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名义集-宋-法云
踔僮印6疵骶挪坎┫暮I畲锫善贰C钊腱K芯儆嗤蜓浴AY宾王薨。众请绍位。恐为戒障。遂林栖谷饮。孤行山野。遁迹人世。形仪感物。见者发心。宋文元嘉。达于建业。帝曰。弟子常欲斋戒不杀。迫以身徇于物。不获从志。法师何以教之。对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与匹夫。所修各异。匹夫身贱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己苦躬。将何为用。帝王以四海为家。兆民为子。出一嘉言士女咸悦。布一善政。人神以和。固当刑不夭命。役无劳力。则使风雨适时。寒暖应节。百谷滋繁。桑麻郁茂。如此持斋。斋亦大矣。如此不杀德亦众矣。宁在缺半日之食。全一禽之命。然后方为弘济耶。帝大悦曰。法师所言。真谓开悟人心。明达物理。谈尽于人天之际矣。事钞云。宋元嘉七年。至杨州译善戒等经。为比丘尼受具初缘。又后有师子国尼八人。来至云。宋地未经有尼。何得二众受戒。摩云。尼不作本法者。得戒得罪。寻佛制意。法出大僧。但使僧法成就自然得戒。所以先令作本法者。正欲生其信心为受戒方便耳。至于得戒。在太僧羯磨时生也。诸尼苦求更受。答曰善哉。夫戒定慧品从微至著。若欲增明。甚相随喜。且令西尼学语。更往中国请尼令足十数。至元嘉十年。有僧伽跋摩者。此云众铠。解律杂心。自涉流沙至杨州。初求那许尼重受。未备而终。俄而师子国尼。铁索罗等三人。至京足前十数。便请众铠。为师于坛上。为尼重受。
宝云。证第二果。西凉州人。自少出家。精勤硕学。志韵刚洁不偶世群。求法恳恻。忘身徇道。以晋隆安年初。西寻灵迹。经罗刹之野。闻天鼓之音。礼释迦影迹。受罗汉之语。历游西方。善梵书语。印度字音训释词旬悉皆备解。后来长安。复至江左。
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中印度人。幼学五明四韦陀论。志性明敏。度量该博。后遇杂心。莫测涯际。方悟佛法崇深。投簪落彩。专精志业。博通三藏。慈和恭恪。事师尽礼。舍小学大。深悟幽旨。宋文敕住祇洹。荆州刺史。南谯王刘义宣。尝请讲华严经。跋陀自愧未善宋言。旦夕礼忏求观世音。忽梦。有人白服。持剑擎一人头。来谓陀曰。何故忧耶。陀以意对。答曰不须多忧。即便以剑。易于陀首。更安新头。问曰得无痛耶。答曰不痛。既寤。心神喜悦。于是就讲。辨注若流。后还杨都。属帝宴会王公毕集。帝欲试其机辨。并解人意不。帝见其白首。而谓曰。师今日不负远来之意。自外知何。唯有一在。贤即答言。慕化远来。天子恩遇。垂三十载。今年七十一。唯一死在。帝大悦。
昙无竭。此云法勇。亦云法上。姓李。黄龙人。幼为沙弥。勤修苦行。持戒诵经。为师所重。尝闻法显躬践佛国。慨然在忘身之誓。以武帝永初年。招集同志僧猛等。二十五人。共游西域。二十余年。自余并死。唯竭独还。于罽宾。得梵经本。杨都翻译。
功德直。西域人。道契既广。善诱日新。宋大明年。到荆州。为释玄畅。翻译畅刊正文义。词旨婉密。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莫之测也。
达摩摩提。此云法意。西域人。悟物情深随方启喻。齐武。永明译提婆达多品。
求那毗地。此云德进。中印度人。诵大小乘二十万言。阴阳图谶。莫不穷究。执锡戒涂。威仪端肃。齐武永明翻译。
昙摩流支。此云法希。亦曰法乐。南印度人。偏以律藏传名弘道。为务。感物而动。游魏洛阳。
菩提流支。此名觉希。北印度人。遍通三藏。妙入物持。志在弘法。广流视听。魏宣武帝。洛阳翻译。
勒那摩提。或云婆提。此言宝意。中印度人。诵一亿偈博瞻之富。理事兼通。光明禅法。魏宣武帝。请讲华严。词义开悟。忽于高座。见大官执笏云。天帝请师。讲华严。意曰。今法席未终。经讫从命。然法不独资都讲香火。维那梵呗。请亦定之。使如其言。请将了见前使来迎。果与都讲等五人俱于座终。道俗咸睹。
曼陀罗。此言弱声。亦云弘弱。扶南国人。神解超悟。幽明毕观。无惮夷险。志存弘化。梁武杨都翻译。
波罗末陀。此云真谛。亦云拘那罗陀。此曰亲依。西印度优禅尼国人。景行澄明。器宇清肃。风神爽拔。悠然自远。群藏广部。冈不措怀。艺术异解。遍素谙练。梁武泰清于宝云殿。译经。属侯景纷纠。乃适豫章。始兴南康等。虽复恓惺译业无辍。即泛舶西归。业风赋命。飘还广州。住制止寺。翻译讫陈秦建。译五十部。
阇那崛多。此言志德。北印度人。刹帝利种。少怀达量。长垂清范。游涉行化。来达兹境。周武帝世译普门重颂。
达摩笈多。隋言法密。南贤豆国人。开皇十年。来届瓜州。文帝延入京寺。义理允正。称经微旨。然而慈恕。立身。恭和成性。心非道外。行在说前。戒地夷而静。定水幽而洁。经洞字原。论探声意。容仪祥正。勤节高猛。诵响继昏晨。法言通内外。好端居而简务。负寡欲。而息求无倦诲人。有逾利己。至炀帝定鼎东都置翻译馆。
波罗颇迦罗。唐言作明知识。或云波颇。此云智光。中印度人。刹帝利种。识度通敏。器宇冲邃。博穷内外。研精大小。誓传法化不惮艰危。远涉葱河。贞观届此。
玄奘。河南洛阳人。俗姓陈氏。颖川陈仲弓之后。鸠车之龄落[髟/采]。竹马之齿通玄。墙仞干霄风神朗月。京洛名德咸用器之。戒具云毕偏肆毗尼。仪止祥淑。妙式群范。阅筌蹄乎九丘。探幽旨于八藏。常慨教缺传匠。理翳译人。遂使如意之宝不全。雪山之偈犹半。于是杖锡。裹足履险若夷。既戾梵境筹咨无倦。五明。四含之典。三藏十二之筌。七例八转之音。三声六释之句。皆尽其微。毕究其妙。法师讨论。一十七周。游览百有余国。贞观十九年。回靶(布讶)上京。敕弘福寺翻译。已上多出静迈法师。译经图纪。
伽梵达摩。智升续译经图纪云。唐云尊法。西印度人。译大悲经。
阿地瞿多。唐言无极高。中印度人。学穷满字。行洁圆珠。精练五明。妙通三藏。天皇永征长安翻译。
那提。唐言福生。具依梵言。则云布如焉伐耶。此但讹略。而云那提也。本中印度人。慈恩翻译。
地婆诃罗。唐言日照。中印度人。洞明八藏。博晓四含。戒行清高。学业优瞻。尤工咒术。兼洞五明。志在利生。来译弘福。
佛陀多罗。唐云觉救。罽宾人也。于白马寺。译圆觉经。
佛陀波利。唐云觉护。罽宾国人。忘身徇道。遍观灵迹。闻文殊在清凉山。远沙流沙。躬来礼谒。天皇仪凤元年。杖锡五台。虔礼圣容。倏见一翁从山出来。作婆罗门语。谓波利曰。师何所求。波利答曰。闻文殊隐山。来欲瞻礼。翁曰。师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不。此土众生。多造诸罪。佛顶咒。除罪秘方。若不将经徒来无益。纵见文殊。何必能识。可还西国取经传此。弟子当示文殊所在。波利便礼。举头不见老人。遂返本国。取得经来。状奏天皇。遂令杜行顗。及日照三藏于内共译。经留在内。波利泣奏。志在利人。请布流行。帝愍专志遂留所译之经。还其梵本。波利将向西明。与僧顺贞。共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所愿已毕。持经梵本。入于五台。于今不出。
实叉难陀。唐言学喜。于阗国人。智度弘旷。利物为心。善大小乘。兼异学论。天后明扬佛日。敬重大乘。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远闻于阗。有斯梵本。发使迎请。实叉与经同来。赴洛重译。
义净。齐州人。俗姓张。字文明。髫龀之年。辞荣落[髟/采]。遍询名匠。广探群籍。内外通晓。今古遍知。年十有五。志游西域。遍师名匠学大小乘。所为事周。还归故里。凡所游历。三十余国。往来问道。出二十年。天后证圣。河洛翻译。
达摩流支。唐言法希。天后改为菩提流志。唐云觉爱。南印度人。波罗门种。姓迦叶氏。聪睿绝伦。风神爽异。生年十二。外道出家。年登耳顺。自谓孤行。撩僧论议。货(居委)以身事。时有耶舍瞿沙。知其根熟。遂与交论。未越机关。词理俱屈。始知佛日高明。匪萤灯并照。法海深广。岂涓渧等润。投身敬事。专学佛乘。未越五年。通达三藏。天皇远闻雅誉。遣使往邀。未及使还。白云遽驾。暨天后御极。赴京翻译。至和帝龙兴。译宝积经。此经玄奘。昔翻数行。乃叹此土群生未有缘矣。余气力衰竭。因而遂辍。和帝命志续奘余功。遂译于世。
般剌蜜帝。唐云极量。中印度人。怀道观方。随缘济度。展转游化。达我支那。乃于广州制旨道场。译首楞严。自汉至唐。翻译儒释总有二百九十二人。今略编集现行经人。苟欲具知。当披新旧译经图纪。
释迦弥多罗。此云能支。师子国长寿沙门三果圣人。唐高宗敬重。
弥伽释迦。说题云。释迦稍讹。正云铄佉。此曰云峰。璇云此云能降伏。
七众弟子篇第十二
大论云。佛弟子七众。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学戒尼。四沙弥。五沙弥尼。六优婆塞。七优婆夷。然诸经中标四众者。自古皆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为四众。天台乃立发起。当机。影响。结缘。以为四众。是则七众虽别。四众咸通。七四共成二十八众。
室洒。旧翻弟子。新云所教。南山曰。学在我后名弟。解从师生名子。天台云。师有匠成之能。学者具资禀之德。资则舍父从师。敬师如父。师之谦让。处资如弟。故夫子云。回也处余如父。余也处回如弟。律云。和尚于弟子。当生儿想。弟子于和尚。当生父想。司马彪曰。徒弟子谓门徒弟子。老子云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南山云。佛法僧之广大。实由师资相摄。互相敦遇。财法两济。日益业深。行久德固。皆赖此矣。比真教陵迟。慧风掩扇。俗怀侮慢道出非法。并由师无率诱之心。资缺奉行之志。二彼相舍。妄流鄙境。欲令道光焉可得乎。
比丘。大论云。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复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净名疏云。或言有翻。或言无翻。言有翻者。翻云除馑。众生薄福。在因无法自资得报。多所馑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也。言无翻者。名含三义。智论云。一破恶。二怖魔。三乞士。一破恶者。如初得戒。即言比丘。以三羯磨。发善律仪。破恶律仪。故言破恶。若通就行解。戒防形非。定除心乱。慧悟想虚。能破见思之恶。故名破恶。二怖魔者。既能破恶。魔罗念言。此人非但出我界域。或有传灯。化我眷属。空我宫殿。故生惊怖。通而言之。三魔亦怖。三名乞士者。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出家之人。内修清雅之德。必须远离四邪。净命自居。福利众生。破憍慢心。谦下自卑。告求资身。以成清雅之德。故名乞士。又云此具三义。一杀贼。从破恶以得名。二不生。从怖魔而受称。三应供。因乞士以成德。涅槃说四种比丘。一者毕竟道(无学)二者示道(初二三果)三者受道(通内外凡)。四者污道。犯四重者。善见论云。善来得戒。三衣及瓦钵贯著左肩上。钵色如青郁钵罗华。袈裟鲜明如赤莲华。针线斧子漉囊备具。
比丘尼。善见云。尼者女也。文句云。通称女为尼。智论云尼得无量律仪故。应次比丘。佛以仪法不便故。在沙门后。比丘尼称阿姨师姨者。通慧指归云。阿平声即无遏音。盖阿音转为遏也。有人云。以爱道尼是佛姨故。效唤阿姨。今详梵云。阿梨夷。此云尊者。或翻圣者。今言阿姨略也。僧祗云。阿梨耶僧听是也。事钞尼众篇云。善见佛初不度女人出家。为灭正法五百年。后为说八敬听出家。依教行故。还得千年。今时不行。随处法灭。会正记云。佛成道后十四年。姨母求出家。佛不许度。阿难为陈三请。佛令庆喜传八敬向说。若能行者。听汝出家。彼云顶戴持。言八敬者。一者。百岁比丘尼。见初受戒比丘。当起迎逆。礼拜问讯。请令坐。二者。比丘尼。不得骂谤比丘。三者。不得举比丘罪。说其过失。比丘得说尼过。四者。式叉摩那。已学于戒。应从众僧求受大戒。五者。尼犯僧残。应半月在二部僧中。行摩那埵。六者。尼半月内。当于僧中求教授人。七者。不应在无比丘处夏安居。八者。夏讫当诣僧中求自恣人。如此八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不应违。今述颂曰。礼不骂谤不举过。从僧受戒行摩那。半月僧中求教授。安居近僧请自恣。
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四分十八童女。应二岁学戒。又云。小年曾嫁年十岁者。与六法。十诵中。六法练心也。能持六法。方与受具。二年者练身也。可知有胎无胎。事钞云。式叉尼具学三法。一学根本。谓四重是。二学六法。即羯磨。所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也。三学行法。谓一切大尼戒行。并须学之。若学法中犯者。更与二年羯磨。僧祇云。在大尼下沙弥尼上坐。今述颂曰。染心相触。盗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戒非时食及饮酒。是名式叉学六法。
沙弥。南山沙弥别行篇云。此翻息慈。谓息世染之情。以慈济群生也。又云。初入佛法。多存俗情故。须息恶行慈也。音义云。沙弥二字。古讹略也。唐三藏云。室利摩拏路迦。此翻勤策男。寄归传云。授十戒已名室罗末尼。译为求寂。最下七岁。至年十三者。皆名驱乌沙弥。若年十四至十九。名应法沙弥。若年二十已上。皆号名字沙弥。
沙弥尼。奘三藏云。室利摩拏埋迦。此云勤策女。
优婆塞。优婆夷。肇曰。义名信士男信士女。净名疏云。此云清净士清净女。亦云善宿男善宿女。虽在居家。持五戒。男女不同宿。故云善宿。此未可定用。荆溪云。依余经文。但云近佛得善宿名。不可定云男女不同宿也。涅槃疏云。一日一夜。受八戒者。名为善宿。优婆塞。西域记云。邬波索迦。唐言近事男。旧曰伊蒲塞。又曰优婆塞。皆讹也。邬波斯迦。唐言近事女。旧优婆斯。又曰优婆夷。皆讹也。言近事者。亲近承事诸佛法故。后汉书名伊蒲塞。注云。即优婆塞也。中华翻为近住。言受戒行堪近僧住也。或名檀那者。要览曰。梵语陀那钵底。唐言施主。今称檀那。讹陀为檀。去钵底留那也。思大乘论云。能破悭吝嫉妒。及贫穷下贱苦故称陀。后得大富。及能引福德资粮。故称那。又称檀越者。檀即施也。此人行施。越贫穷海。
释氏众名篇第十三
古者出家。从师命氏。如帛法祖。竺道生之流也。东晋安法师。受业佛图澄。乃谓师莫过佛。宜通称释氏。后增一阿含流传此土。经叙佛告诸比丘。有四姓出家者。无复本姓。但言沙门释子(是释子非沙门。乃王种也。是沙门非释子。婆罗门也。是沙门是释子。乃比丘也。非沙门非释子。二贱姓也)。所以然者。生由我生。成由法成。其犹四大河皆从阿耨泉出。又弥沙塞云。汝等比丘。杂类出家。皆舍本姓称释子沙门。又长阿含云。弥勒弟子皆称慈子。自非大权应迹。岂能立姓与经悬合。故天神称为印手菩萨。然净名云。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天台释云。若见佛性。出二死家。方真出家应具四句。一形心俱不出。二形出心不出。三形不出心出。即是观行出家(什曰。若发无上道心。心超三界。形虽有系。乃真出家)。四者形心俱出。故南山云。真诚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厌三界之无常。辞六亲之至爱。舍五欲之深著。能如是者。名真出家。则可绍隆三宝。度脱四生。利益甚深功德无量。其众名号。今列翻译。
僧伽。大论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林是名为林。净名疏云。律名四人已上皆名众。律钞曰。此云和合众。和合有二义。一理和。谓同证择灭故。二事和。别有六义。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什师云。欲令众和要由六法。一以慈心起身业。二以慈心起口业。三以慈心起意业。四若得食时减钵中饭。供养上座一人。下座一人。五持戒清净。六漏尽智慧。肇曰。非真心无以具六法。非六法无以和群众。如众不和非敬顺之道也。又僧名良福田者。报恩经云。众僧者出三界之福田。谓比丘具有戒体。戒为万善之根。是故世人归信供养。种福如沃坏之田能生嘉苗。故号良福田。大论云。是僧四种。一有羞僧。持戒不破。身口清净。能别好丑未得道。二无羞僧。破戒身口不净。无恶不作。三哑羊僧。虽不破戒。根钝无慧。不别好丑。不知轻重。不知有罪无罪。若有僧事。二人共诤。不能断决。默然无言。如白羊人杀。不能作声。四实僧。若学无学。住四果中。行四向道。是名实僧。唐太宗尝问玄奘三藏。欲树功德。何最饶益。法师对曰。众生寝惑。非慧莫启。慧茅抽植。法为其资。弘法由人。即度僧为最。
沙门。或云桑门。或名沙迦懑(门字上声)曩。皆讹。正言室摩那拏。或舍罗磨拏。此言功劳。言修道有多劳也。什师云。佛法及外道。凡出家者。皆名沙门。肇云出家之都名也。秦言义训勤行。勤行取涅槃。阿含经云。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遇乐不忻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沙门。后汉书郊祀志云。沙门汉言息心。削发去家绝情洗欲。而归于无为也。瑞应云。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或云。具名沙门那。此云乏道。以为良福田故。能断众生馑乏。以修八正道故。能断一切邪道。故迦叶品云。沙门那者。即八正道。沙门果者。从道毕竟。永断一切贪嗔痴等(云云)。世言沙门名乏。那者名道。如是道者。断一切乏。断一切邪道。以是义故。名八正道。为沙门那。从是道中。获得果故。名沙门果。或以沙门。翻勤息。垂裕记云。谓勤行众善。止息诸恶。息界内恶者。藏通沙门。次第息界内外恶者。别教沙门。一心遍息内外诸恶者。圆融沙门。瑜伽论云。有四沙门。一胜道沙门即佛等。二说道沙门。谓说正法者。三活道沙门。谓修诸善品者。四污道沙门。谓诸邪行者。
苾刍。古师云。含五义。一体性柔软。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语粗犷故。二引蔓旁布。喻出家人传法度人。连延不绝故。三馨香远闻。喻出家人戒德芬馥。为众所闻。四能疗疼痛。喻出家人能断烦恼毒害故。五不背日光。喻出家人常向佛日故。智论云。出家多修智慧。智慧是解脱因缘。俗人多修福德。福德是乐因缘。僧祇云。供养舍利。造塔寺非我等事。彼国王居士。乐福之人。自当供养。比丘事者。所谓结集三藏。勿令佛法速灭。
和尚。或和阇。羯磨疏云。自古翻译多杂蕃胡。胡传天语。不得声实。故有讹僻。传云。和尚梵本正名邬波遮迦。传至于阗。翻为和尚。传到此土。什师翻名力生。舍利弗问经云。夫出家者。舍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门中。受微妙法。盖师之力。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焉。又和尚亦翻近诵。以弟子年少不离于师。常逐常近。受经而诵。善见云。和尚外国语。汉言知有罪知无罪也(明了论本云。优波陀诃翻为依学。依此人学戒定惠故。即和尚也)。义净云。邬波陀耶。此云亲教师。由能教离出世业故。故和尚有二种。一亲教即受业也。二依止即禀学也。毗奈耶云。弟子门人。才见师时。即须起立。若见亲教。即舍依止。
阇黎。或阿只利。寄归传云。梵语阿遮梨耶。唐言轨范。今称阇梨讹略。菩提资粮论云。阿遮梨夜。隋言正行。南山钞云。能纠正弟子行故。四分律明五种阿阇梨。一出家阿阇梨。所依得出家者。二受戒阿阇梨。受戒作羯磨者。三教授阿阇梨。教授威仪者。四受经阿阇梨。所从受经。若说义。乃至四句偈。五依止阿阇梨。乃至依住一宿者。和尚及依止。多己十夏者为之。上四师皆多己五夏者为之。
头陀。新云杜多。此云抖擞。亦云修治。亦云洮汰。垂裕记云。抖擞烦恼故也。善住意天子经云。头陀者。抖擞贪欲嗔恚愚痴。三界内外六入。若不取不舍。不修不著。我说彼人。名为杜多。今讹称头陀。大品云。须菩提说法者。受十二头陀。一作阿兰若。二常乞食。三纳衣。四一坐食。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浆。七塳间住。八树下。九露地住。十常坐不卧。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但三衣。大论六十七云。十二头陀不名为戒。能行则戒。庄严不能行不犯戒。然论但依经次第。广释不分部位。诸文引用多误。故此点出。南山律钞。位分为四。衣二。一纳衣。二但三衣。食四。一乞食。二不作余食法。三一坐。四一揣(徒端切揣者杂也。一和杂者。不以种种盛贮。名一揣食)处五。一兰若。二塳间。三树下。四露坐。五随坐。威仪一常坐。此无次第乞食。处加随坐。通源记。引南山云。季世佛法。崇尚官荣。侥幸之夫。妄生朋翼。庶因斯语。自省厥躬。至若调利养如毛绳。视朱门为蓬户。尚思曳尾。犹被兴嘲。况乎以咳唾为恩。眄睐成饰。潜通慧好。强事趋驰。纵假宠于一时。终受嗤于群口。荣不补辱。夫何误哉。
婆檀陀。大论。秦言大德。毗奈耶律云。佛言。从今日后。小下苾刍。于长宿处。应唤大德。
体毗履。此云老宿。他毗利。此云宿德。
悉替那。此云上座。五分律。佛言。上更无人名上座。道宣敕为西明寺上座。列寺主维那之上。毗尼母云。从无夏至九夏。是下座。自十夏至十九夏。是中座。自二十夏。至四十夏。是上座。五十夏已上。一切沙门之所尊敬。名耆宿。毗婆沙论云。有三上座。一生年上座。即尊长者。具旧戒名真生故。二世俗上座。即知法富贵大财大位。大族。大力。大眷属。虽年二十。皆应和合推为上座。三法性上座。即阿罗汉。律云。瓶沙王。称佛弟子。为上人。大品经。佛言。若菩萨一心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散乱是名上人。瑜伽论云。无自利利他行者名下士。有自利无利他名中士。有二利名上士。
摩摩帝。或云毗呵罗莎弭。(名婢)此云寺主。僧史略云。详其寺主。起乎东汉白马寺也。寺既爰处。人必主之。于时虽无寺主之名。而有知事之者。东晋以来。此职方盛。故梁武造光宅寺。召法云为寺主。创立僧制。
维那。南山云。声论翻为次第。谓知僧事之次第。寄归传云。华梵兼举也。维是纲维。华言也。那是梵语。删去羯磨陀三字也。僧史略云。梵语羯磨陀那。译为事知。亦云悦众。谓知其事悦其众也。稽其佛世。饮光统众于灵鹫。身子莅事于竹林。音义指归云。僧如网。假有德之人为网绳也。隋智琳。润州刺史李海游。命琳为断事纲维。尔后寺立三纲。上座。维那典座也。
铎曷攞。寄归传云。唐言小师。毗柰耶云。难陀比丘。呼十夏比丘。为小师。如僧睿谓僧导云。君当为万人法主。岂可对扬小师乎。
阿夷恬。此云新学。亦云新发意。
翻译名义集一
翻译名义集二
姑苏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编 ·八部第十四
·四魔第十五
·仙趣第十六
·人伦第十七
·长者第十八
·外道第十九
·六师第二十
·鬼神第二十一
·畜生第二十二
·地狱第二十三
·时分第二十四
八部篇第十四
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原夫。佛垂化也。道济百灵。法传世也。慈育万有。出则释天前引。入乃梵王后随。左辅大将由灭恶以成功。右弼(房密)金刚。用生善而为德。三乘贤圣。既肃尔以归投。八部鬼神。故森然而翊卫。今此纂集宜应编录。
提婆。此云天。法华疏云。天者天然。自然胜。乐胜。身胜。故论云。清净光洁。最胜最尊。故名为天。苟非最胜之因。岂生最胜之处。言最胜因者。所谓十善。身三。语四。及意三行。由其三业防止过非。有顺理义。即名十善。以兹十善。运出五道故。此十戒名曰天乘。若单修习上品十善。乃生欲界。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若修十善。坐未到定。乃生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由禅定力。故使四天皆悉居空。不依于地。言未到定者。亦云未至。由其未入根本定故。如止观云。若端坐摄身调和气息。泯然澄静。身如云影。虚豁清净。而犹见有身心之相。是则名为欲界定也。从此已去。忽然不见欲界定中。身首衣服床铺等事。犹如虚空。冋冋(户顶)安隐。身是事障。事障。未来。障去身空。未来得发。如是名为未到定相。是为欲界六天因果。若修根本四禅离欲粗散。则生色界。然此色界。依萨婆多。但十六处。俱舍疏云。除大梵天。谓梵辅天中。有高楼阁。名大梵天。一主所居。更无别地。除无想天。谓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名无想天。非别有地。若依经部立十七天。故颂释云。谓大梵王与梵辅等。处虽不别。身形寿量皆不等故。别立大梵。若上座部谓无想广果。因果别故。立十八天。分为四禅。初禅三天。一梵众乃所统之民也。二梵辅。辅弼梵王之臣佐也。三大梵。得中间禅。为世界主。劫初先生。劫尽后没。威德既胜。褒(毛博)美称大。二禅三天。一少光。于二禅中。光最少故。二无量光。光明转增。无限量故。三光音。口绝言音。光当语故。梵语廅(安合)天。晋云有光寿。亦云少光。梵云廅波摩那。此云无量光。梵语阿波会。此云光音。三禅三天。一少净。意地乐受。离喜贪故。少分清净。二无量净。净胜于前。不可量故。三遍净。梵云首诃既那乐受最胜。净周普故。四禅九天。一无云下之三禅。皆依云住。至此四禅。方在空居。二福生。具胜福力。方得往生。三广果。异生果报。此最胜故。梵云惟于颇罗。而此三天。是凡夫住。四无想天。外道所居。计为涅槃。但是一期心想不行。故名无想。五无烦。无于见思烦恼杂故。六无热。意乐调柔离热恼故。七善见。梵语须[帶/足](于计)天。定障渐微。见极明彻。八善现。形色转胜。善能变现。九色究竟。色法最极。是究竟处。无烦等天。那含所居。呼此五天。名五那含。若厌色笼。修四空定。生四空天。名无色界。一空处。禅门云。此定最初。离三种色。心缘虚空。既与无色。相应故名处空定。二识处。禅门云。舍空缘识。以识为处。正从所缘处受名。三无所有处。禅门名不用处。修此定时。不用一切内外境界。外境名空。内境名心。舍此二境。因初修时。故言不用处。四非有想非无想。禅门云。有解云。前观识处是有想。不用处。是无想。今双除上二想。亦有解言。约凡夫说言非有想。约佛法中说。言非无想。合而论之。故言非有想非无想。然此四空大小乘教。论其无色其义硕异。且小乘教。如俱舍云。无色无身。依同分命根。转令心相续(不相应行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疏释曰。获成就者名之为得。第八识种。令色心不断。名为命根。或种实命假。业为命类。相似故名众同分)。又世品云。无色界。都无处所。以非色法无方所故。谓于是处。得彼定者。命终即于是处生故。又成实论云。色是无。教不至无色。今谓若云都无处所。华严安云。菩萨鼻根。闻无色界宫殿之香。若大众部。乃云。但无粗色。非无细色。故阿含说。舍利弗入涅槃时。无色界天。空中泪下。如春细雨。故知无色非无细色。此是小乘宗计两殊。若大乘教。如楞严云。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也。孤山释云。非业果色者。显有定果色也。俱舍纂云。无业果色。非异热身。如辅行云。曾闻有一比丘。得无色定。定起摸空。人问何求。答觅我身。旁人语言。身在床上。于此得定。尚不见身。验知四空。无业果色。而言显有定果色者。显扬论名定自在所生色。谓胜定力故。于一切色。皆得自在。即以定变起五尘境故。论云。变身万亿。共立毛端。空量地界。中阴经云。无色诸天。礼拜世尊。楞严亦云。无色稽首。仁王经说。无色界天。雨诸香华。香如须弥。华如车轮。然涅槃云。非想等天。若无色者。云何得有去来进止。如是之义。诸佛境界。非声闻缘觉所知。以声闻经说。所证空遂谓极处悉皆无色。大乘实说。界外尚受法性之色。岂此四天。唯空空然。故斥二乘非所知也。净名疏云。若不了义教。明无色界无色。若了义教。明无色界有色。然大论云。诸天命欲终时。五死相现。一华冠萎。二腋下汗出。三绳来著身。四见更有天坐己生处。五自不乐本座。诸天见是死相。念惜天乐。见当生恶处。心即忧毒。又俱舍论明其五衰。有小大异。小五衰者。一衣服严具。出非爱声。二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于沐浴位。水滴著身。四本性嚣(许娇)驰。今滞一境。五眼本凝寂。今数瞬(舒[門@壬])动。此五相现。非定命终。遇胜善缘。犹可转故。复有五种大衰相现。一衣染尘埃。二华鬘萎悴。三两液汗出。四臭气入身。五不乐本座。此五相现。必定当死。又大论明天通辨四种。一名天。二生天。三净天。四净生天。一名天者。如今国王名天子。二生天者。从四天王至非有想。非无想天。三净天者。人中生诸圣人。四净生天者。三界天中生诸圣。又涅槃。亦明四天。一者世间天。如诸国王。二者生天。从四天王至非非想。三者净天。谓四果支佛。四者义天。谓十住菩萨。以见一切法是空义故。如是诸天名广义丰。当区别矣。
提多罗咤。(陟驾切)大论云。秦言治国。主乾闼婆及毗舍阇。光明疏云。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须弥东黄金埵王。名提头赖吒。此云持国。又翻安民。
毗流离。大论云。秦言增长。主弓槃荼。及薜荔多。光明疏云。南琉璃埵王。名毗留勒叉。亦翻免离。
毗流波叉。大论云。秦言杂语。主诸龙及富楼多那。光明疏云。西白银埵王。名毗留博叉。又翻非好报。又翻恶眼。亦翻广目。
鞞(部迷)沙门。大论云。秦言多闻。主夜叉及罗刹。光明疏云。北水精埵王。名毗沙门。索隐云。福德之名闻四方故。亦翻普闻。佛令掌擎古佛舍利塔。僧史略云。唐天宝元年。西蕃五国。来寇安西。二月十一日秦请兵解援。发师万里。累月方到。近臣奏。且诏不空三藏入内持念。玄宗秉香炉。不空诵仁王护国陀罗尼。方二七遍。帝忽见神人五百员带甲荷戈。在殿前。帝问不空。对曰。此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副陛下心。往救安西。其年四月奏。二月十一日已时后。城东北三十里。云雾冥晦。中有神可长丈余。皆被金甲。至酉时。鼓角大呜。地动山摇。经二日蕃寇奔溃。斯须城楼上有光明。天王现形。谨图样随表进呈。因敕诸道州府。于西北隅。各置天王形像。此四天王。居须弥腹故。俱舍云。妙高层有四。相去各十千。傍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坚首及持鬘。常憍。大王众。如次居四级。亦住余七山。此四名曰四王。八部或标二十八部者。一云一方有四部。六方则成二十四部。四维各一。合为二十八部。一云一方有五部。谓地水火风空。四方成一十部。并四王所领八部。为二十八部。感通传天人费氏云。一王之下有八将军。四王三十二将。周四天下。往还护助诸出家人。四天下中。北天一洲少有佛法。余三天下。佛法大弘。然出家人。多犯禁戒。少有如法。东西天下。少有点慧。烦恼难化。南方一洲。虽多犯罪。化令从善心易调伏。佛临涅槃。亲受付嘱。并令守护不使魔挠。若不守护如是破戒。谁有行我之法教者。故佛垂诫。不敢不行。虽见毁禁。愍而护之。见行一善万过不咎。事等忘瑕。不存往失。韦将军三十二将之中。最存弘护。多有魔子魔女轻弄比丘道力微者。并为惑乱。将军恓惶奔赴应机除剪。故有事至须往四王所。时王见皆起。为韦将军修童真行。护正法故。
忉利。应法师云。梵音讹略。正言多罗夜登陵舍。此云三十三。俱舍颂云。妙高顶八万。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刚手所住。中宫名善现。周万逾缮那。高一半金城。中有殊胜殿。周千逾缮那。
释提桓因。大论云。释迦秦言能。提婆秦言天。因提秦言主。合而言之。云释提婆那民。或云释迦提婆因陀罗。今略云帝释。盖华梵双举也。杂阿含云。有一比丘。问佛何故。名释提桓因。答本为人时。行于顿施。堪能作主。故名释提桓因。璎珞经云。汝今天帝释。功德众行至。千佛兄弟过。无复贤劫名。中间永旷绝。二十四中劫。后乃有佛出。刹土名普忍。彼佛寿七劫。遗法亦七劫。其法已没尽。旷绝经五劫。汝于彼刹土。当绍如来位。号名无著尊。净名疏云。若此间帝释。是昔迦叶佛灭。有一女人。发心修塔。复有三十二人。发心助修。修塔功德。为忉利天主。其助修者。而作辅臣。君臣合之。名三十三天。
须夜摩。此云善时分。又翻妙善。新云须焰摩。此云时分。时时唱快乐故。或云。受五欲境知时分故。
兜率陀。此云妙足。新云睹史陀。此云知足。西域记云。睹史多旧曰兜率陀兜术陀讹也。于五欲。知止足。故佛地论名喜足。谓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
须涅密陀。或尼摩罗。大论云。秦言化自乐。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楞严名乐变化天。
婆舍跋提。或波罗尼密。大论云。秦言他化自在。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亦名化应声天。别行疏云。是欲界顶天。假他所作。以成己乐。即魔王也。
大梵。经音义。梵迦夷。此言净身。初禅梵天。净名疏云。梵是西音。此云离欲。或云净行。法华疏云。除下地系上升色界。故名离欲。亦称高净。净名疏云。梵王是。娑婆世界主。住初禅中间。即中间禅也。在初禅二禅两楹之中。毗昙云。二禅已上无言语法。故不立王法。璎珞禅禅皆有梵王。今谓但加修无量心。报胜为王。无统御也。初禅有觉观言语。则有主领故。作世主。次第禅门云。佛于仁王经说十八梵。亦应有民主之异。又云。四禅中。有大静王。而佛于三藏中。但说初禅有大梵天王者。以初禅内有觉观心。则有语言法。主领下地众生为便。证真云。劫初成时。梵王先生。独住一劫。未有梵侣。后起念云。愿诸有情来生此处。作是念已梵子即生。外道不测。便执梵王是常。梵子无常。
尸弃。大论云。秦言火。或翻火首。法华疏云。外国唤火。为树提尸弃。此王本修火定。破欲界惑。从德立名。又云。经标梵王复举尸弃。似如两人。依大论。正以尸弃为王。今举位显名。恐目一人耳。肇曰。尸弃梵王名。秦言顶髻。
梵富楼。此云前益天。在梵前行。恒思梵天利益。亦名梵辅。
首陀婆。大论云。秦言净居天。通五净居。
阿迦尼吒。(竹稼切)正名阿迦抳(女几)瑟搋。(敕佳)或云阿迦尼沙。此云质碍究竟。即色究竟天。
摩醯首罗。大论此云大自在。正名摩诃莫醯伊湿伐罗。八臂三眼。骑白牛。普门疏云。楼炭称为阿迦尼吒。华严称为色究竟。或有人以为第六天。而诸经论多称大自在。是色界顶。释论云。过净居天。有十住菩萨。号大自在。大千界主。十住经云。大自在天光明胜一切众生。涅槃献供。大自在天最胜。故非第六天也。灌顶云。字威灵帝。
摩利支。此云阳炎。在日前行。
散脂修摩。此云密。谓名行理智四皆密故。天台释天大将军。乃云金光明。以散脂为大将。大经云。八臂健提。天中力士。大论又称鸠摩罗伽。此云童子。骑孔雀擎鸡。持铎捉赤幡。复有韦纽。此云编闻。四臂捉贝持轮。持金翅鸟。皆是诸天大将。未知此大将军定是何等。光明疏云。二十八部。巡游世间。赏善罚恶。皆为散脂所管。
跋阇罗波腻。梁云金刚。应法师云。跋阇罗此云。金刚波腻此云手。谓手执金刚杵。以立名。正法念云。昔有国王夫人。生千子。欲试当来成佛之次第。故俱留孙。探得第一筹。释迦当第四筹。乃至楼至。当千筹。第二夫人生二子。一愿为梵王请千兄转法轮。次愿为密迹金刚神(应法师云。梵语散那。译云密主。知佛三密功德故也。梵本都无迹义。以示迹为神。译者义立故云密迹)。护千兄教法。世传楼至化身非也。乃法意王子。据经唯一人。今状于伽蓝之门而为二像。夫应变无方。多亦无咎。出索隐记。
诃利帝南。光明云。诃利帝南。此标禁语。鬼子母等。此显凉言。名虽有二。人秖是一。故律中明鬼子母。后总结云。时王舍人众。皆称为诃离帝母神。寄归传云。西方施主。请僧斋日。初置圣僧供。次行众僧食。后于行未。安一盘。以供诃利帝母。
毗首羯磨。正理论音。云毗湿缚羯磨。此云种种工业。西土工巧者。多祭此天。
别他那。梁言围。亦云吠率怒天。
耆婆天。长水云。耆婆此云命。西国风俗。皆事长命天神。此说未知所出。准法华疏云。耆域。此翻故活。生忉利天。目连弟子病。乘通往问。值诸天出园游戏。耆域乘车不下。但合掌而已。目连驻之。域云诸天受乐忽遽不暇相看。尊者欲何所求。具说来意。答云断食为要。目连放之。车乃得去。据此耆婆天。即是医师耆域也。
苏利耶。或苏梨耶。或修利。此云日神。日者说文云实也。太阳之精。起世经云。日天宫殿。纵广正等。五十一由旬。上下亦尔。
苏摩上上声。此云月神。释名云月者缺也。言满而复缺。淮南子云。月者太阴之精。起世经云。月天宫殿。纵广正等。四十九由旬。问何故月轮初后时缺。答如涅槃云。月性常圆。实无增减。因须弥山故有盈亏。又俱舍云。近日自影覆。故见月轮缺。世施设足论云。以月宫殿行近日轮。光所侵照。余边发影。自覆月轮。故于尔时。见不圆满。然一日月。普照四洲者。长阿含云。阎浮提日中。弗婆提日没。瞿耶尼日出。郁单越夜半。经文次第四方遍说。此二名出大孔雀咒王经。
那伽。此云龙。别行疏云。龙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人间屋上作龙像之尔。二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四伏藏。守转轮王大福人藏也。龙有四生。俱舍云。卵生金翅鸟。能食四生龙。骂意经云。堕龙中。有四因缘。一多布施。二嗔恚。三轻[仁-二+易](以豉)人。四自贡高。华严云龙王降雨。不从身出。不从心出。无有积集。而非不见。但以龙王心念力故。霈然洪霔。周遍天下。如是境界。不可思议难陀跋难陀。文句云。难陀此云欢喜。跋此翻善。兄弟常护摩竭提国。雨泽以时。国无饥年。瓶沙王。年为一会。百姓闻皆欢喜。从此得名。慈恩云。第一名喜。次名贤喜。此二兄弟。善应人心。风不鸣条。雨不破块。初令人喜。后性复贤。令喜又贤故以为名。大论云。有龙王兄弟。一名姞(巨乙)利。二名阿伽和罗。降雨以时。
娑伽罗。从海标名。如下所出。
和修吉。此云多头。
德叉迦。此云现毒。亦云多舌。
阿那婆达多。此云无热。从池得名。池中有五柱堂。
摩那斯。此云大身。或云大意。或云大力。
沤钵罗。亦云优钵。亦云优波陀。此云黛色莲华。又青莲华。龙依此住。从池得名。
伊罗钵。阐义钞云。亦云伊罗跋罗。伊罗树名。此云臭气。跋罗此云极。谓此龙往昔由损此极臭树叶故。致头上生此臭树。因即为名。
迦梨迦。又名加罗加。此云黑龙。
夜叉。此云勇健。亦云暴恶。旧云阅叉。西域记云药叉。旧讹曰夜叉。能飞腾空中。什曰秦言贵人。亦言轻健。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地夜叉。但以财施故。不能飞空。天夜叉。以车马施故能飞行。肇曰天夜叉居下二天。守天城池门阁。
和夷罗洹阅叉。即执金刚神。
罗刹。此云速疾鬼。又云可畏。亦云暴恶。或罗叉娑。此云护士。若女则名啰叉斯。
跋陀波罗赊塞迦。下生经云。秦言善教。此护弥勒城夜叉。
乾闼婆。或犍陀罗。净名疏。此云香阴。此亦陵空之神。不啖酒肉唯香资阴。是天主幢倒乐神。在须弥南金刚窟住。什曰天乐神也。处地十宝山中。天欲作乐时。此神身有异相出。然后上天。新云寻香行。应法师云嗅香。
童笼磨。大论秦言树。是乾闼婆名。
阿修罗。旧翻无端正。男丑女端正。新翻非天。净名疏云。此神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非天也。新婆娑论云。梵本正音。名素洛。素洛是天。彼非天故。名阿素洛。又素洛名端正。彼非端正。名阿素洛。西域记云。阿素洛。旧曰阿修罗。阿须伦。阿须罗。皆讹也。什曰。秦言不饮酒。不饮酒因缘。出杂宝藏。法华疏云。阿修罗采四天下华。酝于大海。龙鱼业力。其味不变。嗔妒誓断。故言无酒。大论云。佛去久远经法流传。五百年后。多有别异。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观诸经义。应有六道。以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恶有上中下故。有三恶道。若不尔者。恶有三果报。而善二果报。是事相违。若有六道。于义无违。故此修罗。在因之时。怀猜忌心。虽行五常。欲胜他故。作下品十善。感此道身。华严云。如罗睺阿修罗王。本身长七百由旬。化形长十六万八千由旬。于大海中。出其半身。与须弥山。而正齐等。楞严经云。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方敛)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阿修罗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则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接。净觉问。此四阿修罗。既为四趣所接应无别报同分之处耶。答虽属四趣。非无别报。今云卜居邻于日月等。即同分之处也。又长阿含云。南洲有金刚山。中有修罗宫。所治六千由旬。栏楯行树等然一日一夜。三时受苦。苦具来入其宫中。起世经云。修罗所居。宫殿城郭器用降地居天一等。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间。正法念经云。阿修罗略有二种。一者鬼道所接。魔身饿鬼。有神通力。二者畜生所接。住大海底须弥山侧。问法华所列四种修罗与楞严四。为同为异。答资中云同。净觉云。彼四秖可接在此四之中。不可次第分属其类。荆溪师云。法华四种皆与帝释斗战。一往观之。但同今经第三类耳。
婆稚。正名跋稚迦。此云团圆。今误译云被缚。或云五处被缚。或云五恶物。系颈不得脱。为帝释所缚。经音义云。居修罗前锋为帝释所缚。因誓得脱。故以名焉。
佉罗骞驮。文句此云广肩胛。亦云恶阴。涌海水者。
毗摩质多。文句此云净心。亦云种种疑。即舍脂父也。
罗睺。文句此云障持。化身长八万四千由旬。举手掌障日月。世言日月蚀。释名云。日月亏曰蚀。稍小侵亏。如虫食草木之叶也。京房易传云。日月赤黄为薄。或曰不交而食曰薄。韦昭云。气往薄之为薄。亏毁曰食。成论云。譬如天日月其性本明净。烟云尘雾等。五翳则不现等。取修罗故。佛诫云。修罗修罗汝莫吞月。月能破暗能除众热。
迦楼罗。文句此云金翅。翅翮金色。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颈有如意珠。以龙为食。肇曰金翅鸟神。
紧那罗。文句。亦名真陀罗。此云疑神。什曰秦言人非人。似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因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乾闼婆新云歌神。是诸天丝竹之神。
摩睺罗伽。亦云摩呼罗伽。此云大腹行。什曰是地龙而腹行也。肇曰大蟒神腹行也。净名疏云。即世间庙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毁戒邪谄。多嗔少施。贪嗜酒肉。戒缓堕鬼神。多嗔虫入其身而唼食之。亦名莫呼洛。诸经云人非人者。天台云。此乃结八部数尔。
四魔篇第十五
大论云。魔有四种。烦恼魔。五众魔。死魔。天子魔。烦恼魔者。所谓百八烦恼等分别。八万四千诸烦恼。五众魔者。是烦恼业和合因缘得是身四大及四大造色眼根等。是名色众。百八烦恼等诸受和合。名为受众。小大无量无所有想分别和合。名为想众。因好丑心发。能起贪欲。嗔恚等心相应不相应法。名为行众。六情六尘和合故。生六识。是六识分别和合。无量无边心。是名识众。死魔者。无常因缘故。破相续五众寿命。尽离三法。识断寿故。名为死魔。天子魔者。欲界主深著世间乐。用有所得。故生邪见。憎嫉一切贤圣涅槃道法。是名天子魔。瑜伽论云。由蕴魔遍一切随逐义。天魔障碍义。死魔烦恼魔。能与生死众生。作苦器故。今谓烦恼魔。是生死因也。五阴魔死魔。是生死果也。天魔是生死缘也。又骂意经。有五魔。一天魔。二罪魔。三行魔。四恼魔。五死魔。辅行云。苦空无常无我四。是界外魔。烦恼五阴死天子四。是界内魔。净名疏云。降魔即破爱论。摧外即破见论。但爱见有二。界内即波旬六师之徒。界外即二乘及通菩萨。大品云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成就二法。魔不能坏。何等为二。观一切法空。不舍一切众生。须菩提。菩萨。成就此二法。魔不能坏大经四依品。四依驱逐魔云。夫魔波旬。若更来者当以五系系缚于汝。章安疏云。系有二种。一者五尸系。二者系五处。五尸系者。如不净观。治于爱魔。五处如理治于见魔。五尸表五种不净观。五系表五观门。
魔罗。大论云。秦言能夺命。死魔实能夺命。余者能作夺命因缘。亦能夺智慧命。是故名杀者。又翻为障。能为修道。作障碍故。或言恶者。多爱欲故。垂裕云。能杀害出世善根。第六天上别有魔罗所居天。他化天接。辅行云。古译经论。魔字从石。自梁武来。谓魔能恼人字宜从鬼。
波旬。讹也。正言波卑夜。此云恶。释迦出世魔王名也。什曰。秦言杀者。常欲断人慧命故。亦名恶中恶。恶有三种。一曰恶。若以恶加己。还以恶报。是名为恶。二曰大恶。若人不侵。己无故加害。是名大恶。三曰恶中恶。若人来供养恭敬。不念报恩。而反害之。是名恶中恶。魔王最甚也。诸佛常欲令众生安隐。而反坏乱。故言甚也。肇曰。秦言或名杀者。或云极恶。断人善因名杀者。违佛乱僧。罪莫之大。故名极恶也。涅槃疏云。依于佛法而得善利。不念报恩反欲加毁。故云极恶。亦名波旬逾。此云恶也。常有恶意。成恶法故。
鸯寠(瞿庾)利魔罗。西域记云。唐言指鬘。旧曰央掘摩罗。讹也。杀人取指。冠首为鬘。鸯崛摩鬘经云。师教杀人限至于百。各贯一指。以鬘其头。又翻一切世间现。
魔登伽。长水云。义翻本性。楞严云性比丘尼是也。又过去为婆罗门女。名为本性。今从昔号。故曰性比丘尼。孤山云。以初见性净明体。乃立嘉名。净觉云。名为本性。出摩登伽经。据摩邓女经。女之母名。摩邓耳。又云摩登。皆梵音奢切。应法师云摩登伽。具云阿徒多摩登只旃陀罗。摩登只。女之总名。阿徒多。女之别名。此女卑贱。常扫市为业。用给衣食。
头师。此云恶嗔。迦叶佛时魔名。
室利鞠多。西域记云。唐言胜密。以火坑毒饮。请佛欲害。
趣篇第十六
楞严云。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梵语茂泥。此云仙。释名云。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制字人傍山也。庄子云。千岁厌世。去而上仙。抱朴子云。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不修而但务方术。终不得长生也。高僧传云。纯陀西域人。年六百岁不衰。唐代宗从之。求留年之道。陀曰。心神好静。今为尘境汩之。何从冥寂乎。若离简静。外欲望留年。如登木采芙蓉。其可得耶。陛下欲长年。由简洁安神。神安则寿永。寡欲则身安。术斯已往。贫道所不知也。而言趣者。婆沙毗昙皆云。趣者到义。乃仙人所到之处也。
阿斯陀。或云阿夷。此翻无比。又翻端正。大论云。阿私陀仙。白净饭王言。我以天耳闻诸天鬼神说。净饭王生子有佛身相。故来请见。王大欢喜。敕诸侍人将太子出。侍人答王。太子小睡。时阿私陀言。圣王常警一切。施以甘露。不应睡也。即从座起。诣太子所。抱著臂上。上下相之。相已涕零。不能自胜。王大不悦。问相师曰。有何不祥涕泣如是。仙人答言。假使天雨金刚大山。不能动其一毛。岂有不祥。太子必当作佛。我今年暮。富生无色天上。不得见佛。不闻其法。故自悲伤耳。
羼提。此云忍辱仙。西域记云。瞢羯厘城东。有大窣堵波。是忍辱仙。被歌利王割截之处。发轸问辅行。引此明三藏忍度满相。金刚所说其义云何。答割截是同。但随藏衍说忍为异。藏谓伏惑。正修事忍。衍谓断惑。达事即空。亦犹儒童见燃灯佛通于四教。行因之相。
阿罗罗迦摩罗。亦名罗勒迦蓝。
郁陀罗罗摩子。亦云郁头蓝弗。此云猛喜。又云极喜。中阿含罗摩经云。我为童子时。年二十九。往阿罗罗迦摩罗所。问言依汝法行梵行可不。答言无不可。云何此法自知证。仙言我度识处。得无所有处。即住远离处。修证得已更往仙所。述己所得。仙问汝已证无所有处耶。我之所得汝亦得耶。即共领众。又自念此法。不趣智慧。不趣涅槃。宁可更求安隐处耶。是故更往郁陀罗罗摩子所云。我欲于汝法中学。彼。答无不可。问曰自知证耶。答我度无所有处。得非想定。我久证得。便修得之。乃至领众等。复念言此法不至涅槃。即往象头山鞞罗梵志村尼连禅河边。誓不起座。即得无上安隐涅槃。
婆薮。(思苟切)方等陀罗尼经云。尔时婆薮从地狱出。将九十二亿罪人来。诣娑婆世界。十方亦然。于时文殊师利。语舍利弗。此诸罪人。佛未出时。造不善行。经于地狱。因于华聚放大光明。承光而出(云云)。婆者言天。薮言慧。云何天慧之人。地狱受苦。又婆言广。薮言通。又婆言高。薮言妙。又婆言断。薮言智。又婆言刚。薮言柔。又婆言慈。薮言悲。
佉卢虱(音瑟)吒。隋言驴唇。此乃大仙人名。
殊致阿罗娑。隋言光味。般若灯论云。声闻菩萨等。亦名仙。佛于中最尊上故。已有一切波罗蜜多功德。善根彼岸。故名大仙。
人伦篇第十七
天界著乐。四趣沈苦。故此五道。非成佛器。由是诸佛唯出人间。如智论云。若菩萨行般若者。从初发心。终不堕三恶道。常作转轮圣王。多生欲界。何以故。以无色界无色故不可教化。色界中。多味著禅定乐。无厌恶心故。亦不生。欲天妙。五欲多。故在人中世世以四事。摄众生等。故论诫曰。三恶道众生。不得修道业。既得此人身。当勉自利益。览此集者。宜警觉焉。
摩[少/兔]舍喃(女函切)。大论此云人。法苑云。人者忍也。于世违顺情能安忍。孔子曰。人者仁也。礼记曰。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周书云。惟人万物之灵。孔安国云。天地所生。惟人为贵。今谓。若无善因。奚感美报。言善因者。谓五戒也。一不杀戒。常念有情皆惜身命。恕己慜彼。以慎伤暴。二不盗戒。不与私取。是为偷盗。义既非宜。故止攘(汝阳)窃。三不邪淫。女有三护法亦禁。约守。礼自防。故止罗欲。四不妄语。覆实言虚。诳他欺自。端心质直。所说诚实。五不饮酒。昏神乱性。酒毒颇甚。增长愚痴。故令绝饮。原佛五戒本化人伦。与儒五常其义不异。不杀即仁。不盗即义。不淫即礼。不妄语即信。不饮酒即智。故梵摩喻经曰。为清信士。守仁不杀。知足不盗。贞洁不淫。执信不欺。尽孝不醉。当以意解。勿执名别。又四分律。明受五戒。分四种异。但受三归。名无分优婆塞。或受一戒。名少分优婆塞。受二三四。名多分优婆塞。具受五戒。名满分优婆塞。其如五戒全缺。则人间之路。终不复生。以此五戒是大小乘尸罗根本故。经云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五戒。在天违五星。在地违五岳。在方违五帝。在身违五藏。故佛成道。未转法轮。先为提谓。授五戒法。号曰人乘。居五乘首。由兹五戒。超出三涂。取运载义。以立乘名。古师通漫。称人天教。天台谓。无诠理破惑之功。不得名为教矣。嵩辅教编罔究名义。立二种教。一曰世教。二出世教。指人天乘名曰世教。斯恣胸臆而戾祖教。今谓。三教立名。义意各异。且儒宗名教者。元命包云。教之为言效也。上行之下效之。此以下所法效名教。道家名教者。老子云。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寄教名。而显无为。释氏名教者。四教义云。说能诠理。化转物心。故言教也。化转有三义。一转恶为善。二转迷成解。三转凡成圣。所言诠理者。藏通二教。诠真谛理。别圆二教诠中道理。良以如来依理而立言。遂令群生修行而证理。故佛圣教。是出世法。不可妄立世教之名。问所诠中道为指何法。答如辅教云。夫大理者。因常道之至。谓此大理。是本始二觉也。今评本始二觉。虽理智圆融。既名为觉。正从智立。所以经云。本觉明妙。又本始二觉。分别言之。属生灭门。故起信云。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所诠之理。属真如门。故起信云。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此乃对事拣理。若约即事说理。理性无体。全依无明。无明无体全依法性。就此相即之义。则指无明为所诠理。由兹教理。是吾宗之纲纪。故寄人乘辨梗概也。
摩[少/兔]赊。文句此云意。昔顶生王初化。诸有所作。当善思惟。善忆念即如王教。诸有所作。先思惟忆念。故名为意。又人能息意能修道。得达分。又人名慢。五道中多慢。毗昙论云。何故人道。名摩[少/兔]沙。此有八义。一聪明。二为胜。三意微细。四正觉。五智慧增上。六能别虚实。七圣道正器。八聪明业所生故。
补特伽罗。或福伽罗。或富特伽罗。此云数取趣。谓诸有情起惑造业。即为能取当来五趣。名之为趣。古译为趣向。中阴有情。趣往前生故。俱舍云。未至应至处。应至处即六趣也。又论云。死生二有中五蕴名中有。故谓为趣。涅槃云。中有五阴。非肉眼见天眼所见。瑜珈论说八种人执。第六名补特伽罗。谓数数取诸趣故。或死于此能生于彼。正能生者。即是人执。又翻有情。又翻人。大毗婆沙论。佛言有二补特伽罗。能住持正法。谓说者行者。若持教者。相续不灭。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证者。相续不灭。能令胜义正法久住。持正法人有二。一持教法者。谓读诵解说经律论等。二持正法者。谓能修证无漏圣道。
仆呼缮那。或萨多婆。或禅(是战)豆。或禅兜。此云众生。摩诃衍云。谓意及意识。一切众染。合集而生。故名众生。而别自体。唯依心为体。同性经佛言。众生者。众缘和合名曰众生。所谓地水火风空识名色。六入。因缘生。楞伽。王言。世尊。彼众生者。以何为本。依何而住。以何为因。佛言。此众生者。无明为本。依爱而住。以业为因。楞伽王言世尊。业有几种。佛言。业有三种。何等为三。谓身口意业。又释论明众生有三聚。一者正定。必入涅槃。二者邪定。必入恶道。三者不定。能破颠倒者名正定。不能破颠倒者名邪定。得因缘能破。不得则不能破。是名不定。汉书中众生去呼。释氏相承平呼也。
逋(博孤)沙。或富楼沙。正言富卢沙。此云丈夫。大戴礼云。丈者长也。夫者扶也。言长制万物。以道扶接也。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戚。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又翻士夫。传云。通古今。辨然否。谓之士。数始于一终于十。孔子曰。推一合十为士。诗传云。士事也。白虎通曰。士者任事之称也。周礼。天子有元士。中士。下士。涅槃云。是大乘典。有丈夫相。所谓佛性。若人不知。是佛性者。则无男相。皆名女人。
迦罗越。大品经中。居士是也。楞严云。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普门疏。以多积财货。居业丰盈。谓之居士。郑康成云道艺处士。
婆罗。隋言毛道。谓行心不定。犹如轻毛随风东西。魏金刚云。毛道凡夫。应法师云。梵语嚩罗。此云毛。婆罗此云愚。梵音相近。译人致谬。正言婆罗必栗托仡那。此翻愚异生。愚痴闇冥。无有智慧。但起我见。不生无漏。亦名婴愚凡夫。凡夫者义译也。梵言婆罗必利他伽阇那。此云小儿别生。以痴如小儿。不同圣生也。
邬(安古)波弟铄。此云父母。杨子云。父母子之天地与。无天何以生。无地何以形。摭华云。天悬象。地载形。父受气母化成。诗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育我。长我畜我。顾我复我。出入复我。欲报之恩昊天罔极。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
阿摩。此云女母。
苏弗窒(竹栗)利。此云善女。
波帝。此云夫主。大论云。一切女身。无所系属。则受恶名。女人之体。幼则从父母。少则从夫。老则从子。
婆梨耶。此云妇。说文。妇与己齐者。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或称命妇者。夫尊于朝妻荣于室。
阿那他。此云非正伎人。帝王略论曰。习与正人居。不能无正。犹生长齐地。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不能无不正。犹生长楚地。不能不楚言也。易曰。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谯子曰。夫交人之道。犹素之白也。染之以朱则赤。染之以蓝则青。大戴礼曰。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乎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知其臭。与之变矣。
鸠那罗。此云恶人。亦云不好人。蜀先主临终谓太子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孔子云。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尚书曰。彰善瘅(徒丹)恶。树之风声。曾子云。人之好善。福虽未至。去祸远矣。人之为恶。凶虽未至。去福近矣。辨魔书云。见善养育。如雨露之被草木。遇恶剿绝。若鹰鹯之逐鸟雀。骂意经云。人所作善恶有四神知之。一者地神。二者天神。三者旁人。四者自意。涅槃经明十六种恶。一为利喂食羔羊肥已转卖。二为利买已屠杀。三为利喂养猪豚肥已转卖。四为利买已屠杀。五为利喂养牛犊肥已转卖。六为利买已屠杀。七为利养鸡令肥。肥已转卖。八为利买已屠杀。九钓鱼。十猎师。十一劫夺。十二魁脍。十三网捕飞鸟。十四两舌。十五狱卒。十六咒笼。
究磨罗浮多。应法师云。是彼八岁已上。乃至未娶之者总名。
拘摩罗。西域记云。唐言童子。释名云。十五曰童。故礼有阳童。牛羊之无角曰童。山无草木曰童。言人未冠者似之云耳。
般吒。应言般荼迦。此云黄门。
扇搋。敕皆切。或扇荼。此云生天然。生者男根不满。
留拏。此云犍。(居言切)或作剧。以刀去势也。
伊梨沙掌拏。此云妒。因见他淫。方有妒心淫起。
半择迦。此云变。今生变作。
博叉。此云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此依四分律出。
扇提罗。此云石女。无男女根故。
槃大子。此出楞伽。若大乘入楞伽。则云石女儿。
驮索迦。此云奴。说文云。男入罪曰奴。女入罪曰婢。风俗通云。古制无奴婢。即犯事赃(则即)者被赃罪。没入官。为奴婢。获者逃亡。获得为奴婢。
旃陀罗。此云屠者。正言旃荼(音途)罗。此云严炽。谓恶业自严。行时摇铃。持竹为幖(音标)帜(尺志切通俗文云。徽号曰幖。私记曰。帜谓以缝帛书著背上曰徽。广雅云播也)。故若不尔者。王必罪之。法显传云。名为恶人。与人别居。入城市则击竹自异。人则避之。或带之。人皆怖畏。
楼由。此云爱。力士名也。
谭(徒绀)婆。此云食狗肉人。
羯耻那。此云煮狗人。
萨拘卢楴徒帝切此云卖姓也。
犍坻。翻续。
那罗。翻上伎戏。
长者篇第十八
西土之豪族也。富商大贾。积财钜万。咸称长者。此方则不然。盖有德之称也。风俗通云。春秋末。郑有贤人。著一篇。号郑长者。谓年耆德芥事长于人。以之为长者。韩子云。重厚自居曰长者。天台文句云。长者十德。一姓贵。姓则三皇五帝之裔。左貂(都寮)右插之家。二位高。位则辅弼。丞相。盐梅阿衡。三大富。富则铜陵。金谷。丰饶。侈靡。四威猛。威则严霜隆重不肃而成。五智染。智则胸如武库权奇超拔。六年耆。年则苍苍棱棱。物仪所伏。七行净。行则白圭无玷。所行如言。八礼备。礼则节度庠序。世所式瞻。九上叹。上则一人所敬。十下归。下则四海所归。净名疏云。国内胜人。称为长者。必是贵族。虽是贵族。爵位卑微。不称姓望。虽是高位。贫无财德。世所不重。虽财充积。无宠不威。物不敬畏。虽有大势。神用暗短。智人所轻。虽有神解明鉴。而年在幼。物情不揖。虽年耆貌皓。内行厮(音斯)恶。人所鄙怪。虽操行无瑕。而外缺礼仪。无可瞻爱。虽进止容与。若上人不睦。名不彻远。虽豪贵歌咏。无恩及下。物所不祟。故具十德方称长者。
须达多。亦云修达多。或婆须达多。西域记云。唐言善施。或名乐施。旧曰须达。讹也。正名苏达多。胜军王大臣。仁而聪敏。积而能散。赈乏济贫。哀孤恤老。时美其德。号给孤独。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古顽)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今此长者给济孤独之人。名给孤独。
邠(彼贫)[怡-台+互]直尼切正云阿那他。摈荼陀。揭利呵跛底。阿那他云无依。亦名孤独。摈荼陀此云团施。好施孤独。因以为名。
耆婆。或云耆域。或名时缚迦。此云能活。又云故活。影坚王之子。善见庶兄。奈女所生。出胎即持针筒药囊。其母恶之。即以白衣裹之。弃于巷中。时无畏王乘车。遥见乃问之。有人答曰。此小儿也。又问死活耶。答云故活。王即敕人。乳而养之。后还其母。四分律云。耆婆初诣得叉尸罗国。姓阿提梨。字宾迦罗。而学医道。经于七年。其师即便以一笼器及掘草之具。令其于得叉尸罗国面一由旬。求觅诸草。有不是药者持来耆婆如教即于国内面一由旬。周竟求觅。所见草木尽皆分别。无有草木非是药者。师言汝今可去。医道已成。我若死后次即有汝。耆婆经云。耆婆童子。于货柴人所。大柴束中见有一木光明彻照。名为药王。倚病人身。照见身中一切诸病。
瞿央罗。此云守护心。旧曰瞿师罗。此译美音。
郁伽。此云威德。
珊檀那。此云护弥。
外道篇第十九
俱舍玄义云。学乖谛理。随自妄情。不返内觉。称为外道。均圣论云。蔽理之徒。封著外教。辩正论曰。九十五种。腾翥(之庶)于西戎。三十六部。淆乱于东国。垂裕云。准九十六外道经。于中一道是正。即佛也。九十五皆邪。华严大论。九十六。皆邪者以大斥小故。百论云。顺声闻道者。皆悉是邪。
婆罗门。普门疏云。此云净行。劫初种族。山野自闲。故人以净行称之。肇曰。奏言外意。其种别有经书。世世相承以道学为业。或在家。或出家。多恃己道术。我慢人也。应法师云。此讹略也。具云婆罗贺磨拏。义云承习梵天法者。其人种类。自云从梵天口生。四姓中胜。独取梵名。唯五天竺有。余国即无。诸经中梵志即同此名。正翻净裔。称是梵天苗裔也。
一阐提。大众所问品。纯陀问佛。一阐提者其义云何。佛告纯陀。若有比丘及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发粗恶言。诽谤正法。造是重业永不改悔。心无惭愧。如是等人。名为趣向一阐提道。若犯四重作五逆罪。自知定犯如是重事。而心初无怖畏惭愧不肯发露。于佛正法无护惜建立之心。毁訾轻贱言多过咎。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阐提道。若复说言。无佛法众。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阐提道。梵行品云。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在及未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诫。如是之人名一阐提。德王品云。一阐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阐提。入楞伽经曰。一阐提有二种。一者焚烧一切善根。二者怜愍一切众生。作尽一切众生界愿。大慧云何。焚烧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作如是言。彼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说。舍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大慧怜愍众生。作尽众生界愿者。是为菩萨。菩萨方便作愿。若诸众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入涅槃。又梵语阐底迦。此云多贪。阿阐底迦。此云无欲。阿颠底迦。此云极恶。唯识枢要云。一名一阐底迦。是乐欲义。乐生死故。二名阿阐底迦。是不乐欲义。不乐涅槃故。三名阿颠底迦。名为毕竟。以毕竟无涅槃性故。他谓一阐底迦。即焚烧一切善根。二阿阐底迦。即菩萨大悲。三阿颠底迦。即无性阐提。故枢要云。瑜珈唯识。说于无性一种阐提。又云。无种性者。现当毕竟。二俱不成(此依相宗)。
娑毗迦罗。亦云劫毗罗。此云金头。或云黄发。食米脐外道。应法师云。旧言食米屑也。外道修苦行。合手大指及第三指。以物缚之。往至人家舂谷簸(补过)米处。以彼缚指。拾取米屑。聚至掌中。随得多少。去以为食。若全粒者。即不取之。亦名[孚*鳥](音孚)鸠行。外道拾米如[孚*鳥]鸠行也。
瞿伽离。亦名瞿波利。或名俱迦利。此云恶时者。调达弟子。因谤身子目连。梵王与佛诃之。不受身疮即死。入大地狱。缘出大论十三苏气怛罗。此云善星。罗云庶兄。佛之堂弟。庶儿故说为子。佛与迦叶往善星所。善星遥见。生恶邪心。生身陷入至阿鼻狱。
离车。翻为皮薄。又云同皮。或名弥戾车。此翻仙族王。又云边地主。又云传集国政。其国义让。五百长者。递为国主。故云传集国政。出外为边地主。又云边夷。无所知者。西记云。名栗呫(昌栗)婆子。旧讹云离车。
弥戾车。兴福曰。恶见也。资中曰。应是边邪不正见。死堕边地下贱也。长水曰。此乐垢秽人。亦名蔑戾车。弥离车。
演若达多。此云祠授。证真曰。此人从神祠乞得。故名祠授。
迦毗罗。梁言青色。亦名劫毕罗。翻黄色。辅行曰。此云黄头。头如金色。又云头面俱如金色。造僧佉论。具如下出。
跋阇。此云避。善见律云。毗舍离王及夫人。未登位时。共牧牛儿。出门游戏。乃以脚[跳-兆+習]牧牛人儿。其儿泣向父母说云。此无父母子。脚[跳-兆+習]我等。父母答云。汝等各自避去。因此戏处。名为跋阇。故翻为避。灭后百年。跋阇比丘。擅行十事。舍那迦那白于七百。往毗舍离。重结毗尼举跋阇过。
萨遮尼干。此云离系。自饿外道。尼干亦翻不系。拔发露形。无所贮蓄。
先尼。亦云西你迦。此翻有军外道。
六师篇第二十
什师云。三种六师。合十八部。第一自称一切智。四教义云。邪心见理发于邪智。辩才无碍。第二得五神通。四教义云。得世间禅。发五神通。亦有慈悲忍力。刀割香涂心无憎爱。第三诵四韦陀经。四教义云。博学多闻。通四韦陀十八大经。世间吉凶。天文地理。医方卜相。无所不知。净名疏。将此三种约六师。一师有三。三六十八种外道师也。辅行云。六师元祖。是迦毗罗。支流分异。遂为六宗。故今此集。列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翻译名义集-宋-法云
下一页 翻译名义集-宋-法云
回顶部