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一

佛经大全 > 大藏经 > 论藏 > 瑜伽部 > 瑜伽师地论-唐-玄奘 >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一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决择分中声闻地之五
  复次有七种义。一应推义。二应摄义。三应避义。四应引义。五应遮义。六应持义。七应发义。复次有七种喜。一闻所引喜。二思所引喜。三修所引喜。四离盖所引喜。五议论所引喜。六念自功德所引喜。七于诸下劣不生知足所引喜。
  复次有五种法。一教法。二行法。三摄受法。四受用法。五证法。
  复次具三种德方能善射。一由弓德。二由箭德。三由中的德。弓有二德。一其性坚牢。二善作究竟。箭有一德。善作究竟。中的有三德。一究竟工巧。二串习工巧。三师学工巧。
  复次如来教有三种。一长时教。二无间教。三不重说教。
  复次如来无量法教。皆由三种理趣。一由义差别理趣。二由文差别理趣。三由难释差别理趣。
  复次夫涉道者须五对治。一焰光对治。二艰险对治。三江河对治。四枯竭对治。五身劳对治。
  复次尸罗有二种相。能往善趣。一摄受尸罗。二不缺尸罗。
  复次诸受欲者于现法中有三种义。一追寻财宝。二守护财宝。三耽著受用。复次寿命变坏有二种。一粗变坏。二细变坏。变坏分位亦有二种。一粗。二细。
  复次智有二德。一正行义德。二自性德。正行义德者。谓速疾正行。决定正行。微细正行。自性德者。谓是定地不可退转。是出世间已善修习。于自所行无有挂碍。胜余一切自类善根。胜于一切他类善根。
  复次有三顾恋。修四念住能为对治。一顾恋助伴。二顾恋利养。三顾恋后有。
  复次加行故。现观故。相续故。欲贪无明对治是加行。现见安立非安立谛是现观。已离欲未离欲是相续。又依故地故品故。未修定故。已修未得得故。所依清净障故。作意清净障故。彼障对治故。
  复次如说六种现观。谓思现观乃至究竟现观。问思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就思现观者。能决定了诸行无常一切行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住异生位。已能证得如是决定。非诸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所能如法引夺。问信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就信现观者。或是异生或非异生。或于现法或于现法及后法中。终不妄称余是大师。余法善说余僧正行。问戒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就戒现观者。终不复能乃至故心断傍生命。不与而取。习欲邪行。知而妄语。饮米等酒。诸放逸处。问现观智谛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就现观智谛现观者。终不复能依诸妄见而有所作。于自所证而有疑惑。于诸生处而有贪染。现行世相计为清净。诽谤声闻独觉大乘作恶趣业。何况能造害父母等诸无间业。乃至不能生第八有。问现观边智谛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就现观边智谛现观者。终不于彼他所诘问而生怖畏。问究竟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就究竟现观者。终不复能犯于五处。亦不复能乃至故断诸傍生命。不与而取。行非梵行习淫欲法知而妄语。蓄积财宝诸妙欲具。而受用之。亦不怖畏不可记事亦不妄计。所有苦乐自作他作。自他俱作。非自非他为因而生。如是等类当知是名诸现观相。
  问思现观何自性。答上品思所成慧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自性。问信现观何自性。答缘三宝境上品世间出世间清净信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自性。问戒现观何自性。答圣所爱身语业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自性。问现观智谛现观何自性。答缘非安立谛境慧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自性。问现观边智谛现观何自性。答缘安立谛境慧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自性。问究竟现观何自性。答尽无生智等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自性。
  问此六现观几欲界系乃至几不系。答一唯欲界系。一种一分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即此一分及余三此四是不系。一通系及不系。
  问此六现观几依未至依可得。几乃至依无所有处依可得。答一依非依可得。余依一切依可得。又三依五依生一种一分亦尔。问若现观智谛现观离众相故名无分别。云何依有寻有伺依可得。答由彼思惟寻伺等全分静虑真如而入于定。是故虽依有寻有伺静虑可得。然是离相无有分别。
  问此诸现观。几缘世俗谛。几缘胜义谛。答一缘世俗谛及一种一分。一无所缘。二缘安立胜义谛及一种一分。一缘非安立胜义谛及一种一分。
  问此诸现观。几有相几无相。答四有相。一无相。一亦有相亦无相。
  问此诸现观。几有分别几无分别。答如有相无相。当知有分别无分别亦尔。
  问此诸现观。几喜俱行几乐俱行几舍俱行。答初唯喜俱行。余通喜乐舍俱行。
  问此诸现观。几是坏对治。几是断对治。几是持对治。几是远分对治。答二唯坏对治。一通断持远分对治。一通持远分对治。二非对治。
  问此诸现观。几是诸缠制伏对治。几是随眠永害对治。答三是诸缠制伏对治。一俱对治。二俱非对治。
  问此诸现观。几是地地软中上品烦恼断对治。答一。余随顺此为此助伴。非断对治。
  问六现观得九遍知。谓欲系见苦集所断烦恼断故立初遍知。色无色系见苦集所断烦恼断故立第二遍知。欲系见灭所断烦恼断故立第三遍知。色无色系见灭所断烦恼断故立第四遍知。欲系见道所断烦恼断故立第五遍知色无色系见道所断烦恼断故立第六遍知。下分结断故立第七遍知。色贪断故立第八遍知。无色贪断故立第九遍知。此六现观谁得几遍知果。答一得九遍知果。余不得彼果。
  问此诸现观能为烦恼断对治者。为生已作断对治耶。为未生耶。答此非未生。虽言生已而非后时。当知烦恼断时对治生时平等平等。即于尔时假施设说对治生已诸烦恼断。
  问此诸现观谁得几果。答一得一切四果。一得圆满沙门果。时余是得一助伴是得前行。
  问是诸现观。几能转根。答除一余一切。
  问是诸现观。几能引发诸神通等殊胜功德。答除一余一切。
  问思现观当言作何业。乃至究竟现观当言作何业。答思现观当言能生正行所摄清净品善法为业。能生无罪欢喜为业。能转一切所疑为业。能趣入修功德为业。能引所余现观为业。能往一切善趣为业。信现观由意乐故。于三宝中能生不动胜解为业。正行清净为业。一分能往善趣为业。戒现观解脱恶趣众苦为业。现观智谛现观。能得一切沙门果为业。能引发一切功德清净为业。能引所余现观为业。能于善趣助感光净果及异熟为业。现观边智谛现观。能于一切安立谛中。问答善巧为业。速疾通慧为业。能引此后现观为业。究竟现观。能引第一现法乐住为业。解脱一切生死大苦为业。住持最后身为业。
  问思现观有几种。乃至究竟现观有几种。答思现观当知有无量种。谓契经思。应诵思。记别思。乃至方广未曾有法论议思。苦思。集灭道思。真如实际法界思。蕴界处等思。声闻乘等思。大乘思。如是等类当知差别有无量思。信现观亦无量种。谓正忆念过去无量三藐三佛陀及彼法彼僧。如于过去未来现在亦尔。又正忆念此世界中及余十方无量世界所有如来及彼法彼僧随正忆念有尔所量。亦有尔所信现观体品数差别。戒现观亦无量种。谓随远离十种不善性罪业道差别多种。又随相续亦有多种。谓预流身乃至阿罗汉身。独觉菩萨如来身等无量差别。现观智谛现观亦无量种。谓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等菩提分法无量差别。如现观智谛现观。当知现观边智谛现观究竟现观亦尔。
  问此诸现观。由如是名由如是言所安立故。当言是彼自性。当言非彼自性耶。答世俗说故当言是彼自性。第一义故当言非彼自性。何以故。一切法义法尔不可说故。
  问思现观何因何果如是。乃至究竟现观何因何果。答思现观以佛出世亲近善士。听闻正法。相续成熟。如理作意为因。以所作业为果。如思现观。一切现观当知亦尔。此中差别者。信现观亦以余现观为因。戒现观亦尔。现观智谛现观亦以思现观为因。亦以顺决择分善根为因。亦以自种姓为因。现观边智谛现观亦以现观智谛现观为因。究竟现观亦尔。
  问六现观七作意。谓了相等。为六现观摄七作意。为七作意摄六现观耶。答二现观非作意摄。一现观摄乐作意摄。一现观摄乐作意观察作意摄。一现观远离作意摄。乐作意加行究竟作意摄。一现观加行究竟果作意摄。余作意当知是现观等流摄。非现观摄。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
  问无边际智及顺决择分善根何现观摄。答非诸现观摄。当知是现观等流。
  问诸思现观亦信现观耶。设信现观亦思现观耶。答应作四句。或有思现观非信现观。谓除缘宝决定思。诸余缘决定思。或有信现观非思现观。谓缘宝闻修所成信。或有思现观亦信现观。谓缘宝决定思。除上尔所相。是第四句。由此道理应知所余亦应作四句。复有无量一行顺前句顺后句四句等道理。依声闻地决择道理皆当了知。
  复次悭之与垢合名悭垢。由八种垢污心相续。能与其悭作安足处。是故说彼名为悭垢。云何为八。一于惠施先不串习。于现法中爱重财食。二于身命极重顾恋不顾后世。三与悭者恒共止住又随顺彼。四见所施田无胜功德及简择福田。五于慈悲先不串习。及于彼处不见胜德。六以诸财宝难可积集。数习彼想故生懒惰及与懈怠。七执取于见及谓惠舍有彼杂染。八希求财宝而行惠施及回向于彼。
  复次有五种行名为调善。一感财富行。二感善趣行。三感无苦行。四感自义行。五感他义行。感财富行者。谓施性福业事。感善趣行者。谓戒性福业事。感无苦行者。谓修性福业事。感自义行者。谓声闻独觉道。感他义行者。谓菩萨道。为得彼故应修五想。一于诸欲中修不净想。二于自身命修速灭想。三于欲界中修有怖想。四于诸行中修无常想。五于诸众生修哀愍想。
  复次当释醍醐喻经。云何了知契经乃至论义。谓略由五相。一了知假名故。二了知摄受故。三了知次第故。四了知圣教故。五了知依处故。云何了知假名。谓能了知差别法门名想施设。云何了知摄受。谓能了知名身句身文身。由此宣说差别法门。云何了知次第。谓能了知从此法门至彼法门。从此句至彼句所有次第。云何了知圣教。谓能了知如是法门如来所说或弟子说。或在家说或出家说。云何了知依处。谓能了知如是法门依自利说。如是法门依利他说。如是法门乃至为令天人利益安乐故说。如是名为略由五相了知契经乃至论义。
  云何了知彼彼语义。亦由五相。一了知缘起故。二了知句差别故。三了知次第故。四了知道理故。五了知略义故。云何了知缘起。谓能了知一分所化应示现义。乃至一分所化应庆喜义。云何了知句差别。谓能了知异门异相训释言词品类差别。云何了知次第。谓能了知解释次第成立次第圆满次第。云何了知道理。谓能了知四种道理。一观待道理。二证成道理。三作用道理。四法尔道理。云何了知略义。谓能了知此是蕴相应语。此是界处缘起处非处谛相应语。此是念住等相应语乃至此是八圣支道相应语。此是业相应语。此是烦恼相应语。此是增上戒等学相应语。
  复次云何知时。谓由五相故。一通达正现在前杂染故。二通达将现在前杂染故。三通达不染污位故。四等起对治作意故。五对治作意故。
  复次云何知量。谓于所食所饮所啖乃至广说。当知此中略说二种断随顺性。一任持随顺性。二精进随顺性。任持随顺性者。谓于所食所饮所啖所尝善知其量。精进随顺性者。谓于若行若住乃至广说。善知其量。此中云何于所食等善知其量。谓于受取及受用中皆善知量。于受取中善知量者。谓于此时应受。从此应受。此所应受。齐此应受。何时应受。谓日初分即于此时为受用故。从何应受。谓除五种非所行处。何所应受。谓清净物如来所许。除酒肉等所不应饮不应食物。齐何应受。谓知量而受。勿令自损或损于他。于受用中善知量者。谓如所受于此时中应可受用。于何时中应可受用。谓如前说日之初分是受用时。于何处所应可受用。谓于好处或居道场或在聚落。何所应受用。谓如前说清净物等。齐何应受用。谓善知量应可受用。勿令饥恼勿不顺断。勿令诸界起不平等。云何于勤精进善知其量。谓于此时此处此事齐此。应勤精进。于何等时应勤精进。谓于应行时而行。乃至于应解睡眠时而解睡眠。于何处所应勤精进。谓于闲林或在道场。或居内院或经行处应修精进。于何等事应修精进。谓应勤行勤住乃至勤解睡眠劳惓齐何应修所有精进。谓善知量而修精进。勿因此故太沉太举。
  复次云何善知刹帝利众。谓善了知刹帝利众如是名如是种。如是姓如是食。乃至如是寿量边际。如是乃至善知长者居士等众。云何善知诸沙门众。谓能善知彼如是名。此是少年此是长年此是耆年。此持经者乃至此是能持论者。善知此是瑜伽师等。
  复次云何善知我于是中应当往诣乃至应默。谓若略说为此应往乃至应默。及如此应往乃至应默。何所为故诣在家众乃至应默。谓为乞求资生众具。或复为令未信者信信者增长。或为慰问遭重疾病受众苦者。或为开解诸愁忧者。或为和好展转怨对互相违者。或为随顺他所作事。或复为他之所劝请。或为随从轨范亲教同梵行者。或为经营僧所作事。是故应往乃至应默。云何了知应如是往。谓如声闻地已说其相。云何了知应如是住。谓往诣已不应即入。至内门侧伏慢而住。或无疑虑徐入其家。至相见处从容而住。先言慰问含笑开颜。远离颦蹙方申爱语。云何了知应如是坐。谓佛开许随其所有如法之座以正威仪端严而坐。云何了知应如是语。谓善了知如时如理如量寂静质直而语。时有三种。一者乐闻非不乐闻。不乐闻者。谓如有一或饥或渴或身疲倦。或风热等之所逼恼。是名初时。二者安住如法威仪非非威仪。或复有一虽乐欲闻非威仪。住非威仪者。谓不应立为坐者说。除彼重病。如别解脱经广说其相。是第二时。三者其心无有染恼非染恼心。染恼心者。谓如有一其心匆遽于彼彼事增上勤劬。或荒或乱或复浑浊。或他仆使或作业者。或复杀者敌者怨者。是第三时。理有三种。谓有求请。如法求请。如量求请。方为宣说如法。为说有义利说。由三种相当知如量。一不乱不杂而有所说。二圆满文句宣说诸法。三凡所宣说言词不重谓不重说。所有言词若诸语言无用非义尚不少说。何况多说。当知寂静亦有三种。一威仪寂静。二言音寂静。三其心寂静。威仪寂静者。谓诸根寂静无有躁扰亦不高举。支节不动而有所说。言音寂静者。谓有所说声不太高。亦不太急。心寂静者。谓虽触恼亦不生愤而有所说。况不触恼。又无染心而有所说。又质直语亦有三种。谓如时语时乃至寂静语时。或由宿习方便任性而语。或由现法串习加行作意而语。或由爱乐学处以思择力。而自制伏方有所说。于一切时无有虚诳。若隐若显所言无二。云何了知应默。谓善了知于五时中应当默然。一者说者正说语时。若彼听者故作异言现相諠乱。尔时说者宜当默然。二者说者正说语时。若彼听者拨言且止吾不欲闻。尔时说者宜当默然。三者说者正说语时。若彼听者于说者所起求过心。发违诤言现相乖背。尔时说者宜当默然。四者施主以衣食等来相屈请。尔时受者宜当默然而许可之。五者若有敌论者来现相较论。尔时论者宜当默然听其言说。
  复次且由三相应自了知己所有信乃至是善男子。一由依处故。二由自性故。三由时分故。云何由依处故了知己信。谓如实知若事是信之所依处。信缘彼生当知彼事决定是我信所依处。云何由自性故了知己信。谓如实知软中上品己所有信。云何由时分故了知己信。谓如实知我于某时已得是信。如了知信如是。戒等辩等为后皆当了知。此中信是趣入支。戒是入已奢摩他支。闻是毗钵舍那支。舍是奢摩他毗钵舍那资粮支。内思所成慧及他随顺教授教诫。是能摄受奢摩他毗钵舍那支。依止此故证奢摩他毗钵舍那。及能证得诸沙门果。于自所证诸深细义。若有欲加而生疑惑。为断疑故如自所证为彼宣说。又为降伏诸敌论者故须有辩。于他身语邪行起时。须有忍辱柔和所摄善男子性。复次由三因缘发生不信。一由不正知三宝功德故。二行外道见故。三未遇诸佛及圣弟子三种神变。随其一种所调伏故。
  复次由三因缘不能数往寂静园林。一放逸懈怠所拘执故。二多事业故。三信顺人故。
  复次由三因缘为性不好造诣于他。一性无畏故。二性高慢故。三依文字故。由三因缘为性不好亲近于他。一性不黠利故。二性非福田故。三无极欲乐故。由三因缘为性不好请问于他。一于法不善故。二于义不善故。三于二俱不善故。由三因缘不能审听。一多寻伺故。二多物务故。三多诸盖缠杂染心故。由三因缘为性不能决定任持。一不听闻故。二恶听闻故。三覆慧胜慧故。由三因缘为性不能观察诸法。一乐著戏论故。二爱居愦闹故。三不成就审察慧故。由三因缘为性不能法随法行。一由顾惜身命。二由即彼增上力故乐著利养。三由乐著恭敬。由三因缘不乐修行利他之行。一性是下劣种姓故。二悲微薄故。三无势力故。如是白品与上相违应知其相。
  复次诸圣弟子非一众多种种游观其事可得。所谓河滨游观。山谷游观。鬼趣游观。如是等类种种游观其事可得。问何因缘故诸大声闻已得神通。乃往鬼趣诘问诸鬼自先业报。为为除自疑故。为为饶益众生故。若为除自疑者。已得神通不应道理。若为饶益众生者。当说云何饶益众生。答为饶益众生故。谓欲饶益此诸饿鬼及余众生。何以故。由神通力令诸饿鬼忆念宿世。自说先身所作恶业深生厌悔。因为说法便能领悟。由此因缘速离鬼趣。如是说名饶益诸鬼。已得神通诸大声闻。闻彼所说种种所受不可爱果先世恶业。乃还人间展转宣告。他既闻已心生厌患断恶修善。如是说名利余众生。
  复次由六种相当知欲行诸色名粗。云何六相说彼名粗。一众多故粗。二沉重故粗。三不净故粗。四坚强故粗。五变坏故粗。六不随心转故粗。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又独觉地诸决择文亦不复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 下一页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