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唐-窥基

佛经大全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唐-窥基 >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唐-窥基
荨I朴兴奈叫牛幔岚病Iㄒ晃降拦参薇怼O参晃较簿踔АD钗母Γ酰栏饕弧6ㄎ怂纳褡悖醯栏魑弧;菸潘哪钭「踔Ц魑弧5乐秸嘉K嘉┳灾惺且阑菅啊7鸸ɑ荨hべの迨咴啤H咂酚胛甯坪蜗嗌恪5榔飞愀歉愕馈N接铮担玻玻帷9收嘉┢涮寮椿荨P盼礁Α>宋剿恼希醯乐懈魑弧I嵛晃缴峋踔АG岚参晃桨簿踔АN薇砦秸铮担9示趴扇摺∷纳闶率┮晕尢埃叭滴濉0镆杂镆滴濉@校氯滴浴N轿尢埃八肌<偈岛秃纤倒省∷奈蘖恳匀ㄎ逦轿捺粒缓Γ吧帷O惨圆患滴濉L寮次捺痢9饰ㄈāA群弦园司欧ɑ蚴环ㄎ濉1樾幸晃剿肌1鹁乘挠そ猓ǎ荨I朴兴摹P牛尢埃捺痢2⑸恚镆当砦薇砩H缬Φ敝O伦怨闼低铝戎小?br />   四善根既唯色界五地。却照无色无无漏见道。故是有漏修也。如前说。
  入见道唯依欲界善趣身起。余惠厌心非殊胜故者。此依所知障俱有烦恼障对治。或唯断烦恼障入见道义。非依唯断所知障对治义。以欲界见道烦恼。有不善.及五趣.四生。厌心可深能入见道。上界不尔。若唯断所知障。不藉深厌心。但求菩提不折解脱。上界亦得故。有声闻色界回心入见道等。此说直往。彼说迂会。亦不相违 七十三解无相取有数十番解。应勘叙之 问若许无分别智有见无相。如自证分。何不即缘自证。若以内外取故不得者。既尔应成相分所摄。即自体故不成相分者。即自体故应缘自证。若以相.性别故不得缘者。相.性别故应相分缘 彼无相故不可为例 又应无分别故说非能取实有见分。亦应无差别故名为无相实有相分 相谓相状。状貌。无此状貌体相之法。非无境体。以无分别差别相故名无相分。见分之言通非分别。故彼智有。
  见道二师说 胜进道缘何为境。即缘解脱道境。更无别行相。思之 有义渐者。依疏以三心为渐。五十九说三心为顿。准此文释。顿通一心.三心。诸释渐如别抄多小别引。
  三心分粗细。如第一抄显解。
  二乘见道为唯安立。亦有一心非安立。有二说。或有。或无 其三心见道二乘者。唯断人执。唯依二心非安立亦何妨 二种十六心。上下谛境在前作。初十六心在后作。初粗观事。后细观理故。又诸教唯说道类智名已知根。建立预流果故。今以相粗显故。所以先说观智。后说现前.不现前言。依欲界身入现观论师于非色界入现观亦尔。彼言下.上界别故 此十六心独觉一坐圣者如何不说 亦作不出观。期心未满。虽至第十六心不名第三果。若非想断九品障。无间.解脱刹那思之可知。若不作此相见道者有何意也。思之。
  三种现观勘抄叙。
  圣性。有解。通取一切能生现行无漏种子。不同异生性。彼能发业招生品类故。唯见道故 八地已上菩萨不生欲界。何故不名不还耶。又有不定性欲还生欲界故。顿悟菩萨还于欲界利生故。
  对法十三说十现观。一法现观。最胜顺解脱分善根所摄清净胜解。若准瑜伽六现观。唯取喜受相应思所成惠。若准显扬十八现观。通闻.思.修最胜三惠。然对法解义现观。由即于如上所说法中。如理作意增上缘力。故知法观亦即思惠。如理作意故。今依唯识唯取思。二义现观。即最胜顺决择分二坐暖为下品。顶.忍为中品。世第一法为上品。三真现观。谓见道。四后现观。谓修道。此二共唯识别。唯识约安立.非安立别。对法约道位别。亦不相违。五宝现观。即信现观。得四不坏信。唯别取无漏。瑜伽等宽。通有漏故。或能越恶。对法但说宝名。唯识通取一切信。六不行现观。谓戒能遮犯戒非不行。七究竟现观。同唯识。八声闻。九独觉。十菩萨。此三约能证乘别故。唯识但约所证行明广名现观。所以除决择分。不约人为论。所以无三乘。对法不约广略。但明明了亲得名现观。约人.法为论。所以有十亦不相违 显扬十七说六及十八。六同此论。论十八者。一闻。二思。三修。四决择分智。五见道。六修道。七究竟道。八不善清净世俗智。九善清净世俗智。十胜义智。十一不善清净行有分别智。十二善清净行有分别智。十三善清净行无分别智。十四成所作加行智。十五成所作智。十六成所作后智。十七声闻等智。十八菩萨等智现观 此十八中分五位。初七约五道以明现观。次三依真俗智以明现观。次三依有无漏有分别无分别以明现观。次三依加行.根本.后得三智以明现观。后二依上乘.下乘以明现观。然此唯明惠观。观察诸法故不取信.戒。然解脱分智定.散有殊。三惠类异故分三种。真俗智中有漏唯世俗。无漏通二种。故合分三种。有分别无分别中。亦有有漏无漏别。无漏通二。有漏唯有分别。依三业行以显智殊。此中成所作非四智中成所作智。乃是本期所作智。加行.正体.后得。如诸无漏智上乘.下乘因果通论。故但二种。故与唯识六现观。对法十现观。亦不相违。摄论第六现观十一种差别。即对法第十三。声闻.菩萨现观差别有十一。更无别类。
  建立六度中。度度三相。应互相摄。六度以八法为体。无贪.身业色.语业声.意业思.无嗔.精进.惠.定。或十一。加欲.胜解.信。遍行一思。别境四欲.解.定.惠。善四信.勤.无贪.嗔。色法二身.语业。
  三界九地行相。地前地上一一行相纯四句。一一自为六度。相望为四句名杂。依种类福有四句。不依有无句。
  六度五果。应诸不同。
  异生性障即分别障种。三界具有名何异生。若取能生。有离下染上下分别染法皆起。名何异生。若取依此地第八有故得此地名。应第八识自名异生。何须障种。不尔菩萨十地。此地第八识未断故应成异生。由此应知。取依此地第八分别二障种立。性唯染污。有覆性收。二障体定故。望二障亦尔应思之。
  其恶趣果非染污法。云何见道说为断也。如无余灭。
  二地名离垢。无误犯三业。初地误犯。犹须思择。此地不然。如行之时虫自分路任运不伤。故无误犯。初地不尔。犹有误犯。何故十障但说邪行。二愚兼说误犯三业。是根本故。彼亦邪行收。第二释云或唯起业不了业愚。即邪行摄。更无所小。
  第三地闇能障。于所闻思修法忘失者。何故初地名已得不退。此犹忘耶。又菩萨地云胜解行位于久所作所思所说法。有时忘失。入地不尔。如何今说有忘失耶。定位所得多分忘失。地前犹有。地上咸无名证不退。其闻.思.修所得。犹小有退忘非多。又无漏所得无忘。有漏所得三惠境犹忘。亦不相违。三定成无也。又应不是退也 何故诸地十障皆举小分。唯第二第三地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障摄二愚皆尽。摄法尽故。唯有初四地有通有别。初地异生性本故。恶趣愚末故。此依前释。若依后释。即总摄尽更不须说。第四地障身见等不入二愚中。二愚不说为十障有何意也 答二愚据因。前地所起说与后为障。身见等据久远所行名十障。又十障据因说。身见等能起诸烦恼故。后二为果正能障故说为二愚。不相违也。
  何故九地障。三无碍解为一障。余一无碍解为一障。有何意也。要速前三方办说故。前后轻重等故。开合不同。
  第十地障神通为一。智云及所含藏为一者。内德.外业有差别故。
  何故余地障皆有二愚。唯第四地障不即二愚。
  异生既不断粗重。云何二静虑断苦根粗重。二乘亦如是 今解。凡夫小伏现行粗重。二乘亦能分灭定障小分种子.苦根粗重。亦得何妨。如理应思。
  
  第十卷
  应说三乘断见.修别。第七识顿断中任运简见道一切。内起简修道外缘事独头贪.嗔.痴等。以此二义故无粗细。无粗细言。简修道内外缘迷理身.边二见.及此相应。九地断有粗细故。如是总简一切惑尽。
  菩萨以烦恼助愿受生中。唯以现行势力远资。非如润生爱等。如行杀生贪.嗔等惑方能利乐。未得无漏胜道利生。故以贪.嗔引无漏道。方始能利名为助愿。非如贪等润生用之。由此应为四句分别。有唯现润非种。谓七地前菩萨。有唯种润非现。谓第三果。有俱润。谓一切异生。有俱非润。谓变易.及化身等。
  俱生地前渐伏地上伏尽。此依六识为论 何故见所断烦恼随所知伏与不伏。俱生烦恼独入地伏。不随所知。所知后伏。烦恼先伏。见所断不尔 见障利故同时。修障钝故渐次。又见道猛。修道不尔。
  故留烦恼本拟润生。八地以去无分段死。不藉烦恼助润。何故不断耶 答如初地怖烦恼。即伏而受变易。亦如二乘有学回心即受变易。虽无分段不断烦恼 所以者何 烦恼虽非亲助润变易如分段生。远势亦有。又惑种在变易时长。不假数资。若无惑种变易时促。如二乘无学愿数数资 然有四句。唯定胜无惑助。亦不长时受变易。如二乘无学回心。虽有惑种助。无胜定资。亦不长时。如二乘有学回心。有惑助及胜定资。即变易长时受。如十地菩萨。故愿留之。不同二乘断之不得非故留也。又二乘但种助。不由愿资而不名留。菩萨正由愿资。傍由种助。故说留之。若即断之于生无力。惑因亡果随尽故。又由菩萨意乐菩提十地练根。不假断烦恼。烦恼在不障得地故名留。
  见道顿断。五十九三心亦名顿。然所知.烦恼二障各分为二 云何为二。若以九品粗品先断。即十地修道应先断粗。若以随所障道以辨粗细。九地不定。即烦恼品云何随所知以明粗细。此义应思 今解云。如十地修道地地所断。初为粗后为细。烦恼随彼以说粗细。此亦应尔。见道中自分别力粗先断。他引力细后断。有先伏烦恼超得第二三果。无先伏所知而超入二地。然入地已如闻半颂以舍身亦有超者。然无超大劫。以极难断故等。此义应思。
  一类二乘三界九地品品别断中有二义。一云阙无超人。二云此中兼尽。先世道亦九品。后不伏者亦九品故 菩萨利根见道既许分三。二乘根钝见道应有三品。何故彼唯一此有三 菩萨二障为三。二乘一障为二。分粗细故。
  六十九有前胜进即后加行。后所有道即前胜进文。与对法同。四道以诸门分别。作用二释。
  损力益能转中。有忏悔罪灭。应叙。六十卷业有四。谓异熟决定.时决定.二俱不定.二俱定。及阿罗汉受残苦等。处阿阇世王五逆业灭。瑜伽云。依未解脱者建立定业。为二解和会应知。
  四智如佛地各有十喻。应勘叙之。
  有漏曾习相执所引等者。今观此意。有漏观心由俱第七惑前相执势所引故。乃顺于障不断随眠。无漏不尔。
  初有义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能断随眠者。故六十四云。若安立谛已立为谛。何须复说非安立耶。答由安立谛取于有相。以有相故相缚未脱。相缚未脱故于粗重缚亦未能断。由此准知。唯无分别智断诸随眠 第二有义后得无分别智。断迷事随眠者。解前文云。先据断迷理随眠非断迷事。又前约断究竟一切粗重。非因位中断二障种语。又前约有漏安立及无漏安立谛语。非后得缘非安立语。亦无分别相故。即彼论云。若不要缘非安立者。有于净定心顺决择分者转缘诸谛时。应断随眠等。彼既不尔。故但简有漏等。非为尽理。不果。披彼文应寻之。
  疏中但有二乘用之非菩萨。今更解。菩萨亦用此智。十地中非念念唯断法执故。亦别时断法执所知障故。前师释修道中世出世断道者。此依菩萨修道有独用无分别智。名世出世道。有真俗合用智断。如举胜者。下下地者断障虽不由俗然必俱时。若不尔者。岂后胜地要唯无分别智。不与后得俱方断惑耶。初唯出世断通三乘。后兼菩萨故作是说。二理教齐。任情取舍。
  大涅槃体有二义。一理三事即于真如有摩诃般若.解脱.法身三义故。二体三事。三体各别故。合名大涅槃。
  十地不起无漏五识。比量云。十地有漏五根。必不能发无漏五识。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所摄故。如地前位。
  说常乐我净等。以除二乘四颠倒心故。二乘正证此法性者。非作常.无常等解。由加行心作此无常等解故入。后出观时复观前观。不审所缘。便见加行。谓是真智所缘亦是无常等。便谓真实诸法无常等。诸加行心及有漏后得。虽非是执性皆是善。然由六.七法执未亡故。引有漏善心而作此解。于法执所引之果有漏观心上。说能引法执障为颠倒。若无法执时此观不生。故由前凡位起四颠倒.或十二倒。谓想.心.见等执身等为净。佛为除彼说无常等行为非常等令其趣证。论其真理非常.无常。然二乘者由随佛方便言及执引故。作无常等解。今为除彼令证极果。说此真如为常.我等。令起此行方便趣入证其法也。正证彼时非常.无常。诸佛或说我。或时说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余皆类然。此依护法唯六.七有染心有执为论。其八地以前。起下乘般涅槃障.细生灭等障。皆准此释故。八地以去皆不论现行。观心为障。
  其安惠因中无漏一切有漏皆有法执故。说二乘无漏心等为四颠倒。八地以前说功用加行为障。不尔加行道应非二愚摄。由此一切有漏善心等及因无漏皆有法执。今论真理非常.无常等。为断法执无常等故。说为常乐等也。众善所依。显性无贪.嗔.痴等种种烦恼。因之为善。能顺诸善与善为依故具功德。
  法身正自利言。显不同利他展转说故。其自受用身修因。本为利他故修。又为利他所依止故不说。对他受用等自利义微。所以不说。理亦不遮。
  他受用变化。何故不说自利。诸佛利他即自利故。理亦应然。意为利他变现生故。从意乐说为利他故。前资粮位。云一切功德皆属二利。随意乐力。今此随增上。故三身别。
  自受用身如净土量遍法界者。应作二解。一实尔。二依用说。智是佛故。以所证无边故。如世间言所见处高言眼孔大。所学广故说智惠大。
  四智缘境门中。自受用土唯净无漏。余不见故。唯佛所知。他受用土本唯无漏.净。见者唯净。一切不善诸异熟果皆已无故。然通有.无漏。第八.五识所观有漏故。见者居秽土。利乐有情亦为现秽。见亦通秽。通诸识境。化土本唯无漏。然有净.秽。见者亦尔。通有.无漏然有净.秽。十地菩萨亦得见故。上知下故。然由本为十地菩萨现净土故。论说化土有其净言。化土本为地前等见。不别言净。总说见身.土各据增胜。本为而说。亦不相违。下不知上故。地前.二乘必不见无漏净土。
  此中诸土皆四智境。由随增胜本击发因。说智别现。不尔便有非遍智过。若佛五蕴计是蕴等收。何故不许佛是有情摄。有情依异熟。佛非有情。摄持性名为法。佛可法所收。
  纯杂义解由增劣不同。但依亲相分说若依影.质复说不同。影中自地变纯。通力引杂。非通力中八缘现纯。缘种杂。第七识中得名影纯杂。影从见.质说性故。五识善恶心杂。无记心纯。第六五俱等通。法应思准。假实中约识分别复别。有无对.有为无为对.有漏无漏对.自界他界缘对。思准纯杂。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下(末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唐-窥基 下一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