
    龙树菩萨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诏译
  自此已下显示生灭之相差别。
  本曰。复次分别生灭相者。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粗与心相应故。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又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此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所谓依因依缘。依因者不觉义故。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若因灭则缘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相应心灭。问曰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说究竟灭。答曰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如风依水而有动相。若波水灭者则风断绝无所依止。以水不灭风相相续。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无明亦尔。依心体而动。若心体灭则众生断绝无所依止。以体不灭心得相续。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
  论曰。则此文中自有五门。云何为五。一者标释俱成示相门。二者率相属当假人门。三者显示粗细所依门。四者本觉对治次第门。五者发起问答决疑门。言标释俱成示相门者。粗重生灭与心相应故。微细生灭与心不相应故。云何名为粗重生灭。当与何识而相应耶。谓末末故。与分别事识而共相应故。云何名为微细生灭。当与何识而不相应耶。所谓末故与三位本识而不相应故。马鸣菩萨依何经本作此解释。谓楞伽经。彼契经中如何说耶。谓一本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又一本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慧。诸识有二种灭。何等为二。一者相灭。二者相续灭。有二种生。何等为二。一者相生。二者相续生。有二种住。何等为二。一者相住。二者相续住。又大本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文殊师利即白佛言。世尊诸心识法。有几无常之相。佛告文殊。若第一有缚细识。有上品非离生灭。若中转有缚细识。有中品非离生灭。若远转缚细识。有下品非离生灭。若遍分别粗识。有分离面镜非离生灭。如是三本楞伽契经为明何义。为欲显示粗重微细二种生灭差别相故。于契经中唯出名字不示其义。以此义故马鸣菩萨。分契不契显示粗细二种生灭。如本复次分别生灭相者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粗与心相应故。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故。
  已说标释俱成示相门。次说率相属当假人门。此中假人即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不退凡夫。二者分清净者。三者满清净者。是名为三。初人以何相应而为自境界耶。谓执相应染以为自境界故。如本又粗中之粗凡夫境界故。中人以何等染而为自境界耶。谓后二相应初二不相应。及业识之一分以为自境界故。如本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境界故。后人以何不相应染为自境界耶。谓俱合动相之一分。及独力业相之全分以为自境界故。如本细中之细是佛境界故。
  已说率相属当假人门。次说显示粗细所依门。此中所依即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是通。二者是别。通者二种生灭。皆以无明为所依故。别者二种生灭如其次第。各因及缘为所依故。如本此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所谓依因依缘。依因者不觉义故。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故。今此论文依何经起。谓楞伽经。彼契经中如何说耶。谓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又大本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复次不离染因者。可思议熏不可思议熏。及可思议变不可思议变。复次分离染因者。种种猛风。妄想现镜识乃至广说。何法名为不思议熏。所谓即是根本无明。以何义故名不思议熏。谓甚深故。云何甚深。谓金刚已还一切众生不了此处。是故名为不思议熏。如熏变亦尔故大本经中作如是说。可思议不可思议者。就金刚还上之人故。
  已说显示粗细所依门。次说本觉对治次第门。谓本觉智根本无明为始。灭相为终。如其次第渐对治故。然此中断不舍无明以为其断。非以断除而为断故。若尔云何断义成耶。谓断烦恼心。断除不起故。是名本觉治道次第。如本若因灭则缘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相应心灭故。
  已说本觉对治次第门。次说发起问答决疑门。即此门中自有二意。云何为二。一者两难闭关门。二者开通决疑门。文相可见。本觉明智断根本无明。三种细染永灭不起。已三细无六粗之心亦不能起。三六种心永灭不起。本觉性智不能自有。所以者何。三六种心非但无明。亦本觉俱。真妄和合名三六心故。然若言三六心灭者。本觉同灭无所有也。岂可得言本觉之心而得相续至于邪定。故言问曰若心灭者云何相续。即是初关。若言本觉是功德法非断之法。常恒相续无断绝者。岂可得言三六种心永灭不起。故言若相续者云何说究竟灭。即是第二关。自此已下作释决疑。文相明故不须重释。
  从上已来。生灭之相决择分已焉。自此已下显示染净相熏相生不断绝义。
  本曰。复次有四种法熏习义故。染法净法起不断绝。云何为四。一者净法。名为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为无明。三者妄心。名为业识。四者妄境界。所谓六尘。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即有妄心。以有妄心故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著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此妄境界熏习义即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念熏习。二者增长取熏习。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业识根本熏习。能受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生灭苦故。二者增长分别事识熏习。能受凡夫业系苦故。无明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盘。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即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心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盘成自然业。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分别事识熏习。依诸凡夫二乘人等。厌生死苦随力所能。以渐趣向无上道故。二者意熏习。谓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趣涅盘故。真如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自体相熏习者。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用熏习者。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依此二义恒常熏习。以有熏习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盘。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问曰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有信无信无量前后差别。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盘。答曰真如本一而有无量无边无明。从本已来自性差别厚薄不同故。过恒河沙等上烦恼依无明起差别。我见爱染烦恼依无明起差别。如是一切烦恼依于无明所起。前后无量差别。唯如来能知故。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人无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盘者则无是处。若虽有外缘之力。而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乐求涅盘。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盘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就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盘道。用熏习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差别缘者。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怨家。或起四摄。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此缘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近缘。速得度故。二者远缘。久远得度故。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行缘。二者受道缘。平等缘者。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恒常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所谓众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此体用熏习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未相应。谓凡夫二乘初发意菩萨等。以意意识熏习。依信力故而修行。未得无分别心与体相应故。未得自在业修行与用相应故。二者已相应。谓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诸佛智用相应。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习真如灭无明故。复次染法从无始已来熏习不断。乃至得佛后即有断。净法熏习即无有断尽于未来。此义云何。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即灭法身显现。起用熏习故无有断。
  论曰。即此文中自有五门。云何为五。一者总标纲要门。二者立名略示门。三者通释熏习门。四者分剖散说门。五者尽不尽别门。第一门中自有六意。云何为六。一者相待相成似有意。谓欲显示染净诸法。皆悉相待而得成立。无有唯自建立法故。二者本无性空非有意。谓欲显示染净诸法种种名字。于本无中权假建立。一切皆悉非自名故。三者相待相成显空意。谓欲显示染净诸法由相观故。从本已来无有自体自性空故。四者自然虚空无碍意。谓欲显示一切诸法。非有非有故自然作空。非碍非碍故常作无障碍义故。五者非作非造自然意。谓欲显示一切诸法。有佛无佛相熏相生无断绝义。法尔道理性如是故。六者不守自性无住意。谓欲显示一切诸法。作缘起陀罗尼义故。总标如是等无量义。故名为总标纲要门。如本复次有四种法熏习义故。染法净法起不断绝故。
  已说总标纲要门。次说立名略示门。于此门中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净真法相门。二者染妄法相门。所言真者。自性清净本觉藏智。所言妄者。离脱体相本上无明。染妄门中即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二者业识。三者境界。一真三妄如是四法。能作熏事本数名字。今此文中举一。后有并兼中有。应审观察。所以者何。一切染法皆悉有熏习之事故。如本云何为四。一者净法名为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为无明。三者妄心名为业识。四者妄境界所谓六尘故。
  已说立名略示门。次说通释熏习门。于此门中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比量譬喻善巧门。二者法喻合说安立门。比量譬喻善巧门者。譬如衣服从本已来。亦无芬香亦无鄙香一向无气。而士夫众入于班多伽耶娑叉提邬林时。会末耶提以熏习故而有秽香。入于梵檀只多那林时。陀摩键多以熏习故而有香气故。如本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故。法喻合说安立门者。胜义道理亦复如是。自性清净无漏性德。从无始来一向明白。亦无垢黑亦无染污。而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垢黑。无明藏海从无始来一向闇黑。亦无智明亦无白品。而以本觉而熏习故则有净用。如是染净但是假立。染非实染净非实净。皆是幻化。无实自性。如本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故。
  已说通释熏习门。次说分剖散说门。于此门中即有四门。云何为四。一者黑品相熏有力门。二者白品相熏有力门。三者发起问答决疑门。四者举缘广说开通门。第一门中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总问总答显宗门。二者归总作别散说门。第二门中具此二门应审观察。第四门中自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总标轨则决定门。二者因缘各示生解门。如其次第说相可见。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者。即是总问谓通总问一切黑品相熏相生不断义故。自此已下即总答分。就于即此答说分中。从净妙藏乃至粗重。背本向末渐次转胜说其次第。说相次第应审观察。根本无明不能自有。当依真如方得止住。所以者何。真如之性如虚空界。至部实主于障碍及无障碍中。为作归依无所碍故。如本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故。如是无明得自所已。气力殊胜功能自在。能熏真如令作妄法。增不了相加闇钝用。譬如爱父生诸男女。如本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故。如是微细业识妄心。因无明故自体生已。还熏无明能令增长。譬如生子养能生父。如是熏力更增长故。不能通达平等如理圆满一心故。起转识之惑念。生现相之妄境。生死之海更深。涅盘之岸弥高。如本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故。如是境界之风。还熏现识之海。起七识之波浪。此识乐著境界之尘。彼境面向识眼之前。遍造诸恶之业。具受一切苦报。三有之轮环循。四毒之贼浪起。如本以有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著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故。
  已说总问总答显宗门。次说归总作别散说门。就此门中即有三重。云何为三。一者境界。二者妄心。三者无明。是名为三。如是三种各有二故即成六数。如其次第初以为后后以为初渐次显示。初重云何。此妄境界有如实熏习之力故。增法执念。有如有熏习之力故。长人执著。人法二执具足起故。过于恒沙上烦恼类皆悉发起。是故名为境界熏习。如本此妄境界熏习义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念熏习二者增长取熏习故。中重云何。业识妄心有上熏之力故。已得出离三乘圣人。而能令受变易细苦。有下熏之力故。未得出离一切凡夫而能令受分段粗苦。是故名为妄心熏习。如本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业识根本熏习能受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生灭苦故。二者增长分别事识熏习能受凡夫业系苦故故。后重云何。无明住地自体本故。能熏初末令得成就。通达遍故。能熏事识令得成就。何故唯举初后中间不显。有二意故。云何为二。一者有成就意。二者空成就意。云何名为有成就意。举边得有现中有故。云何名为空成就意。举中空无显边空故。后义云何。于契经中如是说故。当何契经。谓熏习经。彼契经中如何说耶。谓熏习契经中作如是说。转识现识末那三识。非从无明而得成就。所以者何。根本无明唯边成就非中成就。此文后义直释彼经。是故明知此义得成。如本无明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故。
  已说黑品相熏有力门。次说白品相熏有力门。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者。即是总问。谓通总问一切白品相熏相生不断义故。自此已下即总答分。就于即此答说分中。自有二熏。云何为二。一者无始自然熏。二者始有建立熏。无始熏者。从无始已来有因果之二位故。始有熏者。因修力故。有因果之二位故。本因果者其相云何。谓无始来有三贤十圣之位故。有三身四德之果故。始因果者其相云何。今修行时方乃有无始之十地故。显本有之因果故。本因果者次第云何。从无始来以有十种本觉真智。及十种如实法界故。能熏十种枝末无明。以有一种法界心故。能熏习根本无明故。是名本地。如本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故。始因果者次第云何。谓虽未得十信之位。而以本熏习之力故。则自心中厌生死苦求涅盘乐。以此力故。即熏习真如性。自信佛性入十信位。知心虚妄入十解位知境界空入十行位。修出向法入十向位。以如实般若知境界空故。无量方便发起随顺法界性行。不取涅盘不念生死。入极喜地乃至金刚。自久远熏习故。发解脱道无明顿断。根本尽故枝末皆无。本末黑品无所有故。得法身涅盘。成应化业用故。是名始地。如本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盘。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盘。成自然业故。
  已说总问总答显宗门。次说归总作别散说门。就此门中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妄染熏习门。二者净法熏习门。染法门中即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是粗。二者是细。所言粗者。即是意识。所言细者。十一末那。意识熏者其相云何。四十心凡夫及诸二乘。以意识中本觉智分。熏意识中无明痴分。厌生死苦欣涅盘乐。渐渐转胜向佛道故。如本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分别事识熏习依诸凡夫二乘人等厌生死苦随力所能以渐趣向无上道故故。十一末那熏习义者。其相云何。从初圣地乃至金刚。如其次第。以清净分熏染污分。证入无上菩提道故。以菩萨等断无明故。如本二者意熏习谓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趣涅盘故故。
  已说妄染熏习门。次说净法熏习门。就此门中自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总标门。二者开释门。总标门者。总标其名。如本真如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故。开释门中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法身自然熏习门。二者应化常恒熏习门。所言法身熏习门者。本觉性智从无始来。圆满功德具足智慧。自自作自无他力故。如本自体相熏习者。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故。所言应化熏习门者。如是本觉发过恒沙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种种业用。一切众生诸心相中随应教化。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具百行之因。满万德之果故。如本用熏习者。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故。如是二门不相舍离。于一切时于一切处。常恒熏习起信生解。建立修行造作不转。到正后二地。达真俗境令无碍故如本依此二义恒常熏习以有熏习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盘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故。由此义故。三身本有理故显了。
  已说白品相熏有力门。次说发起问答决疑门。此决疑门义理难解文教更闭。作释非散说无定通人不能明了。是故今更作种种释。具足开示晓行者心。如其次第问答之相应审观察。一切众生皆有本觉。有众生数而无本觉。皆有理故。所以者何。大觉尊者如是说故。此义云何。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具足本觉。从无始来无本觉故。若依初门一切众生悉有本觉。如是本觉唯是一体遍诸众生。一一众生各有别觉。一切众生唯有一觉无别觉故。若尔众生唯应是一。所有本觉一故。本觉应非一。能有众生多故。此事不尔。所以者何。意趣别故。谓本觉心平等性故不能异种。一切众生差别性故不能同种。不能异种故一。不能同种故多。若尔此文云何通耶。谓马鸣尊者大宗地玄文本论中作如是说。
  譬如虚空中  清净满月轮
  独一无二体  遍现于千器
  本觉亦如是  独一无二体
  遍于诸众生  种种心相中
  譬如一段云  覆彼满月轮
  千器诸月轮  皆隐没不现
  无明亦如是  唯一体无二
  遍到诸众生  能作熏习事
  有二义故无相违过。云何为二。一者自宗决定。二者引摄决定。言自宗决定者。显示同一相续义故。言引摄决定者。显示差别相续义故。彼玄文论为显初义。是起信论为显后义。以此义故无相违过。是故马鸣尊者虚空地地论中作如是说。
  譬如以莲叶  覆一器月轮
  而余器月轮  终不隐现前
  无明亦如是  覆惑人觉时
  已觉人本觉  终不能隐覆
  此文为明何义。为欲显示差别相续之义故。复次文殊师利论议第一神力殊胜慈悲圆满虚空功德契经中作如是说。
  有无量无边  无明烦恼障
  遍到众生身  能作障碍事
  此文为明何义。谓欲显示精进修行之义故。云何显示。谓有众生作如是念。若无明体唯是一种。遍于一切诸众生者。无明唯一众生众多。易可断除。何须敢劳可修行也。如见世间相。多人作一事。为难之不足不勤修行。为欲对治如是懈怠痴众生故。如来说言有无量无边无明能覆佛性。以此义故一无明义而得成立。若尔一众生烦恼尽时中。余一切众生皆悉亦可尽。所以者何。唯一无明故。若一人断时余人不能断者。不可得言同一无明。复次有众生界断绝过失故。此事不尔。无明虽一相续别故。其相云何。颂曰。
  譬如夜闇一  遍到十室中
  灭一室闇时  余灭不可言
  论曰。夜闇虽一。而能遍到十室之中。闇一室一亦不可言。室十闇十亦不可说。于一室中人以明灯照室之中。闇尽灭无余。明圆显遍照一室中。闇尽灭无余。九室中闇尽灭无余亦不可言。余九室闇具有不灭。灯照一室闇不灭者亦不可说。无明烦恼亦复如是。言夜闇者喻于无明。言十室者喻众生身。言明灯者喻于智慧。是故当知。无明虽一相续别故。断及不断各各不同。若一众生烦恼尽时。余诸众生不能断者。烦恼未尽众生身中本觉佛性。为无明覆。烦恼已尽众生身中本觉佛性。无明所覆已尽出离。离障佛性为障佛性。天殊地别。何故今言同一佛性。不分其体遍诸众生。本觉佛性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无所不至。无所不通无所不当。平等平等一味一相无有差别。而无明藏中本觉佛性为染覆障。法界之外本觉佛性离染覆者。此俱攀缘虑知之心现量境界。非是自性中实理心。是故当知佛性之理。唯是一种等无差别。是故马鸣尊者大宗地玄文本论中作如是说。
  月轮现千器  若有浊水器
  现而非分明  若有清水器
  圆现而明了  晦明虽不同
  唯一满月轮  本觉亦如是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皆有本觉无舍离时。何故众生先有成佛。后有成佛。今有成佛。亦有勤行。亦有不行。亦有聪明。亦有闇钝。无量差别。同有一觉皆悉一时发心修行到无上道。本觉佛性强劣别故。如是差别。无明烦恼厚薄别故。如是差别。若言如初者。此事则不尔。所以者何。本觉佛性圆过恒沙之诸功德无增减故。若言如后者。此事亦不尔。所以者何。一地断义不成立故。如是种种无量差别。皆依无明而得住持。于至理中无关而已。若如是者一切行者。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超于十地到无上地。圆满三身具足四德。如是行者为明无明。如是行者无明分位非明分位。若尔清净本觉从无始来。不观修行非得他力。性德圆满本智具足。亦出四句亦离五边。自然之言不能自然。清净之心不能清净。绝绝离离。如是本处为明无明。如是本处无明边域非明分位。若尔一法界心。非百非背千是。非中非中背天。非天演水之谈足断而已止。审虑之量手亡而已住。如是一心为明无明。如是一心无明边域非明分位。三自一心。摩诃衍法一不能一假能入一心。不能心假能入心。实非我名而目于我。亦非自唱而契于自。如我立名而非实我。如自得唱而非实自。玄玄又玄。远远又远。如是胜处为明无明。如是胜处无明边域非明分位。不二摩诃衍法。唯是不二摩诃衍法。如是不二摩诃衍法为明无明。
  已说有觉门。次说无觉门。何故一切众生无有本觉耶。无本觉故。何故无本觉耶。无众生故。何故无众生耶。无所依本觉故。率此二门应广通达。如本问曰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有信无信。无量前后差别。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盘。答曰真如本一而有无量无边无明。从本已来自性差别厚薄不同故。过恒河沙等上烦恼依无明起差别。我见爱染烦恼依无明起差别如是。一切烦恼。依于无明所起前后无量差别。唯如来能知故故。
  已说发起问答决疑门。次说举缘广说开通门。就此门中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总标轨则决定门。二者缘相散示生解门。于第一门即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法体说。二者譬喻说。三者契合说。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者。即是法说。谓诸佛法当待因缘无自立法。所以者何。以法尔故。所言因者。本觉性种所言缘者。权实别用。以此二事故诸法得成立。应审观察。已说法说。次说喻说。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人无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者。即是喻说。此中譬喻即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木喻。二者火喻。三者人喻。四者烧喻。所言木者。喻于染法。所言火者。喻于智慧。所言人者。喻于众生。所言烧者。喻于对治。第一譬喻其意云何。所谓阿梨罗多掩尸。木即具五事。云何为五。一者根源深固无能超过。二者干枝花叶。乃至果实生利铦刺。三者香气极秽。四者毒虫乐著。五者眷属无尽。是名为五。无明染法亦复如是。根本无明甚深广大无能过故。一切种种枝末不觉迷惑过失无有量故。第二譬喻其意云何。所谓伏火即有七事。云何为七。一者干亡义。能令枯木乃至死故。二者生长义。能碍寒气令得生故。三者莫测义。不知所故。四者隐藏义。不能见故。五者出现义。出火炎故。六者随有义。随木有故。七者随无义。随木无故。是名为七。本觉般若亦复如是。熏习染法至尽灭故。受熏流转故。所住之处不思议故。无明藏中密隐没故。具足出现无所余故。随染有无本觉有无故。第三譬喻其意云何。谓假人者有二种故。云何为二。一者婆罗利多提假人。二者那尸阿多罗假人。彼第一人即知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知出火木。二者知钻转木。三者知渐顿时。四者知止住所。五者知成就次。是名为五。若第二人不知此事终不得火。修行诸人亦复如是。亦有方便无方便故。第四譬喻其意云何。谓火烧木即有三事。云何为三。一者舍利作钝事。谓火烧即诸刺木等不能害故。二者舍异作同事。谓作钝即都合灰故。三者背末还本事。谓同相即与地等故。是名为三。治道次第亦复如是。谓断障故。证得理故。归一心故。已说喻说。次说合说。此合说中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总说。二者别说。言总说者。总所为故。如本众生亦尔故。言别说者。别所为故。此别说中即有三门。云何为三。一者缘阙单因无力门。二者因阙单缘无力门。三者因缘具足圆成门。缘阙单因无力门者。譬如虽木中火性从本已来有伏藏火。而不假方便无以得火。如是虽无明藏中如来之性。从本已来有自性清净心。而不待修行之功无以得佛故。如本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故。因阙单缘无力门者。譬如有人虽具足方便。而彼木中若无火性终不得火。如是一切行者。虽具修行无量方便。而众生心中若无本觉佛性。终不得佛故。如本若虽有外缘之力而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乐求涅盘故。因缘具足圆成门者。譬如木中有火性亦具方便。火炎出现烧木无余。因缘具足者亦复如是。内中有本觉之佛性。外中具修行之功能。圆百行之因。满万德之果。三智俱行四德双开。如本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盘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就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盘道故。
  已说总标轨则决定门。次说缘相散示生解门。就此门中即有二说。云何为二。一者总说。二者别说。就总说中即有二意。云何为二。一者能缘。二者所缘。言能缘者。即应化身。能为众生造作成本觉之境界故。如本用熏习者故。言所缘者。即众生界。一切诸佛所化徒故。如本即是众生外缘之力故。就别说中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有简择缘。二者无简择缘。如本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故。所言有简择缘者。即有二意。云何为二。一者能缘之人。二者所缘之境。能缘人者其分齐云何。所谓发心以为其初。如来之地以为其后。能作此缘。所缘境者其分齐云何。所谓通于邪定不定二种众生故。复次通于正定聚故。如本差别缘者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怨家。或起四摄。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故。自此已下明善根已成熟未成熟之差别。谓有众生善根已熟。应化之身即便应时速令得度。亦有众生善根未熟。应化之身时节久远令使得度。如本此缘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近缘速得度故。二者远缘久远得度故故。自此已下于近远缘各开二缘。显示因果之差别相。云何为二。一者增因缘。二者增果缘。增因缘者。彼二种缘各各增长十地万行故。增果缘者。彼二种缘各各增长如来之地圆满果故。如本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行缘二者受道缘故。
  已说有简择缘。次说无简择缘。就此文中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是总。二者是别。总说中言平等缘者。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恒常不舍者。即是慈悲愿力缘焉。所谓一切诸佛菩萨。于一切时于一切处。常恒熏习一切无量诸众生中。而能作境。发起伏藏善根之气常不舍故。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者。即是实行。所谓应化上佛。以随转自在无碍之力故。随时随处随宜随事随乐。顺顺如如显示八种利益之业。教化众生无有余故。所谓众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者。即是显示观佛正法。谓一切诸佛出现众生界中。譬如角中毛。重重无数不可说劫。如是虽有无量无边。而若不修奢摩他者终不见佛。是故发心已去一切诸菩萨等。以三昧力观见诸佛法性之身。平等平等无有差别。同一真如同一法身。异唯见自。我自无别。是故说言平等见佛。
  已说总说门。次说别说门。就此门中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未入正位。二者已入正位。云何名为未入正位。谓十信凡夫一切二乘三贤菩萨等。未得正体智。未证后得知。未证如理故。如本此体用熏习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未相应。谓凡夫二乘初发意菩萨等。以意意识熏习依信力故。而修行未得无分别心与体相应故。未得自在业修行与用相应故。云何名为已入正位。谓十地菩萨内得正智外得后智。一分智用与如来等。唯本熏力自然修行。增长真如能灭无明故。如本二者已相应。谓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诸佛自体相应故。得自在业修行与智用相应。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习真如灭无明故。
  已说分剖散说门。次说尽不尽别门。此门为明何义。为欲显示一切妄法非道理故无始有终。一切净法契道理故有始无终故。复次为欲显示真妄二法。极相违故不俱行故。复次为欲显示真妄二法无有胜劣。其体相等无有广狭其作业同故。如本复次染法从无始已来熏习不断。乃至得佛后即有断净法。熏习则无有断。尽于未来。此义云何。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则灭。法身显现起用熏习故无有断故。
  释摩诃衍论卷第五
  释摩诃衍论卷第六
    龙树菩萨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诏译
  从上已来。染净诸法相熏相生不断绝义决择分已焉。自此已下分明显示生灭门中三种大义。
  本曰。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已来唯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问曰。上说真如。其体平等离一切相。云何复说体有如是种种功德。答曰。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此义云何。以无分别离分别相。是故无二。复以何义得说差别。以依业识生灭相示。此云何示。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故。若心起见即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若心有动非真识知。无有自性。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热恼衰变则不自在。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若心有起更见前法可念者。则有所少。如是净法无量功德。即是一心更无所念。是故满足名为法身如来之藏。复次真如用者。所谓诸佛如来本在因地。发大慈悲修诸波罗蜜。摄化众生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众生界。亦不限劫数尽于未来。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此以何义。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此用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蜜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又凡夫所见者是其粗色。随于六道各见不同。种种异类非受乐相故说为应。复次初发意菩萨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知彼色相庄严等事。无去无来离于分齐。唯依心现不离真如。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其用转胜。乃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问曰。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色相。答曰。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论曰。即此文中自在三门。云何为三。一者显示自体大义门。二者显示自相大义门。三者显示自用大义门。初大义中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五人平等门。二者时不转门。是名为二。中大义中即有三门。云何为三。一者圆满功德门。二者问答决疑门。三者别释广说门。是名为三。后大义中自有六门。云何为六。一者本愿无尽门。二者离相不著门。三者能所平等门。四者无相现应门。五者随见粗细门。六者问答决疑门。是名为六。今当作释如其次第分明散说。大聪明者应审思择。复?/div>
返回目录 上一页 释摩诃衍论-姚秦-筏提摩多 下一页 释摩诃衍论-姚秦-筏提摩多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