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九

佛经大全 > 大藏经 > 论藏 > 毗昙部 >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唐-玄奘 >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九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九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差别品第二之一
  如是因界已列诸根今于此中应更思择。世尊何故别说根名。在内界全及法一分。依增上义。别说为根。彼彼事中得增上故。此增上义。界义显成。界谓伊地。或谓忍地。最胜自在。是伊地义。照灼明了。是忍地义。唯此炽盛光显名根。此意总示二十二根。于诸聚中。作用增上。诸法相望。各各别有增上用故。应并名根。此极增上。别说义成。如师子王及村邑长转轮王等。于兽村邑四大洲等。极增上故。此极增上。谁望于谁。颂曰。
  传说五于四  四根于二种
  五八染净中  各别为增上
  论曰。非一切根总于一事为极增上。眼等五根各于四事有增上用。一庄严身。二导养身。三生识等。四不共事。庄严身者。谓五根中。随阙一根。身丑陋故。导养身者。谓因见闻。避险难故。及于段食。能受用故。香味触三。皆成段食。如有颂言。
  譬如明眼人  能避现险难
  世有聪明者  能离当苦恶
  多闻能知法  多闻能离罪
  多闻舍无义  多闻得涅槃
  身由食住  命托食存  食已令心
  适悦安泰
  生识等者。谓发五识及相应法。随所依根。有明昧故。不共事者。谓取自境。见闻嗅尝觉别境故。有说。眼耳于能守护生身法身。如其次第有增上用。前二伽他。即为此证。有说眼耳俱能守护生法二身。亲近善士。听闻正法。眼耳各为一增上故。女男命意。各于二事有增上用。且女男根二增上者。一有情异。二分别异。有情异者。劫初有情。形类皆等。二根生已。便有女男形类差别。分别异者。进止言音乳房髻等。安布差别。有说勇怯有差别故。名有情异。衣服庄严有差别故。名分别异。有说。此于染净二品。有增上力。故言于二受不律仪。起无间业。断善根故。名于染品。有增上力。能受律仪。入道得果。及离欲故。名于净品有增上力。扇搋等身。无如是事。命根于二有增上者。谓由此故。施设诸根及根差别。由此有彼有此无彼无故。或于众同分能续及能持。于无色界。要有命根。方有所生处决定故。彼起自地善染污心。或起余心。非命终故。意根于二有增上者。谓能续后有。及自在随行。能续后有者。如世尊告阿难陀言。识若不入母胎中者。精血得成羯剌蓝不。不也世尊。乃至广说。自在随行者。如契经言。
  心能导世间  心能遍摄受
  如是心一法  皆自在随行
  有说。意根于染净品有增上力。故言于二。如契经言。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乐等五受。信等八根。于染净中有增上力。谓乐等五。于染增上。贪等随眠所依事故。有说。此于染净二品。俱有增上。说为耽嗜出离依故。乐故心定苦为信依等。契经中说故。信等八根。于净增上。如契经说我圣弟子。具信墙堑。具勤势力。具念防卫。心定解脱。慧为刀剑。乃至广说。此中即摄后三根故。彼于净品。定有增上。初传说言。显乐后说。谓或有说。能导养身。非眼等用。是识增上。要由诸识了违顺境。方能避险难。及受段食故。即彼复谓能见色等。不共功能。亦非异识。故不共事。于眼等根。不可立为别增上用。故非由此眼等成根。若尔云何。颂曰。
  了自境增上  总立于六根
  从身立二根  女男性增上
  于同住杂染  清净增上故
  应知命五受  信等立为根
  未当知已知  具知根亦尔
  于得后后道  涅槃等增上
  论曰。了自境者。谓六识身。眼等五根。于能了别各别境识。有增上用。第六意根。于能了别一切境识。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为根。然无境界亦成根失。以眼等根与能了别一切境识为通因故。识但随根有明昧故。此说非理。彼同分根。应非根故。岂不斯过汝亦有耶。我无此失。说于严身有增上故。又非一切与能了别一切色识为通因性。以诸眼根刹那灭故了诸色识。不俱生故。若言眼类无差别者。色亦应同。类无异故。若谓青黄种类别者。眼亦应尔。有异熟生及所长养类不同故。识但随根有明昧者。此亦非因。识体生已。方可得有随根明昧。未生令生增上力等。随阙一种则不生故。或识随根有明昧故。导养身义。应许在根。眼用若增。随发胜识。能避险难。导养于身。眼用若微。随发劣识。不了险难。令身颠坠。故导养身。在根非识。又于此中有何少异。前门已显。眼等诸根。发眼等识及相应法。今此门中略彼一分。非已所见。何足生欣。既无别义不应重说。又汝所言。见色等用。非异识者。此亦不然。识能见等。前已遮故。谓依眼识。非能见体。与耳等识。类无别故。如是等难。广说如前。又说从身立二根者。女男性中。有增上故。谓女性中。女根增上。于男性中。男根增上。女男性者。谓女及男。二身形类音声作业志乐各异。女男根体。不离身根。身一分中。立此名故。此处少异余处身根。谓是欲界身根一分。唯能为依。发贪俱起不善身识。故从身根。别立为二。劫初等位。虽有身根。而无女男身形等异。故应从彼别立二根。此亦未越前门中义。前说二根于有情异及分别异。有增上故。又说命根五受信等。于同分住及染净中。如其次第。有增上用。立为根者。此与前门。亦无别故。不应重述。又说无漏三根亦尔。于得后后道涅槃等。有增上用。谓第一根。于得第二有增上用。此第二根。于得第三有增上用。此第三根。于得涅槃有增上用。非离此根能证彼故。亦不异前。无劳重说。即是于净。有增上故。又经主释。亦尔言者。类显一一各能为根。亦不应理。不应疑故。由得后后道涅槃等。增上言故。别义已成。不应于中复生疑故。若言性类无差别故。应生疑者。理亦不然。见修无学。三地各异。互无相摄。不可生疑。设有生疑。得后后等。已简别故。何烦类显。虽同九根性无差别。而增上力有差别故。何容疑彼。应是一根非女男根。见此疑故。今释彼言。更有别义。谓显离九无别三根。如从身根别立男女。离身根体。无别二根。三根亦尔。虽从九根别义建立。而非离九别有三根。此释应理。经主又释。等言为显复有异门。云何异门。谓见所断。及修所断烦恼灭中。如其次第。未知当知。及已知根。有增上用。此亦不然。唯无间道名增上者。见修道中。加行解脱胜进道摄。应不名根。若通四道皆增上者。顺决择分。道类智等。于见所断烦恼灭中。有增上故。应初根摄。已知根性。应摄第三。过失众多。非为善释。今以别义。释彼等言。谓无漏慧。于诸谛理。先未现观。今得现观。有增上力。立第一根。若无漏慧。已得现观。于余烦恼渐永断中。加行希望犹未满足。有增上力。立第二根。若无漏慧。已离烦恼。于诸无漏现法乐住。有增上力。立第三根。慧为上首。具三现观。故且说慧。余八助成。理实所立根。亦通具二者。岂不此中忍于谛理已得现观。七智于中重现观故。非初根摄。又隔忍故。非第二摄。此解脱道。应不名根。已知根中。亦有谛理。先未现观。今现观故。则所立根。应成杂乱。此皆无失。见智现观。有差别故。如世间慧。于诸圣谛。已得现观。仍说无漏。先未现观。今得现观。又如苦集体虽一物。而行相别。现观有别。若于谛理。未审决者。唯见现观。若已审决。方得名为智见现观。故彼七智。亦得名为先未现观今得现观。然道类智。无同此失。虽一刹那同于七智。而后相续皆有异故。如后多念。名已知根。非见道位。七智刹那。有于谛理重现观者。故此与彼。不应同例。然尽智等。如初刹那。相续亦尔。皆能任持。金刚喻定所害烦恼。诸离系得。令相续故。经主不应同此无失。又道类智。于所观境。虽一刹那。未得现观。而于无量刹那道境。已得现观。故少从多。于一切境。皆名现观。成已知根。非度大海或妙高山余芥子量未能度故。可名于彼未得度者。此亦应然。西方诸师。说道类智。亦是未知当知根摄。若对彼释。此过全无。故我所言。无前二失。若增上故。立为根者。于爱见品诸烦恼中。受想二法。有增上用。想应如受亦立为根。又诸烦恼。于能损坏善品等中。有增上用。应成根体。又最胜故。建立诸根。一切法中。涅槃最胜。何缘不立涅槃为根。又迦比罗。语具手足。及大便处。亦立为根。于语执行及能弃舍。有增上故。如是等事。不应立根。由所许根有如是相。颂曰。
  心所依此别  此住此杂染
  此资粮此净  由此量立根
  论曰。心所依者。眼等六根。此内六处。是有情本。此相差别。由女男根。复由命根此一期住。此成杂染。由五受根。此净资粮。由信等五。此成清净。由后三根。由此立根。事皆究竟。不应更立想等为根。诸烦恼中。爱过最重。故唯立受与彼为根。爱过重者。以契经说。爱与六处为生因故。如契经说。由爱为因。六处生起。又想非见烦恼生因。余因发生颠倒见已。妄分别想。持令相续。离正对治。不可断坏。故说此想与彼为因。受为爱因。俱通二种。受为过重。烦恼因故通二因故。独立为根。有余师言。想为余法所映夺故。不立为根。谓诸善想。正慧映夺。诸染污想。颠倒映夺。非增上故。不立为根。又诸烦恼。亦非增上。受于其中成增上故。唯受于彼可立为根。或损善品。坏乐果事。下劣鄙秽。如何立根。根是世间增上法故。又于诸法。涅槃虽胜。灭诸根故。不立为根。如破诸瓶破非瓶体。又语具等。亦不名根。不定杂乱。大过失故。不定失者。何等语具。立为语根。能发言音。名为语具。此即是舌。若尔则应寻伺等法及能引起语业诸风亦立为根。能发语故。谓寻伺等。依唇齿腭咽喉等缘发起言音。非但依舌。无异因故。又寻伺等。于发言音。是胜因故。又诸手腋。管弦息等。皆能为因。发言音故。不应唯立舌为语根。若谓了色亦由言故。不应独立眼为根者。理必不然。诸生盲人。虽闻说色。不了青等差别相故。手于执取不应名根。口等亦能执取物故。足于行动不应名根。蛇鱼等类。不由于足有行动故。出大便处。于能弃舍不应名根。口等亦能有弃舍故。杂乱失者。彼所立根应成杂乱。口能执取及弃舍故。手足俱有执行用故。有如是等杂乱过失。太过失者。彼所立根。应无限量。若舌根异语根异者。应许鼻根与息根异。如舌能语鼻通息故。若此于彼少有作用。即立为根。是则咽喉齿唇肚等。于诸吞嚼摄持等事。有增上故。应立为根。或一切因。于生自果。皆增上故。应并立根。故迦比罗。如童子戏。不应许彼语具等根。非定无杂极增上故。复有余师。别说根相。颂曰。
  或流转所依  及生住受用
  建立前十四  还灭后亦然
  论曰。或言显此是余师执。彼约生死流转还灭。最胜所依。生住受用。有增上故。建立诸根。生死相续。是流转义。流转所依。谓六内处。眼等定是彼自性故。生由男女。二根为缘。彼得生故。住由命根。是彼相续不断因故。受用由受。五受为缘。损益转故。于流转中。约此四种胜作用故。立十四根。还灭位中。亦约此四胜作用故。立余八根。生死止息。是还灭义。即是六处。毕竟断灭。此得所依。谓信等五。以是一切善根生长最胜因故。初无漏根。能生此得正定聚中。此初生故。次无漏根令此得住。由彼长时相续起故。后无漏根。令得受用现法乐住。彼所显故。非业烦恼与内六处为生因故亦立为根。一一各别。无功能故。若尔眼等应亦非根。意喜乐舍。应非无漏。信等五根。应非有漏。就偏增说。可有此义。不应于中起决定执。诸业烦恼。无定不共增上用故。不立为根。已说根义及建立因。当说诸根一一自体。此中眼等乃至男根。前此品中已辩其相。谓彼识依五种净色。名眼等根。女男二根。从身一分。差别而立。命根体是不相应故。不相应中当广分别。信等体是心所法故。心所法中当广分别。乐等五受。三无漏根。更无辩处。故今应释。颂曰。
  身不悦名苦  即此悦名乐
  及三定心悦  余处此名喜
  心不悦名忧  中舍二无别
  见修无学道  依九立三根
  论曰。身谓身受。依身起故。即五识相应受言不悦者。是损恼义。于五识俱领触受内。能损恼者。名为苦根。所言悦者。是摄益义。即五识俱领触受内。能摄益者。名为乐根。初静虑中。三识俱乐。亦此所摄。种类同故。第三静虑。意识俱受。能摄益者。亦名乐根。彼地更无余识身故。即意俱悦。立为乐根。意识俱生悦受有二在第三定。说名为乐。由此地中离喜贪故。除第三定。下三地中。说名喜根。有喜贪故。此二心悦。摄益义同。行相何殊。分为喜乐。由行相转有差别故。若有心悦。安静行转。名为乐根。若有心悦粗动行转。名为喜根。或复乐根摄益殊胜。喜根摄益则不如是。由此第三静虑地乐。诸圣说为所耽著处。与意识俱能损恼受。是心不悦。名曰忧根。已约身心悦不悦受。行相差别。立四受根。所言中舍二无别者。中是非悦非不悦义。即不苦乐。说名舍根。身心受中。此定何受。应言此受通在身心。苦乐何缘各分为二。不苦不乐唯立一根。此在身心无差别故。谓心苦乐多分躁动。苦乐在身。则为安住。不苦不乐。在身在心。行相无差。唯安住故又心苦乐。多分别生。在身不然。随境力故。阿罗汉等。亦如是生。舍在身心。俱无分别。处中行相。任运而起。又苦乐受。在身在心。于怨于亲。行相转异。不苦不乐。在身在心。于中庸境。行相无异。是故苦乐。各分为二。不苦不乐。唯立一根。已释乐等诸受根体。三无漏根。今次应释。不可一一别说其体。应就三道依九总立。意乐喜舍信等五根。此九三道中。即是三无漏。谓在见道。意等九法。即是未知当知根体。未知当知行相转故。若在修道。意等九法。即是第二。已知根体。为欲断除余随眠故。于已知境。数复了知。在无学道。意等九法。即是第三。具知根体。知已已知。故名为知。习知成性故。或能护知故。名为具知。九根相应。合成此事。故意等八。亦得此名。如是根名。虽二十二。而诸根体。但有十七。女男二根。身根摄故。三无漏根。九根摄故。如是已释根体不同。当辩诸门义类差别。此二十二根中。几有漏几无漏。颂曰。
  唯无漏后三  有色命忧苦
  当知唯有漏  通二余九根
  论曰。次前所说。最后三根。体唯无漏。是无垢义。垢之与漏。名异体同。七有色根。命及忧苦。一向有漏。七有色者。眼耳鼻舌身女男根。色蕴摄故。九通二者。即前所说三无漏摄。意等九根。名为无漏。余意等九。是名有漏。有余师说。信等五根。亦唯无漏。契经唯说圣所有故。又世尊说。若全无此信等五根。我说彼住外异生品。此非诚证。依无漏根说此言故。云何知然。先依无漏信等五根。建立诸圣位差别已。说此言故。全无此者。此即此前所说。无漏信等根义。若不尔者。唯应说言无信等根。不应言此。或诸异生。略有二种。一内二外。内谓不断善根。外谓善根已断。依外异生。作如是说。若全无此信等五根。我说彼住外异生品。为有契经证信等五通有漏不。亦有。云何。谓世尊说。我若于此信等五根。未如实知。是集没味过患出离。未能超此天人世间及魔梵等。乃至未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广说。非无漏法应作如是次第观察。又说佛未转法轮时。先以佛眼。遍观世界。有诸有情。处在世间。或生或长。有上中下诸根差别。未转法轮。世间已有无漏根者。如来出世。则为唐捐。若汝于此所引二经。异分别者。我当复以殊胜分别如理遮遣。故信等根。定通有漏。如是已说有漏无漏。二十二根中。几是异熟几非异熟。颂曰。
  命唯是异熟  忧及后八非
  色意余四受  一一皆通二
  论曰。且无分别此诸根中。唯一命根。定是异熟。如何此命。可无分别。定果命根。非异熟故。如是命根。亦是异熟。得边际定应果苾刍。于僧众中或别人所。施思果故。诸我能感富异熟业。愿皆转招寿异熟果。本论说故。有余说。彼由边际定力。引取前生顺不定受业。所感寿命。令现受用。复有欲令边际定力引前生业残异熟果。而经主言。由胜定力。引取未曾诸根大种住时势分。如此命根。非是异熟。余是异熟。此言非理。所以者何。且彼唯说。诸根大种。住时势分。名为命根。如后当破。设许如是随执彼为长养等性。皆不应理。且不应执是长养性。彼能防守异熟果故。所防异熟。已转尽故。不应异熟相续断已。独有长养。太过失故。亦不应执是等流性。眼等无别等流性故。无记非善等流果故。又界应成杂乱过故。亦不应执是异熟性。定非欲界异熟因故。又彼自许如是事故。然其所说迷谬难详。任更指陈。彼名何法。而言此命非异熟耶。尊者法胜说。此命根亦非异熟。故彼论说。有十三根。皆通二种。此违本论。一根非业是业异熟九根非业。非业异熟。十二不定。忧根及后信等八根。皆非异熟。是有记故。经说有业顺忧受者。依受相应。言顺无过。如言有触顺乐受等何缘定谓忧非异熟此是异熟。不应理故。云何不应。离欲贪者。不随转故。异熟不然。设许随转。应如苦根。阿罗汉等。亦可知有。而实非有。经所遮故。如契经说。设见大师般涅槃位亦无愁等。又无用故。善亦不行。非能摄益。如喜根故。何相知彼有无记喜。彼时虽无。外相而有。内分别生。或彼善喜。容有现行。非善忧根。彼可现起。应随善相准知无记。非无记喜。违离欲道。又阿笈摩。证彼有喜。如契经说。彼犹受喜异熟。不言彼有黑品忧根。故知忧根越异熟法。余根通二义准已成。谓七色意根。除忧余四受。十二一一皆通二类。七有色根。若所长养则非异熟。余皆异熟。意及四受。若善染污。若威仪路。及工巧处。并能变化。随其所应。亦非异熟。余皆异熟。如是已说是异熟等。二十二根中。几有异熟几无异熟。颂曰。
  忧定有异熟  前八后三无
  意余受信等  一一皆通二
  论曰。如前所诤。忧根当知定有异熟。定言意显唯有非无遮非异熟因无记无漏故。非为显示唯此忧根是有异熟。勿有余根一切皆是无异熟过。故但显忧唯有异熟。越次说者。显无记无漏若总若别皆无异熟因。非如此中有记有漏要总方是有异熟因。故越次说。深为有用。眼等前八。及最后三。此十一根。定无异熟。八无记故。三无漏故。余皆通二。义准已成。谓意根余四受。信等言等取精进等四根。此十一一皆通二类。意乐喜舍。若不善善有漏有异熟。若无记无漏无异熟。苦根若善不善有异熟。若无记无异熟。信等五根。若有漏有异熟。若无漏无异熟。如是已说有异熟等。二十二根中。几善几不善几无记。颂曰。
  唯善后八根  忧通善不善
  意余受三种  前八唯无记
  论曰。信等五根。及三无漏。一向是善。次虽居后。乘前便故。而说在初。忧根唯通善不善性。意及四受。皆通三性。眼等八根。唯是无记。如是已说善不善等。二十二根中。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颂曰。
  欲色无色界  如次除后三
  兼女男忧苦  并余色喜乐
  论曰。欲界除后三无漏根。由彼三根唯不系故。准知欲界系。有余十九根。色界如前除三无漏。兼除男女忧苦四根。准知十五根。亦通色界系。除女男者。色界已离淫欲法故。除此无因须受用故。有说由此身丑陋故。此说不然。阴藏隐密非丑陋故。前说为善。然佛置彼在男品中。如契经说。无处无容女身为梵。有处有容男为梵者离欲威猛似男用故。如有称赞大梵王言。
  大梵如丈夫  所得皆已得
  离欲道威猛  故说为丈夫
  除苦根者。色界中无损害事故。苦是损害业异熟故。有说彼身极净妙故。除忧根者。彼处无有违逆相故。又奢摩他润相续故。有说色界具离欲智。忧是无智等流果故。无色如前除三无漏女男忧苦。并除五色及喜乐根准知余八根。通无色界系。如是已说欲界系等。二十二根中。几见所断几修所断几非所断。颂曰。
  意三受通三  忧见修所断
  九唯修所断  五修非三非
  论曰。意喜乐舍。一一通三。忧根唯通见修所断。非无漏故。七色命苦。唯修所断。有色无染非六生故。非无漏故。信等五根。或修所断。或非所断。通善有漏及无漏故。最后三根。唯非所断。皆是无漏无过法故。岂不圣道亦所断耶。如契经言。应知圣道犹如船筏。法尚应断何况非法。此非见修二道所断。入无余依涅槃界位舍故名断。已说诸门义类差别。当说初得异熟诸根。几异熟根何界初得。须问初得异熟根者。遮无染心能续生故。颂曰。
  欲胎卵湿生  初得二异熟
  化生六七八  色六上唯命
  论曰。欲胎卵湿生。初受生位。唯得身与命二异熟根。观行者言。此初生位。亦有具得眼等种子。然但身根。能生自识。眼等不尔。故唯说二。或生盲等。于续生时。无眼等根。但有此二。此言非理。所以者何。初续生时。无五识故。举胎卵湿。显除化生。化生色根。无渐起故。此辩异熟。不说意舍时彼定染非异熟故。尔时亦得信等诸根。非异熟故。此中不说羯赖蓝位。虽得色等异熟生法。而体非根。故此不说。化生初位。得六七八。无形得六。如劫初时。六谓眼耳鼻舌身命。一形得七。如诸天等。二形得八。恶趣容有二形化生。色初得六。如欲化生无形者说。上唯命者。谓无色界。定生俱胜。故名为上。彼初唯得异熟命根。由此证知命根实有。此若非有。为得何根名生无色。非善染污名业果生。未受彼生容现起故。又异熟心无续生理。唯许染心能续生故。过去未来非有论者。尔时三世异熟皆无。异熟既无。生依何说。虽驰妄计以立己宗。必应许有生依实法。说异熟根最初得已。当说最后所灭诸根。何界死时几根后灭。颂曰。
  正死灭诸根  无色三色八
  欲顿十九八  渐四善增五
  论曰。且说染污及无记心正命终时根灭多少。谓无色界将命终时。命意舍三。于最后灭。无色唯有舍受非余。又无色言。遮彼有色。有余师说。彼有色故。若不说有实物命根。何异。熟断名无色死。若言异熟四蕴断故彼名死者。善染污心现在前位。应亦名死。若言彼地所受异熟犹未尽者。如何不受而有尽期。善染污心现在前位。当言彼受何业异熟。非不现前可名为受。若谓于彼异熟习气恒随转故名为受者。理亦不然。所执习气。非极成故。太过失故。异熟虽尽。习气随故。如业习气。应无死期。若异熟尽。无习气者。业亦不应有余习气。若言习气望现异熟如我得者。应如我得异熟不起习气则无。又非异熟习气随转名受异熟。非彼性故。又汝所执习气理无。后当广辩。故定应许。从续生心至命终心别有实法。名为异熟恒相续转。彼若断时。名无色死。色界死时。八根后灭。谓眼等五。及前三根。化生生死根无缺故。欲顿死时。十九八灭。二形十灭。谓女男根及前说八。一形九灭。无形八灭。若渐死时。身命意舍四根后灭。此四必无前后灭义。若在三界。善心死时。一切位中。数各增五。善心必具信等根故。谓于无色。增至八根乃至欲界渐终至九。复应思择。二十二根。几能证得何沙门果。虽沙门果非根亦得。此辩根故。但问诸根。颂曰。
  九得边二果  七八九中二
  十一阿罗汉  依一容有说
  论曰。边谓预流阿罗汉果。中谓一来及不还果。且预流果。由九根得。谓意舍信等初二无漏根。此果与向。未至地摄。故唯有舍。云何此由已知根得。由离系得与解脱道俱时起故。若尔何缘唯说无间道能得离系果。唯此能断离系得生能障得故。由此故说。彼离系得。唯是无间道等流士用果。若尔解脱道。于果及得。有何功能。离系及能得。由无间道。非此果故。有说无间道是解脱道眷属故。无间道所作。即名解脱道所作。如臣所作得王作名。西方诸师说。解脱道于离系得能作证故。此说不然。离系应是彼道果故。后当广辩。今且略释。虽解脱道于沙门果非同类因。而是相应俱有因故。名得彼果。亦无有失。以沙门体更互相依而得生故。展转相望。为士用果谁复能遮。若言加行无间胜进应亦尔者。许亦无失。或已知根。亦为同类因。能得预流果。谓转根时。如阿罗汉。就容有说。亦无有过。阿罗汉果。亦九根得。谓意信等后二无漏。乐喜舍中随取一种。此果及向。通九地摄。故于三受随取其一。中间二果。一一皆通七八九得。世出世道次第超越。证差别故。且一来果次第证者。依世间道。由七根得。谓意及舍信等五根。依出世道。由八根得。谓即前七根已知根第八。倍离欲贪超越证者。如预流果。由九根得。证不还果。应知亦尔。总例虽然。而有差别。全离欲贪超越证者依地别故。三受随一。次第证者。若于第九解脱道中。入根本地。依世间道。由八根得。喜为第八。依出世道。由九根得。已知第九。若阿罗汉。亦九根得。违发智论。彼问几根得阿罗汉。答十一故。三受定无俱时起故。但由九得。言十一根。依容有说。谓容有一补特伽罗。从无学位数数退已。由乐喜舍数复还得。非不还果有同此失。次第无容乐根得故。超越无容有退失故。复应思择。成就何根。彼诸根中。几定成就。颂曰。
  成就命意舍  各定成就三
  若成就乐身  各定成就四
  成眼等及喜  各定成五根
  若成就苦根  彼定成就七
  若成女男忧  信等各成八
  二无漏十一  初无漏十三
  论曰。命意舍中。随成就一。彼定成就如是三根。非此三中有阙成就。皆遍一切地及依故。信等五根。遍一切地。非一切依。余十四根二俱非遍。故成命等。唯定成三。余或成就或不成就。云何成就眼等四根。生色界全欲界少分身根生。在欲色界全女男生。在欲界少分乐根生。在欲下三定及圣生上喜根生。在欲下二定及圣生上苦生。欲界全忧欲贪未离。信等五根若不断善。三无漏根已得未舍。如是诸位。各定成就。除此余位定不成就。若成乐根定成就四。谓命意舍乐。若成身根。亦定成四。谓命意舍身。余或成就。或不成就。如前应思。若成眼根。定成就五。谓命意舍。身根眼根。耳鼻舌根。应知亦五。前四如眼。第五自根。若成喜根。亦定成五。谓命意舍乐根喜根。生第二定。未离彼贪。但成第三染污乐受。若成苦根。定成就七。谓身命意四受除忧。若成女根定成就八。七如苦说。第八女根。男忧亦八。七如苦说。第八自根。信等亦八。谓命意舍信等五根。若女男俱成。彼定成十五若成具知根。定成就十一。谓命与意乐喜舍根信第五根及具知根已知根亦尔。自根等十一。若成未知根。定成就十三。谓身命意苦乐喜舍信等五根及未知根。渐命终位。传说深心厌生死故。能入见道。如是已说位定成就补特伽罗定成。当说诸极少者成就几根。颂曰。
  极少八无善  成受身命意
  愚生无色界  成善命意舍
  论曰。已断善根。名为无善。彼若极少成就八根。谓五受根。及身命意。据渐舍命。唯余身根。愚谓异生。未见谛故。彼生无色。亦成八根。谓信等五。及命意舍。由定数故。及说愚故。善言不滥三无漏根。诸极多者成就几根。颂曰。
  极多成十九  二形除三净
  圣者未离欲  除二净一形
  论曰。诸二形者。具眼等根。除三无漏。成余十九。无漏名净。离二缚故。若圣有学。未离欲贪。成就极多。亦具十九。除二无漏。及除一形。二无漏者。谓具知根。前二随一言一形者。无有二形及与无形。得圣法故。
    说一切有部顺正理论卷第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八 下一页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十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