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粜矶弑俗诤未τ胁缓秃稀H舨欢呶液喂嗜弧S质渎凵舷隆2谎晕矣牒秃暇渥饕蛟狄病?br />
疏。唯眼所取一依名色者。简异余德名唯眼所取。色依一实名为一依。故彼论云。声.触.色.味.香各一根所取。色.味.香等皆依一实。然眼取时。要多微合方为其境 今谈其色。体依一实非一依色即眼能取。故彼论云。色.香.味等若依极微及二微果。名非现量 若一依色即眼能取。何非现境眼等所得皆现量故。或据其体是眼所取一依名色。不是许眼取一微色。
疏。量有五种者。微.短何殊。长.大何别。俱依二微.三微果故 答体虽无别形待为异 有云。微.大二量据卧而言。长.短两种约立以说 详曰。何故立中不许微.大。卧中不得有短.长耶。论复不说。教理并无。固难依也。
疏。所生之离等者。如树草等。遭风等缘枝叶摧残。与空离际生得一离。离是所生。故名离生。所生之离者此释词也 复由离体能令法离。合义翻此。
疏。此有二种者。相顺名同违名不同 有云。因果同时名为见同。如火与烟是同时故。因果异时名见不同。如见禾死已有霜故。虽有同时约多分说 详曰。难知。若同时见名同时者。见烟之时既不见火。何得名同。若亦见火此即现知。何得言比。若言烟.火据体同时名同时者。禾损与霜岂异时耶 若云见烟必有大体。禾损不尔不相例者 此亦不尔。如见禾盛名为见因。岂能生因此时有体有不遍失。复违彼论。论云见不同故比者。谓见因果相属一义和合相违。于彼毕竟不现见境所有智生。论既自云由相违等方有智生。明不同者是非顺义。同义翻此。
疏。数习名念因者。但数修习名之为习。不同佛法熏习名习。
疏。攒掷等者。由作因力而为因故。攒矛掷石石等方去。不尔不发。
疏。正智喜因者。与智俱时喜受名因。或离染缘。而是正智喜跃之因。二释任取。
疏。常于实转者。略为二释。一云体性是常唯实上有名常实转。二云恒常唯在实句上转名为常也。
疏。是遮德等心心所等者。由此异故遮缘德等心.心所法不缘之。表缘实等心.心所法而能缘也。或异为因令缘九实心.心所等各有差别。故彼论云。遮彼觉因。表此觉因。名异句义 问德等亦有自类差别及异实义。何不依立 答德皆是实家之德。实为依故。故言以德而显实也。有.及同异亦实性故。故但依本而立其异。
疏。俱分体至一切根所取者。此有总别。俱分者实德.业三。三不同故名为总异。九实名实名为总同。德.业亦尔。且一地实有众多地。总名一地名为别同。一一义差名为别异。德.业准此。此同异性在于色上即眼根取。余根亦尔。名诸根德 问空.时.方.我.意既唯是一。如何得有别俱分耶 答有三释。一云但总相言有别俱分。非全一一实皆有别。二云我.意.时等对于多人.及诸方.时亦得有别。空望别别能合之者说亦有多义。三云约与德依多少亦异名别俱分 问按彼论文。俱言俱分无总别言。疏准何开 答虽不明言理实定有。故彼论云。俱分云何谓实性。一切实和合于一一实实诠缘因。德.业亦尔。释即总俱分。彼云。及彼一义和合地性.色性.取性。释如次即是实.德.业三别俱分义。由此疏开善得彼旨。
疏。和合等唯一物者。问有能而令实等造果。造果不一。有能故多。和合而能和合实等。实等一一而有多种。和合应多 答实等各别。或共造果。造果非一故。故有能多。和合但令总实.德.业相属不离。故体唯一。
疏。空时方我意五是一物者。问意如二微云何一物 答一人身中只有一种名之为一。纵如二微不言微成。故亦名一。
疏。意等是常者。问如二微大何名常耶 答非他所作即名为常。虽如二微不言他作。故是常也。
疏。觉乐等无常者。问如色.味等随所依实通常无常此觉乐等何不亦尔。彼说觉等而依我故 答若非所作可名为常。若是所作纵所依常亦是无常。觉等十四皆所作故。故彼论说。此十四德皆待因生。待因生者即是所作。故是无常。如彼具明。恐繁不录。
疏。离性无常者。问离合相对。离唯无常。合何不尔。又说合性亦待因故 答业等合时有所依实而是常故。故得通常。离即不尔。故不相例。又虽待因体非所作。故得为常。余皆准此。
疏。彼此唯是无常者。问此.彼既约近.远二觉待数.时.方。时方二全.数之一分体既是常。彼此何故而无常耶 答夫待他生即是所作。所作彼.此体是无常。不同一等亲依常故而得名常。此疏待故。
疏。色味香触若地所有唯是无常者。即彼论也。因于粗地为同类因。故皆无常。
疏。因门中等者。彼论诸门辨德之中。约因明德名为因门。
疏。火合为因者。按彼论云。火合为因者。谓地所有诸极微色.香.味.触者 释一一地上所有色.香.味.触。由诸极微与火合故为因生起。故论复云。色.香.味.触地所有。极微.和合者与火合。既云极微.和合者与火合。明知火与地等极微合生香等 有云。前念之香而与火合为因。能生后念之香 又云。色等.火合为因生香 又云两火极微而生子微 详曰。总不应理。皆违彼论。
疏。同类为因等者。按彼论云。色.味.香.触同类为因者。谓二微果等和合 释二微果等和合之色。从彼极微色等而生。极微色等是微果色同类因故。故论复云。极微色等能造同类。二微等色同类果故。
疏。从前同类为因生者。疏家释彼同类因义 问今引火合同类因文如何证彼香唯无常 答二微果等彼许无常。香既在于二微果上从同类生。故知无常。彼说地上所有香等即皆无常。今引火合显香地有。明知无常 问既唯无常。何故彼论唯无常中。但有十三不说香耶 答觉等十三不约所依以辨无常。同类合明有十三德。香.味等四由约所依辨常.无常。与觉等别不言十四。
疏。液性地火所有一切是无常者。准此液性不依地.火父母极微。可依水微。由此彼许液通常也。地等坚硬。父母之微无流液也。火如何无。非坚硬故 答彼许眼见坚赤炭等亦名为火。纵焰火等亦不同水性。劲.弱异。
疏。随所依实若常无常者。此色等十随其所应依水.火.风父母极微即名常住。依子微等是无常也。色.味.香.触若依于地。彼宗自说唯是无常 问色等依地父母微不。若不依者有何所以。若许依者。色等能依何唯无常 答彼论无释。以理言之。义同液性不依于地父母极微。火等极微色义得有。能依通常。
疏。如地至一向是常者。实句中地与德觉等竟无相应。名常不会。
疏。自许德等者。且如地上所有诸德名自许德。此德与自所依之实有会时故。非常不会故名无常。
疏。如常无常所作非所作亦尔者。有义但是常者即非所作。若是无常即有二种。有法无常皆是所作。无说无常即非所作。无说无体不可作故。但非恒无名无常也。疏言无说所作非作。此义将非 详曰。彼论不说所作非作。然据理者有义可依。疏意通结前之所明常无常。随应得说所作非作。不是偏结无说一句。既称为无所作何有。而见非耶。由彼论中作非作例同于前常无常义。故疏等复而言之也。
疏。子微已上是现量等者。有义今解子微亦非现得者 详曰。疏既说云子微已上。明知不说子微为现。下破顺世明多果合以为其境。不证子微是现境也。具如义灯。
疏。空时方等至非现量得者。有义空为声依。声唯现境。何故说空非现境耶。故可说空亦为现境 详曰。不然。虽耳依空。空岂所闻令耳得耶。不同地等。他许色等依地有故。故眼得地。又论解现量云。于至实色等.根等和合有了相生是名现量。空非根合故非现得 又云。现量云何。谓了相于至色.味乃至地.水火实所有智。若空亦是现量得者。何故不言而至空耶。违教违理故难依也。
疏。文不说重等者。疏主应捡不正本也。
今亲捡彼论。云色.香.味.触现非现境。若附极微及二微果。名非现境。谓若依附天非一实。是名理量境。声一切是现境。数量.别.合.离.彼.此.液.润.重势用。如色.味.香亦尔。故知重性通现.非现。
疏。虽有六句一向是常等者。此重说彼十句之中常.无常等。欲显常中能生果者。故重举之。
疏。五句全至虽常不生果者。问我是作者。何不生果 答但能造因不作果故。所受之果他所作故。
疏。德句准有能者。实等生果要须有能。所以有能名常生果。液等十德生果所须。故同有能。名常生果。
疏然实有中等者。十句之中九句实有名多实有。此多实中五是现量。现量所以得名为多。不尔不得名多现量。五是现量。五非现量。现.非现等现何名多 详曰。通明十句亦得名多。多者非一。故五名多。不须相形方名多也。
问十句.六句相摄云何 答实.德.业等六句可知。异.有无能而有多释。有义三种同异句摄。三种皆是差别义故。有义异句既唯实转。即实句收。有能.无能实.德.业三得果之时。望各自果.及非自果定所须因。还依实等三句所摄。六句依有不收无说 详曰。后说为胜。有依凭故 或不相摄。理亦无过。若依实等即实等摄。德亦依实应亦实收。此既不收彼云何摄。又彼论中无相摄处。
疏。六句皆实者。有义通假。谓军.林等。若依前解军.林等假非六取收。故后说胜 详曰。彼军.林等离人.树等无别军.林。摄假随实名实何失。又不摄假即非胜者。不摄无说亦应非胜。故疏所明理无爽矣。
疏。不可以无用难等者。谓自真如实不离识。恐彼妄谓是离识有。而为不定。为遮此故不言无作 若尔常住不生果。因亦于如转。彼何不遮耶 答据实无作不生果等。皆是正因。真如自许不离识故不成不定。然立因法不可双陈。故论且举常住为难。
疏。量云此等实常不生果者。问宗.因既同。岂不有法成于有法因无依耶 答疏但指法。不能繁词。理实应牒常不生果一一法名以为宗也。思之可解。
疏。或余句无常虽不生果等者。即德句中合离等德而无常者不生果也 问今他比量。他许离识实有自体。何非不定。答疏主所造因明疏中。立自他因甄简剖析如其楚.越。而辨此论往往挥杂甘蒿犹参 今以愚智聊有二意。一试诸学者而悟不耶。即俱舍论有斯意矣。二余因明师于一因过不分九例。今随他语。复欲发生学者觉惠故示纰谬。若言疏主实闇斯理。因明疏内何巨照然。故应不出前之二意。故因应云许是常住不生果故。简诸不定悉皆无也。
疏。今言常住至在异喻者。即因异喻。准觉乐等宗同因异。理门九句当第八句同品分转亦为正因。
疏。又不言常等者。即宗.因中皆除常字。宗除觉等。不尔相扶 详曰。纵除常言。觉等亦但是宗同品。彼许觉等而能生果。非因同喻。故彼论云。一体.别体彼觉为因。此体.彼体以远近觉而为因也。既言为因。
明能生果。
疏。同喻亦非定是有性者。据意喻说言非定有。觉等喻上无碍之因而得转故。
疏。初中有二以德例实等者。详曰。若准疏科。地.水.火三一段之文无所摄也。故今言者初中有二。一俱触应同破。二同见无异破。初中复二。文易可知。
疏。其地等至皆有触故者。由身得触。地等有触身得地等。
疏。色德至风中无色者。色不依风。由此身根不得于色 若尔身得地等何不得色。色依地故 答根.境相对身得风等。由地有触故亦得之。非得地等一切之德。非自境故。
疏。彼以假实地等俱名地者。佛法谈彼。非是他宗立有假地。即眼所见名假地也。地坚为性。实身根得 有言眼所见水名为假地 详曰。不应然。眼所见水但是假水。他亦许水是眼见故。若眼所见水名假地者。更何等水是眼所见。若言他眼不许见水。违彼此论。
疏。文言虽总等者。结申正义。文言总也。不以论云无实地等。即难于他色即是地。自五境分。色不即地。若难他者有违宗失。
疏。亦非地等是此中意者论言亦非眼见实地等者。意说地等非眼所见实句所摄。
是此意者。即是彼此相例之意。
疏。业至三色等性者。大有.俱分是色性也。
疏。取声之时至名定耳根者。近身之空而起取声之作用故 问耳根常不 答耳即是空。故耳亦常 或是无常。如本微常所生子微是无常故 然前解胜。彼论说耳即是空。故。与微义别。
疏。虚空至数为喻者。数字恐错。应为不字。空.择灭等虽不离心不得将为喻。何所以者。空.择灭等是佛法法。今就他宗以为比量。不可将自择灭等法而以为喻。故疏言就他宗比量。释所以也。若不尔者。前来何处有择灭喻而云数也。
疏。虽有他随一过等者。佛法名他。外道他故。余准可知。
疏。余八句一一别除为八比量者。有义九句之中。随除何句以为宗.因。言非实等。非显多量。所以者何。且如初宗言德等者。除无说句并皆等不。若不等不尽。因便不定若言等者。余皆所等。即一宗.因已能成立所等八句非离识有。更余为宗犯相扶失。前已成故由此初量总成八句。后别立一总成二量 详曰。疏意说云。九句之中随除于一即得为量。非唯局在非实.有二。余句皆有可除为量之义。恐迷方者依文封执非实.非有二得为量余乃不得故言八量。或约句数而有别别二合等义。不要令作 又复不言二合等量而无过也。为令学者得生异智故作此言。
论。彼所执有等者。问以非无因而难他者。即佛法中诸有体法亦不得成 他量难云。汝声。应离色外无别自性。许非无故。犹如色等 答宗中自教.世间.现量.自语相违。汝岂不许声离色有。下许异实因亦有此难。破亦同之 问外又难云。汝七.八识。应离六识无别自.体。许是识性非无故。如眼等识。若离六识。应非识性。许异六识故。如毕竟无等。量三支具。七.八应无 答前因有决定相违过。相违量云。自七.八识。应离六识有别自体。许为他识俱有根故。如眼等根。后量宗有一分他所别过。佛法不许第八与六一向相离。因亦一分他随一过。八为六依非定异故。又俗有别真无别故。既为似立三支宁具。故我七.八识义得成。应更审思。
疏。遮决定相违者。外作量云。所说有性。离实等三有别自体。除无说外余六句中随一摄故。如异等句 有云。有性。异实等三定应别有。实等所不摄故。如同异性 详曰。言别有者别有其体。若尔因有不定之过。为如同异实等不摄有是别有体。为如无说实等不摄有是无别体。故应依前。
疏。此难恒齐等者。此论主言。汝虽前解我今后责。有无恒齐。汝今何方能遣我难 或有无齐。论主何方能遣外难。前解为本 有义若胜论救有法有有难令无无。亦应汝色等非无待因故有。龟毛非有待因故无。既许有法从因而有。无不待无。我亦有法由有故有。无法不假无法方无 解云我法有因果。因果俱生灭。汝有为因起。应非是一.常 详曰释旨甚好。词当疏阙。可谓白圭而犹玷矣。何所以者。无为之理为离系果.及能作因。岂即生灭。若据有为文无简故。他实.德.业虽有因起。他亦自许有无常者。岂不相扶。若偏难常。亦何不简。故今应云。我有为法有因果。因果俱生灭。汝实等法有因起。实等并应非一.常。
疏。莫此亦非同异性者。此同异性非但不是彼实等性。亦复自体非同异性。是故言亦 详曰。或亦前有。前有已破非实等性。同异同彼。故论言亦。
疏。此中无自言相违等过者。有义此言汝执。虽能显示非自所许。然法.有法二言相违。不可说无违自语失。故宗应云汝同异性应非实.德.业性 详曰。若不言简法违有法可自语违。有法言汝明非自许。今以法违。何自语过。若以言简亦成过者。即因明论天主叙彼有法自相相违之量应非真破。亦有自语相违过故。彼既不违此何即过。故然改宗云汝同异性非无此理。若牒论全文而为有法故当依疏。
疏。然今宗至应别简者。若不简别直依论作。即有法成有法等失。德.业并在有法之中。复将为喻。故有此过。
疏。此中所言至当句为宗者。即论中云勿此亦非实.德.业。是非取上言实.德.业三。彼但总非。非量破故 言故别者。释别当句为宗之义。意乃显论中无总量理。
疏。等取德喻等者。有义亦等总宗之喻。总宗之喻非实.德.业故。别等取和合句义 详曰。论中既无难总之宗。等等总喻。喻何所设。
疏。应非实地者。非实地言通二义。一者非是真实之地。二者非是实句中地。
疏。然文唯有以性同实例者 详曰。观论之意。令实.德.业同同异性不别立性。此乃以实而同性例 又疏标云。难令离实等无同异性。今判论中以性同实。应笔误也。
疏。无别有大非实性者。九句之上共有一性名为大也 问何为此难 答彼依相似立同异性。九皆非实。非实相似。故难令立大非实性。
疏。若不尔至犯相扶过者。此有二意。一云若不直责尔者。他许德上有非实性。此乃相符 二云若不总难九句之上而共立一大非实性。即有相符。他许诸德立非实故。若九句上大非实性。他即不许故无相符。前解为本。
疏。前之五句现量所得者。有义今解。实.德通现.非现。若唯现境。何故十句说通非现 又下论云。极微聚集足成根境。亦破本计。故知实等通非现境。此即三全二句小分现量所得 详曰。疏言五句是现量境据总聚言。不言实等一一别法皆是现量 何以知者 答疏叙胜论诸门义中广自分别现.非现境。岂可前后自相鱼肉。若言疏主谈本六句言五现量。疏之上下何不说言五唯现量。既不言唯。故知疏意据此句中有现量境名五现也。
疏。非是缘不离至现量所得者。此但遮实非是缘彼离识外境智之所得。而不表是缘不离识现量智得。以彼实句本无体故。又识内境非皆现量智之所得。
疏。恐监持业释等者。若不言缘。为言离识实有自体即是现量。论若许尔者。即自他宗皆说心等非离识故。故违宗过。
疏。其觉乐等亦八法中者。有法名法。
疏。即有一分相符之失等者。有义有说缘言简相符过。此即非理。应问彼言。有法之中简觉等不。若其以简何故相符。若不简者。设置缘言岂能遮简。由此即应为简相符。于有法中先除觉等 详曰。此难意云。论说缘言在于法中。如何以法遮有法过。由斯即应于有法中言除觉等。便无相符。今以理观。简亦何失。连类言之可当悟矣。
且如佛法对声论师立声无常。无常宗法。便简声上所有常义。若不简者他许声常岂不相符。相符不有故知能简。今者实等有法之中含能所缘。法中言缘。意遣有法能缘觉等。与立声宗而有何别。独不见许。故一缘言兼简相符。想应无失。请审详之。
疏。若论说言至说唯字者。准此文意似牒外难 外难意云。彼既许有唯缘实心。论中应置唯缘二字。言唯缘者简去觉等。无相符失。缘显能缘。无违宗过。
疏。通缘二者至现量得故者。既许一心双缘二境。二境互从。是离不离实有自体现量所得。何所以者。不可一心分之为二。是以二境。更互相从名离不离现量所得。由是唯言简此不得。
疏。其总缘者亦所简故者。其总缘中若是离识实有自体现实得者。亦入所破。故论缘言简诸过尽。
论。大自在天者。按提婆菩萨释外道小乘涅槃论云。摩醯首罗论师作如是说。果是那罗延所作。梵天是因。摩醯首罗一体三分。所谓梵天.那罗延.摩醯首罗。地是依处。地主是摩醯首罗。于三界中所有一切命.非命物。皆是摩醯首罗天生。摩醯首罗身者。虚空是头。大地是身。水是尿。山是粪。一切众生是腹中虫。风是气。火是暖。罪福是业。是八种是摩醯首罗身。自在天是生灭因。一切从自在天生.从自在天灭名为涅槃。故自在天常。一切物涅槃因 又传释云。彼宗自在有三身别。谓法.报.化。彼说报身居色天上不来下生。状似世尊受用身也。其变化身随形六道教化众生。然说多住雪山北面。或在南海未剌耶山顶。法身即此论所叙是。
疏。遍故至能生诸法者。遍故何不于一切处能生诸法。常故何不于一切时能生诸法。而别分也。
论。余执梵王等者。按提婆论中叙此诸计。言大梵者。围陀论师说。从那罗延天齐中生大莲花。从于莲花生梵天祖翁。彼梵天作一切命.无命物。从梵天口中生婆罗门。两臂中生刹利。两髀中生毗舍。从两脚生首陀。一切大地是修福德戒场。生一切花草以为供养。化作山野禽兽人中猪羊等类。于戒场杀害供养梵天。得生彼处名涅槃 言时者。谓时论师。作如是说。时熟一切物熟。时散一切物散。是故我论中说。如被弓箭射时不到不死。时到则小草触即死。一切物时生。时熟。时灭。时不可过。是故时常生一切物 言方者。谓方论师。作如是说。最初生诸方。从诸方生世间人。从人生天地。天地灭没还入彼处名为涅槃。是故方常 言本际者。谓本生。安荼论师说。本无日.月.星辰.虚空.及地。唯有火.水。时大安荼生如鸡子。周匝金色。时熟破为二段。一段在上作天。一段在下作地。彼二中间生梵天。名一切众生祖翁。作一切有命.无命物。如是等物散没彼处名涅槃 言自然者。谓无因论师。作如是说。无因无缘生一切物。无染净因缘。如我论中说。如棘荆针无人作。孔雀等类种种画色皆无人作。自然而有。不从因生名为涅槃。自然是常。生一切物 言虚空者。谓口力论师。作如是说。虚空是万物因。最初生虚空。虚空生风。风生火。火生烟。烟生水。水即冻凌坚作地。地生种种药草。药草生五谷。五谷生命。是故我论中说。命是食。后时还没虚空名涅槃。虚空是常名涅槃因。
疏。其我至前后别者。此释违也。违云今明法执。何故论我。答意可知。
疏。下破之中至为不定者。由许声性常不能诠。下破之中彼不得将声性为喻而与论主而作不定。故云无喻 有云。由此不得与大乘作法自相相违者 详曰。不然。设许能诠只有不定失。法自相相违过者同无异有。今能诠因二喻皆有。故是不定。余能诠声无常为同。声性为异。思之可悉。论。有外道执极微常者。此师所计我法色.心皆四大造。故广百论第二云。顺世外道作如是言。诸法及我大种为性。四大种外无别有物。即四大种和合为我.及身.心等 问内外男女既有差别。能成大种亦差别不 答虽大种性内外无异。然有安立形相差别 有义顺世极微有其三类。一极精虚。二者清净。三非虚.净。所生之果亦有其三。一心.心所。二眼等根。三色.声等。如其次第三因所生 详曰。虽有此言不知何据。准广百论此叙难依。彼论说云内外大种性无差别。云何得三种不同 问顺世何意计微为常 答恐后劫成无种子故。故俱舍论第十二云。一类外道执极微常。彼谓空劫余极微在。何缘彼执犹有余极微。勿后粗事生无种子故。由斯此师计微常也。
论。若无方分等者。问彼本计微造一切法。心.心所等亦合有碍。今以为喻岂得成耶 答如义灯释。今助一释。望能造大实无差别。然所造心无碍。能缘心不成粗。造色有碍。集成粗色宗计尔也。不可依于狂夫而无礼乐之轨。故破二师以心.心所为喻亦得。
疏。德句中量德等者。实亦得有长.短量合。不异微.大二量体故。故不言也 有义即是微量及短量德子微有故 详曰。果色之言唯因子微可如所断。孙微已去亦名果色。云何不取长大量耶。
论。若谓果色遍在自因等者。有义此依宗叙。前文说云不越因量非是本宗 详曰。今观论势前为本计亦复何爽。故前论云。又所生果不越因量。此牒而破。若非本计论牒于谁。故前本计。此为转叙亦应无失。
疏。以三微果等因非极微故者。言三微者第三子微 果即第七。第七之因即名为微不名为极。所以总言如所在因。故不别言如所在极微。极微之言不通微故。极微子微皆得名为所在因也。
疏。此中二量如次前者。不成粗色及非根取二种之量。即前论云。又所生果至便违自执。两段文中而已作讫。故此不叙。
疏。此是宗义者。大乘宗。大乘不许沙体受水。铜体受药。
疏。就宗难者。就外道宗。彼许果色入因微中。亦许水入沙微中故。故得取沙而为喻也 问大乘同处不相离色互相涉入。岂非因果体相受入 答无实极微。是假识变。故得涉入。不同彼宗。
疏。量云至如药变铜者。就他为量。他许药微入铜微故。故得为喻。
疏。一应无次行等者。此一颂文而量有五。一彼论云。若无隔别眼所行境执为一物。应无渐次行大地理。若下一足至一切故。量云。无障隔处此下一足时。所未至处时亦应已至。汝执一故。犹如于此 二彼论云。又应俱时于此。于彼无至未至。一物一时理不应有得.未得故 量云。汝宗世间无隔断物。无有一法有至.未至。执是一故。如手握珠 三彼论云。又一方处应不得有多象.马等有间隙事。若处有一亦即有余。云何此.彼可辨差别 量云。于此无障隔一方处所有多象.马。一象住地应余马等亦住此地。执是一故。如此象住地 四彼论云。或二如何可于一处有至.未至中间见空 量云。无隔一处象.马二居。应不得有中间空处。执是一故。如手握珠 五彼论云。又亦应无小水虫等难见细物。彼与粗物同一处量应等故 量云。小水虫等依无流水能依。应等所依之量。执所依一故。由如无流一颇胝迦一所依色。
疏。不言同异至是彼性故者。显有.同异既是诸法性。故论言等。若论明言有.及同异。不知此二是诸法性。
疏。又等同异显类别故者。除有.同异所余之法非显类别。复非法性故不等之 问数论本宗不立六句。今有.同异何言彼计 答彼虽不别立六句义。法体不无即名为有。法有同异名同异性。不同胜论 有说三德名为有性。二十三谛名同异性 详曰。准此论破。有性不唯在于三德。故论结云便违三德我等体异亦违世间诸法差别。故知有性通二十五。二十五差异即为同异。
疏。又我等至差别相者。若论其体。二十三谛即自性故体无其差。若据相言二十三别。今约其相亦是所破。故等等之。初即约体故二别也。
疏。此中色等至不定过者。等数量等十一种德及地.水.火。皆眼境故。若不等之有不定过 不定过云。其所说色为如声等非色性故非是眼境。为如数等非色性故是眼境耶。
疏。如共故非一等者。此交加说。若顺言者共故非异即别非一 详曰。或但如疏亦不交加 言共非一者。有.同异性与所有法而非是一。如似共相与所相法而非是一。假.实.能.所种种异故 言别非异者。有.同异性异其所有。别别法外而无有体。体即彼故。故名不异。似佛法中所有共相故言如共 有说。以无别故故称为一。义差别故复言亦异。如内宗中水波等喻。大意同疏。
疏。双无之言无所表故者。但言无儿即知石女。何须复说无女之言。
疏。又此言表即同第二者。第四计中有四句破。表同第一不双非难。遮同第二无所执难 问且如大乘一切色上有质碍性。此名有性。色法即有非色法无名同异性。此之二性与色等法。亦得名为亦一亦异非一非异还同外道。如何破他 答大乘宗义假名施设。非识外实。迷悟有别。由是悟故四句皆是。若也迷者四句皆非。故不同彼 问今以四句破彼外宗。大乘正义何句所摄 答有义大乘正法非四句收。不可言故。无定性故 详曰。若同外计一句亦非。若依假诠通有四句而有何失。更互相望得成四句。如前应悉。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一(末终)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二(本疏第二)
沙门智周撰
疏。今言离识简违宗过者。问设言异识何有违宗 答大乘宗中异识之色不是无故。
疏。稍相近等者。相似名近。大小俱说心为能取心即是识 有云。体即识故谈彼心王。稍相近故说彼心所 详曰。此未必然。何意心所独名相近。若似名近何不兼心。近王名近境相更近。何乃先破 或据一边义必通也。然成繁碎。
疏。对有三种者。问对为何义 答谓碍也。碍有二义。一障碍名碍。二拘碍名碍。三有对中障碍有对。障碍名碍。所缘.境界。拘碍名碍。
疏。境界有对等者。然境拘碍能照根.识有多差别。故施设论作如是言。有眼于水有碍非陆。如鱼等眼。有眼于陆有碍非水。从多分说如人等眼。有眼俱碍。如毕舍遮.室兽摩罗等眼。有俱非碍。谓除前相。有眼于夜有碍非昼。如鸺鹠等眼。有眼于昼有碍非夜。从多分说如人等眼。有眼俱碍。如野干等眼。有俱不碍。谓除前相 释施设论者六足中一。大迦多衍那造 毕舍遮者唐云食血肉。鬼之异名也 室兽摩罗傍生类也。形如壁蛒。小者二丈。大者百尺 俱不碍者。即诸盲者 问根.识各能缘照自境。何名为碍 答只为自境拘自根.识。不令于余境等转故。或自境等和合转时。于余境等而不得起故名为碍。故俱舍论云。云何眼等于自境界所缘转时说名有对。越彼于余此不转故。或复碍者是和合义。谓眼等法于自境界.及自所缘和合转故 释曰。双问双答境界.所缘二有对也。释中有二。并以拘碍名为碍也。
疏。心心所法至名为所缘者。显所缘有对。执犹虑托。心.心所法其性羸劣非境不生。犹如羸人非杖不起。故彼境等是心所虑。名为所缘。此据有缘其用方起。非必正起。故过.未心亦名有对。碍缘境用名所缘对。
疏。若于彼法等者。显境界对。于彼色等此眼.耳等。有见.闻等取境功能。说此色等为眼等境。功能所托名为境界。如人于彼有胜功能。便说彼为我之境界。此约有能。非要起用故彼同分仍名有对。碍取境用名境界对 问取.缘何别 答取谓照瞩。缘谓缘虑。故二别也。又俱舍论句数聊简云。若法境界有对亦障碍有对耶。应作四句。谓七心界.法界一分诸相应法是第一句。色等五境是第二句。眼等五根是第三句。法界一分非相应法是第四句。若法境界有对亦所缘有对耶。应顺后句答。谓若所缘有对定是境界有对。有虽境界有对而非所缘有对。谓眼等五根。
疏。然经部至十处所摄者。亦如大乘十八界种第六.八缘以境对根合法处摄。从所生现十八界收。此亦相似。
疏正理论至别有色故者。问有部亦尔。何乃诤耶 答正理难意我粗细实。可细从粗在十处收。汝粗既假。云何实细从假十处非法处耶。经部意云。虽假实殊随所成粗在于十处非法处摄。故有诤也。
疏。萨婆多等粗细俱实者。等说出世.及说假部。说假部计蕴门皆实。说出世言出世并实。故粗细色在蕴。出世悉皆实故。故疏等言等此二宗各小分也。余部全同 或复全异。故不等之。
疏。五根等亦摄在中等者。问此量对谁 答略为三释 一对有部。五根.境等摄入宗中。故无不定。若对经部有相符失。经部根等皆是假故。虽破能成。为遮不定兼破根等。亦无失矣 二对经部。五根.境等摄入同喻。论意但破能成微故 三双破二宗。然别作量。若以一量破二宗者进退有过。思可知也。第三义备。前二理通。
疏。无为至无不定者。非色喻言摄无为等。无为无碍。不成衣等。故入同中。故彼不得将为不定。
疏。此二量破经部者。详曰。以折宗法而为其因成非实有。通前三量亦应无失。已成宗法得为因故。
疏。极微有方分理不应成一者。以一极微对六方面名有方分。既有六方所对不同。能对之微云何体一 应立量云。所执极微。体应不一。可分折故。有方分故。如诸粗色。
疏。不然因有随不成者。若以此文对经部者。无方分因便成随一。经部不许无方分故。
疏。为量同前者。同前承光发影中量。难彼极微令有方分。
疏。聚应如极微者。一极微处若有六微。应诸聚色如极微量。展转相望不过量故。则应聚色亦不可见。
疏触与不触皆应有分者。若相触者。相对碍故。理有方分。设不触著拟宜六方亦须有分。若不尔者何名对色。
疏。聚不异无二者。聚不异言牒有宗救。聚色与微而无异故。无二之言天亲难彼。聚色应无影.障二也。即极微故。犹如极微。
疏。此结非等者。既破极微非实有。已成前量云外有对色定非实有。因乃无过。
疏。此非他心等境者。他心智者但缘他心不缘根故。且依凡夫。六识散心之所不得。第六虽缘然非现得。故必除之。理实余圣非定六识亦不得也。其第七识因中自他皆不缘根。果他不许故亦不简。
论。以能发识比知是有者。泛明比知略有四种 一以因比果。如观现法有引后用知所引果 二以果比因。即观现法有酬前义知能引因 三以体比用。观所成法而知作者.作具差别 四以用比体。观作者等知所成法。今论所明以果知因。由用比体。
论。外有对色理不成等者。论中意明五根但是内识变现。为下自明五尘境故。然有对言.及内识变义该根.境。疏主因叙诸宗五尘。不说此文是明尘也 故总结云心外有对前已遮破。故此诸根但是内识之所变现 若尔何故引观所缘缘颂义而以为证 答意取识变一边为证。有义破云。疏说此说所缘之境是识所变非外微成。今不依此。若已显境是内识变。何故次下复云眼等外所缘缘理非有耶。明知此文但显五根是识所变 详曰。谈何容易而见弹斥。疏何有云此说所缘岂不自加。又疏前科分明自指根.境等别。明疏不谬。当审寻之。
疏。有以过去五识相分为五尘者。是过去世五识所变相分熏成后生现行今为识境。故观所缘论云。或前识相为后识缘。引本识中生似自果功能令起。不违理故。
疏。不见香味通假者。虽无明文。以理言之亦得有假。如和合香可许是假。故瑜伽论五十四云。空行风中无俱生香。唯假合者。既云假合。明知是假味中必有和合之味类香通假。
疏。谓曾现见色等者。释论解云。曾见色者。谓能持过去识受用义以显界性。现见色者。谓能持现在识受用义以显界性 释曰。受者取也。即释前现见。义者是境。即明前色由能持识根方取境。故举所持以明界也。此但明界。界谓能持。不言眼义。或持识者显其界义。受用义者明其眼义。
疏。及此种子者。释论云。谓眼种子或唯积聚。为引当来眼故。或已成就。为生现在眼根 释曰。由此种子能生二世现行眼根。眼根因故亦名眼界。故彼论云。故此二种名眼界者。眼生因故。二世眼种名为二种。因义名界。总以持.因二义名界。然瑜伽论五十六中六义名界。恐繁不具。余根准此。
疏。由本熏时等者。根实唯种。由熏种时心变似色。对法据此熏时似色名为现色。余根亦然。
疏。对所生之果识等者。能生果法名为功能。现行色根能生识果。据此假说现行色根名为功能。功能即是种子异名。
疏。功能生识等者。大小皆许根名功能。所以论云发眼等识名眼等根。举功能显。由体有诤故论不出之根体也 详曰。或唯现家会所缘论名功能意。彼言功能据极成说。虽实现色是眼等根。由不极成故彼不说。
疏。下破所缘缘至第三结正义者。详曰。捡下文中归正义处。乃是总破有对色中大文第三。除此更无归正义处。破有部后虽复结云许有极微尚致此失。然无归于正义之处。以理应云后总结也。即是复云许有极微文等是也 或可。文言况无识外真实极微。即正义。
疏。外人执他身心至故今非之者。有义此亦不然。论文但破有对实色不破心故。又理非有。指前破文。前但破色不破心故。但言义便故总叙宗。非文意者即无有失 详曰。虽复本意破外有对。论今以彼所缘缘破。所缘缘宽。有对义局。以宽成狭破他心等非自亲缘斯有何失。若不许者即此论标所缘缘言。摄义不尽复不定失。他许他心虽是所缘非自识变。是自外故。故知论意总包一切所缘缘也。不得说言非文意也 又疏意云。他心.心等非自亲缘缘。非所缘。不斥心义。云何难云论但破色不破心耶。难失疏旨。得论玄妙疏诚可观。
疏。诸预流等者。一刹那顷受等心所还能自缘 问何独初果 答一切皆得。凡夫不明。所以不说。预流初圣故举例余。
疏。此即总牒共许所缘缘义者。有义斥云。若牒共许何名汝执。又自宗义次前已说。何须重说。今辨亲缘。岂大乘中能引自识。是此所引亲所所缘 详曰。所缘缘者为境生识。此之名义大小通许。名之为共。非言此缘体性差别一切率同名为共也。亦如因明共比量义而所诤宗实不同故。前标所缘辨自识变。未明何义名所缘缘。今牒共许所缘缘中他所许义言执何违。何有重失。难引自识例此知非。
疏。法必有体至是所缘者。有义彼似境相非是所缘。属能缘摄故说似境名所缘者必不应理 详曰。此盖似破。于无过中妄生过故。疏谈彼意识上必有似境之相。其色等境方名所缘不尔便非。何以故。能缘无彼取境用故。又如眼识缘色之时。识上若无似境之相。色境名为眼所缘者。色必应为耳识所缘。耳识亦无似色相故。若不尔者比量相违。若许尔者有杂乱失。由此要须有似境相。然疏文约而义繁也。长披审思幽旨方悟。疏中不断似境之相属所缘也 又疏次云。其似境相即是行相大小乘别。解四分处必自明也。
疏。今以为喻意取小分者。但取非缘一分为喻。名为小分。
疏。以五识是有法所收等者。无过所以如灯具辨 问本成和合非五识缘。今意在法五在有法。乃成和合非是意缘。何关五识。若尔颂中何言五识 答五虽有法亦名所立。故如瑜伽云何所立有二谓自性.差别理门亦云但由法故成于法。如是成立于有法 问法中言设。明非实许。第二月上设五所缘。理竟何失。而于法中要除五耶 答他许自违纵他名设。他元不许云何称设 详曰。历观群典设有二途。一者他许自宗不许而有设言。二者自他虽总不许。为有所夺假纵于彼亦复言设。即摄大乘设许经部色.心互为无间缘义。如下当悉。第二月喻他虽不许为五所缘。为夺于缘纵许所缘。理亦何失。同摄论故。若准此理。彼颂五识在于法中亦应无爽。当更审思。
疏。亦非法性等者。性者体也。无实体故名非法性。
疏。义须加减者。或有疏云。不须加减。略为二释。一云义是。不字非也。然有无境虽皆所缘。但意所缘非五识境。据义而言当须加减。非文不正须加减之 二不字正。义言谬也。彼文既正。第一解中不须减出五识设所缘等五字。但如初作五在有法。即无过故。二释俱通。后解稍顺。
疏。然触至不同长等者。但地等增名涩.滑等。不同长等相形待立 问长.短何故聚.集摄耶 答若约相形即相待假。据多法成名聚集假。亦不相违。
疏。如命等者。大宗命根体是假法。意所缘缘。证自五识缘识内假。
疏。五识上无彼极微相如眼根者。问因言五识无极微相。喻上眼识无彼根相。根与极微二既不同。云何能立于喻得转 答准所缘论。因中但云于眼识上无彼相故省极微言。即无过矣。以根等喻五识亦无彼之相故。
疏。若彼救言至准量亦尔者。详曰。亦可以量难微隐相 量云。未和合时。和合之相亦应显现。体即和合之极微故。如已合时。
疏。虽有多相等者。如一色上有苦.无常及爱.非爱乃至微圆一切等相故名为多。五识唯缘色等自相言一分也。
论。有执色等为此所缘等者。众贤师义具如疏明。又正理论云。色等极微散未合时。同毗婆沙及经部师非五识境。以识上无极微相故。多微聚集展转相望。一一极微有粗相生。方眼等识所缘之境。且如七微共聚相资。各各有一粗相而生量等七微。然此粗相唯现在有。虽是质碍互相涉入。如经部者所造之色。又与能生因细极微必得同处。如经部者能造所造互相涉入。故缘粗相必缘极微。以同处故。然和合相虽说生言。非异能生别有体性。但本极微无有粗相。今和集已。体虽不改相转成粗。故说生言。非如本计多微共聚共成一相。
疏。问眼缘心土至何理不齐者。此难意云。如缘自相。为更变相方乃缘之。为更不变即能缘也。若不变者便同正量。正量缘境不变相故。有部缘微亦无相故。余准可知。
论。然识变时顿现一相等者。问何故大色不合微成而顿变耶 答无实极微能生粗色。所以顿变。不以微成。故瑜伽论第三云。于色聚中曾无极微。若从自种生时唯聚集生。或细.或中.或大。又非极微集成色聚。故知粗色而但顿变。
疏。形量大者体是实有者。问瓶等顿变亦非微成。何故名假 答传有两释 一云瓶.盆等相虽识顿变。然唯是形。故说名假。今说所缘识顿变者。意显色故。故实非假。言一相者理实是形。今以形色标于色相。必无有违 二云瓶等顿变但四境相。故四境实说为瓶等故名为假。后说为胜。
疏。后如悔等者。悔体虽有痴增名悔。待于无痴说痴为悔。
疏。非如青等相待仍实者。青对黄等而得青名。然不得说青名为黄。如短待长。非但不得名之为长。必复不得定名为短。所以不同青等显色。
疏。无别缘假者。要兼实缘。无能离实而别缘假。
疏。唯意得之者。意识能得彼别假也。
疏。名缘假者。但言缘假。五识必能缘彼依青分位假故。
疏。然依他至所折色说者。而言此微为依他者。但依所折色体说也。微体实无非依他也。
疏。由五缘故佛说极微者。按彼论云。建立极微有五胜利。谓由分折一合聚色安立方便。于所缘境便能清净广大修习。是初胜利。又能渐断萨迦耶见。是第二利。如能渐断萨迦耶见。如是必能渐断憍慢。是第三利。又能渐伏诸烦恼缠。是第四利。又能速疾除遣诸相。是第五利 释。第一破常而证无常。二知无常不计我等。三既无我。我俱憍慢必能断灭。四断见慢已于彼境界伏惑不起。五由伏惑故不取相能除法执 或五胜利即三解脱。初之二种空解脱门。第三.第四无愿解脱。第五一种即无相门。行相易准。
疏。更无细分者。按彼论第三云。然色聚有分非极微。何以故。由极微即是分。此是聚色所有。非极微复有余极微。是故极微非有分也。
疏。非肉天眼境等者。问何所以者。答按彼论云。以彼天眼唯取聚色中表上下前后两边若明若闇。必不能取极微处所。由极微体以惠分析而建立故。论标天眼肉眼类知。故不别释。即余三眼皆缘极微 问惠.法二眼以何为体能观极微 答以慧为体。然本.后智分为两释。一云二眼皆后得智。惠眼观空。法眼观有。或二种眼通观空.有。若尔空者云何缘微。答缘极微空空智得缘 二云惠眼观如即根本智。法眼观空即后得智。若尔惠眼云何缘微。答缘极微如名缘极微 详曰。今依后解。有所凭故。对法论云。真如唯是圣惠眼境。故知惠眼而缘真如 问佛眼体何 答有二义。一云因别法.惠。果总佛眼。故智度论云。犹如四河而至大池总名为海。二云无分别惠以为其体。与惠.法眼体有别故。或以大悲名为佛眼 详曰。前解为本。智度论文自明解故。后释大悲义亦局故 问按智度论四眼至佛总名佛眼。云何极微非肉天境 答为二释。一云虽至佛位亦能缘微。因位不尔。不同惠.法因果皆能以微为境。二云而言佛眼能缘者。但取一分慧为性者。肉.天至佛虽名佛眼。以体非惠故不缘微。后释为胜 问大乘极微岂无本质 答圣教既云以假想惠分折建立。何有本质 有义极微有二。一者本性。二影像相。言本性者佛.大菩萨以神通力折彼大地而为极微故名本性。问瑜伽等论但说惠折以为极微。此即影像。何有本质。答对敌申宗略故不说。稍同外故。故顺正理三十二云。极微有二。一实。二假。实谓极成色等自相。于和集位现量所得。假由分折比量所知。恐滥有宗故但说假。理实大乘亦有二也。而言聚色无极微者。亦准此知。岂于自宗无细碍色。又大乘中非由散微集成聚色。说聚色无。折聚成微义不违也。又菩萨等作水等观。变于本质根.尘等类。皆为水.火.金.银.苏等 何独微观不能变彼本质成微。若许成微云何不许有微本质。问既有本质云何名假。答且本质微第八所变。非识外故不同余宗。故说名假。然有质碍故说为实。本质极微异熟相故不熏成种。其影像微非如本质有质碍用故说为假。作所缘缘生眼识故说为实有。影像相微熏成种子。不尔后识无影像故。问于色等处何处所收。答质.影二微唯法处收。唯意境故。又与影像同一种故。质十处收。影必应尔 详曰。仰观所断理则富矣教鲜证焉。今据大宗粗申皂白。本性微略有五失 一义无凭失。大法王御宇迷者目决于金言。上士韬光惑者断疑于玉牒。玉牒攸载可顶载奉持。出自人情固踌躇叵据。今所立义圣教迥无。欲令学者何凭信入 二违圣教失。按瑜伽五十四云。问何故极微无生无灭。答由诸聚色最初生时全分而生。最后灭时不至极微位中间尽灭。犹如水滴。复由五相应知名不如理思议极微。谓于色聚中有极微自性而住。或有生灭。或谓极微与极微或合或散。或谓众色极微积集。或谓极微能生别异众多聚色。又显扬十八云。谓诸极微但假想立。自体实无。若言有微。岂不违上诸圣教耶。若言前教据无散微成聚色等名无极微。不障折粗所成微者。此非善救。折粗之微即最后灭。何非有灭。此所折微后合成粗。何不名生。岂所折微永不合耶。又聚色中即有二分。大圣所折极微自性又所折微。更互相望亦有合散。色聚亦有微量积集。亦得名为别生众聚。何意瑜伽总判名为无生.无灭不如理思。又所折者体既不无。诸论云何判无实体但假想立。若言诸论对敌申宗恐滥外义略不说者。亦非成救自许实微元总不说何名申宗。既许假实两种极微。何独说假即申宗矣。又微自许恐滥不说。三科他有必应惧滥大乘不说。若云三科同故故说。亦为不可。若据名同。极微亦尔。若约体说。小大三科体性假实种种亦异。云何名同。又本质微第八所变。非识外故。故名假者。即根.尘等第八亲缘并名假。眼等五识亲所缘者类亦应然。非识外故。此等不然彼云何尔。故知本无故教不说 问岂佛.菩萨不能折粗为极微耶。答亦不能折至于极微。故瑜伽云。不至极微中间尽灭犹如水滴 释乃至神通分散聚色而灭其粗。犹粗不至极微之位。中间灭尽犹如水滴。从大至小亦不得至极微位也。所以尔者。以聚色中无极微性故。若佛.菩萨折粗成微教亦应说。教既不说无乃意乎 三纵有不熏失。设佛.菩萨折粗成微。此微菩萨六识缘不。若不缘者既自第六观心所折。何得不缘。自在位识诸根互用。所折之微既许实色。如何不缘。若言缘者何不熏种。未果满故。故不应言本质极微异熟相故不熏成种。若言异熟不熏成种。不障余六熏成种者。何乃不言。若言易知故不说者。异熟不熏谁之不悟。何即说之 四无因种同失。若质.影微皆熏成种。容可影.质二微种同。自断影熏而质不熏。因何而得二微同种。若言质微虽无新熏。而有本有与影同种者。理亦不可。因佛.菩萨折而方立云何本有。故不可言本.影同种 五假实种同失。设质.影微共同一种。影假质实。实假不同。如何种共。若许尔者。心.色等异应皆同种。许即违教。不许违理。由斯五失立本.质微甚难依也。若影像微许熏种者过亦多种。广如灯辨。
疏。此义虽通等者。依止名身通诸根矣。而身根胜得总身名。余立别称。
疏。前已破表至今更破无表者。前破对色。表亦在中而已破讫。今为外人于总色中别执表实。故更破之。破表令无名破无表。不是破彼无表之色名破无表。
论。若言是形等者。彼以总身一分形色。而能表示自发业心。故说形色名为身表。身所造业名为自业。故成业论云。此中有说。且身表业形色为性。谁之形色。谓身形色。若身形色。何故前言身所造业故名身业。谓总名身一分摄故名身形色。依身大种而发生故名身所造。以总身言于别亦转。此能表示自发业心令他知故。为显此义故说颂言。由外发身.语。表内心所思。譬彼潜渊鱼。鼓波而自表。形色者何。谓长等性。何者长等。谓于彼生长等名想。此色处摄。
论。若言是动等者。动谓行动。行动即是色处所摄。故成业论云。有说身表行动为性。何名行动。谓转至余方。此摄在何处。谓色处摄。何缘知此转至余方。谓差别相不可知故 释曰。既差别相而故知有动至余方也。俱舍亦云。动名身表。以身动时由业动故。
疏虽彼自宗至无不定过者。详曰。或可因中以言简之。应云除色.心等是有为故。或色.心等摄入宗中。皆无不定。虽本破动。为遮不定兼破色.心令刹那灭。违他顺己亦无过矣。
疏。谓灭应更生至无不定者。详曰。住不更生。待因之因于住得转。何理不得成不定耶。若住非灭非不定者。夫不定者唯对宗法。灭既有法。住虽非灭何废不定。由斯住相摄入宗中。或因中简即无过矣。
论。非显非形等者。按成业论云。日出论者作如是言。诸行实无至余方义。有为法性念念灭故。然别有法心差别为因依手足等起。此法能作手足物异方生因。是名行动。亦名身表。谓色处摄。虽亦名动。然念念灭不至余方。与前计别。
疏。五天有五论师者。按西域传。东天马鸣。南天提婆。西天室利罗多。北天鸠摩罗多。中天龙树。具如彼辨。
疏。岂以显等为表知者。见佛相好色身生敬。此所见色但名显色。无表示故。触等准知。
疏。或复语等者。问前解何别 答前释但言语能表了。而不分别。后解分别。由其语声有假名等而有表也。
疏。识变简经部等者。问身.语二表经部.有宗俱非识变。何故身表而言识变即简有宗。语表识变即简经部 答经部执有动为身表。真.似相对似简真动。有宗不然。故识变简。有宗粗实故声是实。所以似简。经部不然。但识变简。各据一义亦不相违。
疏。谓身勇身精进者。勇谓策励。精进谓勤。由二在内不示他故名为无表。
疏。心勇等者。此心勇等者心所所摄。今明于色故不取也。文同表矣。
论。然依思愿等者。有义定道亦依誓愿所起思立。谓将起彼定道惑时愿云。我当许时入定。由此便能引起胜思遮于恶色假名无表。又约自性言但依思。若通眷属。即依俱行心.心所立。义亦无违。能遮恶惑通相应故。如二定体眷属而言。依二十二心等种立。若自性者但依能厌惠种上立。今此必尔。圣说依思业自性故 详曰。入定起愿。但为出定时分限也。不缘于惑而方发愿。与别解脱愿有别也。不可为例。又彼眷属通依余立。有理无教。理亦难据。何所以者。若以二定依多种立例惑同者。别解脱惑理亦应尔。思种同时有多种故。又应表惑亦依现思相应法立。若言此等无遮恶能故不依立。定道相应何得即有。若言非胜复非业性而不立者。定道应尔。若表惑及别解脱亦依俱时种及相应。理即有也。而教未见。
论。善恶思种增长位立者。此散无表何要依种 若不依种。受惑已后散乱等心。应不名为具律仪等。为遮此过故依种立。故成业论云。若三种业但思为体。于散乱心.及无心位尔时无思。如何得有名具律仪.不律仪者。由思差别所熏成种不损坏故。名具律仪.不律仪者。故无有过。
疏。殊胜思者。简下中思不发无表者。按成业论云。思差别者简取胜思能发律仪.不律仪表。由此思故熏成二种殊胜种子。依二种子未损坏位。假立善.恶律仪无表。
疏。犹现无依诸福业事者。无依之义略有两释 一云依谓所施财物等类。此财物等是业所托名之为依。今者虽无所依诸物不起身业。但闻诸善而起深心随喜恭敬。而于身中福亦续起。此所起福名无依福 二云非唯起心亦身恭敬所增之福。但无施物总名无依。
疏。施主远处等者。此有依福。即所施物名之为依。故俱舍论第十三云。如契经云。善男子等成熟有依七福业事。若行.若住.若寐.若觉恒时相续福业渐增 释七福事者。一施羁旅客。二施路行人。三施病人。四施侍病人。五施园林。六施常食。七随时施。如是七种有所依事故名有依。善故名福。作故名业。思托名事。
疏。若新熏种等者。难陀师义。唯是新熏。而于彼宗分为二释。一云。种子念念体增。即如疏辨 若尔后时既无现熏种云何增 答由发惑思能熏力胜合所熏种后后体增。如水.土等有胜功能令麦等种生芽茎等种种多果。惑等种体既复倍增。有依.无依福业事等亦体增也 二云增者但种子上能防恶惑七支功能而倍倍增。何所以者。要现熏习种方生故。又若体增后时现生从何种起。不可有生有不生者。种势等故。后亦不得多种共生。违世间故。故但用增 详曰。虽有两释用增为正。
疏。若新旧合用者。此护法释。传有五解 一云体增。体有二种。一新。二旧。唯新熏增而非本有。本有势力不及新故。又非今时思愿起故 二云由发惑思合新体增本有用增。依体增立 三云新旧悉体增长。依二增立 四云新种用增。其体不增。本有体用皆悉不增。理同前师。寻可知也 五云本亦用增而体不增。然唯本有俱为一释。如疏所明。三师合论总有八释。皆用增胜。正如疏断 问无表之色依表种立。表种既多。为依何立 答正释如灯。传有五解 一云第三羯磨末后念心。若住求惑等流善心。即依此种而假建立。若于此时起住不同分心。或在无心。即依前位近因等起末后心立 二云始初乞惑乃至第三羯磨后念所熏成种。期心满故皆可增长。故可总依多种假立 若尔如何初念唯立一具七支无表色耶 答种虽有多各各有能。唯防一具身.语七支。故说初念唯有七支。实非唯七。又种子和合不可分别。势力既同。总立无失 三云唯依近因等起末后念心思种子立。非依多种无有前失。此一念心近能发惑故唯依此 四云唯依近因等起初念心种发身.语中。此最胜故。身.语因此成善.恶故。后皆随转。非转因故。如刹那思性不定故。由此最初能发无表 五云近因等起中无论初后。但最胜者事究竟时。思种增长能发无表 有义断云。可依第二胜思相续。功能力齐有依.不依所以无故。非如有宗表唯一念。大乘身.语既相续流。能发彼思皆名表故。故无表色依多念思。但表皆能发无表故。律仪既尔。不律仪等准此应知 详曰。观此断意其理非无。然稍杂乱。转与随转有何差别。近因.刹那二起何殊。许于初念有多七支复无文故。故第四释理最为胜。余皆有失思准可悟。又新熏等前有八释。以今无表所依种义所有五释历彼前八。一一有五成四十释。其正不正量可知矣。
疏。初熏种时旧亦生种者。现行熏彼新熏种时。本有旧种亦复搏。生一种子也。即是四法同时起也。此非正义。
疏。又简远近等者。审虑决定远近如次皆是所起身.语加行。加行之中分远近也。
疏。及与刹那者。其动发思发身.语者多为近因。为因引起身.语二故。故名等起。能起名起。第二念后心.心所等但名刹那。刹那刹那自相引起。近因起者名之为转。依彼现.种立表.无表。刹那等起名为随转。随前转故。不依现.种立无表等。以非决定是善.恶性起身.语故。由有随转业起分明。故立有也。
疏。彼决定得色名因等者。诸律仪惑悉皆能止身.语恶色。显扬据此故能止惑。从所止法以立色名。若发身.语诸惑不定故。彼不依所发身.语而立色号。
疏。定道合说者。彼显扬论定.道.别脱三惑合说。云依不现行建立色性。三皆能止恶身.语故。
疏。此显差别等者。此唯识论显随心惑.及不随心二惑差别。故别脱言发身.语也。定.道不必皆能发故 问律仪防恶。恶通三世。防何世耶 答传有三释。一云通防三世。过.未虽无依现立故。故防现在义即防三。二云唯防现在。过.未无故。三云唯防未来。过.现已起。防无用故 详曰。初释为胜。如无漏见依瑜伽等亦得说言断三世惑。此亦应尔。至下当悉 问发惑之思愿遮恶色。恶色既七皆是所缘。应熏七种依立无表 答如二定体依能厌立。此亦应然。依能遮种。
疏。非是表者。不发身.语但名无表 若尔何故名正语等 答止恶身.语名正语等。
疏。如发身语思等者。不示他故。非种子故 问道相应思非表.无表。而依何法名道律仪 答且约别脱依种子立。道相应思非种子故云非表.无表。非尽理也。
疏。又望不同等者。望发身.语而名为表。据防恶色名为无表。
疏。不尔等者。此显理也。八地已去及乎。如来既恒在定。六纯无漏。岂可不有身.语表耶。疏虽三释后解为正。
疏。不发善身语等者。据八地前及八地中不发时说。
疏。然无无表者。章有两说。今疏同章第二师说 问表义云何 答后思表前思名意表业 问前思已灭何所表耶 答如第三羯磨无心之时方名表者。表前方便思故得名为表。此亦尔也。又思见分及自证分更互相表。名为表也。
疏。三业无表皆假等者。按佛地论云。虽有毁犯制立学处。但假安立而非实有。诸无表业唯以不作为其性故亦非实有。
论。能动身思等者。按成业论释三名云。身论诸根大造和合差别为体。积集所成是为身义。业即是思差别为性。有所造作是为业义。思能动身说为身业。令身相续异方生因。风界起故具足应言动身之业。除动身言但名身业。如益力油但言力油。如动尘风但名尘风 语谓语言。音声为性。此能表了所欲说义故名为语。或复语者字等所依。由带字等能诠表义。故名为语。能发语思说名为业。具足应言发语之业。除发语言但名语业。喻同身业 意谓意识。能思量故。趣向余生.及境界故说名为意。作动意思说名意业。具足应言作意之业。或意相应业。除彼作字.及相应言但云意业。喻如前说。略提大意。具如彼辨。
论。能动身思至说名意业者。问思有四种。三如论辨。第四刹那。此何不说 答。有义刹那等起三性不定。罪.福二行彼非定依故。此说业不论第四。若末后思性类同者即动发收。第三通转.及随转故。故不别说。其初二思望身.语业远因等起。动发近因。由此应言远因等起必初二思。有初二思非远因起。如邪见俱不发身.语。近因等起必动发思。有动发思非近因起。如刹那思。
疏。问若发身语思等者。有义今不依此。如所熏种虽非是色。而能防色假名为色何妨。现思以非色故虽不能表。而能发色假名表色。然疏主意近觉知非。表无表章许名表也 详曰。疏无误也。不同色.声有示他义为实表色。不同种子有相续义为假无表。云非表等。不障以为假表色也。若不尔者。后既知非章中许表。云何于疏而不改耶。岂故欲将迷学者乎。疏既不改。故知不谬。本意如前。
疏。造作于心等者。问若造作心何非意业 答彼唯动意。今此复能动身.语故故非意业 有云。此思能起身.语所起身.语有所造作 有义由发动思能起身.语即名造作。身.语是思所造作故 详曰。疏释为正。故下论云。思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等品没心为业。驱役自心令造善等。彼既明文。此何不许造作于心名有所造。不可说彼唯明意业。文无有简通明思故复云心令造作善等。岂身.语二无善等耶。令心既是造作心义。余解纰谬思可知矣。
疏。道有二义等者。有义弹云。言游履者是所缘义。此且非理。若对现在说过名前。过去无体何名能履。若对未来现在名前。未来未生何为所履。若引发义名游履者。理亦不然。其引发者是通生义。既前二思是能引发。道义即是前审决思。如何所引第三名道 详曰。疏立无违。弹者似破。现在名前。未来名履。岂不许意缘未来耶。若许缘者所缘名履竟有何失。若言引发是通生义是审决者。难亦诬谬。设纵引发是通生义。何唯审决。岂发动思非通生耶。若言非者违诸圣教。三业皆能招异熟故。又疏但云所引发义名所游履。而不说为属能引也。且犹荒野本无路径。后因人履其路方有。此道岂非人所引耶。发动所引而得道名于理何失见弹斥乎。
疏。身语是业道义者。业道之义。义即境也。
疏。不相似故者。不相似故名不相应。不似色.心质碍.缘虑。
。非如色心至有体可得者。有义非疏释云。因非如色等现量所得。非如心等比量所得。作此立因。因不定失。彼说无为非如色.心二量所得体相可得。应言许是有为非如色.心质碍.缘虑二量所得体相可得者。即无不定 详曰。疏已简云自无为法举色等等他宗无为非此所许遮过已尽。何有不定。准有义因。乃有相违决定过也。相违因云。许非虑.碍及假无为。为.无为中随一摄故。如实无为。宗义可知。又岂彼宗不许圣者证得无为。若许得者。无为何非现量所得。除现量智更有何法能证无为。若言不同色.心而得名非得者。亦为不可。喻取少分。有现量得即为喻也。
疏。又择灭等非此所许亦无不定者。有义此亦不然。共比量于他有不定过名不定故。故但如文即无不定。无为亦如色.心.心所体相可得。非无体故者 详曰。若共比量犯他不定即为过者。何有正量。且如九句第二之因。亦犯他宗决定相违。以彼自许有声性故。域龙何乃断为正因。及将此因声.胜相对便为不定。以此故知。共比量者违共及自方名为过。违他便非。不尔乃违诸教理也。又言无为如色.心等非无体者。为自.他耶。若他无为许之心外。心外不有何言非无。若自宗者。何乃不有他不定耶。若言非许无不定者。与疏何别。虽有异端固难为据。
论。非异色心作用可得者。如疏具简真如等法不定失矣。有义说因应云许是有为或无为不摄。非异色.心及诸心所作用可得。即简不定 详曰。自宗无为非定异心。他宗无为非自共许。何有不定须加论乎 问色.心.心所为即是因。为不尔耶 设尔何过 二俱有失。若云因者。因但取彼不异色.心作用之义。岂取彼体。又因是彼有法之义。若实色.心依假得等岂非倒乎。若非因者。成非实宗。实色.心等岂非异喻。因于彼转。何非不定。色.心亦非异色.心等有作用故 答为二释。一云因摄。虽因正取非异作用。色.心乃是所不异法。故在因收。正因依宗无倒依失 二云。异喻。因应加云。许无虑.碍非异色.心.及诸心所作用可得便无不定。色.心异喻。有虑.碍故。二释任取。
论。毕竟无等者。按瑜伽论第十六。说有五种无。一未生无。谓未来诸行。二已灭无。谓过去诸行。三互相无。谓诸余法由所余相。若远离性。若非有性。或所余法。与诸余法不和合性。四胜义无者。谓由世俗言说自性。假设言论所安立性。五毕竟无。谓石女儿等。
论。或余实法所不摄等者。有义疏说假实相对因。谓假法之余。乃实法之余。此非理也。彼宗得等皆是假法之余。实法摄故。因便不成。故今别说除不相应外余色.心等实法不摄故 详曰。依观疏中重叠简略诚无过矣。何枉剩焉。故疏简云。此中余言显色.心等所不摄也。既云色.心之所不摄。岂不遮彼随一过耶。又疏复云。不言许者随一不成。此乃显得他虽实摄。明自许得实法不摄故置许言。许言有二。一许色.心实法不摄。自他皆许。敌者许得亦非色.心。二许但是实法不摄。唯自宗许。许言宽狭。简过乃穷。疏何非理。
疏。不能起因有三者。外以三因明得能起。即下论中外救等是。
疏。论主六难者。以六个难而破三因。
论。未得已失应永不生者。问未来应生。阙缘不起亦名已失。此定不生。得非择故。今难于此岂不相符 答论中言总。量应简之。
论。一切非情应永不起者。彼宗不许他身.非情而立得故。故俱舍论第四云。非他相续。无有成就他身法故。非非相续。无有成就非情法故 释曰。若成他身有趣身业自他杂过 非非相续。谓是非情。若成非情便坏法性。为是有情。为非情耶。
疏。须即缘者。即无漏智欲缘真如而即能缘。由智有种能起现缘。
疏。前何须者。不离有情法自成就。讵假得乎。
疏。后即无故者。离有情法法体即无。如龟毛等。何依立得。
论。然依有情至立三种成就者。问得.获.成就三何别耶。答若依小宗总别有异。得总余别。故俱舍论第四云。得有二种。一者未得已失今获。二者得已不失成就。故体义同。依总别门分差别称 释获.成就二差别者。有云。若法未得及得已失俱今初得。此法上得创至生相即名为获。若流至现得已不失名为成就。获时不名成。成就不名获。若古德释。成通新旧。获唯据新。其中得失如彼论钞。若大乘者义乃通矣。如现行法虽唯新得。亦得名为现行成就。种有新重.本有二别。俱名成就亦名得.获。故瑜伽论五十二云。云何得.获.成就。谓若略说。生缘.摄受.增盛之因说名为得 释曰。种是生果之因缘故名为生缘。由种有生果之功能果方得有种名摄受。即所生果名为增盛。或种有彼生果势用名为增盛。增盛即因。由有此能假立为得。广有同异如彼钞释 问于彼他身.及非情上而有得耶 答正辨如疏。复有二说 一云非情外器自所变者种成非现。现行非情非内身故。若成就彼应名有情。若他所变非自种生。若种若现俱非成就。若于他身自所变者。种成非现。若成现行应自身摄。若他所变若种若现皆非所成 一云非情.及与他身自所变者。种现俱成。虽非执受摄为己体。从自种子非外起故。自识变故。不离识故。彼亦说名为可成法。他变他身外器虚空名非可成。非自种生.自识变故 详曰。后说为胜。不违唯识。复顺下说变他扶尘正义所说。若变他.器现不成者。云何受用他之扶尘及外器色。又岂所受但种非现。而言种成非现成耶。
疏。然五十六者。依捡彼论云。得依因.自在.现行分位建立。此复三种。谓种子.自在.现行成就。更无余也。疏对杂集而举来者。意明是说得等之文。不言彼即与杂集同一处引也。
疏。对法第五至亦名不成就者。按彼论云。种子成者谓若生欲界。色.无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熟及生得善 释曰是本论也。唯明烦恼.及生得善。论依未离欲异生说。若已离欲或生上地。随所离欲。即此地烦恼.随烦恼。亦成就亦不成就未永言随眠故。对治道所损故。如其次第。及生得善随所生地即此地成就 释曰师子觉释。本论但依欲界未离欲说。释论兼据离欲生上及上二界明成不成。此即欲界。论若生色界欲界系烦恼.随烦?/div>
返回目录 上一页 成唯识论演秘-唐-智周
下一页 成唯识论演秘-唐-智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