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一

佛经大全 > 大藏经 > 论藏 > 瑜伽部 > 大乘庄严经论-唐-波罗颇蜜多罗 >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一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一
    无著菩萨造
    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
  缘起品第一
  偈曰。
  义智作诸义  言句皆无垢
  救济苦众生  慈悲为性故
  巧说方便法  所谓最上乘
  为发大心者  略以五义现
  释曰。庄严大乘经论。谁能庄严。答义智能庄严。问义智云何庄严。答开作诸义。问以何开作。答以言及句。问以何等言。以何等句。答以无垢言以无垢句。无垢言者。谓能至涅槃城。无垢句者。谓字句相应。若离无垢言句。则于诸义不能开晓。问以何义故庄严。答为救济苦众生故。问众生自苦。何因救济。答为菩萨者大悲为体生怜愍故。问若救他苦庄严何法。答庄严如来巧说方便法。问何等方便法。答所谓最上乘。问为谁故庄严。答为发大乘心者。问以几义庄严。答略以五义示现。问何者五义。偈曰。
  譬如金成器  譬如花正敷
  譬如食美膳  譬如解文字
  譬如开宝箧  是各得欢喜
  五义法庄严  欢喜亦如是
  释曰。此中五譬即譬彼五义庄严。如其次第。能令发大心者信向故。受教故。思惟故。修习故。证得故。问其义云何。答金成譬。为令信向转彼心故。华敷譬。为令受教开示彼故。食膳譬。为令思惟得法味故。解文譬。为令修习更不思故。开箧譬。为令证得真实菩提分宝自觉证故。由此五义分别大乘。能令彼人得生爱乐。问若彼法自性功德具足。何义更须庄严为。答此问。偈曰。
  譬如庄美质  临镜生胜喜
  妙法庄严已  得喜更第一
  释曰。譬如美质加庄像。现在于镜则生胜喜。何以故。为有悦故。菩萨亦尔。庄严妙法义入自心则生胜喜。何以故。为有问故。问彼法有何功德须此庄严。强欲令他恭敬信受耶。偈曰。
  譬如饮药苦  病差则为乐
  住文及解义  苦乐亦如是
  譬如难事王  因事得威力
  如是难解义  因解得法财
  譬如见生宝  不别则不爱
  如是闻妙法  不觉亦不喜
  释曰。此三偈次第显示妙法有三功德。一显断障因功德。二显自在因功德。三显妙喜因功德。问此义云何。答如饮苦药。初时则苦。以难服故。后时则乐。以病差故。此法亦尔。住文时苦。味难得故。解义时乐。障病破故。如事严王。初时则苦。难得意故。后时则乐。与威力故。此法亦尔。思惟时苦。深难解故。思度时乐。长圣财故。如见生宝。未别时则不爱。谓无用故。识别时则深重。知有用故。此法亦尔。修行时则不喜。谓空无用故。修度时则深悦。知有大用故。缘起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成宗品第二
  释曰。有人疑此大乘非佛所说。云何有此功德可得。我今决彼疑网。成立大乘真是佛说。偈曰。
  不记亦同行  不行亦成就
  体非体能治  文异八因成
  释曰。成立大乘略有八因。一者不记。二者同行。三者不行。四者成就。五者体。六者非体。七者能治。八者文异。第一不记者。先法已尽后佛正出。若此大乘非是正法。何故世尊初不记耶。譬如未来有异世尊即记。此不记故知是佛说。第二同行者。声闻乘与大乘非先非后一时同行。汝云何知此大乘独非佛说。第三不行者。大乘深广非忖度人之所能信。况复能行外道制诸论。彼种不可得。是故不行。由彼不行故是佛说。第四成就者。若汝言余得菩提者说有大乘。非是今佛说有大乘。若作此执则反成我义。彼得菩提亦即是佛如是说故。第五体者。若汝言余佛有大乘体此佛无大乘体。若作此执亦成我义。大乘无异体是一故。第六非体者。若汝言此佛无大乘体。则声闻乘亦无体。若汝言声闻乘是佛说故有体大乘非佛说故无体。若作此执有大过失。若无佛乘而有佛出说声闻乘者理不应故。第七能治者。由依此法修行得无分别智。由无分别智能破诸烦恼。由此因故不得言无大乘。第八文异者。大乘甚深非如文义。不应一向随文取义言非佛语。复次若汝言初不记者。由佛无功用心舍故。若作此执是义不然。偈曰。
  诸佛三因缘  现见亦护法
  如来智无碍  舍者不应尔
  释曰。若此大乘非佛说者。是为大障。诸佛有三因缘。何故不记。一无功用智恒起是眼恒见。二恒作正勤守护正法。三如来智力无有障碍。由此三因。汝言舍而不记者。不应道理。复次若汝言有体者。即声闻乘是大乘体。何以故。即以此乘得大菩提故。若作此执是义不然。偈曰。
  非全非不违  非行非教授
  是故声闻乘  非即是大乘
  释曰。有四因缘非即以声闻乘为大乘体。非全故。非不违故。非行故。非教授故。非全者。声闻乘无有利他教授。但为自厌离欲解脱而教授故。非不违者。若言声闻乘以自方便而教授他。即是他利教授。是义不然。何以故。虽以自利安他。彼亦自求涅槃勤行方便。不可以此得大菩提故。非行者。若汝言若能久行声闻乘行则得大菩提果。是义不然。非方便故。声闻乘非大菩提。方便不以久行。非方便能得大乘果。譬如构角求乳。不可得故。非教授者。如大乘教授声闻乘无。是故声闻乘不得即是大乘。复次今更示汝相违义。偈曰。
  发心与教授  方便及住持
  时节下上乘  五事一切异
  释曰。声闻乘与大乘有五种相违。一发心异。二教授异。三方便异。四住持异。五时节异。声闻乘若发心若教授若勤方便。皆为自得涅槃故。住持亦少。福智聚小故。时节亦少。乃至三生得解脱故。大乘不尔。发心教授勤方便。皆为利他故。住持亦多。福智聚大故。时节亦多。经三大阿僧祇劫故。如是一切相违。是故不应以小乘行而得大乘果。复次若汝言佛语有三相。一者入修多罗。二者显示毗尼。三者不违法空。汝以一切法无自性而为教授。违此三相故非佛语。若作此执是义不然。偈曰。
  入自大乘经  现自烦恼灭
  广大甚深义  不违自法空
  释曰。今此大乘亦不违三相。入自大乘修多罗故。现自烦恼毗尼故。由菩萨以分别为烦恼故。广大甚深即是菩萨法空。不违此空得大菩提故。是故此乘与三相不相违。复次前说不行者。我今更示此义令汝信受。偈曰。
  有依及不定  缘俗亦不普
  退屈忖度人  宁解大乘义
  释曰。由有五因彼忖度者不能得入大乘境界。彼智有依故。不定故。缘俗故。不普故。退屈故。彼有依者。智依教生。非证智故。不定者。有时更有。异智生故。缘俗者。忖度世谛。不及第一义谛故。不普者。虽缘世谛但得少解。不解一切故。退屈者。诤论辩穷即默然故。大乘者即无所依乃至终不退屈。不退屈者。无量经中有百千偈说大乘法。由得此法辩才无尽。是故大乘非忖度人境。问汝说声闻乘非佛菩提方便。若尔何者是耶。偈曰。
  广大及甚深  成熟无分别
  说此二方便  即是无上乘
  释曰。广大者。谓诸神通。由极勤方便令他信解故。甚深者。谓无分别智。由难行故如其次第。一为成熟众生。二为成熟佛法。即说此二为无上菩提方便。此二方便即是无上乘体。问若尔有人于中怖畏。过失云何。偈曰。
  不应怖而怖  由怖被烧然
  怖引非福故  长时过患起
  释曰。若人非怖畏处妄生怖畏。是人即堕极热恶道而被烧然。何以故。由此怖畏引大非福聚生。由此罪故能令是人经无量劫受大热恼。问彼人复有何因生此怖畏。偈曰。
  非性非法朋  少慧少因力
  怖此深妙法  退失大菩提
  释曰。若人生怖由四因缘。一非种性。离菩萨性故二非法朋。离善知识故三少慧力。未解大乘法空故。四少因力。先世不种诸波罗蜜自性善根故。由此因缘于甚深妙法横生怖想。由此想故于大菩提福智二聚应得不得。是名为退。汝今应知。此退过患最极深重。已说怖过及怖因。次说不应怖畏因。偈曰。
  无异即互无  有异即险处
  无譬种种说  续说多门说
  非有如文义  诸佛甚深体
  聪慧正观人  应知不应怖
  释曰。无异即互无者。若汝言声闻乘即是大乘无异大乘体。若如是者。即声闻辟支佛乘复无有体。何以故。由得佛故。如是一切皆是佛乘。何因怖耶。有异即险处者。若汝许有异大乘体。此体即是一切智道。最为第一险处。由难度故此应仰信。何因怖耶。无譬者。于一时中无二大乘并出可以相比。何因怖一不怖二耶。种种说者。今此大乘非独说空。亦说大福智聚。应解此意。何因独怖空耶。续说者一切时中决定相续说空汝非乍闻。何因怖耶。多门说者彼彼经中多门异说显大要用。破诸分别得无分别智。若异此说无大用者。如来但应言空不说如法性实际等。既说有多门何因独怖空耶。非有如文义者。大乘甚深不如文义。何因随文取义而怖空耶。诸佛甚深体者。佛性甚深卒难觉识应求了别何因怖耶。由如是等因缘故。聪慧正观人于此大乘不应怖畏。已说不应怖畏因。次说能行此法智。偈曰。
  随次闻思修  得法及得慧
  此智行此法  未得勿非毁
  释曰。若人最初依善知识能起正闻。次于正义能起正忆。次于真实境界得生正智。次从彼彼得证法果。次从彼后起解脱智。是人此智随深入远能行此法。汝若自无此智。不应决定言非佛语。已说能行此法智。次遮怖畏此法句。偈曰。
  不解解不深  深非思度解
  解深得解脱  诸怖不应尔
  释曰。不解者。若汝言如是深法非我所解。如是起怖畏者不应尔。解不深者。若汝言佛解亦不深。如其解深何故说深。如是起怖畏者不应尔。深非思度解者。若汝言何故此深。非思量境界。如是起怖畏者不应尔。解深得解脱者。若汝言何故独解深义能得解脱。非思量人能得解脱。如是起怖畏者不应尔。如是已遮怖畏此法句。次以不信成立大乘。偈曰。
  由小信界伴  不解深大法
  由汝不解故  成我无上乘
  释曰。小信者。狭劣信解故。小界者。阿梨耶识中熏习小种子故。小伴者。相似信界为眷属故。此三若小则不信别有大乘。由此不信则成我所立是无上法。已说成立大乘次遮谤毁大乘。偈曰。
  随闻而得觉  未闻慎勿毁
  无量余未闻  谤者成痴业
  释曰。汝随少闻得有觉悟。不应随闻复生谤毁。汝于未闻无信可尔。何以故。不积善故未闻者多慎勿谤毁。汝无简别若生谤毁更增痴业。坏前闻故。已遮谤毁。次遮邪思。偈曰。
  如文取义时  师心退真慧
  谤说及轻法  缘此大过生
  释曰。师心者。谓自见取。非智者。边求义故。退真慧者。如实真解未得退故。谤说者。毁善说故。轻法者。嫉所闻故。缘此非福次身受大苦报。是名大过起。已遮邪思。次遮恶意。偈曰。
  恶意自性恶  不善不应起
  况移于善处  应舍大过故
  释曰。恶意者。是憎嫉心。自性恶者。此心是自性罪。尚不可于过失法中起。何况于非过法中起。是故急应须舍大过患故。成宗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归依品第三
  释曰。如此已成立大乘。次依大乘摄胜归依。偈曰。
  若人归三宝  大乘归第一
  一切遍勇猛  得果不及故
  释曰。一切归依三宝中。应知大乘归依最为第一。何以故。由四种大义自性胜故。何者四义。一者一切遍义。二者勇猛义。三者得果义。四者不及义。此义后当说。由此四义多有留难。诸归依者或能不能。能者为胜。已说归依胜。次劝胜归依。偈曰。
  难起亦难成  应须大志意
  为成自他利  当作胜归依
  释曰。难起者。所谓胜愿。由弘誓故。难成者。所谓胜行。由经无量劫故。由如此难应须发大志意。何以故。为欲成就他利与自利故。他利者。所谓愿行。由愿行是名闻因故。自利者。所谓大义。由大义是自体果故。前说四义。今当先说一切遍义。偈曰。
  众生遍乘遍  智遍寂灭遍
  是名智慧者  四种一切遍
  释曰。大乘归依者有四种一切遍。一者众生一切遍。欲度一切众生故。二者乘一切遍。善解三乘故。三者智一切遍。通达二无我故。四者寂灭一切遍。生死涅槃体是一味。过恶功德不分别故。已说一切遍义。次说勇猛义。偈曰。
  悕望佛菩提  不退难行行
  诸佛平等觉  勇猛胜有三
  释曰。大乘归依有三种胜勇猛。一愿胜勇猛。归依佛时求大菩提多生欢喜知胜功德故。二者行胜勇猛。起修行时不退不屈难行行故。三者果胜勇猛。至成佛时与一切诸佛平等觉故。复次由此勇猛。彼诸佛子恒得善生。偈曰。
  发心与智度  聚满亦大慈
  种子及生母  胎藏乳母胜
  释曰。菩萨善生有四义。一者种子胜。以菩提心为种子故。二者生母胜。以般若波罗蜜为生母故。三者胎藏胜。以福智二聚住持为胎藏故。四者乳母胜。以大悲长养为乳母故。复次善生者。由勇猛故恒得胜身。偈曰。
  妙相成生力  大乐大方便
  如此四成就  是名为胜身
  释曰。菩萨身胜有四种。一者色胜。得妙相严身胜转轮王等相故。二者力胜。得成熟众生自在力故。三者乐胜。得寂灭上品佛地无边乐故。四者智胜。得救一切众生大巧方便故此四成就是名佛子善生。所谓色成就力成就乐成就智成就。复次由此勇猛得与王子相似。偈曰。
  光授法自在  巧说善治摄
  由此四因故  佛种则不断
  释曰。由四因缘王种不断。一者入位受职。二者增上无违。三者善能决判。四者分明赏罚。善生佛子亦尔。一者蒙光授。谓一切诸佛与大光明令受职故。二者法自在。谓于一切法中智慧自在他无违故。三者能巧说。谓对佛众中善说法故。四者善治罚谓于学戒者过恶能治功德能摄故。复次由此勇猛得与大臣相似。偈曰。
  入度见觉分  持密利众生
  由此四因故  得似于大臣
  释曰。有四种因是大臣功德。一者入王禁宫。二者见王妙宝。三者秘王密语。四者自在赏赐。勇猛菩萨亦尔。一者常得善入诸波罗蜜。二者常见处处经中大菩提分宝。由不忘法故。三者常持如来身口意密。四者常能利益无边众生。已说勇猛义。次说得果义。偈曰。
  福德及尊重  有乐亦苦灭
  证乐证法阴  习尽有灭舍
  释曰。大乘归依者得此八果。一者信解时得大福德聚。二者发心时得三有尊重。三者故意受生时得三有中乐。四者解自他平等时得大苦聚灭。亦得灭一切众生苦力。五者入无生忍时觉证最上乐。六者得菩提时证大法阴。法阴者所谓法身。如此法身名为大。名为胜。名为常。名为善聚。是无边修多罗等法藏故名大。一切法中最上故名胜。永无有尽故名常。为力无畏等善法积聚故名善聚。七者得熏习聚尽永灭无余。八者得有灭舍。有舍者不住生死。灭舍者不住涅槃。已说得果义。次说不及义。偈曰。
  大体及大义  无边及无尽
  由善世出世  成熟神通故
  释曰。大乘归依者。所有善根由四因故。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一者大体。二者大义。三者无边。四者无尽问此云何。答大体者。谓世间善根。已得超过二乘故。大义者。谓出世善根。二乘出世但自利故。无边者。谓成熟善根。能成熟无边众生故。无尽者。谓神通善根。至无余涅槃亦无尽故。已说归依胜义。次说归依差别。偈曰。
  希望及大悲  种智亦不退
  三出及二得  差别有六种
  释曰。归依差别有六种。一自性。二因。三果。四业。五相应。六品类。悕望为自性。至心求佛体故。大悲为因。为一切众生故。种智为果。得无上菩提故。不退为业。行利他难行行不退不屈故。三出为相应。具足三乘出离行故。二得为品类。世俗得法性得粗细差别故。已说功德差别。次说行差别。偈曰。
  归依有大义  功德聚增长
  意悲遍世间  广流大圣法
  释曰。大义谓自他利行。自利行者。谓功德增长复有多种。若思度。若数数。若时节。皆无有量。由不可思度故。不可数知故。毕竟恒行。时无分齐故。他利行者。作意及悲遍一切众生故。广勤方便流大圣法故。大圣法者大乘法故。归依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种性品第四
  释曰。已说归依义。次说种性差别。偈曰。
  有胜性相类  过恶及功德
  金譬与宝譬  九种各四种
  释曰。种性有九种差别。一有体。二最胜。三自性。四相貌。五品类。六过恶。七功德。八金譬。九宝譬。如是九义一一各有四种差别。此偈总举。余偈别释。此中先分别有体。偈曰。
  由界及由信  由行及由果
  由此四差别  应知有性体
  释曰。种性有体由四种差别。一由界差别。二由信差别。三由行差别。四由果差别。由界差别者众生有种种界无量差别。如多界修多罗说。由界差别故。应知三乘种性有差别。由信差别者。众生有种种信可得。或有因力起。或有缘力起。能于三乘随信一乘非信一切。若无性差别则亦无信差别。由行差别者。众生行行或有能进或有不能进。若无性差别则亦无行差别。由果差别者。众生菩提有下中上。子果相似故。若无性差别则亦无果差别。由此四差别。是故应知。种性有体。已说种性有体。次说种性最胜。偈曰。
  明净及普摄  大义亦无尽
  由善有四胜  种性得第一
  释曰。菩萨种性由四种因缘。得为最胜。一由善根明净。二由善根普摄。三由善根大义。四由善根无尽。何以故。非诸声闻等善根如是明净故。非一切人善根摄力无畏等故。余人善根无他利故。余人善根涅槃时尽故。菩萨善根不尔。由此为因。种性最胜。已说种性最胜。次说种性自性。偈曰。
  性种及习种  所依及能依
  应知有非有  功德度义故
  释曰。菩萨种性有四种自性。一性种自性。二习种自性。三所依自性。四能依自性。彼如其次第。复次彼有者。因体有故。非有者。果体非有故。问若尔云何名性。答功德度义故。度者出生功德义。由此道理。是故名性。已说种性自性。次说种性相貌。偈曰。
  大悲及大信  大忍及大行
  若有如此相  是名菩萨性
  释曰。菩萨种性有四种相貌。一大悲为相。哀愍一切苦众生故。二大信为相。爱乐一切大乘法故。三大忍为相。能耐一切难行行故。四大行为相。遍行诸波罗蜜自性善根故。已说种性相貌。次说种性品类。偈曰。
  决定及不定  不退或退堕
  遇缘如次第  品类有四种
  释曰。菩萨种性品类。略说有四种。一者决定。二者不定。三者不退。四者退堕。如其次第。决定者遇缘不退。不定者遇缘退堕。已说种性品类。次说种性过失。偈曰。
  应知菩萨性  略说有四失
  习惑与恶友  贫穷属他故
  释曰。菩萨种性过失。略说有四种。一者习惑。功德不行烦恼多行故。二者恶友。离善知识狎弊人故。三者贫穷。所须众具皆乏少故。四者属他。系属于人不自在故。已说种性过失。次说种性功德。偈曰。
  功德亦四种  虽堕于恶道
  迟入复速出  苦薄及悲深
  释曰。菩萨种性。虽有如前过失。若堕恶道应知于中复有四种功德。一者迟入。不数堕故。二者速出不久住故。三者苦薄。逼恼轻故。四者悲深。哀愍众生亦成就故。已说种性功德。次说种性金譬。偈曰。
  譬如胜金性  出生有四种
  诸善及诸智  诸净诸通故
  释曰。胜金性者所出有四义。一者极多。二者光明。三者无垢。四者调柔。菩萨种性亦尔。一者为无量善根依止。二者为无量智慧依止。三者为一切烦恼障智障得清净依止。四者为一切神通变化依止。已说种性金性譬。次说种性宝性譬。偈曰。
  譬如妙宝性  四种成就因
  大果及大智  大定大义故
  释曰。妙宝性者四种成就依止。一者真成就依止。二者色成就依止。三者形成就依止。四者量成就依止。菩萨种性亦尔。一者为大菩提因。二者为大智因。三者为大定因。定者由心住故。四者为大义因。成就无边众生故。已广分别性位。次分别无性位。偈曰。
  一向行恶行  普断诸白法
  无有解脱分  善少亦无因
  释曰。无般涅槃法者。是无性位。此略有二种。一者时边般涅槃法。二者毕竟无涅槃法。时边般涅槃法者有四种人。一者一向行恶行。二者普断诸善法。三者无解脱分善根。四者善根不具足。毕竟无涅槃法者无因故。彼无般涅槃性。此谓但求生死不乐涅槃人。已说无性。次说令入。偈曰。
  广演深大法  令信令极忍
  究竟大菩提  二知二性胜
  释曰。广演深大法者。为利他故。谓无智者。令得大信。已大信者令成就极忍能行不退。已极忍者令究竟成就无上菩提。二知者。谓诸凡夫及诸声闻。若得如是彼诸二人。则知自性性德圆满性最为殊胜。问云何胜。偈曰。
  增长菩提树  生乐及灭苦
  自他利为果  此胜如吉根
  释曰。如是种性能增长极广功德大菩提树。能得大乐。能灭大苦。能得自他利乐以为大果。是故此性最为第一。譬如吉祥树根。菩萨种性亦尔。种性品究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一 下一页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