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后秦-鸠摩罗什
大富是为了。了可解。说法无财施而言得富。得富者说法人种种赞施。破人悭心亦自除悭。以是因缘得富。是故言未了。是多持经方便说非实义。是经中佛虽言世无二佛俱出。不言一切十方世界。虽言世无二转轮圣王。亦不言一切三千大千世界无。但言四天下世界中。无二转轮圣王。作福清净故独王一世无诸怨敌。若有二王不名清净。虽佛无嫉妒心。然以行业世世清净故。亦不一世界有二佛出。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为一佛世界。是中更无余佛。实一释迦牟尼佛。是一佛世界中。常化作诸佛种种法门种种身种种因缘种种方便。以度众生。以是故。多持经中。一时一世界无二佛。不言十方无佛。复次如汝言。佛言一事难值是佛世尊。又言九十一劫。三劫有佛余劫皆空无佛甚可怜愍。佛为此重罪不种见佛善根人说言。佛世难值如优昙波罗树华时时一有。如是罪人轮转三恶道。或在人天中佛出世时。其人不见如说。舍卫城中九亿家。三亿家眼见佛。三亿家耳闻有佛而眼不见。三亿家不闻不见。佛在舍卫国二十五年。而此众生不闻不见。何况远者。复次佛与阿难入舍卫城乞食。是时有一贫老母立在道头。阿难白佛。此人可愍佛应当度。佛语阿难。是人无因缘。阿难言。佛往近之。此人见佛相好光明。发欢喜心为作因缘。佛往近之回身背佛。佛从四边往。便四向背佛仰面上向。佛从上来低头下向。佛从地出两手覆眼不肯视佛。佛语阿难复欲作何因缘。有如是人无度因缘。不得见佛。以是故佛言。佛难得值如优昙波罗树华。譬如水雨虽多处处易得。饿鬼常渴不能得饮。汝言九十一劫。三劫有佛。为一佛世界故。不为一切余诸世界。是处劫空无有佛出甚可怜愍者。亦是此间一佛世界。非为一切余诸世界也。以是故知有十方佛。复次声闻法中有十方佛。汝自不解。如杂阿含经中说。譬如大雨连注。渧渧无间不可知数。诸世界亦如是。我见东方无量世界。有成有住有坏。其数甚多不可分别。如是乃至十方。是十方世界中。无量众生有三种身苦老病死。三种心苦淫嗔痴。三种后世苦地狱饿鬼畜生。一切世界皆有三种人。下中上。下人著现世乐。中人求后世乐。上人求道有慈悲心怜愍众生。有因缘云何无果报。佛言。若无老病死。佛不出世。是人见老病死苦恼众生。心中作愿我当作佛。以度脱之拔其心病济后世苦。如是十方世界。皆有佛出因缘。何以故。独言此间有佛余处无耶。譬如有人言。有木无火有湿地而无水是不可信。佛亦如是。众生身有老病死苦。心有淫嗔痴病。佛为断此三苦令得三乘故。出世一切世界中。皆有此苦云何无佛。复次盲人无量。而言唯须一医。此亦不然。以是故应更有十方佛。复次长阿含中。有经言。有鬼神王守北方。与众多百千万鬼神。后夜到佛所头面礼佛足。一面住放清净光。普照只桓皆令大明。合掌赞佛说此二偈。
大精进人我归命 佛二足中尊最上
智慧眼人能知见 诸天不解此慧事
过去未来今诸佛 一切我皆稽首礼
如是我今归命佛 亦如恭敬三世尊
如是偈中有十方佛。鬼神王稽首三世佛。然后别归命释迦牟尼佛。若无十方现在佛。当应但归命释迦文尼佛。不应言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是故知有十方佛。复次过去世有无量佛。未来世亦有无量佛。以是故现在亦应有无量佛。复次若佛于声闻法中。言有十方无数无量佛。众生当言佛易可遇不勤求脱。若不值此佛当遇彼佛。如是懈怠不勤求度。譬如鹿未被箭时不知怖畏。既被箭已踔围而出。人亦如是。有老病死苦。闻唯有一佛甚难可遇。心便怖畏勤行精进疾得度苦。以是故佛于声闻法中。不言有十方佛。亦不言无。若有十方佛。汝言无得无限罪。若无十方佛。而我言有。生无量佛想得恭敬福。所以者何。善心因缘福德力大故。譬如慈心三昧力。观一切众生皆见受乐。虽无实益以慈观故。是人得无量福。十方佛想亦复如是。若实有十方佛而言无。得破十方佛无量重罪。何以故。破实事故。肉眼人虽俱不知。但心信言有。其福无量。若实有而意谓无。其罪甚重。人自用心尚应信有。何况佛自说摩诃衍中。言实有十方佛而不信耶。问曰。若有十方无量诸佛及诸菩萨。今此众生多堕三恶道中。何以不来。答曰。众生罪重故。诸佛菩萨虽来不见。又法身佛常放光明。常说法。而以罪故不见不闻。譬如日出盲者不见。雷霆振地聋者不闻。如是法身常放光明常说法。众生有无量劫罪垢厚重不见不闻。如明镜净水照面则见。垢翳不净则无所见。如是众生心清净则见佛。若心不净则不见佛。今虽实有十方佛及诸菩萨来度众生。而不得见。复次如释迦牟尼佛。在阎浮提中生。在迦毗罗国。多游行东天竺六大城。有时飞到南天竺亿耳居士舍受供养。有时暂来北天竺月氏国。降阿波罗龙王。又至月氏国西。降女罗刹。佛在彼石窟中一宿。于今佛影犹在。有人就内看之则不见。出孔遥观光相。如佛有时。暂飞至罽宾隶跋陀仙人山上。住虚空中降此仙人。仙人言。我乐住此中。愿佛与我佛发佛爪。起塔供养。塔于今现存。(此山下有离越寺离越应云隶跋陀)人与佛同国而生犹不遍见。何况异处。以是故不可以不见十方佛故。而言无也。复次弥勒菩萨有大慈悲。而在天宫不来此间。可以不来故便谓无弥勒耶。弥勒近而不来不以为怪。十方佛远何足怪也。复次十方佛不来者。以众生罪垢深重不种见佛功德。是故不来。复次佛知一切众生善根熟结使薄。然后来度。如说。
诸佛先观知有人 一切方便不可度
或有难度或易化 或复有迟或有疾
或以光明或神足 种种因缘度众生
有欲作逆佛愍除 或欲作逆佛不遮
刚强难化用粗言 心柔易度用软言
虽有慈悲平等心 知时智慧用方便
以是故十方佛虽不来不应言无。复次佛智慧力方便神通。舍利弗等大阿罗汉。大菩萨弥勒等。尚不能知。何况凡人。复次诸佛大菩萨。有时众生恐惧急难一心念。或时来度之。如大月氏西佛肉髻住处国。一佛图中有人癞风病。来至遍吉菩萨像边。一心自归念遍吉菩萨功德。愿除此病。是时遍吉菩萨像。即以右手宝磲光明。摩其身病即除愈。复一国中有一阿兰若比丘。大读摩诃衍。其国王常布发令蹈上而过。有一比丘语王言。此人摩诃罗不多读经。何以大供养如是。王言我一日夜半欲见此比丘。即往到其住处。见此比丘在窟中读法华经。见一金色光明人骑白象合手供养。我转近便灭。我即问大德以我来故。金色光明人灭。比丘言。此即遍吉菩萨。遍吉菩萨自言。若有人诵读法华经者。我当乘白象来教导之。我诵法华经故遍吉自来。(遍吉法华经名为普贤)复有一国有一比丘。诵阿弥陀佛经及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人欲死时语弟子言。阿弥陀佛与彼大众俱来。即时动身自归。须臾命终。命终之后弟子积薪烧之。明日。灰中见舌不烧。诵阿弥陀佛经故。见佛自来。诵般若波罗蜜故。舌不可烧。此皆今世现事。如经中说。诸佛菩萨来者甚多。如是处处有人罪垢结薄。一心念佛信净不疑必得见佛。终不虚也。以是诸因缘故。知实有十方佛。
【经】尔时彼世界有菩萨。名曰普明。
【论】菩萨义如赞菩萨品中已说。问曰。云何名普明。答曰。其明常照一切世界。是故名普明。
【经】见此大光见地大动。又见佛身到宝积佛所。白佛言。世尊。今何因缘有此光明照于世间。地大震动。又见佛身。
【论】地动佛身光明如先说。问曰。是普明菩萨于诸菩萨中最尊第一。应自知因缘。何以问佛。答曰。是普明菩萨虽大。不能知诸佛智慧神力。譬如月光虽大日出则灭。以是故问佛。复次菩萨常欲见佛心无厌足。无因缘尚欲见佛。何况有大因缘。复次是事不应疑。譬如犊子随母未足怪也。又如小王朝宗大王法应尔故。诸大菩萨亦如是。得利大故常欲随佛。是菩萨见是事。心即觉知是必大事。见无数无量世界。皆得相见。以是故问。复次有人言。是菩萨自有神力能知。亦是释迦牟尼佛力令知。但为诸小菩萨不知故问佛。诸小菩萨怖难未除不能问佛。是故为之发问。是普明菩萨发其世界与诸小男子小女人俱。以是故知不能问佛。譬如大象能劈大树。令诸小象得食枝叶。是故问佛。大德何因何缘。有此大光明地大震动又见佛身。
大智度论卷第九
大智度初品中十方菩萨来释论第十五之余(卷第十)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经】宝积佛报普明言。善男子。西方度如恒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娑婆。是中有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欲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是其神力。【论】问曰。佛譬如须弥山不为大海水波所动。今何以答普明。是则动相摄心则无语。散心则有说。说法从觉观生。觉观粗事。佛不应有此粗事。
答曰。佛虽入深禅定。不为世事所动。今以大慈悲心怜愍众生。为之说法断疑。如须弥山王小风则不能动。若随蓝风至则大动散。佛亦如是有大慈悲风来怜愍心动。散身无数入五道教化众生。或作天身乃至畜生。复次佛实不动常入禅定。先世福德因缘故。身边出声应物如响。如天伎乐自然发声。又如摩尼珠随人所欲种种与之。若欲衣被饮食音乐。自恣所须自然皆得。佛亦如是。从其身边诸毛孔中。自然有声随心说法。是中佛无忆想亦无分别。如说密迹金刚经中。佛有三密。身密语密意密。一切诸天人皆不解不知。有一会众生。或见佛身黄金色白银色诸杂宝色。有人见佛身一丈六尺。或见一里十里百千万亿乃至无边无量遍虚空中。如是等名身密。语密者。有人闻佛声一里。有闻十里百千万亿无数无量遍虚空中。有一会中或闻说布施。或有闻说持戒。或闻说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如是乃至十二部经。八万法聚。各各随心所闻是名语密。是时目连心念。欲知佛声近远。即时以己神足力。至无量千万亿佛世界而息。闻佛音声如近不异。所息世界其佛与大众方食。彼土人大。目连立其钵缘。彼佛弟子问其佛言。此人头虫从何所来。著沙门被服而行。其佛报言。勿轻此人。此是东方过无量佛土。有佛名释迦牟尼。此是彼佛神足弟子。彼佛问目度伽略子。汝何以来此。目连答言。我寻佛音声故来至此。彼佛告目连。汝寻佛声过无量亿劫。不能得其边际。复次佛出世为断众生疑故为说法。此不应难。如不应问曰何以除闇。佛亦如是。不应问佛何以故答。问曰。诸佛等故名为等觉。今何以称言是彼神力。答曰。示无吾我彼此灭嫉慢故。复次世界有天。常求尊胜憍慢法故。自言天地人物是我化作。如梵天王。谓诸梵言我作汝等。毗纽天言。世间有大富贵名闻人。皆是我身威德力分。我能成就世间。亦能破坏世间。世间成坏皆是我作。有如是天破因缘法相。诸佛实语不破因缘法相故。言是彼佛神力。
【经】是时普明菩萨白宝积佛言。世尊。我今当往见释迦牟尼佛礼拜供养。及见彼诸菩萨摩诃萨绍尊位者。皆得陀罗尼及诸三昧。于诸三昧而得自在。
【论】问曰。若诸佛持戒禅定智慧度人皆等。是普明菩萨何以欲来见释迦牟尼佛。答曰。诸菩萨常欲见佛无厌足。听法无厌足。见诸菩萨僧无厌足。诸菩萨于世间法皆以厌患。于上三事心无厌足。如手居士。从净居天来欲见佛。其身微细没失。譬如消苏不得立地。佛语手居士。汝化作粗身观此地相。居士即如佛言。化作粗身观念此地相。头面礼佛足一面立。佛问居士。汝几事无厌生净居天。答言。我三事无厌生净居天。一见诸佛供养无厌。二听法无厌。三供给僧无厌。如佛在阎浮提。四部众常随逐佛听法问法。是我净居诸天。亦常从我听法问法。声闻犹尚听法无厌足。何况法性身菩萨。以是故普明菩萨。来见释迦牟尼佛。及见此间诸菩萨摩诃萨绍尊位者。皆得陀罗尼及诸三昧。如先赞菩萨品中说。于诸三昧而得自在者。问曰。如佛一人一切三昧中得自在。何以言菩萨亦一切三昧中得自在。答曰。有二种三昧。一者佛三昧。二者菩萨三昧。是诸菩萨于菩萨三昧中得自在。非佛三昧中。如说诸佛要集经中。文殊尸利欲见佛集。不能得到。诸佛各还本处。文殊尸利到诸佛集处。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三昧。文殊尸利入礼佛足已。白佛言。云何此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尸利。汝觉此女人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文殊尸利即弹指觉之。而不可觉。以大声唤亦不可觉。捉手牵亦不可觉。又以神足动三千大千世界。犹亦不觉。文殊尸利白佛言。世尊。我不能令觉。是时佛放大光明照下方世界。是中有一菩萨。名弃诸盖。即时从下方出。来到佛所头面礼佛足一面立。佛告弃诸盖菩萨。汝觉此女人。即时弹指此女从三昧起。文殊尸利白佛言。以何因缘。我动三千大千世界。不能令此女起。弃诸盖菩萨一弹指便从三昧起。佛告文殊尸利。汝因此女人。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是女人因弃诸盖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以是故汝不能令觉。汝于诸佛三昧中功德未满。是诸菩萨三昧中得自在。佛三昧中少多入而未得自在故耳。
【经】佛告普明。欲往随意宜知是时。尔时宝积佛以千叶金色莲华与普明菩萨。而告之曰。善男子。汝以此华散释迦牟尼佛上。生彼娑婆世界诸菩萨难胜难及。汝当一心游彼世界。
【论】问曰。佛何以言欲往随意宜知是时。答曰。佛于弟子爱断故。于弟子中心不著故。复次是菩萨未得一切智。未得佛眼故。心中少多有疑。谓释迦牟尼佛功德大所益或胜。是故语言欲往随意。复次是菩萨遥见释迦牟尼佛身小。心生小慢言。彼佛不如是。故佛语。汝往莫观佛身勿念世界。但听佛说法。复次是世界离娑婆世界极远最在东边。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诸法相。与宝积佛说诸法相正同。便言世界虽远法相不异。增益大信心转坚固。复次先世因缘故。虽远处生应来听法。譬如绳系雀脚虽复远飞摄之则还。复次是娑婆世界中菩萨。见普明远来听法。便作是念。彼从远来。况我生此世界中而不听法。如是种种因缘。是故佛言欲往随意宜知是时。问曰。诸佛力等更不求福。何故以华为信。答曰。随世间法行故。如二国王力势虽同亦相赠遗。复次示善软心故以华为信。世间法中使从远来必应有信。佛随世法是故致信。复次诸佛恭敬法故供养于法。以法为师。何以故。三世诸佛皆以诸法实相为师。问曰。何以不自供养身中法。而供养他法。答曰。随世间法。如比丘欲供养法宝。不自供养身中法。而供养余持法知法解法者。佛亦如是虽身中有法。而供养余佛法。问曰。如佛不求福德。何以故供养。答曰。佛从无量阿僧祇劫中。修诸功德常行诸善。不但求报敬功德故而作供养。如佛在时有一盲比丘。眼无所见而以手缝衣时针纴脱。便言。谁爱福德为我纴针。是时佛到其所语比丘。我是爱福德人。为汝纴针来。是比丘识佛声。疾起著衣礼佛足白佛言。佛功德已满。云何言爱福德。佛报言。我虽功德已满。我深知功德恩功德果报功德力。令我于一切众生中得最第一。由此功德。是故我爱。佛为此比丘赞功德已。次为随意说法。是比丘得法眼净肉眼更明。复次佛虽功德已满更无所须。为教化弟子故。语之言。我尚作功德汝云何不作。如伎家百岁老翁而舞。有人呵之言。老翁年已百岁何用是舞。翁答。我不须舞。但欲教子孙故耳。佛亦如是。功德虽满。为教弟子作功德故。而作供养。问曰。若尔者佛何以不自遥散释迦牟尼佛上。而遣人供养。答曰。为此间诸菩萨信普明故。复次佛所遣使。水火兵毒百千种害终不能伤。道里悬远欲令安隐故。问曰。何故不以好宝深经若佛菩萨宝(言此宝诸天所不见能出种种妙物如摩尼珠宝故曰名佛宝)为信。而以莲华莲华小物何足为信。答曰。佛不须物。佛宝天宝尚亦不须。何况人宝。以不须故不遣。亦以佛自等有故不遣。深经亦尔。复次诸经于佛则无甚深。甚深之称出自凡人。凡人所疑于佛无碍。凡人所难佛皆易之。复次华香清妙宜为供养。如人献赠必以异物。问曰。何故正以莲华不以余物。答曰。供养唯以华香幡盖。华有二事有色有香。问曰。余华亦有香有色。何故唯以莲华供养。答曰。如华手经中说。十方佛皆以华供养释迦文佛。复次莲华有三种。一者人华二者天华三者菩萨华。人华大莲华十余叶。天华百叶。菩萨华千叶。彼世界中多有金色光明千叶莲华。娑婆世界中。唯有化华千叶。无水生者。以是故遣是莲华千叶金色。如上舌相中说。问曰。佛何以令普明以华散佛上。答曰。供养法华香幡盖。幡盖应上干香应烧。湿香应涂地。末香及华应散。问曰。何以不供奉而已而自散上。答曰。手自供养是身业。软言问讯是口业。能起身口业是意业。是三业得功德牢固。与佛道作因缘。问曰。何以言汝当一心敬慎。娑婆世界中诸菩萨难及难胜。答曰。佛辟支佛阿罗汉一切诸贤圣。皆一心敬慎。魔若魔民及内身结使。种种先世罪报皆是贼。近此诸贼故应一心敬慎。譬如入贼中行不自慎护为贼所得。以是故言一心敬慎以游彼界。复次以人心多散如狂如醉。一心敬慎则是诸功德初门。摄心得禅。便得实智慧。得实智慧便得解脱。得解脱便得尽苦。如是事皆从一心得。如佛般涅槃后一百岁有一比丘。名优波鞠。得六神通阿罗汉。当尔时世为阎浮提大导师。彼时有一比丘尼。年百二十岁。此比丘尼年小时见佛。优波鞠来入其舍。欲问佛容仪。先遣弟子。弟子语比丘尼。我大师优波鞠。欲来见汝问佛容仪。是时比丘尼。以钵盛满麻油著户扇下试之。知其威仪详审以不。优波鞠入徐排户扇麻油小弃。坐已问比丘尼。汝见佛不。容仪何似。为我说之。比丘尼答。我尔时年小见佛来入聚落。众人言佛来。我亦随众人出见光明便礼。头上金钗堕地在大闇林下。佛光明照之幽隐皆见即时得钗。我自是后乃作比丘尼。优波鞠更问。佛在世时比丘威仪礼法何如。答曰。佛在时六群比丘无羞无耻最是弊恶。威仪法则胜汝。今日何以知之。六群比丘入户不令油弃。此虽弊恶知比丘仪法。行住坐卧不失法则。汝虽是六神通阿罗汉不如彼也。优波鞠闻是语大自惭愧。以是故言一心敬慎。一心敬慎善人相也。复次何以故言一心敬慎。是菩萨难胜难及难破难近。譬如大师子王难胜难破。亦如白象王及龙王。如大火焰。皆难可近。是菩萨大福德智慧力故。若人欲胜欲破是不可得正可自破。是故言难近。问曰。一切大菩萨皆大功德智慧利根一切难近。何以独言娑婆世界中菩萨难近。答曰。实如所言。但以多宝世界中菩萨远来。见此世界不如石沙秽恶。菩萨身小。一切众事皆亦不如。必生轻慢。是故佛言一心敬慎。彼诸菩萨难近。复次乐处生人。多不勇猛不聪明少智慧。如郁怛罗卫人。以大乐故无出家无受戒。诸天中亦尔。是娑婆世界中是乐因缘少。有三恶道老病死。土地自活法难。以是故易得厌心。见老病死至心大厌患。见贫穷人知先世因缘所致心生大厌。以是故智慧根利。彼间菩萨七宝世界种种宝树。心念饮食应意即得。如是生厌心难。是故智慧不能大利。譬如利刀著好饮食中。刀便生垢。饮食虽好而与刀不相宜。若以石磨之脂灰莹治垢除刀利。是菩萨亦如是。生杂世界中利智难近。如人少小勤苦多有所能。亦多有所堪。又如养马不乘则无所任。复次是娑婆世界中菩萨。多方便故难近。余处不尔。如佛说我自忆念宿世。一日施人千命度众生故。虽诸功德六波罗蜜一切佛事具足。而不作佛。恒以方便度脱众生以是事故。是娑婆世界中菩萨难近。
【经】尔时普明菩萨从宝积佛受千叶金色莲花。与无数出家在家菩萨及诸童男童女。俱共发引。
【论】问曰。是普明菩萨大力神通故应能来。是出家在家菩萨。及童男童女云何自致。多宝世界最在东边道里悠远。是自用力行为宝积佛力。是普明菩萨力耶。为释迦牟尼佛力。答曰。尽是四种人力。是出家居家菩萨。或是不退五通成就菩萨。四如意足好修先世释迦牟尼佛因缘。亦自用己力。亦是普明菩萨力。何以故。是中力势薄者。是普明菩萨力故得来。如转轮圣王飞上天。时四种兵及诸宫观畜兽一切皆飞。转轮圣王功德大故。能令一切随而飞从。此亦如是。力势薄者以普明菩萨力故皆亦得来。亦是宝积佛力。及释迦牟尼光明照之。若自无力但释迦牟尼佛光明照之。亦应能来。何况有三。问曰。是普明菩萨何不独来。而多将众人。答曰。翼从所宜故。譬如国王出时必有营从。复次是普明菩萨。及释迦牟尼佛因缘人故。所以者何。彼大众中二众共来。是故知有因缘者来。无因缘者住。问曰。是菩萨何以故。与诸在家出家童男童女俱来。答曰。佛弟子七众。比丘比丘尼学戒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优婆塞优婆夷是居家。余五众是出家。出家在家中更有二种。若大若小。小者童男童女。余者为大。问曰。大者应行。小者何以能来。答曰。在功德不在大小。若失功德利行不善法虽老而小。若有功德利行善法虽小而大。复次此小者远来。人见则叹。小而能尔为法远来。亦显佛法小大皆得奉行。外道法中婆罗门得行其法。非婆罗门不得行。佛法无大无小无内无外。一切皆得修行。譬如服药以除病为主。不择贵贱大小。
【经】皆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东方诸佛。
【论】问曰。若皆供养东方诸佛诸佛甚多。何时当讫得来此间。答曰。是诸菩萨非作人天法供养。自行菩萨供养法。菩萨供养法。身入禅定其身直进。从其身边出无量身。化作种种供养之物满诸佛世界。譬如龙王行时从身出水普雨天下。问曰。此诸菩萨欲诣释迦牟尼佛。何以中道供养诸佛。答曰。诸佛第一福田。若供养者得大果报。譬如人广修田业为多得谷故。诸菩萨见诸佛供养得佛果报。是故供养。复次菩萨常敬重于佛。如人敬重父母。诸菩萨蒙佛说法。得种种三昧种种陀罗尼种种神力。知恩故广供养。如法华经中药王菩萨。从佛得一切变现色身三昧。作是思惟我当云何供养佛及法华三昧。即时飞到天上。以三昧力雨七宝华香幡盖供养于佛。出三昧已意犹不足。于千二百岁。服食众香饮诸香油。然后以天白叠缠身而烧。自作誓言。使我身光明照八十恒河沙等佛世界。是八十恒河沙等世界中。诸佛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以身供养是为第一胜。以国城妻子供养百千万倍。不可以譬喻为比。于千二百岁身然不灭。复次是供养佛。得无量名闻福德利益。诸不善事皆悉灭除。诸善根得增长。今世后世常得供养报。久后得作佛。如是供养佛得种种无量利。以是故诸菩萨供养佛。
【经】持诸华香。璎珞。末香泽香烧香涂香。衣服幢盖。向释迦牟尼佛所。到已头面礼佛足一面立。【论】问曰。应言礼。何以名头面礼足。答曰。人身中第一贵者头。五情所著而最在上故。足第一贱。履不净处最在下故。是故以所贵礼所贱。贵重供养故。复次有下中上礼。下者揖。中者跪。上者稽首。头面礼足是上供养。以是故佛毗尼中。下坐比丘两手捉上坐两足。以头面礼。问曰。四种身仪若坐若立若行若卧。何以故一面立。答曰。为来故不应行。为恭敬供养故不应卧。此事易明何足问耶。应问或坐或立。坐者于供养不重。立者恭敬供养法。复次佛法中。诸外道出家及一切白衣来到佛所皆坐。外道他法轻佛故坐。白衣如客是故坐。一切五众身心属佛。是故立。若得道诸阿罗汉。如舍利弗目连须菩提等所作已办。是故听坐。余虽得三道亦不听坐。大事未办。结贼未破故。譬如王臣大有功勋故得坐。是诸菩萨中。虽有白衣以从远来供养佛故立。
【经】白佛言。宝积如来致问世尊。少恼少患兴居轻利气力安乐不。又以此千叶金色莲华供养世尊。
【论】问曰。宝积佛一切智。何以方问讯释迦牟尼佛。少恼少患兴居轻利气力安乐不。答曰。诸佛法尔。知而故问。如毗尼中。达贰迦比丘作赤色瓦窟。佛见已知而问阿难。此作何物。阿难白佛。是陶家子出家。字达贰迦。作小草舍常为放牛人所坏。三作三破。是故作此瓦舍。佛语阿难。破此瓦窟。何以故。外道辈当言。佛大师在时漏处法出。如是等处处知而故问。复次佛虽一切智。随世界法。世人问讯佛亦问讯。佛人中生受人法。寒热生死与人等。问讯法亦应等。复次世界中大贵大贱不应相问讯。佛等力故应相问讯。复次是多宝世界清净庄严。佛身色像光明亦大。若不问讯人谓轻慢。又复欲示佛世界身色光明种种虽胜。智慧神力俱等无异。是故问讯。问曰。何以问少病少恼不。答曰。有二种病。一者外因缘病。二者内因缘病。外者寒热饥渴兵刃刀杖坠落堆压。如是等种种外患名为恼。内者饮食不节卧起无常四百四病。如是等种种名为内病。如此二病有身皆苦。是故问少恼少患不。问曰。何以不问无恼无病。而问少恼少患。答曰。圣人实知身为苦本无不病时。何以故。是四大合而为身。地水火风性不相宜。各各相害。譬如疽疮无不痛时。若以药涂可得少差。而不可愈。人身亦如是。常病常治。治故得活。不治则死。以是故不得问无恼无病。外患常有风雨寒热为恼故。复有身四威仪坐卧行住。久坐则极恼。久卧久住久行皆恼。以是故问少恼少患。问曰。问少恼少患则足。何以复言兴居轻利。答曰。人虽病差未得平复。以是故问兴居轻利。问曰。何以故言气力安乐不。答曰。有人病差虽能行步坐起。气力未足不能造事施为携轻举重故。问气力。有人虽病得差能举重携轻。而未受安乐。是故问安乐不。问曰。若无病有力。何以未受安乐。答曰。有人贫穷恐怖忧愁。不得安乐。以是故问得安乐不。复次有二种问讯法。问讯身问讯心。若言少恼少病兴居轻利及气力。是问讯身。若言安乐不。是问讯心。种种内外诸病名为身病。淫欲嗔恚嫉妒悭贪忧愁怖畏等。种种烦恼九十八结五百缠。种种欲愿等。名为心病。是一一病问讯故。言少恼少病兴居轻利气力安乐不。问曰。人问讯则应尔。诸天尚不应如此问讯。何况于佛。答曰。佛身二种。一神通变化身。二父母生身。父母生身受人法故不如天。是故应如人法问讯。问曰。一切贤圣心无所著。不贪身不惜寿不恶死不悦生。若如是者何用问讯。答曰。随世界法故。受人法问讯。遣问讯亦以人法。千叶金色莲华如上说。
【经】尔时释迦牟尼佛受是千叶金色莲华已。散东方恒河沙等世界中佛。
【论】问曰。佛无胜如今何以故。向东方诸佛散华供养。如佛初得道时。自念人无所尊则事业不成。今十方天地谁可尊事者。我欲师而事之。是时梵天王等诸天白佛。佛为无上。无过佛者。佛亦自以天眼观三世十方天地中无胜佛者。心自念言。我行摩诃般若波罗蜜。今自致作佛。是我所尊即是我师。我当恭敬供养尊事是法。譬如有树名为好坚。是树在地中百岁枝叶具足。一日出生高百丈。是树出已欲求大树以荫其身。是时林中有神语好坚树言。世中无大汝者。诸树皆当在汝荫中。佛亦如是。无量阿僧祇劫在菩萨地中。生一日于菩提树下金刚座处坐。实知一切诸法相得成佛道。是时自念。谁可尊事以为师者。我当承事恭敬供养。时梵天王等诸天白佛言。佛为无上。无过佛者。今何以故复供养东方诸佛。答曰。佛虽无上三世十方天地中无过佛者。而行供养。供养有上中下。下于己者而供养之是下供养。供养胜己是上供养。供养与己等者是中供养。诸佛供养是中供养。如大爱道比丘尼。与五百阿罗汉比丘尼等。一日中一时入涅槃。是时诸得三道优婆塞举五百床。四天王举佛乳母大爱道床。佛自在前擎香炉烧香供养。佛语比丘。汝等助我供养乳母身。尔时诸阿罗汉比丘。各各以神足力。到摩梨山上。取牛头栴檀香薪。助佛作[卄/積]。是为下供养。以是故虽不求果。而行等供养。复次唯佛应供养佛。余人不知佛德。如偈说。
智人能敬智 智论则智喜
智人能知智 如蛇知蛇足
以是故诸佛一切智。能供养一切智。复次是十方佛世世劝助释迦牟尼佛。如七住菩萨。观诸法空无所有不生不灭。如是观已于一切世界中心不著。欲放舍六波罗蜜入涅槃。譬如人梦中作筏渡大河水。手足疲劳生患厌想。在中流中梦觉已自念言。何许有河而可渡者。是时勤心都放。菩萨亦如是立七住中得无生法忍。心行皆止欲入涅槃。尔时十方诸佛。皆放光明照菩萨身。以右手摩其头语言。善男子勿生此心。汝当念汝本愿欲度众生。汝虽知空众生不解。汝当集诸功德教化众生共入涅槃。汝未得金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无量光明三十二业。汝今始得一无生法门。莫便大喜。是时菩萨闻诸佛教诲。还生本心行六波罗蜜以度众生。如是等初得佛道时得是佐助。又佛初得道时心自思惟。是法甚深众生愚蒙薄福。我亦五恶世生。今当云何念已我当于一法中作三分。分为三乘以度众生。作是思惟时。十方诸佛皆现光明赞言善哉善哉。我等亦在五恶世中。分一法作三分以度众生。是时佛闻十方诸佛语声即大欢喜。称言南无佛。如是十方佛处处劝助为作大利。知恩重故。以华供养十方佛。最上福德无过此德。何以故是华宝积佛功德力所生。非是水生华。普明是十住法身菩萨。送此华来上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知十方佛是第一福田故以供养。是福倍多。何以故。佛自供养佛故。佛法中有四种布施。一施者清净受者不净。二施者不净受者清净。三施者清净受者亦净。四施者不净受者不净。今施东方诸佛。是为二俱清净。是福最大。以是故佛自供养十方佛。问曰。一切圣人不受报果。后更不生。云何言是施福最大。答曰。是福虽无人受其相自大。若有人受者其报无量。诸圣人知有为法皆无常空故。舍入涅槃是福亦舍。譬如烧金丸。虽眼见其好不可以手触。烧人手故。复次如人有疮则须药涂。若无疮者药无所施。人有身亦如是。常为饥渴寒热所逼。亦如疮发。以衣被饮食温暖将适。如药涂疮。如愚痴人。为贪药故不用除疮。若其无疮药亦无用。诸佛以身为疮。舍放身疮故亦不受报药。以是故虽有大福亦不受报。
【经】所散莲华满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论】问曰。华少而世界多云何满。答曰。佛神通力故。如上八种。自恣变化法大能令小小能令大。轻能令重重能令轻。自在无碍随意所到。能动大地所愿能办。诸大圣人皆得是八种自在。是故佛能以小华满东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又复以示众生。未来福报。如此少华满东方世界。又劝东方菩萨言。殖福于佛田中。所得果报亦如此华弥满无量土。汝虽远来应当欢喜。遇此大福田果报无量。
【经】一一华上皆有菩萨。结加趺坐说六波罗蜜。闻此法者毕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问曰。上佛以舌相光明。化作千叶宝华。一一华上皆有坐佛。今何以故一一华上皆有坐菩萨。答曰上是佛所化华故有坐佛。此是普明菩萨所供养华。是故有坐菩萨。复次上诸众生。应见坐佛得度。今此众生应见坐菩萨得度。结加趺坐说六波罗蜜。闻此法者毕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先说。
【经】诸出家在家菩萨及诸童男童女头面礼释迦牟尼佛足。各以供养具供养恭敬尊重赞叹释迦牟尼佛。是诸出家在家菩萨及诸童男童女。各各以善根福德力故。得供养释迦牟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论】如说偈。
诸圣所来道 佛亦如是来
实相及所去 佛亦尔无异
诸圣如实语 佛亦如实说
以是故名佛 多陀阿伽度
忍铠心坚固 精进弓力强
智慧利劲箭 破憍慢诸贼
应受天世人 一切诸供养
以是故名佛 以为阿罗诃
正知苦实相 亦实知苦集
知苦灭实相 亦知苦灭道
真正解四谛 定实不可变
是故十方中 号三藐三佛
得微妙三明 清净行亦具
是故号世尊 鞞阇遮罗那
解知一切法 自得妙道去
或时方便说 愍念一切故
灭除老病死 令到安隐处
以是故名佛 以为修伽陀
知世所从来 亦知世灭道
以是故名佛 为路迦鞞陀
禅戒智等眼 无及况出上
以是故名佛 为阿耨多罗
大悲度众生 软善教调御
以是故名佛 富楼沙昙藐
智慧无烦恼 说最上解脱
以是故名佛 提婆摩[少/(兔-、)]舍
三世动不动 尽及不尽法
道树下悉知 是故名为佛
【经】南方度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土最在边。世界名离一切忧。佛号无忧德。菩萨名离忧。西方度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灭恶。佛号宝山。菩萨名仪意。北方度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胜。佛号胜王。菩萨名得胜。下方度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善。佛号善德。菩萨名华上。上方度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喜。佛号喜德。菩萨名得喜。如是一切皆如东方。
【论】问曰。如佛法中。实无诸方名。何以故。诸五众十二入十八界中所不摄。四法藏中亦无说方。是实法因缘求亦不可得。今何以故。此中说十方诸佛十方菩萨来。答曰。随世俗法所传故说方。求方实不可得。问曰。何以言无方。汝四法藏中不说。我六法藏中说。汝众入界中不摄。我陀罗骠中摄。是方法常相故。有相故。亦有亦常。如经中说。日出处是东方。日没处是西方。日行处是南方日不行处是北方。日有三分合。若前合若今合若后合。随方日分。初合是东方。南方西方亦如是。日不行处是无分。彼间此间彼此是方相。若无方无彼此。彼此是方相。而非方。答曰。不然。须弥山在四域之中。日绕须弥照四天下。郁怛罗越日中。是弗婆提日出。于弗婆提人是东方。弗婆提日中。是阎浮提日出。于阎浮提人是东方。是实无初。何以故。一切方皆东方。皆南方。皆西方。皆北方。汝言日出处是东方。日行处是南方。日没处是西方。日不行处是北方。是事不然。复次有处日不合。是为非方。无方相故。问曰。我说一国中方相。汝以四国为难。以是故东方非无初。答曰。若一国中日与东方合。是为有边。有边故无常。无常故是不遍。以是故。方但有名而无实。
【经】尔时是三千大千世界变成为宝华。遍覆地悬缯幡盖。香树华树皆悉庄严。
【论】问曰。此谁神力令地为宝。答曰。是佛无量神力变化所为。有人咒术幻法。及诸鬼神龙王诸天等。能变化少物。令三千大千世界皆为珍宝。余人及梵天王皆所不能。佛入四禅中十四变化心。能令三千大千世界华香树木一切土地皆悉庄严。一切众生皆悉和同心转为善。何以故。庄严此世界。为说般若波罗蜜故。亦为十方诸菩萨客来及诸天世人故庄严。如人请贵客。若一家请则庄严一家。一国主则庄严一国。转轮圣王则庄严四天下。梵天王则庄严三千大千世界。佛为十方无量恒河沙等诸世界中主。是诸他方菩萨及诸天世人客来故。亦为此彼众人见此变化庄严。则生大心生清净欢喜心。从大心发大业。从大业得大报。受大报时更生大心。如是展转增长。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变此世界皆悉为宝。云何名宝。宝有四种。金银毗琉璃颇梨。更有七种宝金银毗琉璃颇梨车磲马瑙赤真珠。(此珠极贵非是珊瑚)更复有宝。摩罗伽陀(此珠金翅鸟口边出绿色能辟一切毒)因陀尼罗(天青珠)摩诃尼啰(大青珠)钵摩罗伽(赤光珠)越阇(金刚)龙珠如意珠玉贝珊瑚琥珀等种种名为宝。是宝有三种。有人宝天宝菩萨宝。人宝力少唯有清净光色。除毒除鬼除闇。亦除饥渴寒热种种苦事。天宝亦大亦胜常随逐天身。可使令可共语。轻而不重。菩萨宝胜于天宝。能兼有人宝天宝事。又能令一切众生知死此生彼因缘本末。譬如明镜见其面像。复次菩萨宝胜能出种种法音。若为首饰宝冠。则雨十方无量世界诸佛上幢幡华盖种种供养之具。以供养佛。又雨衣被卧具生活之物。种种众事随众生所须。皆悉雨之给施众生。如是等种种众宝。以除众生贫穷苦厄。问曰。是诸珍宝从何处出。答曰。金出山石沙赤铜中。真珠出鱼腹中竹中蛇脑中。龙珠出龙脑中。珊瑚出海中石树。生贝出虫甲中。银出烧石。余琉璃颇梨等皆出山窟中。如意珠出自佛舍利。若法没尽时。诸舍利皆变为如意珠。譬如过千岁冰化为颇梨珠。如是等诸宝是人中常宝。佛所庄严一切世界是最殊胜。诸天所不能得。何以故。是从大功德所生。种种华幡如先说。香树者名阿伽楼(蜜香树)多伽楼(木香树)栴檀。如是等种种香树。华树名占匍(黄华树)阿输迦(无忧花树)婆呵迦罗(赤华树)如是等种种华树。
【经】譬如华积世界普华世界。妙德菩萨善住意菩萨。及余大威神诸菩萨。皆在彼住。
【论】问曰。何以言譬如华积世界。答曰。彼世界常有净华。此世界变化一时故。以喻也。譬喻法以小喻大。如人面好譬如满月。问曰。更有十方诸清净世界。如阿弥陀佛安乐世界等。何以故。但以普华世界为喻。答曰。阿弥陀佛世界不如华积世界。何以故。法积比丘佛虽将至十方观清净世界。功德力薄不能得见上妙清净世界。以是故世界不如。复次当佛变化此世界时。正与华积世界相似。以是故言譬如华积世界。问曰。更有余大菩萨。如毗摩罗诘观世音遍吉菩萨等。何以不言此诸菩萨在彼住。而但言文殊尸利善住意菩萨。答曰。是遍吉菩萨一一毛孔常出诸佛世界及诸佛菩萨。遍满十方。以化众生无适住处。文殊尸利分身变化入五道中。或作声闻或作缘觉或作佛身。如首楞严三昧经中说。文殊师利菩萨。过去世作龙种尊佛。七十二亿世作辟支迦佛。是可言可说。遍吉菩萨。不可量不可说住处不可知。若住应在一切世界中住。是故不说。复次及诸大威神菩萨者。亦应总说遍吉等诸大菩萨。
【经】尔时佛知一切世界若天世界若魔世界若梵世界。若沙门若婆罗门及天。若揵闼婆人阿修罗等。及诸菩萨摩诃萨。绍尊位者一切皆集。
【论】问曰。佛神力无量。一切十方众生。若尽来在会者。一切世界应空。若不来者。佛无量神力有所不能。答曰。不应尽来。何以故。诸佛世界无边无量。若尽来者便为有边。又复十方各各有佛。亦说般若波罗蜜。如彼般若波罗蜜四十三品中。十方面各千佛现皆说般若波罗蜜。以是故不应尽来。问曰。若有十方诸佛皆说般若波罗蜜。十方诸菩萨何以故来。答曰。如普明菩萨来章中已说。与释迦牟尼佛因缘故来。复次是诸菩萨本愿故。若有说般若波罗蜜处。我当听受供养。是以远来欲以身力积功德故。亦以示诸众生我从远来供养法故。云何汝在此世界而不供养。问曰。佛于法不著。何以故。七现神力而令众生大集。答曰。是般若波罗蜜。甚深难知难解不可思议。是故广集诸大菩萨。令新发意者心得信乐。譬如小人所语不为人信。贵重大人人必信受。问曰。何以故言若天世界若魔世界若梵世界。但应言天世界人世界则足。何以故。十号中言天人师。以是故应言天人而已。答曰。诸天有天眼天耳利根智慧多自知来。以是故言天世界。问曰。若天世界已摄魔梵。何以故别说若魔若梵。答曰。天中有三大主。释提婆那民二处天主。魔王六欲天主。梵世界中大梵天王为主。问曰。如夜魔天兜率陀天化乐天皆有主。何以但有三主。答曰。释提婆那民依地住。佛亦在地住。常来佛所大有名称人多识故。魔王常来娆佛。又是一切欲界中主。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皆属魔王。复次天世界则三界天皆摄是天中。一切欲界魔为主。是故别说。复次魔常娆佛。今来听般若波罗蜜。余人增益信故。问曰。色界中大有天。何以但言梵世界集。答曰。上诸天无觉观不喜散心。又难闻故。梵世界有四识易闻故。又梵世界近故。复次梵名离欲清净。今言梵世界。已总说色界诸天。复次余天未有人民。劫初生时梵天王独在梵宫寂漠无人。其心不悦而自生念。此间何以不生人民。是时光音天命尽者应念来生。梵王便自生念。此诸天先无随我念故生。我能生此诸天。诸天是时亦各自念。我从梵王生。梵王是我父也。以是故但说梵世界。复次二禅三禅四禅天。于欲界见佛听法。若劝助菩萨。眼识耳识身识皆在梵世界中取。以是故别说梵世界。问曰。何以故独说诸沙门婆罗门。不说国王及长者诸余人众。答曰。智慧人有二分。沙门婆罗门。出家名沙门。在家名婆罗门。余人心存世乐。是故不说。婆罗门多学智慧求福。出家人一切求道。是故但说沙门婆罗门。在家中七世清净。生满六岁皆受戒名婆罗门。是沙门婆罗门中。有道德智慧。以是故说。问曰。先已说天世界。今何以复说天。答曰。天世界是四天王忉利天。魔是他化自在天。梵是色界。今说天是欲界中夜摩兜率陀化乐爱身天等。爱身在六天上。形色绝妙故言爱身。问曰。何以但说揵闼婆。不说诸余鬼神及龙王。答曰。是揵闼婆是诸天伎人随逐诸天。其心柔软福德力小减诸天诸鬼神。鬼神道中摄。龙王畜生道中摄。甄陀罗亦是天伎皆属天。与天同住共坐饮食。伎乐皆与天同。是揵闼婆王名童笼磨。(秦言树)是揵闼婆甄陀罗恒在二处住。常所居止在十宝山间。有时天上为诸天作乐。此二种常番休上下。人在四天下生。生有四种。极长寿乃至无量岁。极短寿乃至十岁。阿修罗恶心斗诤。而不破戒大修施福。生在大海边住。亦有城郭宫殿。是阿修罗王。名毗摩质多婆梨罗睺罗。如是等名阿修罗王。如说一时罗睺罗阿修罗王欲啖月。月天子怖疾到佛所。说偈言。
大智成就佛世尊 我今归命稽首礼
是罗睺罗恼乱我 愿佛怜愍见救护
佛与罗睺罗而说偈言。
月能照闇而清凉 是虚空中大灯明
其色白净有千光 汝莫吞月疾放去
是时罗睺罗怖懅流汗即疾放月。婆梨阿修罗王见罗睺罗惶怖放月。说偈问曰。
汝罗睺罗何以故 惶怖战栗疾放月
汝身流汗如病人 心怖不安乃如是
罗睺罗尔时说偈答曰。
世尊以偈而敕我 我不放月头七分
设得生活不安隐 以故我今放此月
婆梨阿修罗王说偈。
诸佛甚难值 久远乃出世
说此清净偈 罗睺即放月
问曰。何以不说地狱畜生饿鬼。答曰。地狱大苦心乱不能受法。畜生愚痴覆心不能受化。饿鬼为饥渴火烧身故不得受法。复次畜生饿鬼中。少多有来听法者。生福德心而已不堪受道。是故不说。问曰。若尔者揵闼婆阿修罗亦不应说。何以故。鬼神道中已摄故。答曰。佛不说摄。今何以言摄。此是迦旃延子等说。如阿修罗力与天等。或时战斗胜天。揵闼婆是诸天伎。与天同受福乐。有智慧能别好丑。何以不得受道法。如杂阿含天品中说。富那婆薮鬼神母。佛游行宿其处。尔时世尊说上妙法甘露。女男二人啼泣。母为说偈止之。
汝郁怛罗勿作声 富那婆薮亦莫啼
我今闻法得道证 汝亦当得必如我
以是事故知。鬼神中有得道者。复次摩诃衍中。密迹金刚力士于诸菩萨中胜。何况余人。如屯仑摩甄陀罗王揵闼婆王。至佛所弹琴赞佛。三千世界皆为震动。乃至摩诃迦叶不安其坐。如此人等云何不能得道。如诸阿修罗王龙王。皆到佛所问佛深法。佛随其问而答深义何以言不能得道。问曰。于五道众生中。佛是天人师不说三恶道。以其无福无受道分故。是诸龙鬼皆堕恶道中。答曰。佛亦不分明说五道。说五道者是一切有部僧所说。婆蹉弗妒路部僧说有六道。复次应有六道。何以故。三恶道一向是罪处。若福多罪少。是名阿修罗揵闼婆等生处应别。以是故应言六道。复次三恶道亦有受道。福少故言无。及诸菩萨绍尊位者如先说。
大智度论卷第十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舍利弗因缘第十六(卷第十一)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
【经】佛告舍利弗。
【论】问曰。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法。佛何以故告舍利弗而不告菩萨。答曰。舍利弗于一切弟子中智慧最第一。如佛偈说。
一切众生智 唯除佛世尊
欲比舍利弗 智慧及多闻
于十六分中 犹尚不及一
复次舍利弗智慧多闻有大功德。年始八岁诵十八部经。通解一切经书义理。是时摩伽陀国有龙王兄弟。一名姞利二名阿伽罗。降雨以时国无荒年。人民感之。常以仲春之月一切大集至龙住处。为设大会作乐谈义终此一日。自古及今斯集未替。遂以龙名以名此会。此日常法敷四高座。一为国王。二为太子。三为大臣。四为论士。尔时舍利弗以八岁之身。问众人言。此四高座为谁敷之。众人答言。为国王太子大臣论士。是时舍利弗观察时人婆罗门等。神情瞻向无胜己者。便升论床结跏趺坐。众人疑怪。或谓愚小无知。或谓智量过人。虽复嘉其神异。而犹各怀自矜。耻其年小不自与语。皆遣年少弟子传言问之。其答酬旨趣辞理超绝。时诸论师叹未曾有。愚智大小一切皆伏。王大欢喜即命有司。封一聚落常以给之。王乘象舆振铃告告宣示一切十六大国六大城中无不庆悦。是时告占师子名拘律陀。姓大目揵连。舍利弗友而亲之。舍利弗才明见重。目揵连豪爽最贵。此二人者才智相比德行互同。行则俱游住则同止。少长缱绻结要终始。后俱厌世出家学道作梵志弟子。情求道门久而无征。以问于师。师名删阇耶。而答之言。自我求道弥历年岁。不知为有道果无耶。我非其人耶而亦不得。他日其师寝疾。舍利弗在头边立。大目连在足边立。喘喘然其命将终。乃愍尔而笑。二人同心俱问笑意。师答之言。世俗无眼为恩爱所侵。我见金地国王死。其大夫人自投火[卄/積]求同一处。而此二人行报各异生处殊绝。是时二人笔受师语。欲以验其虚实。后有金地商人。远来摩伽陀国。二人以疏验之果如师语。乃怃然叹曰。我等非其人耶。为是师隐我耶。二人相与誓曰。若先得甘露要毕同味。是时佛度迦叶兄弟千人。次游诸国到王舍城顿止竹园。二梵志师闻佛出世。俱入王舍城欲知消息。尔时有一比丘。名阿说示。(五人之一)著衣持钵入城乞食。舍利弗见其仪服异容诸根静默。就而问言。汝谁弟子师是何人。答言。释种太子厌老病死苦出家。学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我师也。舍利弗言。汝师教授为我说之。即答偈曰。
我年既幼稚 学日又初浅
岂能宣至真 广说如来义
舍利弗言。略说其要。尔时阿说示比丘。说此偈言。
诸法因缘生 是法说因缘
是法因缘尽 大师如是说
舍利弗闻此偈已即得初道。还报目连。目连见其颜色和悦迎谓之言。汝得甘露味耶。为我说之。舍利弗即为其说向所闻偈。目连言。更为重说。即复为说。亦得初道。二师与二百五十弟子俱到佛所。佛遥见二人与弟子俱来。告诸比丘。汝等见此二人在诸梵志前者不。诸比丘言。已见。佛言。是二人者。是我弟子中智慧第一神足第一。弟子大众俱来以渐近佛。既到稽首在一面立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于佛法中欲出家受戒。佛言。善来比丘。即时须发自落法服著身。衣钵具足受成就戒。过半月后佛为长爪梵志说法。时舍利弗得阿罗汉道。所以半月后得道者。是人当作逐佛转法轮师。应在学地现前自入诸法种种具知。是故半月后得阿罗汉道。如是等种种功德甚多。是故舍利弗虽是阿罗汉。佛以是般若波罗蜜甚深法。为舍利弗说。问曰。若尔者何以初少为舍利弗说。后多为须菩提说。若以智慧第一故应为多说。复何以为须菩提说。答曰。舍利弗佛弟子中智慧第一。须菩提于弟子中。得无诤三昧最第一。无诤三昧相常观众生不令心恼多行怜愍。诸菩萨者弘大誓愿以度众生怜愍相同。是故命说。
复次是须菩提好行空三昧。如佛在忉利天夏安居受岁已还下阎浮提。尔时须菩提于石窟中住自思惟。佛从忉利天来下。我当至佛所耶。不至佛所耶。又念言。佛常说。若人以智慧眼观佛法身。则为见佛中最。是时以佛从忉利天下故。阎浮提中四部众集。诸天见人人亦见天。座中有佛及转轮圣王诸天大众。众会庄严先未曾有。须菩提心念。今此大众虽复殊特势不久停。磨灭之法皆归无常。因此无常观之初门。悉知诸法空无有实。作是观时即得道证。尔时一切众人。皆欲求先见佛礼敬供养。有华色比丘尼。欲除女名之恶。便化为转轮圣王及七宝千子。众人见之皆避坐起去。化王到佛所已还复本身为比丘尼。最初礼佛。是时佛告比丘尼非汝初礼。须菩提最初礼我。所以者何。须菩提观诸法空是为见佛法身。得真供养供养中最。非以致敬生身为供养也。以是故言须菩提常行空三昧。与般若波罗蜜空相相应。以是故佛命令说般若波罗蜜。
复次佛以众生信敬阿罗汉诸漏已尽。命之为说。众得净信故。诸菩萨漏未尽。若以为证诸人不信。以是故与舍利弗须菩提共说般若波罗蜜。问曰。何以名舍利弗为是父母所作字。为是依行功德立名。答曰。是父母所作名字。于阎浮提中。第一安乐有摩伽陀国。是中有大城名王舍。王名频婆娑罗。有婆罗门论议师。名摩陀罗。王以其人善能论故。赐封一邑去城不远。是摩陀罗遂有居家妇生一女。眼似舍利鸟眼。即名此女为舍利。次生一男。膝骨粗大名拘郗罗。拘郗罗(秦言大膝也)是婆罗门既有居家畜养男女。所学经书皆已废忘又不业新。是时南天竺有一婆罗门大论议师字提舍。于十八种大经皆悉通利。是人入王舍城。头上戴火以铜鍱腹。人问其故。便言我所学经书甚多恐腹破裂。是故鍱之。又问。头上何以戴火。答言。以大闇故。众人言。日出照明何以言闇。答言。闇有二种。一者日光不照。二者愚痴闇蔽。今虽有日明而愚痴犹黑。众人言。汝但未见婆罗门摩陀罗。汝若见者腹当缩明当闇。是婆罗门迳至鼓边打论议鼓。国王闻之问是何人。众臣答言。南天竺有一婆罗门名提舍大论议师。欲求论处故打论鼓。王大欢喜即集众人而告之曰。有能难者与之论议。摩陀罗闻之自疑。我以废忘又不业新。不知我今能与论不。僶俯而来。于道中见二特牛方相抵触。心中作想。此牛是我彼牛是彼。以此为占知谁得胜。此牛不如便大愁忧而自念言。如此相者我将不如。欲入众时见有母人挟一瓶水正在其前躄地破瓶。复作是念。是亦不吉甚大不乐。既入众中见彼论师。颜貌意色胜相具足。自知不如。事不获已与共论议。论议既交便堕负处。王大欢喜。大智明人远入我国。复欲为之封一聚落。诸臣议言。一聪明人来便封一邑。功臣不赏但宠语论。恐非安国全家之道。今摩陀罗论议不如。应夺其封以与胜者。若更有胜人复以与之。王用其言即夺与后人。是时摩陀罗语提舍言。汝是聪明人。我以女妻汝。男儿相累今欲远出他国以求本志。提舍纳其女为妇。其妇怀妊梦见一人。身被甲胄手执金刚。摧破诸山而在大山边立。觉已白其夫言。我梦如是。提舍言。汝当生男。摧伏一切诸论议师。唯不胜一人当与作弟子。舍利怀妊。以其子故。母亦聪明大能论议。其弟拘郗罗与姊谈论每屈不如。知所怀子必大智慧。未生如是何况出生。即舍家学问至南天竺不剪指爪。读十八种经书皆令通利。是故时人号为长爪梵志。姊子既生七日之后。裹以白叠以示其父。其父思惟我名提舍。逐我名字字为忧波提舍。(忧波秦言逐提舍星名)是为父母作字。众人以其舍利所生。皆共名之为舍利弗。(弗秦言子)复次舍利弗世世本愿。于释迦文尼佛所作智慧第一弟子。字舍利弗。是为本愿因缘名字。以是故名舍利弗。问曰。若尔者何以不言忧波提舍。而但言舍利弗。答曰。时人贵重其母。于众女人中聪明第一。以是因缘故称舍利弗。
【经】菩萨摩诃萨欲以一切种知一切法。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论】菩萨摩诃萨义。如先赞菩萨品中说。问曰。云何名一切种。云何名一切法。答曰。智慧门名为种。有人以一智慧门观有以二三十百千万乃至恒河沙等阿僧祇智慧门观诸法。今以一切智慧门。入一切种观一切法。是名一切种。如凡夫人三种观。欲求离欲离色故。观欲色界粗恶诳惑浊重。佛弟子八种观。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痈如箭入体恼患。是八种观入四圣谛中。为十六行之四。十六者。观苦四种。无常苦空无我。观苦因四种。集因缘生。观苦尽四种。尽灭妙出。观道四种道正行迹。出入息中复有十六行。一观入息。二观出息。三观息长息短。四观息遍身。五除诸身行。六受喜。七受乐。八者受诸心行。九无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散坏。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复有六种念。念佛者。佛是多陀阿伽陀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如是等十号。五念如后说。世智出世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智。如是等智慧知诸法。名为一切种。一切法者。识所缘法是一切法。所谓眼识缘色耳识缘声鼻识缘香舌识缘味身识缘触意识缘法。缘眼缘色缘眼识耳声鼻香舌味身触亦如是。乃至缘意缘法缘意识。是名一切法。是为识所缘法。复次智所缘法是一切法。所谓苦智知苦集智知集尽智知尽道智知道世智知苦集尽道及虚空非数缘灭。是为智所缘法。复次二法摄一切法。色法无色法。可见法不可见法。有对法无对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心相应心不相应。业相应业不相应。(丹注云心法中除思余尽相应业即是思故除)近法远法等。如是种种二法摄一切法。(丹注云现在及无为是名近法未来过去是名远法)复次三种法摄一切法。善不善无记。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见谛断思惟断不断。复有三种法。五众十二入十八界持如是等种种三法。尽摄一切法。复有四种法。过去未来现在法。非过去未来现在法。欲界系法色界系法无色界系法不系法。因善法因不善法因无记法非因善不善无记。法缘缘法缘不缘法缘缘不缘缘法亦非缘缘非不缘缘法。如是等四种法摄一切法。有五种法。色心心相应心不相应无为法。如是等种种五法摄一切法。有六种法。见苦断法见习尽道断法思惟断法不断法。如是等种种六法。乃至无量法摄一切法。是为一切法。问曰。诸法甚深微妙不可思议。若一切众生尚不能得知。何况一人欲尽知一切法。譬如有人欲量大地及数大海水渧欲称须弥山欲知虚空边际。如是等事皆不可知。云何欲以一切种知一切法。答曰。愚痴闇蔽甚大苦。智慧光明最为乐。一切众生皆不用苦。但欲求乐。是故菩萨求一切第一大智慧。一切种观欲知一切法。是菩萨发大心。普为一切众生求大智慧。是故欲以一切种知一切法。如医为一人二人。用一种二种药则足。若欲治一切众生病者。当须一切种药。菩萨亦如是。欲度一切众生故。欲知一切种一切法。如诸法甚深微妙无量。菩萨智慧亦甚深微妙无量。先答破一切智人中已广说。如函大盖亦大。复次若不以理求一切法则不可得。若以理求之则无不得。譬如钻火以木则火可得。析薪求火火不可得。如大地有边际。自非一切智人无大神力则不能知。若神通力大则知此三千大千世界地边际。今此大地在金刚上。三千大千世界四边则虚空。是为知地边际。欲称须弥山亦如是。欲量虚空非不能量。虚空无法故不可量。
【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欲以一切种知一切法。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论】问曰。佛欲说般若波罗蜜故。种种现神变。现已即应便说。何以故令舍利弗问而后说。答曰。问而后说。佛法应尔。复次舍利弗知般若波罗蜜甚深微妙无相之法难解难知。自以智力种种思惟。若观诸法无常。是般若波罗蜜耶。不是耶。不能自了。以是故问。复次舍利弗非一切智。于佛智慧中。譬如小儿。如说阿婆檀那经中。佛在祇洹住晡时经行。舍利弗从佛经行。是时有鹰逐鸽。鸽飞来佛边住。佛经行过之影覆鸽上。鸽身安隐怖畏即除不复作声。后舍利弗影到鸽。便作声战怖如初。舍利弗白佛言。佛及我身俱无三毒。以何因缘佛影覆鸽。鸽便无声不复恐怖。我影覆上鸽便作声战栗如故。佛言。汝三毒习气未尽。以是故汝影覆时恐怖不除。汝观此鸽宿世因缘几世作鸽。舍利弗即时入宿命智三昧。观见此鸽从鸽中来。如是一二三世乃至八万大劫常作鸽身。过是已往不能复见。舍利弗从三昧起白佛言。是鸽八万大劫中常作鸽身。过是已前不能复知。佛言。汝若不能尽知过去世。试观未来世此鸽何时当脱。舍利弗即入愿智三昧。观见此鸽一二三世乃至八万大劫未脱鸽身。过是已往亦不能知。从三昧起白佛言。我见此鸽从一世二世乃至八万大劫未免鸽身。过此已往不复能知。我不知过去未来齐限。不审此鸽何时当脱。佛告舍利弗。此鸽除诸声闻辟支佛所知齐限。复于恒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鸽身。罪讫得出。轮转五道中后得为人。经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时有佛度无量阿僧祇众生。然后入无余涅槃。遗法在世是人作五戒优婆塞。从比丘闻赞佛功德。于是初发心愿欲作佛。然后于三阿僧祇劫。行六波罗蜜。十地具足得作佛。度无量众生已而入无余涅槃。是时舍利弗向佛忏悔白佛言。我于一鸟尚不能知其本末。何况诸法。我若知佛智慧如是者。为佛智慧故。宁入阿鼻地狱。受无量劫苦不以为难。如是等于诸法中不了故问。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第十七
【经】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以无所舍法具足檀波罗蜜。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
【论】问曰。般若波罗蜜是何等法。答曰。有人言。无漏慧根。是般若波罗蜜相。何以故。一切慧中第一慧。是名般若波罗蜜。无漏慧根是第一。以是故无漏慧根。名般若波罗蜜。问曰。若菩萨未断结。云何得行无漏慧。答曰。菩萨虽未断结。行相似无漏般若波罗蜜。是故得名行无漏般若波罗蜜。譬如声闻人。行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先行相似无漏法。后易得生苦法智忍。复有人言菩萨有二种。有断结使清净。有未断结使不清净。断结使清净。菩萨能行无漏般若波罗蜜。问曰。若菩萨断结清净。复何以行般若波罗蜜。答曰。虽断结使。十地未满未庄严佛土未教化众生。是故行般若波罗蜜。复次断结有二种。一者断三毒。心不著人天中五欲。二者虽不著人天中五欲。于菩萨功德果报五欲。未能舍离。如是菩萨应行般若波罗蜜。譬如长老阿泥卢豆。在林中坐禅时。净爱天女等。以净妙之身来试阿泥卢豆。阿泥卢豆言。诸姊作青色来不用杂色。欲观不净不能得观。黄赤白色亦复如是。时阿泥卢豆。闭目不视。语言。诸姊远去。是时天女即灭不现。天福报形犹尚如是。何况菩萨无量功德果报五欲。又如甄陀罗王。与八万四千甄陀罗。来到佛所弹琴歌颂以供养佛。尔时须弥山王及诸山树木。人民禽兽一切皆舞。佛边大众乃至大迦叶。皆于座上不能自安。是时天须菩萨。问长老大迦叶。耆年旧宿行十二头陀法之第一。何以在座不能自安。大迦叶言。三界五欲不能动我。是菩萨神通功德果报力故。令我如是。非我有心不能自安也。譬如须弥山四边风起不能令动。至大劫尽时毗蓝风起如吹烂草。以是事故知。二种结中一种未断。如是菩萨等应行般若波罗蜜。是阿毗昙中。如是说。复有人言。般若波罗蜜是有漏慧。何以故。菩萨至道树下乃断结。先虽有大智慧有无量功德。而诸烦恼未断。是故言菩萨般若波罗蜜是有漏智慧。复有人言。从初发意乃至道树下。于其中间所有智慧。是名般若波罗蜜。成佛时是般若波罗蜜。转名萨婆若。复有人言。菩萨有漏无漏智慧。总名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观涅槃行佛道。以是事故。菩萨智慧应是无漏。以未断结使事未成办故。应名有漏。复有人言。菩萨般若波罗蜜。无漏无为不可见无对。复有人言。是般若波罗蜜不可得相。若有若无若常若无常若空若实。是般若波罗蜜。非阴界入所摄。非有为非无为非法非非法。无取无舍不生不灭。出有无四句。适无所著。譬如火焰四边不可触以烧手故。般若波罗蜜相亦如是。不可触以邪见火烧故。问曰。上种种人说般若波罗蜜。何者为实。答曰。有人言各各有理皆是实。如经说。五百比丘各各说二边及中道义。佛言。皆有道理。有人言。末后答者为实。所以者何。不可破不可坏故。若有法如毫牦许有者。皆有过失可破。若言无亦可破。此般若中有亦无无亦无非有非无亦无。如是言说亦无。是名寂灭无量无戏论法。是故不可破不可坏。是名真实般若波罗蜜。最胜无过者。如转轮圣王降伏诸敌而不自高。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能破一切语言戏论。亦不有所破。复次从此已后品品中种种义门。说般若波罗蜜。皆是实相。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能具足六波罗蜜。问曰。云何名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能具足六波罗蜜。答曰。如是菩萨观一切法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非空非实。非我非无我。非生灭非不生灭。如是住甚深般若波罗蜜中。于般若波罗蜜相亦不取。是名不住法住。若取般若波罗蜜相。是为住法住。
问曰。若不取般若波罗蜜相。心无所著。如佛所言一切诸法欲为其本。若不取者。云何得具足六波罗蜜。答曰。菩萨怜愍众生故。先立誓愿我必当度脱一切众生。以精进波罗蜜力故。虽知诸法不生不灭如涅槃相。复行诸功德。具足六波罗蜜。所以者何。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故。是名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赞檀波罗蜜义第十八
问曰。檀有何等利益故。菩萨住般若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具足满。答曰。檀有种种利益。檀为宝藏常随逐人。檀为破苦能与人乐。檀为善御开示天道。檀为善府摄诸善人。(施摄善人与为因缘故言摄)檀为安隐临命终时心不怖畏。檀为慈相能济一切。檀为集乐能破苦贼。檀为大将能伏悭敌。檀为妙果天人所爱。檀为净道贤圣所游。檀为积善福德之门。檀为立事聚众之缘。檀为善行爱果之种。檀为福业善人之相。檀破贫穷断三恶道。檀能全护福乐之果。檀为涅槃之初缘。入善人聚中之要法。称誉赞叹之渊府。入众无难之功德。心不悔恨之窟宅。善法道行之根本。种种欢乐之林薮。富贵安隐之福田。得道涅槃之津梁。圣人大士智者之所行。余人俭德寡识之所效。复次譬如失火之家。黠慧之人明识形势。及火未至急出财物。舍虽烧尽财物悉在。更修室宅。好施之人亦复如是。知身危脆财物无常修福及时。如火中出物后世受乐。亦如彼人更修宅业福庆自慰。愚惑之人但知惜屋匆匆营救。狂愚失智不量火势猛风绝焰土石为焦。翕响之间荡然夷灭。屋既不救财物亦尽。饥寒冻饿忧苦毕世。悭惜之人亦复如是。不知身命无常须臾叵保。而更聚敛守护爱惜。死至无期忽焉逝没。形与土木同流。财与委物俱弃。亦如愚人忧苦失计。复次大慧之人有心之士。乃能觉悟知身如幻财不可保。万物无常唯福可恃。将人出苦津通大道。复次大人大心能大布施。能自利己。小人小心不能益他。亦不自厚。复次譬如勇士见敌必期吞灭。智人慧心深得悟理。悭贼虽强亦能挫之必令如意。遇良福田值好时节(时应施之时也遇而不施是名失时)觉事应心能大布施。复次好施之人为人所敬。如月初出无不爱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人所归仰一切皆信。好施之人贵人所念贱人所敬。命欲终时其心不怖。如是果报今世所得。譬如树华大果无量。后世福也。生死轮转往来五道无亲可恃。唯有布施若生天上人中得清净果皆由布施。象马畜生得好枥养。亦是布施之所得也。布施之德富贵欢乐。持戒之人得生天上。禅智心净无所染著得涅槃道。布施之福是涅槃道之资粮也。念施故欢喜。欢喜故一心。一心观生灭无常观生灭无常故得道。如人求荫故种树。或求华或求果故种树。布施求报亦复如是。今世后世乐如求荫。声闻辟支佛道如华。成佛如果。是为檀种种功德。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相义第十九
问曰。云何名檀。答曰。檀名布施心相应善思。是名为檀。有人言。从善思起身口业。亦名为檀。有人言。有信有福田有财物三事和合时。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名为檀。譬如慈法观众生乐而心生慈。布施心数法亦复如是。三事和合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檀有三种。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不系。(丹本注云圣人行施故名不系)心相应法随心行共心生。非色法能作缘。非业业相应随业行共业生。非先世业报生。二种修行修得修。二种证身证慧证。若思惟断。若不断。二见断欲界色界尽见断。有觉有观法凡夫圣人共行。如是等阿毗昙中广分别说。复次施有二种。有净有不净。不净施者直施无所为。或有为求财故施。或愧人故施。或为嫌责故施。或畏惧故施。或欲取他意故施。或畏死故施。或狂人令喜故施。或自以富贵故应施。或诤胜故施。或妒嗔故施。或憍慢自高故施。或为名誉故施。或为咒愿故施。或解除衰求吉故施。或为聚众故施。或轻贱不敬施。如是等种种名为不净施。净施者。与上相违名为净施。复次为道故施。清净心生无诸结使。不求今世后世报。恭敬怜愍故。是为净施。净施是趣涅槃道之资粮。是故言为道故施。若未得涅槃时施。是人天报乐之因。净施者如华璎珞初成未坏香洁鲜明。为涅槃净施得果报香亦复如是。如佛说。世有二人为难得。一者出家中非时解脱比丘。二者在家白衣能清净布施。是净施相乃至无量世。世世不失。譬如券要终无失时。是布施果因缘和合时便有。譬如树得时节会。便有华叶果实若时节未至有因而无果。是布施法。若以求道能与人道。何以故结使灭名涅槃。当布施时。诸烦恼薄故。能助涅槃。于所施物中不惜故。除悭敬念受者故。除嫉妒直心布施故。除谄曲。一心布施故。除调深思惟施故。除悔。观受者功德故。除不恭敬。自摄心故。除不惭。知人好功德故。除不愧。不著财物故。除爱。慈愍受者故。除嗔。恭敬受者故。除憍慢。知行善法故。除无明。信有果报故。除邪见。知决定有报故除疑。如是等种种不善诸烦恼。布施时悉皆薄。种种善法悉皆得。布施时六根清净善欲心生。善欲心生故。内心清净。观果报功德故。信心生。身心柔软故。喜乐生。喜乐生故。得一心。得一心故。实智慧生。如是等诸善法悉皆得。复次布施时。心生相似八正道。信布施果故。得正见。正见中思惟不乱故。得正思惟。清净说故得正语。净身行故。得正业。不求报故。得正命。勤心施故。得正方便。念施不废故。得正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大智度论-后秦-鸠摩罗什
下一页 大智度论-后秦-鸠摩罗什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