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怠4鹨颉K怠T錾稀R蛘摺K囊颉N骄阌小M唷1樾小R焓臁K嫡摺N揭虿幌嘤ΨāS胍蛳嘤ΨāN怠T錾险呷缜八怠7堑任藜湔摺R虿幌嘤Ψǚ堑任藜湓倒省?br />
有所缘法。与有所缘法。为几缘。答因等无间所缘增上。因者五因。谓相应。俱有。同类。遍行。异熟。等无间者。谓有所缘法等无间。有所缘法现在前。所缘者。谓有所缘法。与有所缘法。为所缘。增上者如前说。有所缘法。与无所缘法。为几缘。答因等无间增上。因者四因。谓俱有。同类。遍行。异熟。等无间者。谓有所缘法等无间。无所缘法现在前。即无想等至。灭尽等至。是心心所等无间法故。增上者如前说。非所缘者。无所缘法无所缘故。无所缘法。与无所缘法。为几缘。答因。增上。因者四因。谓俱有。同类。遍行。异熟。增上者如前说。无所缘法。与有所缘法。为几缘。答因所缘增上。因者四因。谓俱有。同类。遍行。异熟。所缘者。谓无所缘。与有所缘法。为所缘。增上者如前说。非等无间者。无所缘法非等无间缘故有色法。与有色法。为几缘。答因增上。因者三因。谓俱有。同类。异熟。增上者如前说。有色法。与无色法。为几缘。答因所缘增上。因者三因。谓俱有。同类。异熟。所缘者。谓有色法。与无色法。为所缘。增上者如前说。非等无间者。以有色法非等无间缘故。无色法。与无色法。为几缘。答因等无间所缘增上。因者五因。谓相应等五。等无间者。谓无色法等无间。无色法现在前。所缘者。谓无色法。与无色法为所缘。增上者如前说。无色法。与有色法。为几缘。答因。增上。因者四因。谓俱有同类。遍行。异熟。增上者如前说。有见无见有对无对说亦如是。差别者。有见法。与有见法。为二因。谓同类。异熟。余皆如前说。有漏法。与有漏法。为几缘。答因等无间所缘增上。因者五因。谓相应等五。等无间者。谓有漏法等无间。有漏法现在前。所缘者。谓有漏法。与有漏法。为所缘。增上者如前说。有漏法与无漏法。为几缘。答等无间所缘增上。等无间者。谓有漏法等无间。无漏法现在前。所缘者。谓有漏法。与无漏法为所缘。即苦集忍智品心心所法。增上者如前说。非因者。以因如种子。非有漏法。与无漏法为种子故。无漏法。与无漏法为几缘。答因等无间所缘增上。因者三因。谓相应。俱有。同类。等无间者。谓无漏法等无间。无漏法现在前。所缘者。谓无漏法。与无漏法。为所缘。即灭道忍智品心心所法。增上者如前说。无漏法。与有漏法。为几缘。答等无间。所缘。增上。等无间者谓无漏法等无间。有漏法现在前。所缘者。谓无漏法。与有漏法。为所缘。增上者如前说。非因者。以因如种子。非无漏法。与有漏法为种子故。有为法。与有为法。为几缘。答因等无间所缘增上。因者五因。谓相应等五。等无间者。谓有为法等无间。有为法现在前。所缘者。谓有为法。与有为法。为所缘。增上者如前说。有为法。与无为法。为几缘。答无。无为法。与无为法。为几缘。答无。无为法。与有为法。为几缘。答所缘。增上。所缘者。谓无为法。与有为法。为所缘。增上者如前说。问何故有为法。有因有缘。无为法。无因无缘耶。答诸有为法性羸劣故。藉诸因缘。无为法强盛不藉因缘。如劣者依他。强者不依。此亦如是。有说。诸有为法有作用故假诸因缘。无为法无作用故不假因缘。如刈者须镰。掘者须锸。无所作者则无所须。此亦如是。有说诸有为法行世取果作用。了境故须因缘。无为法无如是事故不须因缘。如远行者则须资粮。不行不须。此亦如是。有说。有为如王亦如眷属故有因缘无为如王不如眷属故无因缘。如王王眷属。富贵者富贵者眷属。帝释帝释眷属。当知亦尔。
问诸有为法有时不生谁作留难。为有为法。无为法耶。答诸有为法为作留难。非无为法。以无为法恒与有为作能作因。及增上缘。于生不生俱无障故。如泉池侧师子口等。水不流时自有余缘非此为障。问诸无为法。与有为法作增上缘及所缘缘。于能缘不能缘作增上缘。有胜劣不。答增上缘义等无差别。若缘不缘皆无障故。所缘缘义则有差别。于能缘者作所缘缘。于不能缘。则便不作诸缠所缠续地狱有。乃至广说。所说有声义有多种。如结蕴广说。此中说续众同分。有情数五蕴名有。然相续有五。一中有相续。二生有相续。三分位相续。四法相续。五刹那相续。中有相续者。谓死有蕴灭。中有蕴起。中有续死有名中有相续。生有相续者。谓中有蕴灭生有蕴起。生有续中有名生有相续。分位相续者。谓羯逻蓝位蕴灭頞部昙位蕴起。乃至中年位蕴灭老年位蕴起。皆以后位续前位名分位相续。法相续者。谓善法等无间。染或无记法现在前。染法等无间。善或无记法现在前。无记法等无间。善或染法现在前。皆以后法续前法名法相续。刹那相续者。初刹那蕴等无间。第二刹那蕴现在前。后刹那续前刹那名刹那相续。此五皆入二相续中。谓法相续刹那相续。皆不离法及刹那故。界分别者。欲界具五。色界有四除分位。无色界有三又除中有。趣分别者。地狱有四除分位。余趣具五。生分别者。一切具五。于此五相续中。依二相续而作论。谓中有生有。
诸缠所缠续地狱有。最初所得诸根大种。彼诸根大种。与彼心心所法为几缘。答一增上。即彼心心所法。与彼诸根大种为几缘答一增上。诸缠所缠续傍生有鬼有人有天有。最初所得诸根大种。彼诸根大种。与彼心心所法为几缘。答一增上。即彼心心所法。与彼诸根大种为几缘。答一增上。问若彼心心所法。不缘彼诸根大种而结生者。可说彼诸根大种。与彼心心所法。但一增上。若彼心心所法。缘彼诸根大种。而缘生者。彼诸根大种。与彼心心所法便为二缘。谓所缘增上。何故定答但一增上。答亦应说二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此中说决定者。谓增上缘则定。所缘缘不定。是以不说。有说此中说互有者。谓根大种与心心所展转为增上缘。是以则说非心心所与根大种为所缘缘。是故不说。有说此中说相资者。谓彼根大与心心所更互相资增上义胜。所缘不尔。随缘何法皆得起故。是以不说。
生欲界入有漏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长养诸根增益大种。彼诸根大种与彼心心所法为几缘。答一增上。即彼心心所法与彼诸根大种为几缘。答一增上。问彼心心所法。若缘余法而入定者可如所说。若即缘彼诸根大种而入定者则有二缘。何故乃说但一增上。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此中说决定者。所缘不定是故不说。有说。此中说互有者。所缘不尔是故不说。有说。此中说相资者。谓心心所与彼根大更互相资增上义胜。所缘不尔随缘何法。皆得生起是故不说。问入诸静虑长益根大与入无色差别云何。答静虑长益多而非妙。如缚喝国食无色长益妙而非多。如中印度食。
生欲界入无漏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长养诸根增益大种。彼诸根大种与彼心心所法为几缘。答一增上。即彼心心所法与彼诸根大种为几缘。答一增上。此中不说所缘缘义。及静虑无色长益差别。如前应知。问入有漏静虑。无色长益根大。与入无漏差别云何。答有漏长益多而非妙。无漏长益妙而非多二喻如前。
生色界入有漏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长养诸根。增益大种。彼诸根大种与彼心心所法为几缘。答一增上。即彼心心所法与彼诸根大种为几缘。答一增上。生色界入无漏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长养诸根。增益大种。彼诸根大种与彼心心所法为几缘。答一增上。即彼心心所法与彼诸根大种为几缘。答一增上。此中不说所缘。及静虑无色。有漏无漏长益差别皆如前说有执受是何义。答此增语所显堕自体法。无执受是何义。答此增语所显非堕自体法。然多处说有执受言。谓此中说有执受是何义。谓堕自体法契经复说。
有执受苦蕴 便引生众苦
谓生苦老苦 病苦及死苦
有经复说。无闻异生长夜修治有执受我余经复说。况于此身暂停住中有执受。品类足说。九处少分名有执受。识身论说。有执受蕴是慈所缘。问如是诸说义有何异。答此中说内身所摄五蕴名有执受。初契经说续众同分。有情数五蕴名有执受。次契经说无始时来身见事五蕴。名有执受。后契经说。内身所摄色蕴。名有执受。品类足说一刹那。九处少分名有执受。识身论说一刹那。五蕴少分名有执受。有说品类足。识身论说一刹那有情数。九处少分名有执受。有说。二论说一刹那有根所摄。九处少分名有执受。有说。二论说一刹那异熟所摄。九处少分名有执受。是名差别。问慈何故但缘色。答初修时缘色。成时缘五蕴。西方师说。有执受有四种。一身有执受。二相续有执受。三众同分有执受。四世俗施设有执受。身有执受者。谓初经所说有执受。苦蕴相续有执受者。如说我有根身相续执受。众同分有执受者。如说我有根身众同分执受。世俗施设有执受者。如说我执受如是重担。如是事业。此中说内身五蕴名有执受。此所不摄法是无执受问如前所说。有执受无执受其相云何。答有说。若与血肉筋骨相杂住者名有执受。与此相违名无执受。有说。于彼斫刺破裂时。生苦痛舍担名有执受。与此相违名无执受。尊者妙音作如是说。若法已生未灭有情数。是有对非所闻名有执受。已生者简未来。未灭者遮过去。有情数者遮非有情数。是有对者遮意处法处。非所闻者遮声处。与此相违名无执受。尊者左取作如是言。若法有方分。有情数系属身。是有对可牵可斥名有执受。有方分者遮过去未来。有情数者。遮非有情数。系属身者。遮身所出。谓发毛等。是有对者。遮意处法处。可牵可斥者。遮声处。与此相违名无执受。
问十二处中。几有执受。几无执受。答若生欲界九处少分。是有执受。三处全。九处少分。是无执受。三处谓声处意处法处。若生色界七处少分。是有执受。三处全。七处少分。是无执受。三处如前说。
问于此身中。三十六种诸不净物。几有执受。几无执受。答发毛爪齿根有执受。余无执受。皮胆脑血生有执受。朽无执受。骨肉筋脉心肺脾肾肝肠胃膜脂髓脑胲生熟二藏皆有执受。膏脓淡饮洟唾泪汗屎尿尘垢皆无执受顺取是何义。答此增语所显。有漏法非顺取是何义。答此增语所显无漏法。问何故有漏法名顺取。答有说。此法从取生。能生取故名顺取。有说。此法从取转。能转取故名顺取。有说。此法取所引能引取故名顺取。有说。此法取所长养。能长养取故名顺取。有说。此法取所增广。增广于取故名顺取。此增广言显滋蔓义。有说。此法系属于取。故名顺取。如属王者名为顺王。由内无我。若有问言。汝属于谁。答言属取。有说。诸取于此法中。将生已生。将执已执。将住已住。故名顺取。有说。诸取于此法中。将长养已长养故名顺取。有说。诸取于此法中。将增广已增广。故名顺取。有说。诸取于此坚著。如湿腻物尘垢随著。故名顺取。有说。诸取于此乐住。如鱼虾蟆乐处水中。故名顺取有说。此法为取舍宅安立足处。故名顺取。谓依此法。一切爱慢见疑嗔痴。诸缠垢等皆生长故。诸有漏法由同分取。得顺取名非异分取。谓欲界法由欲界取。色界法由色界取。无色界法由无色界取。初静虑地法。由初静虑地取。乃至非想非非想地法。由非想非非想地取。以有漏法界地无杂故。若依相续则有杂义。谓由自身取他身法得顺取名。由他身取自身法得顺取名。若不尔外法应非顺取。外无取故。
顺结是何义。答此增语所显。有漏法非顺结是何义。答此增语所显无漏法。广释顺结非顺结义如前顺取。非顺取说。
见处是何义。答此增语所显。有漏法非见处。是何义。答此增语所显无漏法。然见处声说有多处谓此中说。见处是何谓有漏法俱。迦捺陀契经复说。诸所有见诸所有见处。诸所有见缠。诸所有见等起。诸所有见损害。世尊一切悉知悉见。此中见者谓五见。见处者谓见所缘。见缠者谓见现行。见等起者谓见因。见损害者谓见灭。世尊一切悉知悉见者谓见对治。有作是说。见见处见缠谓苦谛。见等起谓集谛。见损害谓灭谛。世尊一切悉知悉见谓道谛。阿罗揭陀喻经。复说有六见处。谓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广说。乃至苾刍。应以正慧观彼一切非我我所。勿起我慢。诸所有受。乃至广说。诸所有想。乃至广说。诸有见闻觉知若得若求。意随寻伺。乃至广说。诸有此见。有我有有情有世间。常恒凝住无变易法正如是住。乃至广说。诸有此见。我应不有。我应非有。我当不有。我当非有。苾刍应以正慧观彼一切非我我所。勿起我慢。苾刍应于如是见处取处等。随观察无我我所。若能如是则于世间无所执受。乃至广说。此中诸所有色受想者。即色受想蕴。诸有此见有我有情。乃至广说。诸有此见我应不有。乃至广说者。谓行蕴诸有见闻觉知等。谓识蕴。问见闻觉知其义已具。若得若求意随寻伺。更何所显。答前广今略。前别今总。前开今合。前渐今顿。是谓所显防诸漏经复作是说。于六见处不正思惟。则于内身随起一执。谛故住故我有我谛故。住故我无我。我见我。我见无我无我见我。或此有我。有有情。有命者。有生者。有养者。有补特伽罗。有意生。有摩纳婆。或无曾当现。于彼彼处已作未作诸善恶业受异熟果。问如是四处说见处声有何差别。答有说。此中所说见处显一切有漏法。初经所说见处。总显五见。第二经所说见处。显见及离见法。第三经所说见处。显有身见边执见。有说。此及初二经所说见处。总显五取蕴。第三经所说见处。但显行蕴少分。有说。此及初二经。通显相应不相应法。第三经。唯显相应法。如相应不相应。有所依无所依。有行相无行相。有所缘无所缘。有警觉无警觉亦尔。有说此及初二经。通显有色无色法。第三经。唯显无色法。如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亦尔。有说。此及初二经通显染不染法。第三经。唯显染法。如染不染。有罪无罪。有覆无覆。黑白。缠非缠。亦尔。有说。此及初二经。通显见修所断法。第三经。唯显见所断法。如见所断。修所断。无事有事。忍对治。智对治亦尔。有说。此及初二经。通显善不善无记法。第三经。唯显无记法。有说。此及初二经。通显有异熟无异熟法。第三经。唯显无异熟法。
问诸有漏法。由何见故说名见处。答有说。由有身见边执见故说为见处。此二但缘自地境故。有说。由四见故谓除邪见。由此四种有漏缘故。如是说者。由五见故得见处名。问若尔灭道应名见处邪见境故。答见处有二。一所缘处。二随眠处。具此二义乃名见处。灭道虽是邪见所缘处。非随眠处故不名见处。有说。见处有二。一所缘处。二相应处。具此二义。立见处名。灭道虽是见所缘处。非相应处。由此不得名为见处若法是内彼法内处摄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随彼意欲而作论。但不违法相便不应责。有作是说。为止他宗显己义故。谓有异宗说内外法皆非实有。今遮彼意。明内外法皆是实有故作斯论。然内外法差别有三。一相续内外。谓在自身名为内。在他身及非有情数名为外。二处内外。谓心心所所依名内。所缘名外。三情非情内外。谓有情数法名内。非有情数法名外。此中但依相续。为论。
若法是内。彼法内处摄耶。答应作四句。有法是内。非内处摄。如说于内受内法住。修法观。彼法是内者在自身故。非内处摄者。非心心所所依故。应知此中亦摄自身色等五境。有法内处摄非是内。如说于外身外心住。修心观。彼法内处摄者。是心心所所依故。非内者非在自身故。应知此中亦摄他身眼耳鼻舌。有法是内。亦内处摄。如说于内身内心住。修心观彼法是内者。在自身故。亦内处摄者。心心所所依故。应知此中亦摄自身眼耳鼻舌。有法非是内非内处摄。如说于外受外法住。修法观彼法非内者。非在自身故。非内处摄者。非心心所所依故。应知此中亦摄他身等色等五境若法是外彼法外处摄耶。答应作四句。有法是外非外处摄。如说于外身外心住。修心观彼法是外者。在他身故。非外处摄者。非唯心心所所缘故。应知此中亦摄他身眼耳鼻舌。有法外处摄非外。如说于内受内法住。修法观。彼法外处摄者。唯心心所所缘故。非外者。非在他身。及非有情数故。应知此中亦摄他身色等五境。有法是外亦外处摄。如说于外受外法住。修法观。彼法是外者。在他身及非有情数故。亦外处摄者。唯心心所所缘故。应知此中亦摄他身等色等五境。有法非外非外处摄。如说于内身内心住。修心观。彼法非外者。非在他身。及非有情数故。非外处摄者。非唯心心所所缘故。应知此中亦摄自身眼耳鼻舌。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三十八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三十九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大种蕴第五中执受纳息第四之三
有二受。谓身受心受。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他宗显己义故。谓或有说。受即是心分位差别。复有说言。唯有苦受无别乐舍。为遮彼意。显受非心有三差别故作斯论。问此中何故不问一受。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中显受差别展转相摄。非显受体故不问一。有二受谓身受心受。有三受。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为二摄三三摄二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身受摄三少分即此摄身受。心受亦尔是故说随其事。二受如前说。有四受谓三界系受。及不系受为二摄四四摄二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身受摄二少分即此摄身受。二少分者。欲界系受。色界系受。心受摄二全二少分即此摄心受。二全者。无色界系受不系受。二少分者。欲界系受。色界系受。是故说随其事。二受如前说。有五受。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为二摄五五摄二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身受摄一全二少分即此摄身受。一全者苦根。二少分者乐根舍根。心受摄二全二少分。即此摄心受。二全者喜根忧根。二少分者。乐根舍根是故说随其事。二受如前说。有六受。谓眼触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触所生受。为二摄六六摄二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身受摄五全即此摄身受。五全者。眼触所生受。乃至身触所生受。心受摄一全即此摄心受。一全者。谓意触所生受是故说随其事。二受如前说。有十八受。谓六喜意近行。六忧意近行。六舍意近行。为二摄十八十八摄二耶。答二摄十八非十八摄二。何所不摄。谓有漏乐根苦根。五识相应舍根。及无漏受。问何故有漏乐根非意近行耶。答欲界初静虑乐根唯在五识。及三识意近行唯在意识。故有漏乐根非意近行。问第三静虑有漏乐根。唯在意识何故不说。答初非分故后亦不立。有说。彼非全故。谓无全地有漏乐根。在意识者是故不立。有说。彼乐受虽与意识相应。而非捷利。意近行必捷利分别转故。又所对苦非近行故此亦不立。问何故苦根非意近行。答苦根唯五识相应。意近行者意识相应。有说。苦根不能分别。能分别者立意近行。有说。苦根取自相境。意近行者取自共相。复次苦根唯缘现在。意近行者通缘三世。复次苦根一往取境。意近行者数往而取。复次苦根不能思度。能思度者立意近行。问何缘五识相应舍根非意近行。答如苦根说。问何故无漏受非意近行。答以无漏受无意近行相故。又受若能增益诸有。摄受诸有。任持诸有。立意近行。无漏受损减违害破坏诸有故。不立意近行。又受乃至是身见事。乃至堕苦集谛立意近行。无漏受乃至非身见事。乃至不堕苦集谛。故不立意近行。二受如前说。有三十六受。谓六耽嗜依喜。六出离依喜。六耽嗜依忧。六出离依忧。六耽嗜依舍。六出离依舍。为二摄三十六三十六摄二耶。答二摄三十六非三十六摄二何所不摄。谓如前说。即有漏乐根苦根五识相应。舍根及无漏受。问答分别如前应知。二受如前说。有百八受。谓依三世各三十六。为二摄百八百八摄二耶。答二摄百八非百八摄二。何所不摄。谓如前说。即有漏乐根。乃至无漏受问答如前。三受四受。为三摄四四摄三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乐受摄三少分即此摄乐受。三少分者。欲界系。色界系。不系受。苦受摄一少分即此摄苦受。一少分者。欲界系受。不苦不乐受。摄一全。三少分。即此摄不苦不乐受。一全者。无色界系受。三少分者。欲界系。色界系。不系受。是故说随其事。三受五受。为三摄五五摄三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乐受摄二全。即此摄乐受。二全者。乐根喜根。苦受摄二全即此摄苦受。二全者。苦根忧根。不苦不乐受摄一全。即此摄不苦不乐受。一全者。舍根。是故说随其事。三受六受。为三摄六六摄三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乐受摄六少分。即此摄乐受。苦受摄六少分即此摄苦受。不苦不乐受摄六少分。即此摄不苦不乐受。诸六少分者。眼触所生受。乃至意触所生受。是故说随其事。三受十八受。为三摄十八十八摄三耶。答三摄十八非十八摄三。何所不摄。谓有漏乐根苦根五识相应。舍根及无漏受。三受。三十六受。三受。百八受说亦尔。皆于三受不摄有漏乐根。乃至无漏受故。问答如上。四受五受。为四摄五五摄四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欲界系受。摄二全三少分。即此摄欲界系受。二全者。苦根忧根。三少分者。乐根喜根舍根。色界系受摄三少分。即此摄色界系受。三少分者。乐根喜根舍根。无色界系受摄一少分。即此摄无色界系受。一少分者。舍根。不系受摄三少分。即此摄不系受。三少分者乐根喜根舍根。是故说随其事。四受六受。为四摄六六摄四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欲界系受。摄二全四少分。即此摄欲界系受。二全者。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四少分者。眼触所生受。耳身意触所生受。色界系受摄四少分。即此摄色界系受。四少分者。眼触所生受。耳身意触所生受。无色界系受。摄一少分。即此摄无色界系受。不系受摄一少分。即此摄不系受。一少分者。意触所生受。是故说随其事。四受十八受。为四摄十八十八摄四耶。答四摄十八非十八摄四。何所不摄。谓有漏乐根苦根五识相应舍根。及无漏受。四受。三十六受。四受百八受。说亦尔。问答如上。
五受六受。为五摄六六摄五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乐根舍根摄六少分。即此摄乐根舍根。六少分者。眼触所生受。乃至意触所生受。苦根摄五少分。即此摄苦根。五少分者。眼触所生受。乃至身触所生受。忧根喜根摄一少分。即此摄忧根喜根一少分者。意触所生受。是故说随其事。五受十八受。五受。三十六受。五受。百八受。皆如前四受十八受等。说是故说随其所应。六受。十八受。六受。三十六受。六受百八受。当知亦尔。十八受。三十六受。为十八摄三十六三十六摄十八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六喜意近行摄十二全。即此摄六喜意近行。十二全者。六耽嗜依喜。六出离依喜。六忧意近行摄十二全。即此摄六忧意近行。十二全者。六耽嗜依忧。六出离依忧。六舍意近行摄十二全。即此摄六舍意近行。十二全者。六耽嗜依舍。六出离依舍。是故说随其事。十八受。百八受。为十八摄百八百八摄十八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六喜意近行。摄三十六全。即此摄六喜意近行。三十六全者。六耽嗜依喜。六出离依喜。此各三世。六忧意近行。摄三十六全。即此摄六忧意近行。三十六全者。六耽嗜依忧。六出离依忧。此各三世。六舍意近行摄三十六全。即此摄六舍意近行。三十六全者。六耽嗜依舍。六出离依舍。此各三世。是故说随其事。三十六受。百八受。为三十六摄百八百八摄三十六耶。答互相摄随其事。谓三十六各摄三全。即此摄三十六。三全者。即三十六各三世别。是故说随其事。
问十八意近行云何建立。为以相应。为以自性。为以所缘。设尔何过。若以相应则唯有一。谓意识相应近行。若以自性则唯有三。谓喜近行。忧近行。舍近行。若以所缘则唯有六。谓色近行乃至法近行。何故说十八耶。答总以三缘故立十八。谓一意识相应近行。有喜忧舍三种自性。各缘色等六种境起故有十八。已说自性当说所以。何因缘故。名意近行。答此十八受意为近缘。行于境界。名意近行。又此为近缘令意于境数数行故名意近行。又依意故近境而行。名意近行。于境捷利乐数分别故名为行。如捷利女。数于其夫。起分别行。或取喜相。或取忧相。或取舍相。如是捷利受数于六境。起分别行。或行顺喜相。或行顺忧相。或行顺舍相。由此因缘名意近行。问此十八意近行。为但意地。亦五识耶。答唯在意地非五识。问若尔何故经说眼见色已。于顺喜色起喜近行。于顺忧色起忧近行。于顺舍色起舍近行。广说乃至意知法已。于顺喜法起喜近行。于顺忧法起忧近行。于顺舍法起舍近行耶。答由五识身所引起故。为迳路故作如是说。然意近行唯在意地。如不净观亦唯意地。然契经言眼见色已。随观不净具足安住。亦由眼识所引起故。为迳路故作如是说。又契经说。眼见色已乃至广说。故知意近行不在五识。问亦说意知法已。岂亦不在意识耶。答就胜说故无过。谓初喜等虽亦近行。然非明利。后重于境捷利分别。乃名近行。由此故言意知法已。又五识中无近行义如前已说问前际后际所有分别亦是意近行耶。契经何故不说。答是意近行但随明了故且说现在。由斯类显去来亦是。问诸有非见色已而分别色。乃至非触触已而分别触。此所生喜等是意近行耶。答是意近行。然契经中依明了义。说见色已。乃至广说。问诸有眼见色已。起声等分别。乃至意知法已。起色等分别。此所生喜等是意近行耶。答是意近行。然契经中依明了义。说见色已乃至广说。若作是说则觉所觉。根根义。行相所缘皆得明了。若不尔者便不分明。
问此十八意近行。几杂缘。几不杂缘。答十五不杂缘。谓色意近行三。乃至触意近行三。余杂缘不杂缘。谓法意近行三缘内六处。及外法处。若总若别名不杂缘。若缘此七或总或别。及外五中或一或二。或乃至五名为杂缘。于外五中。若合缘二。或乃至五亦名杂缘。法意近行法名通故。以合缘故非前十五。
问颇有色等决定顺喜。乃至决定顺舍耶。答依所缘故。无依相续故。有。谓有色等。或时可意。或时不可意。或于彼可意。于此不可意。于余非可意非不可意。有说。色等于亲品顺喜。于怨品顺忧。于中品顺舍。
问此十八意近行。几续生几命终。答六。谓六舍意近行。所以者何。诸喜忧意近行胜作意转。命终续生无胜作意。问羯逻蓝等位中。各有几意近行。答皆容有十八。问几意近行能离染耶。答一谓杂缘。舍法意近行。能为无间道故。若解脱道通有杂缘。喜法意近行。加行胜进亦通所余。
问此十八意近行。何界地有几。答欲界具一切。色界中初二静应。各有十二除六忧。第三第四静虑。各有六。复除六喜。无色界中空无边处近分。若许有别缘下者。则有四舍意近行。谓色声触法。若唯许总缘下者。则唯有一法舍意近行。如是说者。应说有四。四无色根本。及上三近分。各唯有一法舍意近行。
问几意近行缘何界法。答欲界系十八中。六唯缘欲界系。谓缘香味喜忧舍近行。九通缘欲色界系。谓缘色声触喜忧舍近行。三通缘三界系及不系。谓缘法喜忧舍近行。初二静虑各十二中。四唯缘欲界系。谓缘香味喜舍近行。六通缘欲色界系。谓缘色声触喜舍近行。二通缘三界系及不系。谓缘法喜舍近行。第三第四静虑各有六中。二唯缘欲界系。谓缘香味舍近行。三通缘欲色界系。谓缘色声触舍近行。一通缘三界系及不系。谓缘法舍近行。空无边处近分。若许有四意近行者。三唯缘色界系。谓缘色声触舍意近行。一通缘色无色界系及不系。谓缘法舍意近行。若许唯有一意近行。谓法舍意近行者彼一通缘色无色界系及不系。四无色根本。及上三近分。所有各一法舍意近行。皆通缘无色界系及不系。问此诸意近行。谁成就几。答生欲界。若未得色界善心。彼成就欲界一切。初二静虑各八。第三第四静虑各四。无色界一。若得色界善心。未离欲界染。彼成就欲界一切。初静虑十。第二静虑八。第三第四静虑各四。无色界一。若已离欲界染。未得第二静虑善心。彼成就欲界初静虑各十二。第二静虑八。第三第四静虑各四。无色界一。若得第二静虑善心。未离初静虑染。彼成就欲界初静虑各十二。第二静虑十。第三第四静虑各四。无色界一。若已离初静虑染。未得第三静虑善心。彼成就欲界初二静虑各十二。第三第四静虑各四。无色界一。若得第三静虑善心。未得第四静虑善心。彼成就欲界初二静虑各十二。第三静虑六。第四静虑四。无色界一。若得第四静虑善心。未得空无边处善心。彼成就欲界初二静虑各十二。第三第四静虑各六。无色界一。若得空无边处善心。诸说彼地近分有四意近行者。彼成就欲界初二静虑各十二。第三第四静虑各六。空无边处四。上三无色各一。诸说彼地近分唯有一意近行者。彼成就四无色各一。余如前说。若生初静虑。若未得第二静虑善心。彼成就初静虑十二。第二静虑八。第三第四静虑各四。无色界一。成就欲界一。谓法舍意近行。即通果心俱。总缘色等为境起故。有说。彼成就三。谓色声法舍意近行。即通果心俱。此心若缘所起身表。即有缘色舍意近行。此心若缘所起语表。即有缘声舍意近行。此心若缘所变化事以总缘故。即有缘法舍意近行。有说。彼成就六。谓六舍意近行。即通果心俱。此心容有总别缘故。若得第二静虑善心。未离初静虑染。彼成就第二静虑十。余如前说。若已离初静虑染。未得第三静虑善心。彼成就第二静虑十二。余如前说。若得第三静虑善心。未得第四静虑善心。彼成就第三静虑六。余如前说。若得第四静虑善心。未得空无边处善心。彼成就第四静虑六。余如前说。若得空无边处善心。有说。彼成就空无边处四。上三无色各一。有说。彼成就四。无色各一。余如前说。生第二静虑。若未得第三静虑善心。彼成就第二静虑十二。第三第四静虑各四。无色界一。欲界如前说。成就初静虑一。谓法舍意近行。以总缘故。有说。成就三。谓色声法舍意近行。若缘所起身表。即有缘色舍意近行。若缘所起语表。即有缘声舍意近行。若缘所变化事。以总缘故。即有缘法舍意近行。有说。彼成就四。谓色声触法舍意近行。以生第二静虑。起初静虑三识身时。容有彼眷属。别缘色声触。初静虑地无覆无记意识现在前故。或通果心总别缘故。若得第三静虑善心。未得第四静虑善心。彼成就第三静虑六。余如前说。若得第四静虑善心。未得空无边处善心。彼成就第四静虑六。余如前说。若得空无边处善心。有说。彼成就空无边处四。上三无色各一。有说。彼成就四。无色各一。余如前说。生第三静虑。若未得第四静虑善心。彼成就第三静虑六。第四静虑四。无色界一。欲界初静虑如前说。成就第二静虑一。谓法舍意近行。即通果心俱。总缘色等为境起故。有说。彼成就三。谓色触法舍近行。即通果心俱。此心容有总别缘故。若得第四静虑善心等如前说。生第四静虑。成就多少应准前说。生无色界不成就下。成就自上亦应准前广说。
问此诸意近行云何得。答离欲界染前八无间解脱道时。各得初静虑近分六。第九无间道时。得初静虑及彼眷属十二。得欲界一。谓法舍近行。有说。得三。谓色声法舍近行。有说。得六。谓六舍近行。离初静虑染。前八无间解脱道时。各得第二静虑近分六。第九无间道时得第三静虑及彼近分十二。欲界如前说。得初静虑一。谓法舍近行。有说。得三。谓色声法舍近行。有说。得四。谓色声触法舍近行。离第二静虑染。前八无间解脱道时。各得第三静虑近分六。第九无间道时。得第三静虑及彼近分六。欲界初静虑如前说。得第二静虑一。谓法舍近行。有说。得三。谓色触法舍近行。离第三静虑染。前八无间解脱道时。各得第四静虑近分六。第九无间道时得第四静虑及彼近分六。欲界初二静虑如前说。得第三静虑一。有说。得三。如第二静虑说。离第四静虑染。一切无间解脱道时各得空无边处四。有说。得一。离空无边处染。乃至离无所有处染。一切无间解脱道时皆唯得一。证阿罗汉果时得欲界初二静虑各十二。第三第四静虑各六。空无边处四。有说一。上三无色各一。已说离染得。受生得者。谓从上地没生下地时。得自地一切。及下地随所应如说得舍。及断亦应准前广说。
此十八意近行。由耽嗜出离依有差别故。世尊说为三十六师句。此中顺染受名耽嗜依。顺善受名出离依。问何故不说无覆无记。答彼亦说在此二中故。谓无覆无记。受有顺染品。有顺善品。顺染品者耽嗜依摄。顺善品者出离依摄。问何故说此名师句耶。答此差别句能表大师。是师幖帜故名师句。由此诸句。唯佛大师能知能说无滞碍故。如契经言。若时众会恭敬信受如来不喜。若不敬受如来不忧。正念正知住清净舍。有说。此是外道师句。彼于此中有迷执故。有说。此应名为师迹。是诸邪师所游履故。有说。此应名为怨路。爱名为怨。依此而转。或诸烦恼皆名为怨。彼依此转故名怨路。有说此应名为刀道。游涉此者有伤害故。如说梵志第三意刀。若挥举时发恶招苦。
问此三十六何界地有几。答欲界具一切。色界中初二静虑各有二十。第三第四静虑各有十。无色界中空无边处近分。若许有别缘则有五。若说唯总缘则但有二。如是说者。应说有五。四无色根本及上三近分各唯有二。问此三十六。何界地几缘何界地。答欲界三十六中。十二唯缘欲界系。十八通缘欲色界系。六通缘三界系及不系。初二静虑各二十中。四唯缘欲界系。六唯缘色界系。六通缘欲色界系。二通缘色无色界系及不系。二通缘三界系及不系。第三第四静虑各十中。二唯缘欲界系。三唯缘色界系。三通缘欲色界系。一通缘色无色界系。及不系。一通缘三界系及不系。空无边处近分。若说有五者。三唯缘色界系。一通缘无色界系及不系。一通缘色无色界系及不系。若说有二者。一通缘无色界系及不系。一通缘色无色界系及不系。四无色根本。及上三近分。各有二中二俱通缘无色界系及不系。
问此三十六。谁成就几。答生欲界若断善根。彼成就欲界十八。初二静虑各八。后二静虑各四。四无色各一。若不断善根。未得色界善心。彼成就欲界三十六。上地如前说。若得初静虑善心。未离欲界染。彼成就欲界三十六。初静虑十四。上地如前说。若已离欲界染。未得第二静虑善心。彼成就欲界十二。初静虑二十。上地如前说。若得第二静虑善心。未离初静虑染。彼成就欲界十二。初静虑二十。第二静虑十四。上地如前说。若已离初静虑染。未得第三静虑善心。彼成就欲界初静虑各十二。第二静虑二十。上地如前说。若得第三静虑善心。未离第二静虑染。彼成就欲界初静虑各十二。第二静虑二十。第三静虑十。上地如前说。若已离第二静虑染。未得第四静虑善心。彼成就欲界初二静虑各十二。第三静虑十。上地如前说。若得第四静虑善心。未离第三静虑染。彼成就欲界初二静虑各十二。后二静虑各十四。无色各一。若已离第三静虑染。未得空无边处善心。彼成就欲界初二静虑各十二。第三静虑六。第四静虑十四。无色各一。若得空无边处善心。未离第四静虑染。彼成就空无边处五。有说二。上三无色各一。下地如前说。若已离第四静虑染。未得识无边处善心。彼成就第四静虑六。空无边处五。有说二。上三无色各一。下地如前说。若得识无边处善心。未离空无边处染。彼成就识无边处二。上二无色各一。下地如前说。若已离空无边处染。未得无所有处善心。彼成就空无边处四。有说一。识无边处二。上二无色各一。下地如前说。若得无所有处善心。未离识无边处染。彼成就无所有处二。有顶一。下地如前说。若已离识无边处染。未得有顶善心。彼成就识无边处一。无所有处二。有顶一。下地如前说。若得有顶善心。未离无所有处染。彼成就有顶二。下地如前说。若已离无所有处染。未离有顶染。彼成就无所有处一。有顶二。下地如前说。若已离有顶染。彼成就有顶一。下地如前说。生初静虑。若未得第二静虑善心。彼成就初静虑二十。第二静虑八。后二静虑各四。四无色各一。成就欲界一。谓法出离依舍。有说成就三。谓色声法出离依舍。有说成就六。谓六出离依舍。若得第二静虑善心。未离初静虑染。彼成就第二静虑十四。余如前说。若已离初静虑染。未得第三静虑善心。彼成就初静虑十二。第二静虑二十。余如前说。如是乃至离有顶染。广说如前。如生初静虑如是生第二静虑等准前广说。如理应知。得舍断三亦准前说。如契经说。以六出离依喜。为仗为依为建立故。于六耽嗜依喜。能弃能舍及能变吐。如是便断。以六出离依忧。为仗为依为建立故于六耽嗜依忧。能弃能舍及能变吐。如是便断。以六出离依舍。为仗为依为建立故。于六耽嗜依舍。能弃能舍及能变吐。如是便断。当知此说暂断名断。复言以六出离依喜。为仗为依为建立故。于六出离忧。能弃能舍及能变吐。如是便断。当知此说离欲界染。复言以六出离依舍。为仗为依为建立故。于六出离依喜。能弃能舍及能变吐。如是便断。当知此说离第二静虑染。复言以一种性所依舍。为仗为依为建立故。于种种性所依舍。能弃能舍及能变吐。如是便断。当知此说离第四静虑染。复言以非彼性类。为仗为依为建立故。于一种性所依舍。能弃能舍及能变吐。如是便断。当知此说离非想非非想处染。非彼性类者。谓无漏道要由此道。能离非想非非想处染故。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三十九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四十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大种蕴第五中执受纳息第四之四
以无间道证预流果。修彼道时四念住。几现在修。几未来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他宗显己义故。谓或有说。无未来修。勿有未作而已得故。为遮彼执显有未来修。彼虽未起已起彼类故。或复有说二心俱行。以见闻等俱时有故。为遮彼执显无二心俱行。刹那迅转非俱似俱故。或复有说。四正断等非一时有用因异故。为遮彼执显此同时得有四种体无别故。或复有说。信等唯无漏。经说异生无信等根故。为遮彼执明信等通有漏。契经但说无漏根故。或复有说。根力体异。由彼胜劣位差别故。为遮彼执显位虽殊而根力用一体有故。或复有说。觉支通有漏。说不净俱修念觉支故。为遮彼执显觉支唯无漏。经说有俱非同时俱故。或复有说。近分地有喜。经说依喜断出离忧故。为遮彼执明近分无喜。经说已断当断名断故。或复有说。正语业命不俱时有。一刹那中无二身语故。为遮彼执。显三戒俱三根所起。一时可得故。或复有说。预流一来亦得静虑。为遮彼执显俱不得未离欲故。或复有说。忍即是智。为遮彼执显忍非智。以于谛境未审决故。或复有说。异生不断惑未见谛故。为遮彼执明异生亦断惑见粗等故。或复有说。圣者不以世俗道断惑。为遮彼执。显圣自在随用何道故。或复有说。上地亦有正思惟支。为遮彼执显上地无彼支以无寻故。或复有执。无色亦有无漏戒支。为遮彼执。显彼无戒以无色故。或复有说。三三摩地义别体同。为遮彼执。明体亦异行相别故。为止此等种种异宗显正所明。故作斯论。
以无间道证预流果。修彼道时四念住几现在修。几未来修。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八智三等持。几现在修。几未来修。答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未来六。道支现在未来八。无静虑。无无量。无无色。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无智等持。现在未来一。念住现在一。未来四者。此则遮二心俱行。及无未来修执。若有二心俱时行者。则应现在修四念住。然四念住必不俱行。一心相应无四慧故。不可此四一体建立行相所缘俱有异故。非一相续多心并起。勿由彼成多有情故。若未来世无修义者。则所修善无增广义。起多加行则为唐捐。设功用多所获少故。又初成佛时应未具足一切功德。勿有此等过失故。有未来修。未来世宽故具修四。现修势用能引当来种类法。得令现前故。现在一者。谓杂缘法念住。见道谛故。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者。此则遮说正断神足非俱时有一。正勤体有四。所作如灯。一时有四作用。一三摩地由四因生故。从所因立四名称。未来修者。亦体一义分故。现在未来各言修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者。此则遮根力体异。及说五种次第生执。虽根力位异而自体无别。即一信等有生破二用立根力名互不相违。相资俱起故。此五种非次第生。觉支现在未来六者。此则遮说近分有喜。此处未得上根本地。未离下怖。不生喜故。经说依喜断出离忧者。依加行道说。非无间道故不相违。此依未至无喜故六。道支现在未来八者。此则止正语业命不俱者意。无贪嗔痴所发无表。各有七种俱时起故。无静虑者。此则止预流一来亦得静虑者意。此未离欲入见道故。已离欲者非二向故。无无量者。此遮无量亦通无漏。及见道中修无量执。此缘有情故。非无漏见道迅速。又初得故不能兼修。又复未得根本地故。不修无量。无无色者。此遮无色有见道执。无色中无遍缘智故必无见道。又此未得无色定故。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者。此遮前三解脱等。亦通无漏者执。十六行相所不摄故不名无漏。又尔时未得根本地故。彼皆不修无智者。此则遮说忍即是智。忍于谛境未如实审决故不名智。又于此位自分修故。不修未来诸智。是故言无等持。现在未来一者。此则遮说三三摩地义别体同。以三等持行相异故。体亦有别。一者。谓无愿等持道类忍时。唯修此故。虽八忍皆无间道。依证果位说道类忍非余。
以无间道证一来果。修彼道时四念住。乃至三等持。几现在修。几未来修。答若倍离欲染。入正性离生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未来六。道支现在未来八。无静虑。无无量。无无色。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无智等持。现在未来一。若倍离欲染入正性离生者。此则遮说异生不断惑。然异生类能以粗等六种行相。离欲界染乃至无所有处染。若先已离六品欲染。名倍离欲。倍后三故。所余文句皆如前释。
若从预流果以世俗道证一来果。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无。未来六。道支现在无。未来八。无静虑。无无量。无无色。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智。现在一。未来七。等持现在无。未来三。以世俗道。证一来果者。此则遮说圣者不以世俗道断惑。圣于二道。俱成就故。随欲现前。即以彼断。念住现在。一者。谓杂缘法念住。有漏离染无间道。必总缘故。根力现在未来五者。此则遮说信等唯无漏。说观信等为集等故。佛观三根。方说法故。有漏亦有根力用故。觉支现在无者。此则遮说觉支通有漏有漏不能如实觉故。说不净观俱修念觉支者。依展转因有俱而说。未来六者。圣者起有漏道时。亦兼修无漏故。道支现在无者。虽道支通有漏。然觉支后说故亦唯无漏。阿毗达磨有如此相。无无量等者。未至定中无彼根本地诸善法故。智现在一者。谓世俗智未来七者。除他心智。以无间道相违故。又未得故。此中但依八智作论。除尽无生。以位局故。等持现在无者。三等持虽通有漏。然此中说无漏者。以无漏是解脱门故。此文说第六无间道。以彼能证一来果故。余如前说。若从预流果以无漏道证一来果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未来六。道支现在未来八。无静虑。无无量。无无色。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智。现在二。未来七。等持现在一。未来三。念住现在一者。谓法念住。或杂不杂以四法智随起一故。智现在二者。谓苦智法智二。或乃至道智法智二。等持现在一者。谓三中随一。余如前说。
以无间道证不还果修彼道时。四念住乃至三等持。几现在修。几未来修。答若已离欲染。依未至定入正性离生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未来六。道支现在未来八。无静虑。无无量。无无色。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无智等持。现在未来一。无静虑者。见道依下不修上故。余如前说。
若依初静虑入正性离生。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未来七。道支现在未来八。静虑现在未来一。无无量。无无色。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无智等持。现在未来一。释此文句准前应知。
若依静虑中间。入正性离生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六。未来七。道支现在七。未来八静虑现在无。未来一。无无量。无无色。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无智等持。现在未来一。觉支现在六者。静虑中间无喜根故。依上修下故。未来七。道支现在七者。此遮上地有寻者执此上心细故无有寻。余如前说。若依第二静虑。入正性离生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未来七。道支现在七。未来八。静虑现在一。未来二。无无量。无无色。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无智等持。现在未来一。释此文句准前应知。
若依第三静虑。入正性离生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六。未来七。道支现在七。未来八。静虑现在一。未来三。无无量。无无色。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无智等持。现在未来一。释此如前。
若依第四静虑入正性离生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六。未来七。道支现在七。未来八。静虑现在一。未来四。无无量。无无色。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无智等持。现在未来一。此随所应如前释。
若从一来果以世俗道证不还果。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无。未来六。道支现在无。未来八。无静虑。无无量。无无色。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智。现在一。未来七。等持现在无。未来三。释此文句如前应知。若从一来果以无漏道证不还果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未来六。道支现在未来八。无静虑。无无量。无无色。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智。现在二。未来七。等持现在一。未来三。皆如前释。以无间道证神境智通。修彼道时。四念住乃至三等持。几现在修。几未来修。答若诸异生。依初静虑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无觉支。无道支。静虑。现在未来一。无量现在无。未来四。无无色。解脱。现在无。未来二。胜处现在无。未来四。无遍处智。现在未来一。无等持。此中念住现在一者。谓身念住。神境智通。但缘色故。彼无间道亦但缘色。问如金刚喻定缘有顶四蕴。或三界灭道漏尽通。缘有顶四蕴。如是则所缘。或异。此中何故神境智通与无间道。必同缘色。答金刚喻定与最初尽无生智。俱是观谛断烦恼道。但求离染非于所缘。有所转作故。所缘或异。神境通等皆是随事作意。俱欲于境变现了知故。所缘必同。无量现在无。未来四者。根本地中有漏功德由同地故。随应皆修解脱。现在无。未来二者。谓初二解脱彼在初二静虑系故。胜处现在无。未来四者。谓初四胜处。亦彼系故。智现在未来一。谓世俗智。问何故无他心智。答无间道中不修彼故。是容睱道之所修故。余随所应如前说。
若诸圣者依初静虑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无。未来七。道支现在无。未来八。静虑现在未来一。无量现在无。未来四。无无色解脱。现在无。未来二。胜处现在无。未来四。无遍处智。现在一。未来七。等持现在无。未来三。静虑现在未来一者。问圣者已离第三静虑染得第四静虑。依初静虑修神境通。无间道中应言静虑未来修四。无漏通依上下修故何故但说未来一耶。答有说。应言未来修四而不说者当知有余。有说。此中依渐次者说。谓从具缚入正性离生。乃至得不还果已。依初静虑修神境通无间道中。未来修一。不修上者以未得故。有说。假使离第三静虑染。依初静虑修神境通。亦但修一不修上地故。问岂不依初静虑断上地染。及无学者。修练根时亦修上地所有功德耶。宁说依下不能修上。答断上地惑能修上者。以彼地道所治同故。法断彼惑能治必修。无学练根如得彼果。是故此皆依下修上。诸通不尔故不修上。如见道中唯修自下。此例非理。见道是初得种性未自在故。唯自分修。修道是已得种性。于彼自在宁不兼修。然五通是胜功德。修加行时必极作意。若诸静虑已得自在何理为障而不兼修。由此应知前说者好。无无色等准此应知。余如前说。
若诸异生依第二静虑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无觉支。无道支。静虑。现在。未来一无量。现在无。未来四。无无色。解脱。现在无。未来二。胜处现在无。未来四。无遍处智。现在未来一。无等持。静虑。现在未来一者。彼已得下地。而不修者。有漏功德唯自地修堕界地故。余如前说。
若诸圣者。依第二静虑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无。未来七。道支现在无。未来八。静虑现在一。未来二。无量现在无。未来四。无无色。解脱。现在无。未来二。胜处现在无。未来四。无遍处智。现在一。未来七。等持现在无。未来三。静虑未来二者。谓初二静虑初唯无漏。余如前说。
若诸异生依第三静虑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无觉支。无道支。静虑。现在未来一。无量现在无。未来三。无无色。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智。现在未来一。无等持。无量未来三者。除喜无量。无解脱等者。第三静虑乐所迷故。无解脱等。厌行功德净解脱等。虽作欣行相。由地有灾横故亦不得。有余如前说。
若诸圣者。依第三静虑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无。未来七。道支现在无。未来八。静虑现在一。未来三。无量现在无。未来三。无无色。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智。现在一。未来七。等持现在无。未来三。广释如前。若诸异生。依第四静虑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无觉支。无道支。静虑。现在未来一。无量现在无。未来三。无无色解脱。现在无。未来一。胜处现在无。未来四。遍处现在无。未来八。智现在未来一。无等持。解脱。未来一者。谓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胜处未来四者。谓后四胜处。遍处。未来八者。谓前八遍处。由此地中离八灾横故。有此等清净功德。余如前说。若诸圣者。依第四静虑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无未来七。道支现在无。未来八。静虑现在一。未来四。无量现在无。未来三。无无色。解脱。现在无。未来一。胜处现在无。未来四。遍处现在无。未来八。智现在一。未来七。等持现在无。未来三。广释如前。
以无间道。证天耳智通。他心智通。宿住随念智通。死生智通。修彼道时。四念住乃至三等持。几现在修。几未来修。答如神境智通。应随相说。由此五种皆依四静虑。异生圣者俱能起故。然修天耳死生智通。无间道时。现在念住如神境智通说。以俱缘色作身念住故。修他心智通。无间道时。现在唯起心念住。修宿住随念智通无间道时。现在唯起法念住。余随所应皆如前说。
以无间道。证漏尽智通修彼道时。四念住。乃至三等持。几现在修。几未来修。答若依未至定。证阿罗汉果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六。未来七。道支现在未来八。静虑现在无。未来四。无无量。无色。现在无。未来三。解脱现在无。未来三。无胜处。无遍处智。现在二。未来六。等持现在一。未来三。念住现在一者。谓法念住。或杂不杂。四类智。二法智。随一现前故。静虑未来四者。断有顶惑。通修上下能治道故。无无量等者。尔时不修有漏法故。有漏不能治有顶故。无色。解脱。未来三者。谓前三无色。及即彼三解脱通无漏故。智现在二者。谓灭智法智二。或道智法智二。或苦智类智二。乃至或道智类智二。未来六者。除世俗智。及他心智。彼有漏故。与无间道相违故。等持现在一者。谓空无相无愿随一现前。金刚喻定与六智相应故。此中但说断有顶惑第九无间道。彼能证得漏尽智通故。余如前说。
若依初静虑。证阿罗汉果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未来七。道支现在未来八。静虑现在一。未来四。无无量。无色。现在无。未来三。解脱现在无。未来三。无胜处。无遍处智。现在二。未来六。等持现在一。未来三。若依静虑中间。证阿罗汉果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六。未来七。道支现在七。未来八。静虑现在无。未来四。无无量。无色。现在无。未来三。解脱现在无。未来三。无胜处。无遍处智。现在二。未来六。等持现在一。未来三。若依第二静虑。证阿罗汉果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未来七。道支现在七。未来八。静虑现在一。未来四。无无量。无色。现在无。未来三。解脱现在无。未来三。无胜处。无遍处智。现在二。未来六。等持现在一。未来三。若依第三第四静虑。证阿罗汉果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六。未来七。道支现在七。未来八。静虑现在一。未来四。无无量。无色。现在无。未来三。解脱现在无。未来三。无胜处。无遍处智。现在二。未来六。等持现在一。未来三。此随所应如前释。
若依无色定。证阿罗汉果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六。未来七。道支现在四。未来八静虑现在无。未来四。无无量。无色。现在一。未来三。解脱现在一。未来三。无胜处。无遍处智。现在二。未来六。等持现在一。未来三。依无色定者。谓依空无边处。或依识无边处。或依无所有处。由此三地皆有无漏道。能离非想非非想处染故。非想非非想处。定力昧劣非无漏道所依止故。此中不说道支。现在四者。此则遮说无色界有无漏戒。及说上地有正思惟者意。以无所依四大种故。及上地心渐微细故。问如无无漏大种。而有无漏戒。如是虽无彼地大种。而有彼地戒。斯有何失。答无漏戒不堕界地。随所依身大种所造。由此虽无无漏大种。而有所造无漏戒。有漏戒必堕界地。唯为自地大种所造。彼无大种故戒亦无。问若无漏戒随所依身大种所造者生欲色界入无漏无色定时应起彼定俱无漏戒有所依身大种故。答虽无漏戒随所依身大种所造。然随何地要有大种造。有漏戒方随彼类起。无漏戒无色中无有大种造。有漏戒故无漏戒于彼亦无。依彼所有发无漏故。问何故戒体唯色。答遮恶色起故。又是身语业性故。身语二业色为体故。问何故意业非戒。答不能亲遮恶戒故。问何故恶戒非意业。答未离欲者。皆成就不善意业。彼岂悉名犯戒或不律仪耶。是故恶戒非意业。又善意业若是善戒。则应一切不断善者悉名住律仪。彼皆成就善意业故。若许尔者。便一有情名住律仪。亦名住不律仪者。则应无有三种差别。如是则与圣教相违故。善恶戒俱非意业。又世共许防禁身语说名戒故。意业非戒。应知意业是发戒因。不可戒因即名为戒。勿令因果有杂乱失。是故无色道支唯四。未来通修下地无漏故。具有八无色解脱。现在一者。谓前所依三地随一。余如前释。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四十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四十一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大种蕴第五中执受纳息第四之五
四念住者。一身念住。二受念住。三心念住。四法念住。然此念住总说唯一。谓心所中一慧自性。根中慧根。力中慧力。觉支中择法觉支。道支中正见。或分为二。谓有漏无漏。或分为三。谓下中上。或分为四。谓三界系及不系。或分为五。谓三界系及学无学。乃至若以相续刹那差别分别则有无量。问世尊何故于此义中。开少合多唯说四种。答佛依正慧行相所缘。粗细不同建立四种。问若尔何故契经中说观内外俱十二种别。答不过四故但说四种。如七叶树七生预流。彼亦如是。问此体是慧何故世尊说为念住。答慧由念力得住所缘故名念住。或此慧力令念住境故名念住。此二于境展转相资胜于余法故说念住。广辩念住如余处说。
四正断者。一于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生欲发勤摄心持心。二于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余说如前。三于未生善法为令生故。余说如前。四于已生善法为令安住不忘倍修增广故。余说如前。然此正断或总为一。谓心所中一精进体。根中精进根。力中精进力。觉支中精进觉支道支中正精进。或分为二。谓有漏无漏。或分为三。谓下中上。或分为四。谓三界系及不系。或分为五。谓三界系及学无学。乃至若以相续刹那差别分别则有无量。问世尊何故于此义中开少合多唯说四种。答一精进体于刹那中。作用不同建立四种。谓于已生未生恶法断及不生故。复于未生已生善法生及增广故。如灯一念四用差别。谓烧炷尽油热器破闇彼亦如是。问法蕴等论说。断已生恶不善法。即具四种。谓于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生欲发勤摄持心者。彼断已生恶不善位。亦能令彼恶不善法未生不生。复令善法未生得生已生住等。乃至说修已生善法令安住等亦具有四。谓于已生善法为令安住不忘倍修增广故。生欲发勤摄持心者。彼修已生诸善法位。亦能令彼恶不善法已生者断。未生不生。复令善法未生者生。如是便成十六正断。何故于此但说四耶。答依修行者差别意乐。至加行位故作是说。谓彼先时起一意乐。至加行位便具四种。如是依彼四种意乐。至加行位故作是说。然加行时皆唯有四。不过四故但说四种。如由意乐加行故说。如是由趣入加行故说。由依处加行故说。由胜解加行故说应知亦尔。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此四何缘说为正断。答由此四种能正断故。问前二可尔。后二云何。答以初为名故无有失。或此四种皆有断义。谓前二断烦恼障。后二断所知障。修善法时断法知故。暂断永断俱名断故。有处说此名为正胜。无倒策发成胜事故。
问恶与不善何差别。答恶谓有覆无记。不善谓诸不善。有作是说。恶谓色无色界。及欲界少分染法。不善谓欲界多分染法。有说。恶谓欲界身边二见品。不善谓欲界诸余烦恼等。问何故恶不善法已生者说令断。未生者说令不生。答已生者于自相续。已有作用故说令断。未生者于自相续。未有作用故说令不生。有说。已生者于自相续。已障圣道故说令断。未生者于自相续。未障圣道故说令不生。有说。已生者于自相续。已取果与果故说令断。未生者于自相续。未取果与果故说令不生。有说。已生者于自相续。已取等流果异熟果故说令断。未生者于自相续。未取等流果异熟果故说令不生。有说。已生者于自相续。已酬同类遍行因故说令断。未生者于自相续。未酬同类遍行因故说令不生。有说。已生者于自相续。已烧已恼故说令断。未生者于自相续未烧未恼故说令不生。有说。已生者于自相续。已作讥呵。已作垢染。已作胶泞。已堕恶意故说令断。未生者于自相续。未作讥呵。未作垢染。未作胶泞。未堕恶意故说令不生。问所修诸善随尔所生即尔所灭。无有生已过一刹那有停住义。如何乃言于已生善法为令安住不忘倍修增广耶。答应知此中说二分善法。谓顺住分。顺胜进分。令安住不忘者说顺住分。令倍修增广者说顺胜进分。俱依相续展转胜进。说安住等。故无有失。有说。此中说三品善法。谓下中上令安住不忘者。说依下品善根转至中品。令倍修增广者。说依中品善根转至上品。虽一刹那生已即灭。而依相续故作是说。
此正断欲界有四。色无色界亦尔。问欲界有恶不善法可说有四。云何上界亦说四耶。答彼虽过患不具。而具有彼功德。有说。彼虽无所治而有能治。问未至地可尔上地云何。答有多种对治。谓舍对治。断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厌坏对治。上地虽无舍及断对治。而有余对治。问静虑可尔无色云何。答无色虽无坏对治。而有持及远分对治。
此正断学无学位各具四种。问学位可尔有恶不善法故。无学云何。答彼虽无过患而有功德。有说。彼虽无所治而有能治。谓多种对治如前说。彼虽无舍及断而有所余问缘涅槃精进何正断摄。有说。初正断摄以断即涅槃故。有说。第二正断摄以涅槃是不生故。有说。第三正断摄。缘涅槃时善法生故。有说。第四正断摄。缘涅槃时善法增故。如是说者。四正断摄。缘涅槃时作四事故。谓缘诸法择灭性时。即令一切恶不善法已生者断。未生不生及令一切世出世善。未生者生已生增广。
四神足者。一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二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三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四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问云何名神云何名足。有作是说。三摩地名神。欲等四名足。由四法所摄受令三摩地转故。问等持俱有相应法多。何故此四独名神足。答此于等持随顺胜故。谓于俱有相应法中。资益等持此四为胜。复有说者。三摩地是神亦足。欲等四唯足非神。如择法是觉亦支。余六唯支非觉。正见是道亦支。余七唯支非道。离非时食是斋亦支。余七唯支非斋。彼亦如是。问若三摩地是神亦足或应立一。或应立五。何故说四耶。答唯三摩地立为神足。从四因生故说为四。谓加行位。或由欲力引发等持令其现起。广说乃至或由观力引令现起。由加行位四法随增。令等持起故得定位。于一等持建立四种。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此四何缘说为神足。答者所思求诸所欲愿。一切如意故名为神。引发于神故名神足。然此神用略有二种。一世俗所欣。二圣者所乐。若分一为多。合多成一。此等名为世俗所欣。若于世间诸可意事不住顺想。于诸世间不可意事不住违想。于诸可意不可意事。安住于舍正念正知。此等名为贤圣所乐。复有三种神用。一运身二胜解三意势。运身神用者。谓举身凌虚犹若飞鸟。亦如壁上所画飞仙。胜解神用者。谓于远作近解由此力故。或住此洲手扪日月。或屈伸臂顷至色究竟天。意势神用者。谓眼识至色顶。或上至色究竟天。或傍越无边世界。问此三神用谁成就几。有说。声闻成一。谓运身。独觉成二除意势。唯佛世尊具成三种。有说。异生成一。谓运身。二乘成二除意势。然声闻运身所显。独觉意解所显。佛具成三意势所显。或复五种神用。一业。二异熟。三变现。四具德。五发心。业神用者。谓中有等。异熟神用者。谓飞禽等。变现神用者。谓依静虑。分一为多。合多为一等。具德神用者。谓四神足。发心神用者。谓天龙等。此中天者谓欲界天。于所说五神用中。此中说具德神用。如契经说苾刍当知。欲三摩地断行成就修于神足。依止离依止无染依止灭。回向于舍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说亦如是。此中说何名为离等。有作是说。是三摩地彼说。若缘三摩地为境修于神足。由二缘故名依离等。谓意乐故及所缘故。若缘余法为境修于神足。但由一缘名依离等。谓意乐故非所缘故。有余师说。是寂灭涅槃。彼说若缘寂灭涅槃为境修于神足。由二缘故名为离等。谓意乐故及所缘故。若缘余法为境修于神足。但由一缘名依离等。谓意乐故非所缘故。复有说者。是三摩地及寂灭涅槃。彼说若缘此二为境修于神足。由二缘故名为离等。谓意乐故及所缘故。若缘余法为境修于神足。但由一缘名为离等。谓意乐故非所缘故。应知此中依止离者。谓初静虑。依止无染者。谓第二静虑。依止灭者。谓第三静虑。回向于舍者。谓第四静虑。
如契经说苾刍当知。何等名寿。谓四神足。问何故神足说名为寿。答由此为依寿不断故。谓在定位寿必无断。有说。依此离寿灾故。谓在定位远离寿灾。有说。依此寿自在故。如契经说。若有苾刍苾刍尼等。于四神足若习若修若多修习。彼若希求住寿一劫或一劫余。随意自在。由此故说神足为寿。
如契经说。有一梵志。来诣具寿阿难陀所。种种爱语欢喜问讯。已退坐一面。问阿难曰。何故于沙门乔答摩所勤修梵行。问何故梵志作是问耶。答彼是阿难昔时朋友。委知尊者是爱行人。于五欲中先恒耽著故。来试验为求爱断而修梵行。为求胜欲修梵行耶故作斯问。阿难答言。我为爱断故在佛所勤修梵行。问勤修梵行。断七随眠。何故但言我为爱断。答尊者庆喜。亦知梵志是爱行人耽著诸欲。为汲引故。意云若汝为爱所缠欲求离者。宜舍家法来世尊所。随我勤修清净梵行。故方便答我为爱断。婆罗门曰。沙门乔答摩实有道迹能断爱不。阿难陀曰。实有勿疑。汝若来修定能断爱。梵志请曰。愿为说之令我心开必当依命。尊者告曰。惟我世尊。如实知见说四神足。依之修习速离爱缠。问若有能于四念住等。三十七种菩提分法。随一修习皆能断爱。何故但言修四神足。答此是爱结近对治故。谓有爱者驰散诸缘。等持能为彼近对治。梵志复曰。如仁所言神足无边修何能尽。问梵志何故作是语耶。答?/div>
返回目录 上一页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唐-玄奘
下一页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唐-玄奘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